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6章川東義軍

巴縣之南,長江對岸的山丘上,幾名明軍斥候,注意着一支浩浩蕩蕩的隊伍,沿着長江向西行軍。

隊伍前面旌旗招展,大旗上面寫着一個“李”字,約有兩萬餘人,刺刀鋒利,長矛如林,盔甲閃亮,看得出來是一支裝備精良的周軍。

斥候在山頭觀察片刻,遂即匆匆從山背面溜下,翻身上了系在山腳的戰馬,抄小道往南而去。

兩日後,李定國得到斥候的稟報,發現駐守重慶的周軍,約有兩萬多人,向瀘州而去。

大帳內,參軍立時在地圖上標註了離開的周軍,夏完淳笑道:“尚可喜中計了。”

李定國問斥候道:“敵軍裝備如何,由誰統帥?”

斥候單膝行禮,“啓稟大王,敵軍火槍衆多,衣甲鮮明,行軍時隊伍嚴整,絕不是烏合之衆。至於領兵之人,卑職無從探知,只看見將旗上有個“李”字。”

“姓李?這麼說,尚可喜還在巴縣。”李定國微微皺眉。

夏完淳微笑道:“領兵的應該是周將李國英,此人原來是左良玉部將,頗爲善戰,尚可喜派他去瀘州,說明他已經以爲我軍主攻川南。現在尚可喜雖還在巴縣,但他手上總計三萬多人,被李國英帶走兩萬,巴縣已經空虛。”

李定國緩緩點頭,巴縣的周軍主力去了瀘州,周軍主力被調到川南,那麼巴縣至夔州一線,將得不到周軍增援,明軍的機會也就來了。

“傳我的命令,大軍準備出擊!”李定國終於下達了出擊的命令。

“嗚嗚~”

號角響起,隱蔽的明軍大營立時活了過來,士卒衝出營寨,騎兵牽來戰馬,迅速完成集結。

~~~~~~

深夜,一場秋雨不期而至,細細的雨線帶着絲絲入秋後的寒意,落在穿着蓑衣的士卒身上。

秋雨落下,山林間白霧升騰,大地變得有些淒冷和蒼涼。

這裡是涪陵江河谷,一支萬人的明軍前鋒,踩着泥濘的道路,不顧風雨的侵襲,快速行軍,在山林間蜿蜒谷地疾走。

爲首一將,乃是定西軍大將白文選,奉李定國之命,向涪州挺進。

涪州位於巴縣與夔州之間,上游是佛圖關、巴縣,下游是豐都、忠州和萬縣,明軍佔據此處,便將周軍的川東防線攔腰斬斷。

周軍知道涪州的重要性,所以在涪州和望江關,駐紮了六千兵馬。

六千兵馬雖不多,但是佔據地利,只要防守得當,十萬大軍也難以攻過來。

這時,經過兩天的晝伏夜出,清晨時,白文選所率領的一萬前鋒,已經抵達了距離涪州三十里的山林中。

這裡並沒有下雨,白文選見天色漸亮,遂即命令大軍在一片樹林裡休息。

“停止前進,就地休息!”白文選勒馬喝令。

軍令傳遞,前進的士卒,立時停下腳步。

走了一夜的明軍士卒,從背後取下毛毯和被子,吃了點乾糧,便在樹林裡躺下休息。

白文選翻身下馬,將馬鞭交給親衛,找到一塊石頭坐下,吩咐道:“讓諸將前來議事。”

不多時,各營部將,還有參軍,陸續過來,在他周圍坐下,前來商議攻打涪州的事情。

“從情報來看,駐守涪州和望江關的周軍,共計有六千餘人,由周將劉之復和齊韓鎮守。”白文選用樹枝在地上作畫道:“望江關在涪州之前,大家說怎麼攻打?”

“將軍望江關和涪陵,都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若是偷襲望江關,涪州必然有防備,這確實不太好辦。”部將沉聲道。

衆人都沉思不語,雖說巴縣的周軍主力被引走,但是還有萬餘兵馬。

要是明軍不能迅速佔領涪州,尚可喜肯定親自率兵趕來,屆時明軍即便突破周軍防守,恐怕也要付出巨大的傷亡。

這時隨行的參軍陸子勳道:“臨行前,夏撫軍早有交代,讓將軍聯繫川東義軍,將軍何不派遣斥候,四處看看!”

趙銘不僅給定西軍大量裝備,還派遣了一批參謀人才進入定西軍,協助定西軍作戰,同時也慢慢掌握和影響定西軍。

這些參謀,都是帝國陸軍大學的高才生,雖缺乏臨陣的謀略,戰爭的經驗,卻熟知戰場的一些情況,比如查看地圖,判斷距離,處理情報,協助主將決斷。

白文選聞語,想起了李定國的交代,沉聲吩咐道:“派遣斥候,去涪州方向看看。”

在崇禎年間,川東石柱宣撫司,出了一位了不得的女將,便是大名鼎鼎的秦良玉。

夏完淳所說的義軍,正是石柱宣撫司的人。

當年張獻忠入川,秦良玉麾下白桿兵,死傷殆盡,但是秦良玉並未臣服於張獻忠,而是在川東繼續抗爭。

後來張獻忠被清軍擊敗,滿清佔據四川,秦良玉又繼續抗擊清兵,並關注着江南抗清局勢的發展。

在抗清局勢逐步好轉之後,秦良玉便數次上書,希望隆武朝能夠發兵入川,而她則願意接應大軍,幫助朝廷收復巴蜀。

可惜的是,秦良玉並沒有等待那一天,她苦苦期盼,望眼欲穿,臨死也沒有等到王師進入四川。

在秦良玉死後,川東局勢惡化,許多力量弱小的義軍,不是被殲滅,就是投降。

剩下的義軍也損失最大,不少原本十分活躍的義軍,都沒了消息,不是被滅了,就是藏在深山裡了。

秦良玉的族人在這種情況下,也發生了分裂,一些人不堪圍剿,出來投降,一部分則在崇山峻嶺中苦苦支撐,多次給明朝發出消息“川東義師,皆打明旗,願王師早日入川。”

因此,當明朝使者一到,義軍首領,就表示原因配合明軍。

近些年來,義軍一直躲在川東大山之中,並沒有出山攻略,吳三桂建立周國後,也顧不上這些山中少民。

因此義軍不出山,周軍也不圍剿,便使得義軍得意生存下來。

半個月前,義軍首領秦翼明,收到夏完淳的信件,便領着義軍出了羣山,向涪州方向運動,已經在此等候多日了。

第399章各自心思第561章戰後格局第654章接受條件第615章南京消息第654章接受條件第二十二章大木神射第459章轉進旅順第388章孫可望稱王第796章金陵春之陣十二第1021章兵臨長安第910章大人時代變了第一一零章請封儲君第九十四章富陽城陷第194章棒殺準塔第971章殺個回馬槍第499章出城決戰第825章兩淮難民第558章突出重圍下第164章金塘島危機第274章佔據福京第820章組閣施政第423章常州告急第388章孫可望稱王第1038章泛亞主義第九十七章沿江對持第378章重組東林第二十章江南鼎沸第845章棉業危機第856章接見孫可望第436章給傅上瑞設套第455章北進戰略第130章路遇阻擊第365章十萬雄師氣吞吳第653章闖宮第六十三章不容樂觀第584章宣傳造勢第577章收割肥羊第255章戰後總結第485章上屋抽梯第195章金華陷落第317章巡視東番第545章未有之敗第九十六章怎麼又是這廝第588章趙銘出海第640章攻破鎮江第841章收編蒙古第138章隆武帝的懇求第556章突出重圍上第1085章三步一回頭第231章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第1066章突襲東籲第1101章微服出巡第718章羞辱阿濟格第230章包圍滿達海第344章攻下城池第732章殖民主義第389章恢復工商第390章旅順失陷601章英國商船第1042章南洋橡膠園第十四章打了件裝備第723章安置百姓第132章步軍大戰第三十二章達成協議第178章太子使者第331章軍火生意第一零五章俘獲荷蘭戰艦第577章收割肥羊第788章金陵春之陣(四)第874章阿濟格籠城御趙第221章初提會師長江之策第208章小六部第598章爭奪旅順第十二章城中暗流第427章氣勢不能輸第689章聯絡江北第1022章追擊吳三桂第1006章關中危機第816章信仰崩塌第1111章日本使者第十五章平息暗流第十章江陰死地第828章我們認捐第581章擴軍備戰第681章死裡逃生第255章戰後總結第903章圍困鎖城第923章攻破城牆第三章好爲人師第478章沸沸揚揚第739章漢王震怒第881攻上城頭第180章浙江反攻第458章施琅避戰第704章失敗的政變第191章激戰金華第443章收拾殘局第132章步軍大戰第1034章異域稱帝第957章西班牙人潰敗
第399章各自心思第561章戰後格局第654章接受條件第615章南京消息第654章接受條件第二十二章大木神射第459章轉進旅順第388章孫可望稱王第796章金陵春之陣十二第1021章兵臨長安第910章大人時代變了第一一零章請封儲君第九十四章富陽城陷第194章棒殺準塔第971章殺個回馬槍第499章出城決戰第825章兩淮難民第558章突出重圍下第164章金塘島危機第274章佔據福京第820章組閣施政第423章常州告急第388章孫可望稱王第1038章泛亞主義第九十七章沿江對持第378章重組東林第二十章江南鼎沸第845章棉業危機第856章接見孫可望第436章給傅上瑞設套第455章北進戰略第130章路遇阻擊第365章十萬雄師氣吞吳第653章闖宮第六十三章不容樂觀第584章宣傳造勢第577章收割肥羊第255章戰後總結第485章上屋抽梯第195章金華陷落第317章巡視東番第545章未有之敗第九十六章怎麼又是這廝第588章趙銘出海第640章攻破鎮江第841章收編蒙古第138章隆武帝的懇求第556章突出重圍上第1085章三步一回頭第231章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第1066章突襲東籲第1101章微服出巡第718章羞辱阿濟格第230章包圍滿達海第344章攻下城池第732章殖民主義第389章恢復工商第390章旅順失陷601章英國商船第1042章南洋橡膠園第十四章打了件裝備第723章安置百姓第132章步軍大戰第三十二章達成協議第178章太子使者第331章軍火生意第一零五章俘獲荷蘭戰艦第577章收割肥羊第788章金陵春之陣(四)第874章阿濟格籠城御趙第221章初提會師長江之策第208章小六部第598章爭奪旅順第十二章城中暗流第427章氣勢不能輸第689章聯絡江北第1022章追擊吳三桂第1006章關中危機第816章信仰崩塌第1111章日本使者第十五章平息暗流第十章江陰死地第828章我們認捐第581章擴軍備戰第681章死裡逃生第255章戰後總結第903章圍困鎖城第923章攻破城牆第三章好爲人師第478章沸沸揚揚第739章漢王震怒第881攻上城頭第180章浙江反攻第458章施琅避戰第704章失敗的政變第191章激戰金華第443章收拾殘局第132章步軍大戰第1034章異域稱帝第957章西班牙人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