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盛夏,遼國上京城南石盆山北側的南塔前來了兩騎人馬,其中一位是年近五旬、身材魁梧蓄着短鬚的大漢,另一位是三旬左右的勁裝漢子,那大漢望了一眼掛在檐角隨風飄蕩發出“叮叮”聲響的風鈴,收住馬繮,翻身下馬,整了整身上的青袍,將馬繩扔給身側的勁裝漢子,也不言語,徑自向南塔進入。

與第一層的兩位沙彌僧行了佛禮,便是向第五層藏經樓而上。藏經樓中,一位臉頰枯瘦、眉須雪白的老僧坐在蒲團上入定,聽到了那大漢進來的腳步聲,雙眼一睜,微微點了點頭。

那大漢跪坐在地俯身而拜:“弟子參見師尊。”

那老僧轉着手中的佛珠,緩聲道:“你可知爲師爲何一直不讓你落髮出家?”

那漢子跪坐着合什道:“望師尊指點。”

“你與爲師有緣,卻非與我佛有緣。所謂佛渡有緣人,但此言之真諦卻少有人蔘悟。渡人了斷思惑之苦,當先渡己了斷緣法因果。若不如此,又生出受緣法,因果循環,難參真法。”

“三十年前,爲師見你體質可修我“百劫拳”功法,以此與你結了師徒之緣。如今爲師證得我佛“漏盡通”大法,始知佛法真諦,非是你以武入道可參,故而未讓你入佛悟真……雖是如此,卻是讓你受爲師的緣法所累,罪過、罪過。”

那大漢臉顯疑惑,一時不解之中卻也未出口相詢,又聽老僧道:“佛門弟子以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爲念,渡人脫離苦難,受識他人因果業報,宏我佛慈悲大法。然有僧人未斷出世因果緣法,入世弘法以香火願力之功德,虛妄願念果報,反使世人因果業報顛倒,雖說善惡終有報,但是時長無期,自是使蒙難之人生了怨念,如煙成雲,以致結了怨念之道,使我佛有了劫難。”

“自北魏太武帝起,經北周武帝、大唐武宗已歷三難,雖消去了隱在我佛門之中無識僧人,但爲了香火鼎盛之故,這數百年來依有無知僧人,曲解大法真諦,自是使怨道愈難消去。”

“那若無僧人曲解佛法真諦……這怨道是否可以消去?”

“阿彌陀佛,善哉、善哉。大道萬千,生滅唯天。若是如你之言,此怨道想是可以消除,但是天下僧人萬千,終是有人會曲解佛法真諦……”那老僧似有所思,頓了一下又道:“何況此怨念已是成了道運,自非一時可以消去。倘若放而任之,恐使我佛萬劫不復,故而在太武帝佛難之時,便有我佛高僧出手消劫。”

“萬劫不復?出手消劫?”那大漢疑道。

“我佛門慈悲大法得以宏揚,有賴於大法真經傳世,而這佛難卻使各寺院所藏的大法真經蒙難失傳。倘若無有大法真經可參,我佛門弟子更是難以悟真,自是有不復存在之日,故而纔有佛門高僧出手消劫。”

“然天意難違,想是怨道不消,在劫難逃之故,這佛難之怨道不日又將顯化入世,罪過、罪過。”

“此下諸朝國並立,聲教不一,倘使佛難入世,是降於何處?”那大漢遲疑了一下,小心翼翼道:“師尊是如何得知?”

自大唐末年黃巢起義反抗朝廷之起,各藩鎮將領紛紛趁亂稱雄、割據一方,中原之地政權更是不斷更迭,幾十年間歷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到此下後周,已是五個朝代。而周邊諸雄也是稱帝稱王,遼國、北漢、南唐、後蜀、吳越、荊南、南漢、楚國並立。

那大漢聽得老僧所言有佛難入世,自是想知道會降臨哪個朝國之中,而他想是對老僧極爲尊重,禁不住好奇之心出口相詢之後,神情略顯惶恐,老僧笑了一笑,卻是答非所問:“這三次佛難,每次出手消劫的我佛門高僧有一個相同之處……他們皆是身懷“漏盡通”神通大法之人。”

大漢聞言心頭大震,若非剛纔老僧自己言出悟了“漏盡通”大法,他也是不知,此下老僧如此言道,自是明顯表明自己就是消劫之人。

望着那大漢吃驚的表情,老僧淡然一笑,合什道:“善哉、善哉,五年前,爲師便參得這“漏盡通”神通,也以此大法窺到了這佛劫天機所在,亦以護我佛真經大法爲任……你可願意助爲師一臂之力?”

但想起老僧先前所說的受他緣法所累,那大漢一愣之下,俯首而拜道:“弟子雖未身披祖衣,亦一心向佛,願隨師尊護我佛大法。”

老僧右手輕動,一股氣機便是將那大漢托起,望了那大漢一眼,老僧臉顯嘉許之色,緩聲道:“此佛難入世,雖有如爲師這般的消劫人,亦會有護道人岀現……”

“護道人?”那大漢驚訝道:“是護這滅佛怨道之人?”

“這怨道實是世人怨念所聚而成……護道人的出現雖說與這怨道有關,但非是護着這怨道不消,而是護那行滅佛之舉的帝王運道。而這帝王運道受命於天,這護道人所護之道應是稱爲天道吧。三次佛難,亦是出現了三位護道人,與我佛門消劫人相鬥,雖說是消劫人最終得勝,不使佛難惡化,但終是未能消去怨道。”

那大漢聽得心中大駭不已,但想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大唐武宗三位皇帝都是英年早逝……如這老僧之言,若不是爲消劫人所殺,亦是與護道人身亡有關。

老僧想是從他臉色看出了他心中所思,笑了一笑道:“大凡氣運之數,亦是人心所向之故,雖說怨念成道是與佛門僧人失真有關,但我佛慈悲,亦早成大道在天,這些帝王氣運若應浩然大道,亦不會行滅佛之舉……應是用仁德之舉教化佛門弟子,若是如此,亦可使怨道化解消去。消劫人能以人力斷去這帝王的滅佛之舉,其中也有天意使然之故。”

那大漢似有所悟,緩緩的點了點頭。老僧瞧了瞧手中轉動的念珠,略一沉吟道:“若爲師所料不差,此佛難當會三年後入世。但知這佛難不易消去,爲師便想探出龍脈所在之處,看看是否可以借用堪輿之術探其究竟……使佛難從此消去,不復劫後重生。”

“這兩年來,爲師傾力研究道家地脈易氣之說,終是有了一些眉目……這也是爲師讓你相助的原因。”

“師尊但請吩咐,弟子自當遵命行事。”那大漢低首合什道。

“此下亂世日久,百姓皆有天下太平之念,此念甚宏,使天地感應,陰陽得序,紫微帝星得以正位,與地脈龍氣相應,而這天象不日當會顯化,屆時爲師便會探得龍脈所在之地。而你當攜此物去往幽州司天監一趟……”

老僧轉而拿起身邊的一個兩尺長、一尺寬的盒子,望着那大漢道:“以你此下的身份,讓耶律公子找個藉口將此物送入司天監藏書閣之中,而憑他的身份,讓你謀個司天監小官應是不難,你且在暗中保護這盒子不爲人所毀……”

“此盒巧奪天工,不能強制打開,若是如此,裡面所藏之物必爲機關所毀,爲師讓你看護此盒,就是恐有人強制打開……而能打開這盒子之人,應是也在尋找此盒,屆時若有人打開此盒,切勿驚動於他,你通知爲師即可。”

那漢子一時不解,老僧呵呵一笑,道:“不日爲師亦會在幽州尋個落腳之處,到時自會到司天監告與你知曉。”

那漢子俯首而拜:“弟子遵命。”接過老僧手中的盒子告辭離去。

第八十章 詠竹第一五五章 夷門山糧倉第四十四章 平叛〈上〉第一章  通寶閣第一四九章 紫金山之戰(一)第四十六 言親第一八四章   兵變(中)第一三六章 誅殺卓青蓮(五)第九十一章 錦囊第一三一章 魂失悟命通(下)第三十五章 歸順第一五九章 天市人和陣第七十四章 龍從雲第五章冷刀第一六零章 護冢之戰(一)第五十七章 沈連城第三十八章 劉繼業第一一四章 履約(上)第一一四章 履約(上)第一二八章 明月長存第四十九章 苗長寧之死第三十一章 失劍第一二五章 殺豬刀法(二)第一七九章   海難第一七八章   報仇雪恨(四)第一五二章 紫金山之戰(四)第一五九章 天市人和陣第一六三章 護冢之戰(四)第一章  通寶閣第二十七 慕雲三式第一八四章   兵變(中)第二十一章 順水推舟第一二七章 破蠱入境第六十二章 築心樓第五十七章 沈連城第八十九章 破障音第九十二章 北上第三十四章 郡主第八十八章 以彼之道反施其身第五十章 父愛無疆第一五三章 紫金山之戰(五)第六十八章 追殺第一六五章 護冢之戰(六)第三十七章 苗家傳承第九章 破敵第三十二章 臥龍島第一一四章 履約(上)第一五五章 夷門山糧倉第九十九章 高平之戰(一)第一七五章   報仇雪恨(一)第十四 千機散〈上〉第四十一章 拂水龍吟鳳梧揚第一七一章    岀海(上)第一五七章 尋策第三十四章 郡主第一三一章 魂失悟命通(下)第一四二章 解惑第一二零章 龍氣易脈(上)第八章 飛鴿傳書第七十四章 龍從雲第六十四章 隱門第二十六章 水龍吟第一七三章    決戰青龍峰(上)第一五六章 謀劃第十六章 燕仲長第六十九章 卓青蓮第二十七 慕雲三式第一三四章 誅殺卓青蓮(三)第七十二章 江湖情苦男兒蒼第六十二章 築心樓第三十七章 苗家傳承第一一二章 笑看風雨第八十五章 譚道人第二十五章 龍脈第七十六 白髮哀情出第一七零章 扶搖子第一零五章 高平郡主第一二二章 書房秘談(上)第六十四章 隱門第五十八章 內鬥第一四三章 太易心經第一七四章    決戰青龍峰(下)第十八章 蕭二公子第二十章 舌戰第一二二章 書房秘談(上)第三十一章 失劍第一二零章 龍氣易脈(上)第一八九章    玉碎向君恩楔子第一八九章    玉碎向君恩第一七六    報仇雪恨(二)第一二九章 蒙面人第七十七章 心靜悔遺害第一零九章 趙杜氏第三十二章 臥龍島第一八三章   兵變(上)第一二九章 蒙面人第五十一章 法無我第四十五章 平叛〈下〉
第八十章 詠竹第一五五章 夷門山糧倉第四十四章 平叛〈上〉第一章  通寶閣第一四九章 紫金山之戰(一)第四十六 言親第一八四章   兵變(中)第一三六章 誅殺卓青蓮(五)第九十一章 錦囊第一三一章 魂失悟命通(下)第三十五章 歸順第一五九章 天市人和陣第七十四章 龍從雲第五章冷刀第一六零章 護冢之戰(一)第五十七章 沈連城第三十八章 劉繼業第一一四章 履約(上)第一一四章 履約(上)第一二八章 明月長存第四十九章 苗長寧之死第三十一章 失劍第一二五章 殺豬刀法(二)第一七九章   海難第一七八章   報仇雪恨(四)第一五二章 紫金山之戰(四)第一五九章 天市人和陣第一六三章 護冢之戰(四)第一章  通寶閣第二十七 慕雲三式第一八四章   兵變(中)第二十一章 順水推舟第一二七章 破蠱入境第六十二章 築心樓第五十七章 沈連城第八十九章 破障音第九十二章 北上第三十四章 郡主第八十八章 以彼之道反施其身第五十章 父愛無疆第一五三章 紫金山之戰(五)第六十八章 追殺第一六五章 護冢之戰(六)第三十七章 苗家傳承第九章 破敵第三十二章 臥龍島第一一四章 履約(上)第一五五章 夷門山糧倉第九十九章 高平之戰(一)第一七五章   報仇雪恨(一)第十四 千機散〈上〉第四十一章 拂水龍吟鳳梧揚第一七一章    岀海(上)第一五七章 尋策第三十四章 郡主第一三一章 魂失悟命通(下)第一四二章 解惑第一二零章 龍氣易脈(上)第八章 飛鴿傳書第七十四章 龍從雲第六十四章 隱門第二十六章 水龍吟第一七三章    決戰青龍峰(上)第一五六章 謀劃第十六章 燕仲長第六十九章 卓青蓮第二十七 慕雲三式第一三四章 誅殺卓青蓮(三)第七十二章 江湖情苦男兒蒼第六十二章 築心樓第三十七章 苗家傳承第一一二章 笑看風雨第八十五章 譚道人第二十五章 龍脈第七十六 白髮哀情出第一七零章 扶搖子第一零五章 高平郡主第一二二章 書房秘談(上)第六十四章 隱門第五十八章 內鬥第一四三章 太易心經第一七四章    決戰青龍峰(下)第十八章 蕭二公子第二十章 舌戰第一二二章 書房秘談(上)第三十一章 失劍第一二零章 龍氣易脈(上)第一八九章    玉碎向君恩楔子第一八九章    玉碎向君恩第一七六    報仇雪恨(二)第一二九章 蒙面人第七十七章 心靜悔遺害第一零九章 趙杜氏第三十二章 臥龍島第一八三章   兵變(上)第一二九章 蒙面人第五十一章 法無我第四十五章 平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