到後來,“九州”終於具體化爲九個大型的行、政區劃。因在現有可靠資料中,具體的“九州”只見於戰國,而未見於春秋,所以其時間可能在戰國初期。
但是無論如何,無論是那一部古籍的記載,都對這個所謂的“塵州”毫無蹤跡,甚至是連一點蛛絲馬跡都沒有,所以這不由得叫人聯想到,會不會這個所謂的“塵州”其實就是人們杜撰出來的那?而且如果有這樣的可能的話,那麼這一部《塵州圖》自然而然的也就變得毫無價值了,但是吳佩孚雖然也有用這樣的疑慮,可是對於現在的他來說,即便是有這樣的疑慮,可是僅僅是通過自己剛剛對於《塵州圖》的閱讀,腦海中所形成的的那一幅地理圖上來看,如果萬一《塵州圖》的存在,所記錄的是真實的話,那麼或許自己現在所要面對的問題就能夠得到解決。
當然了,這也是吳佩孚的猜測罷了,畢竟不說那個所謂的塵州是否存在,就是眼前的這部《塵州圖》的真僞都有待考證,其實原本他不應該將時間“浪費”在這樣的問題上的,但是出於對自己直覺的信心,同時也是出於“窮則思變”的理念,吳佩孚還是決定,對這部《塵州圖》殘記展開一番還能算是比較深且的研究吧,時間就控制在一個晚上的時間之內,如果能夠通過一些資料確定了“塵州”的存在,以及較爲準確的地理位置後,那麼吳佩孚就可以通過《塵州圖》的記載,來對護國軍進行必要的,且神兵天降一般的打擊,因爲這殘記上記載的地形地勢,與此方的地形地勢有所相似,而且契合度很高,同時還記載了許許多多在地圖上沒有出現過的小路,雖然《塵州圖》上面對於距離的記載非常的令人不可置信,但是或許哦這就是先民們用虛幻的方式來表達對自然,對天地,神祇的敬畏與嚮往也無不可。
正如兵法所云,曰:動於九天之上,藏於九地之下!如果吳佩孚真的能夠通過這本殘記找到能夠適合的行軍路線的話,那麼他就真的做到了“藏於九地之下”,如此一來的話,或許他就真的能夠達到兵法上所記載的那般近乎於神奇的行軍方式。
所謂的“縣誌”,就是記載一個縣的歷史、地理、風俗、人物、文教、物產等的專書。所以也可以說的上是歷年來,詳細的記錄了歷史變遷的記載物,一個對於歷史造就與破壞記載的載體,吳佩孚以及數名參謀,都堆在他的辦公室內部,翻閱着收集來的,能夠收集的到的縣誌,以及他們所有能夠找來的地形圖,他們希望能夠通過其中的蛛絲馬跡,找到“塵州”存在的證據,同時說起來,他們之所以這麼通宵達旦,對着一本或許就 本就是用來欺騙或者說是寄託對於自然神奇敬畏描述的神話故事如此傷心,事實上,還是因爲他們將自己的希望寄託於此了,不然的話,依照吳佩孚的身份,他又怎麼會如此的辛勞的那?
雖然吳佩孚在作戰上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但是無論如何,畢竟他現在已經是將軍了,早就不需要事必躬親了,同時更何況面對的是這樣的一部東西那?所以與其說吳佩孚這是在辛勞,不如說是他將自己的希望,或者說是願景寄宿在了這本《塵州圖》殘記上。
時間飛快,大家的疲憊早已被吳佩孚的幾句“奶奶熊的”徹底的打壓了回去,雖然大家依舊精神麻木的在翻閱着各式各樣的資料記載,但是因爲至此尚未曾發現一絲一毫有關《塵州圖》的記載,所以大家其實從心理上認爲,這是徒勞無功的,而且是毫無意義,雖然他們不敢說出這樣的話,但是從他們的情緒中,還是能夠感覺到他們想要表達卻又不好表達的意思的。
其實說實話,數日昂現在吳佩孚還坐在那裡,“仔仔細細”認認真真的翻閱着不同的記載,但是說實話,他其實也早已經失去希望了,但是他卻又不甘心自己浪費了這場的時間所得到的竟然是這樣無用的東西,同時他也不希望自己被下屬當場一個沒有智慧的人,野、蠻的,不懂得改變方式方法的傢伙,所以爲了自己的名譽,以及自己所謂的理念,吳佩孚還是決定,在堅持堅持,堅持到自己真的認爲需要放棄的時候。
時間一點一滴的過去了,夜色落幕,晨光流動,大家的精神隨着晨光的出現,而變得更爲衰弱了,其實對於軍人來說,啊喲是紅我讓他們堅守在陣地上,不要說一天一夜,就是十天十夜,也是無所謂的,或許是因爲他們的精神處於緊張的狀態,亦或者是或不排除他們其中有些人享受戰爭的“美好”,所以他們能夠爲了自己的愛好而投入自己全部的精力同時將自己的潛力完全的激發出賴。
但是,這畢竟只是針對於在戰場上的時候,而不是讓這些大馬金刀的軍人堆在這樣的一間辦公室,然後通宵達旦的翻閱着枯燥無味的縣誌、古籍記載,當然了,說是枯燥無味的東西,但是這其中有些記載的故事還是非常有趣的,就好像是塵州圖所寫的那樣,奇奇怪怪,奇幻色彩的故事記載,或許哦能引起有些人的興趣,但是這只是暫時的,當他們將自己的興趣點大染了了之後,在想要藉着這樣的奇幻故事來挑起自己的精神,可是非常遺憾的是,納西奇幻的故事記載,實在是太少了,斷斷續續,而且根本就毫無規律所言,所以他們有的人看過了兩三本記載之後,才能夠再次閱讀到這樣的個故事,當然了,雖然這樣的故事能夠暫時性的挑起他們的興趣,但是這絕不表示僅僅用這樣的個故事的可閱讀性來使得這些軍人們能夠保持精神狀態,這是非常困難的,或者說,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不過正大,大家看着朝陽,真想着如何向吳佩孚開口,勸解他放棄的同時,也是爲了自己能夠休息休息的情況下,突然,一名參謀猛烈拍擊桌子的聲音,以及伴隨着的“這有有關塵州的記載!”這樣的叫喊聲,整個辦公室內所有人的目光都被吸引了過去,這裡面就包含了原本已經快要睡着了的吳佩孚,吳佩孚顯然的沒有聽清楚那名參謀說的是什麼,亦或者是說,吳佩孚因爲精神不良的狀態,並沒有從那名參謀激動的話語中,聽出他的肯定,所以他纔會罵罵咧咧的開口問道:“奶奶熊的,什麼事?”
參謀一聽吳佩孚罵人,忙安靜了下來,剛剛大喊大叫着發現了塵州圖相關線索的參謀連忙走到了吳佩孚的面前,先是很自然的將一杯茶送到了吳佩孚的手裡,同時又將自己發現法有關塵州圖的資料放在了他的面前,吳佩孚並沒有喝茶,只是隨手的放在一邊,對參謀問道:“說,你發現了什麼?我怎麼沒看到那?”參謀用手指在書籍上的一段文字上,示意吳佩孚閱讀此段。
原來,書上所寫的是這樣的:有草頭王,攜千人兵馬,以此地爲都,揭竿而起,反對暴、政,此王無姓名,號稱悖晦神王,於此地經營十三載,都城之所在,號塵州,後被剿滅……這是一段非常不明確的記載,但是通過記載上的隻言片語還是能夠看的出,這所謂塵州的地理位置的, 因爲這段文字記載在縣誌上,所以可以可定就是這所謂的塵州,就是麻陽亦或者是說古時候的麻陽,不單單如此,由此也可推測出所謂的《塵州圖》到底是一個什麼樣意義的東西。
想來就應該就是那個所謂的悖晦神王用來以神性提高自己統治的工具了,而上面所記載的種種,自然也就是本不存在的了,吳佩孚其實並不在意《塵州圖》上面說記載的那些奇怪故事,他真正興奮的是,他得到了塵州的準確地理位置以後,那麼他就能夠憑藉着塵州圖上所記載的並不明確的地理地勢,來尋找突破口了,因爲他清晰的記得塵州圖上記載着一段有關於隱秘小路的文字,而且這個隱秘的小路,四通八達,在羣山之間,非常隱秘,而且雖然時過境遷了,但是吳佩孚還是願意相信這條小路的存在的,雖然記載的路途距離與實地相差甚遠,但是如果能夠好好地尋找一番的話,那麼或許這就會成爲吳佩孚獨自剿滅王文華一部,以及吞併亦或者是或說收降袁祖銘一部護國軍的關鍵所在。
所以現在對於吳佩孚來說,最主要的就是他如何能夠找到記載上的所謂的小路!
吳佩孚雖然找到了突破的口徑,但是另一邊,據守蜈蚣關,進退兩難的王文華,此時卻要面對非常尷尬的局面,如他所想的那樣,在蔡鍔得到了他的訊息之後,認可並且同意了他的想法,但是卻告訴他,如果需要其他護國軍部隊的協同的話,那麼他就自己去聯繫就好了,只要在不影響大局勢的情況下,那麼很多事情就是不需要向他詢問申請的。
這樣的回答看似給了王文華極大的信任,可是實際上這就等同於沒有任何結論的廢話一樣,因爲什麼叫做“不影響大局勢的情況下”那?這是一個非常籠統且異常沒有核心的回答,所以雖然看起來,這是蔡鍔對於王文華的信任,可是實際上,這不過就是蔡鍔的一種推脫的方式罷了,當然了,或許這樣的理解不夠準確,但是絕不會是錯誤的理解,畢竟王文華也是從底層一步步走到了今天的位置上,所以他對於這樣的事情,還是非常的能夠理解的,擁兵自重,私下勾結,稀釋上峰權力的事情,是經常出現的,也就是蔡鍔這般的回答,其實要是萬一蔡鍔直接應允他的話,並且給予他所能進到的最大的幫助的話,或許哦那個時候,王文華還真的就不幹輕易的接受那,畢竟,太容易得來的,哪怕是同心同德的情況下,都不會叫人受之安穩的。
所以現在王文華要做的就是先向戴戡發電,向他借來熊其勳的一部護國軍,亦或者是熊其勳的部分護國軍,不然的話,就算是讓他與劉雲峰交流,他也是沒有底氣的,畢竟現在他手中所掌控的軍隊雖然在質量上能夠與北洋軍抗衡,同時在一定程度上超過北洋軍一些,但是在軍隊的數量上,以及武器裝備,彈藥儲備上,卻是毫無優勢的,其實情況一開始並不是這樣的。
最開始的時候,阻擊護國軍的北洋軍,實際上在武器裝備上並沒有護國軍的裝備先進,同時也無法達到某一些特定情況下護國軍所擁有的強力火力的,之前就說過,護國軍的前身,也就是當護國軍還沒有組建,還處在滇軍的時候,滇軍的武器裝備就是優先於全國軍隊裝備的,因爲滇軍的武器裝備不是一個人,一代人積攢下來的,雖然這是一個還需要拿着國家八十萬每年補助的窮地方,但是多少代官員的經營之下,胡國軍在武器裝備上,還是艱難的做到了領先全國軍隊水平線的,當然了,這不能表示什麼,但是依舊能夠從中看到一些端倪。
而後但滇軍改編成爲護國軍之後,他們雖然人數較少,而且糧餉不足,但是憑藉着武器裝備的優勢,在討袁的初期,還是做到了優勢的,但是這樣的優勢,數日昂你給護國軍帶來了勝利,但是這樣的勝利都是暫時的,因爲雖然北洋軍在全員武器裝備的配置上不一定能夠與護國軍的武器裝備的平均值持平,但是奈何現在的情況是,少部分的北洋軍專門針對護國軍展開阻擊,戰鬥,所以也就是說,北洋軍的平均武器值雖然無法與護國軍持平,但是如果統帥者將全國上下,優良的武器中的部分調集過來,然後武裝其這一部分專門用於穩定局勢,討伐護國軍的北洋軍的話,那麼僅此部的武器裝備,想要與護國軍相互持平,這是非常簡單的,而曹錕,作爲北洋軍對護國軍作戰的最高指揮官。
他就是這樣做到,在他得知了護國軍佔有武器的優勢之後,他便積極的與袁世凱以及北洋軍械局,同時臨近各省態度尚不明確的將軍們聯繫,溝通,希望更能夠將更爲先進的武器調到前線來,武裝第一線作戰的北洋軍,一次來打壓護國軍的氣焰,結果是明確的,曹錕的想法變成了現實,在最短的時間內,袁世凱召集能吏幹才,將最好的武器裝備以最快的速度,運到了曹錕的前線。
說起來,雖然護國軍在武器裝備上佔有一定的優勢,可是他們的彈藥儲備上卻是有着不可彌補的劣勢的, 所以說起來,即便是曹錕沒有將武器裝備調集到前線來,那麼只需要對峙一段時間之後,護國軍必然會捉襟見肘,因爲他們沒有大量的彈藥儲備,同時他們也沒有很好的後援,至於爲什麼沒有非常強力的後援嗎,這件事恐怕要歸結在唐繼堯的身上,不過這一切都不重要了,因爲戰爭的總結必然是乙方的戰敗亦或者是長時間的對峙之後的和談,其他的可能性實在是太小了,所以說,即便是曹錕沒有將武器裝備調到前線來了,那麼時間一長的話,勝利應該也還是屬於北洋軍的,但是曹錕卻是這麼做了,將武器裝備調集了過來,將前線的北洋軍武裝起來了,所以由此看來,北洋軍的勝算應該是更大的。
但王文華唯一的優勢都被磨平之後他想要憑藉着一些現實的問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