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六章   官家

“天生蒸民,樹之司牧,二帝推公而禪位,三王乘時以革命,其極一也。予末小子,遭家不造,人心已去,國命有歸。諮爾歸德軍節度使、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稟上聖之姿,有神武之略,佐我高祖,格於皇天,逮事世宗,功存納麓,東征西怨,厥績懋焉。天地鬼神享於有德,謳謠獄訟附於至仁,應天順民,法堯禪舜,如釋重負,予其作賓,嗚呼欽哉!祗畏天命。”

崇元殿上,待禮部侍郎竇儀宣完禪讓詔書之後,趙匡胤回身落坐皇位,忍着心中喜悅,目光掃過兩班百官,緩聲言道:“歸德軍治所在於宋州,朕就以‘宋’爲國號,諸卿以爲如何?”

未待百官應答,殿外突是傳來一道斥喝聲,接着只見一名兵衛身形跌落在殿門廊道前,在數名兵衛持刀緩緩後退中,常山、孟小虎身形頓然出現,二人怒目而視殿中諸人片刻,便爲一左一右分開在殿門口兩側而立。

趙匡胤與百官驚愕之下,年未三十的符太后牽着八歲大的恭帝(逝後諡號)步入崇元殿。

兩班站立的百官一陣面面相覷,旋而皆低下頭來,不敢作聲,剎那間,殿內空氣但如凝固一般,悄無聲息。

坐落在皇位上的趙匡胤臉色數變,數息過後,方爲站起身子,疾步行下金階,對着符太后身形略是一躬,執禮言道:“大宋官家見過大周太后。”

雖說‘官家’就是指皇帝,但以‘蔣濟萬機論’而言,‘官家’的含義是指受萬民擁戴推選而生的帝王。趙匡胤如此作謂,正是指自身的帝位得至禪讓而來。

符太后熟讀經書,自也聽出趙匡胤的意思,臉顯譏笑之色,“大宋官家?你是說這帝位是得至我兒禪傳?嘿嘿,本宮且是問你,本宮何時下詔禪位了?”

趙匡胤心恐諸州節鎮兵馬聞訊趕來勤王,早爲使人假借符太后之名寫下了禪讓詔書。在常山與孟小虎帶江秋白遺體離去之後,立馬領百官到崇元殿,將捏造的詔書宣讀,但等議出囯號,就立馬使人詔告天下。而有了禪讓的詔書,皇位便是名正言順了,但使有人不服起兵反抗,屆時倒是成了造反之舉。

此下未料符太后會來殿如此見問,趙匡胤一時不知如何應答,目光頓然投向百官,只望有人來應對作答。朝上百官心知宣讀的禪位詔書是爲捏造,又想是有愧於郭榮,見趙匡胤望來,卻是紛紛垂首避開目光。

但在此時,趙普出列應道:“官家受六軍擁戴,衆望所歸,但想大周太后也是知曉人心所向,又恐打擾大周太后寢休,羣情激昂之下,是爲由禮部代勞制詔。”

若非符太后親爲授意下詔,便是有篡位之實,趙普以衆望所歸、羣情激昂爲由強詞作答,卻是把趙匡胤預先捏造詔書之舉,說成百官意願所求。

“恐擾本宮寢休未起嗎?羣情激昂?”符太后冷笑一聲,盯着趙普言道:“你是何人?有何資格代表百官、代表天下人心如此作言?”

此下也可謂是新朝未立,百官皆未受封,趙普的職位只是歸德軍節度使掌書記,論官佚只是八品。若說趙匡胤皇位是擁戴而來,以趙普眼下的身份,自是不夠資格代表百官請願。

趙普一愣之中,趙匡胤應道:“趙愛卿是爲我大宋諫議大夫。”

諫儀大夫是有響應民情之責,但可訴求人心所願,趙匡胤情急之下,卻是立馬給趙普安了身份。

“哦?!”符太后冷冷一笑,“那可是敢隨本宮去問問京都百姓、問天下百姓,看看他們心中所向是我大周,還是爾等所謂的大宋?”

“我等百官已可代表民心所向,大周太后何必移駕出宮相詢?”趙普應道。

符太后瞄了一眼趙普,緩步行到並肩而立的範質、王溥身前,望着低首不言的範、王二人片刻,“你二人身爲百官之首,但有一人率領兵士與趙賊一戰,天下臣民便知趙賊是爲謀反篡位,此下想來已是有人領兵勤王了。本宮問你二人,可是對了起先帝所託?”

聽得符太后以‘趙賊’見稱,趙匡胤臉色頓爲青、白變化。垂首而立的範質與王溥,互瞄一眼,臉顯愧色,跪身而拜,以頭俯地,卻是未敢作答。

符太后嘆了一聲,“可惜江大人不圖虛名,若使他願承先帝遺命,爲我大周樞密使,但想趙賊所圖也是難成。”

郭榮臨終之際,有意讓江秋白入主樞密院,但江秋白終是不願接受,仍以光祿大夫閒職奉事。他看見百官下拜認趙匡胤爲帝,心知青龍峰靈穴已真正認趙匡胤爲主,大周龍脈大運已無可能迴歸,心中悔恨難當之下,便爲自斷心脈而亡。而但若他有宰輔身份,是會打亂趙匡胤的佈局,這一點卻是才智過人的江秋白從未想到。

符太后但不知佛劫事由,無意中的感嘆,卻是使趙匡胤聽得冷汗頓生、暗道萬幸。但想倘使江秋白有宰臣身份而引兵反抗,即使奪下了開封,卻是會讓他有了謀反罪名,屆時諸路節鎮兵馬便是有了討伐理由,這帝位自是難保了。

符太后言語一頓,目光轉而投向趙匡胤,“你打算如何對付我母子?”

趙匡胤是生有殺了符太后母子之心,但也非打算是眼下時候,待聽得江秋白臨終所言,擔心真得有人尋來做玉石俱焚之舉,卻爲打消了殺害符太后母子之念。

此下聽得符太后見問,迎了一眼她輕視的目光,忍住心頭怒火,轉身步上金階,負手面對皇位,便爲思索起來。

但想若讓符太后及恭帝移居在外,人心未定之下,但有可能會被心中不服的節鎮兵馬接去擁立,卻是後患無窮。而將符太后留在西宮,孟小虎、常山必是會隨護左右,卻也使自己日後寢食難安。

一番衡量之後,趙匡胤轉過身形,言道:“朕雖受百官擁立,得有至尊大位,其中亦承世宗皇帝恩澤,大周太后的禮制享有應如原初,自可居於西宮,遜帝年幼,應隨大周太后身側……諸卿以爲如何?”

百官聞言互視一眼,齊爲躬身言道:“官家聖明。”

衆人奉事朝堂多年,皆善於揣測君意,在趙匡胤對符太后見禮時以‘官家’作謂皇帝,已爲明白趙匡胤的心思,是爲表明自身皇位是受百官擁戴而來。此下自不會違了趙匡胤用心,便是將‘皇上’改以‘官家’作稱。

符太后用鄙視的眼神環視一下衆人,冷笑一聲,也未作言,牽着恭帝緩緩行出大殿,身形在大殿門口廊道上一頓,望向趙匡胤,“待與先帝守制期滿,本宮自會移居房州,你且好自爲之。”

未待趙匡胤作答,便領着孟、常二人往西宮而去。

郭榮駕崩已爲半年,按制守喪是爲二十七個月,但想只忍耐年餘煎熬,趙匡胤心頭一鬆,望向範質,“範愛卿,王愛卿,兩位卿家且速去治堂,將大周太后詔書使人宣告天下,以安人心。”

“微臣遵旨。”範質、王溥領旨而去。

“石愛卿先爲代行大內點檢之務,佈署禁中諸衛人馬事宜……”

石守信略一遲疑,言道:“那孟小虎、常山與五十名餘神虎營衛如何節制?”

趙匡胤一愣,沉吟片刻言道:“孟、常二人想是會隨護西宮,守衛人員應如尋常輪值一般,倒是不必去節制他們,麻煩之處在於他們的宿營安置……”

“但若官家不要求他們退出宮中防衛,對於宿營之事,臣以爲可在外城尋個地方讓他們落腳便可。”

“若能如此,最好不過,落腳外城若是不願,內城也可,切勿與他們起了事端。”趙匡胤但知眼下不能招惹常山一衆,便爲吩咐石守信小心行事。

“微臣明白。”

“但有諸多要事且待明日再議,諸位愛卿且先爲退去治堂行事。”趙匡胤言道:“匡義隨朕回去接母后入宮。”

………

午時將到,趙府書房之中,當聽到符太后闖殿質問之事時,趙杜氏臉上喜色一斂,“未料符太后年紀輕輕,卻有如此膽色,雖說喪制期滿後會去房州,但這近兩年時日居於宮中,恐是會與我兒生亂。”

“此下殺是殺不得,唯以尋法安撫了。”趙匡胤苦笑道。

趙杜氏沉吟未語,目光轉到趙匡義身上,凝視片刻,突是笑道:“可使趙普前去大名府,與符國丈提親,讓他將符家六女嫁與匡義,一旦聯姻,想那符太后便是不會爲難我兒。”

趙匡義一愕之中,趙匡胤言道:“我此下取了皇位,使他失了國丈身份,而他對世宗皇帝也是忠心,但想心中是會有恨。若使不允,卻是會折了我天家威嚴……”

“嘿嘿,以氣節而論,我兒以爲符彥卿可是比了上馮道?”

趙匡胤一愣之中,趙杜氏笑着又道:“自後唐以來,他也算是擁兵一方的人物,後唐、後晉、後漢國破,你可是見到他領兵反抗過取而代之的帝王?”

符彥卿與馮道二人同是歷經四朝,期間朝代更替,手握重兵的符彥卿與一介書生的馮道皆是臣服於每個朝代的帝王。而在坊間之中,馮道的氣節已是爲人所不屑,趙杜氏將二人相喻,話下之意卻爲指符彥卿更是爲貪生怕死之人。

“失了國丈身份是會使他沒了顏面而心有所恨,但若讓匡義娶他六女爲妻,卻是使他又有了皇親國戚的身份,以爲娘看來,他反是會轉恨爲喜。

而他手握天雄軍重兵,且是大周國丈,對我兒取代大周都不爲反抗,那些想爲世宗皇帝抱不平的節鎮將領,我兒認爲他們會做何感想?”

但知趙杜氏所言有理,趙匡胤心下一喜,“母后聖明,兒臣即着趙普去爲……”

趙匡義心中一急,“那青青怎辦?”

“爲娘當日以爲江秋白不會自盡,而你與青青有了婚約,常山對元朗也不爲見恨。但此下看來,卻是爲娘小看了常山、孟小虎對家國大義的信念,對世宗皇帝的忠心。”

趙杜氏一嘆,“以常山使人射殺元朗來看,你認爲他會讓青青嫁你爲妻嗎?青青對於世宗皇帝、江秋白的敬重你是知曉,若她知道是元朗取了大周天下,逼死了江秋白,你認爲她還會與你情投意合嫁你爲妻?”

“可青青已是懷了、懷了孩兒的骨肉……”

“哦?!”趙杜氏頓爲一愣,瞄了一眼臉色平靜的趙匡胤,略一沉吟,言道:“眼下當以大局爲重,你當與符太后的妹妹先結良緣,若使青青對你不捨不棄,屆時再迎入門與她名份。”

趙匡義正待作言,但見趙杜氏臉色一肅,心下一嘆,“孩兒遵命。”

趙杜氏目光轉而投向趙匡胤,“我兒得了至尊大位,諸鎮節使心生不服者有之,但大勢所趨之下應可使他們不敢生事,唯李重進此人,以爲娘看來,終是難以安撫,應儘快除去。”

“兒臣也是有此思慮,待看他接到禪位詔書是如何反應,若使他起兵反抗,我便使人征討。”

“若他按兵不動,待日後伺機起事呢?”

“日後伺機行事?”趙匡胤眉頭一皺。

“世宗皇帝一代英主,但使朝堂皇風卓然,人雖逝去,餘威猶在,江南、吳越、荊南實爲臣服。而今我兒立朝……至少來言,南唐想是不會臣服了。

李重進勇謀皆俱,此下坐鎮揚州,對於我兒心有不服之下,但知我兒勢大,必不會冒然起事,以爲娘看來,他會暗中圖謀與南唐結勢,待他日我兒征伐南唐之時借勢而起。

而他亦有威望,又驍勇善戰,一旦與南唐結勢,爲娘但恐日後朝中有人見風使舵與之呼應,卻是後患無窮。”

“那母后的意思?”

“待這幾日將諸鎮節使安撫之後,我兒可下旨將李重進調往青州之地,青州非爲重鎮,即使日後反事,但可輕易滅之。他若不允,當以抗命不遵見責,逼他造反,借時就有理由征伐於他。”

“會不會將他逼了投靠南唐,或南唐以圖收復淮南諸州之下,屆時趁機與他結勢而起?”

趙杜氏搖頭道:“李重進事忠之人,投靠南唐絕無可能。而李景此下縱是生了收復淮南之心,不知我大宋人心團結如何,即使與李重進暗有結盟,爲娘料他也不敢明爲相應。

反是會用李重進反叛作爲試探,看看我兒天威如何。屆時我兒當親征揚州,滅了李重進,但可使南唐知道我兒厲害,重爲臣服我大宋天家。”

趙匡胤點了點頭,“母后所言甚是,兒臣不日就付諸而行。”

……

初五卯時三刻,蕭慕雲、常青青等人來到莫忘島東邊岸口,準備乘舟離島去往靈秀村,在趙永安解去船繮之際,薄霧中但見一艘渡舟出現,卻爲楊老漢載着裴管事而來。

未及渡舟靠岸,裴管事凌空縱起,落身岸上,目光掃過一臉驚疑的衆人,嘆了一聲,“陳橋兵變,大周易主,江先生、江先生他……”

“啊?!”蕭慕雲亡魂但生,“江師叔他如何啦?”

常青青亦是驚道:“江大人他、他如何了?”

“江先生他自斷心脈而亡……”

蕭慕雲一把揪住裴管事衣袖,厲聲道:“是何人使兵士譁變害了我江師叔?”

“是趙匡胤這狗賊。而嚴秋、宮少文二賊謊稱江大人已是投靠趙匡胤,帶人誘使、逼迫百官臣服,使江大人悲憤難當,但爲引恨自盡。”

“是趙匡胤?!嚴秋、宮少文怎生出賣江師叔?”蕭慕雲一時驚呆。

“罪過,罪過。”明無合什道:“當日楚先生但有所疑,卻是因爲他阻止世宗皇帝岀兵青龍山,而對他消了疑心,真是天意難違。”

誠如明無所言,當日武望博,華千行身死,郭榮悲憤之下想發兵挖空青龍山,尋出智苦等人報仇。趙匡胤怕龍脈被毀,圖謀成空,才拼死相攔,卻也使楚南風消了對他的疑心。

珠淚盈眶的常青青哽咽道:“那我兄長與小虎哥他們、他們如何?”

“常大人與孟大人倒是無恙,老朽能知曉內情,正是從常大人口中得知。”

常青青心神略定之中,只聽身側的青娥喃喃言道:“趙匡胤?!點檢做、點檢做?”又見青娥突是倒退兩步,旋而跌坐地上,悲呼一聲,“是我害了珂雪,是我害了珂雪呀……”

“青姨,怎爲如此說法?”常青青心頭大震。

蕭慕雲引身靠近已被許聞香扶起的青娥,“此言怎講?難道珂雪之死跟這趙賊篡位有關?”

青娥微微點了點頭,目光投向神色驚疑的常青青,哽咽道:“珂雪她、她想是爲趙匡義所害……”

心下又爲大震的蕭慕雲,一把扶住幾欲跌倒的常青青,“青姨,且先回院中再說。”

青娥點頭之中,蕭慕雲已爲扶着臉色蒼白的常青青向島內行去。

ωwш● ttKan● C ○

衆人來到島上的廳屋落座之後,青娥擦拭着淚水言道:“去年先帝北征之時,我隨珂雪與嚴秋他們一起押送軍藥去陣前,其中還有各地送與先帝批閱的公文。

行到澶州驛站時,已近天黑,又逢大雨,衆人便是在驛中落腳。那時裝有軍藥、公文的車馬停在驛站西院,而因押送的人員衆多,我便是與驛中的女僕擠在西院一處廂房中休寢。

約是過了子時三刻時分,我內急起夜,打傘去了茅廁,當回到西院之時,但覺裝有公文的馬車之中似是有人,驚疑之下,回到房內,便爲戳破紙窗暗中窺望。”

這青娥當日帶着幾月大的苗珂雪投身藥王谷之後,皇甫秀自也傳了苗家武學讓她修習。十餘年間,卻也讓她修得固元境身手,聽力自也不凡。

“待有一會,便見一道身影下了馬車,那時恰有閃電亮起,卻爲讓我看清那人是爲趙匡義。但見他未爲蒙面,我只道他夜半中來檢查馬車是否漏雨,也自未放在心上。

待到了寧州陣前,亥時之刻,我隨珂雪將熬與先帝提神的湯藥,端送到先帝行帳之中,只見先帝手拿着一塊刻有‘點檢做’三字的木牌,對嚴秋、宮少文作問:“四方公文送到京中,先由宰臣閱覽後才爲送與朕批覆,這木牌若爲範質等人看到,當無可能不作任何註明,就將它當爲公文送來,應是有人在途中混入,你二人仔細想想,押送途中是否有可疑之處?”

嚴秋應道:“臣等一路落腳之處皆是在驛站,亦遣有營衛嚴以看護,但若有人將此物放入馬車公文箱中,應是會爲營衛發覺。”

先帝聽完之後,也未也追問,便是讓嚴秋二人退下。我那時心有所覺,卻也不敢胡言,隨珂雪回到營帳後,便將那晚所見告與。

珂雪聽完之後,但有驚疑,言道:“那木牌尺餘之長,‘點檢做’三字從上到中間,下面但可再寫上兩三字,空之不寫,是意猶未盡,但有所指…青姨,你認爲下面會是何字?”

我爲淺識之人,自不敢胡亂猜測,便是搖頭說是難猜,珂雪那時又道:“若是匡義將此牌置入,其用意何在?‘點檢做,會不會是說點檢做亂?此下點檢職位是張永德張大人所居,難道匡義發現了張永德有不軌的苗頭,未敢明言之下,用木牌刻字提醒皇上?”

我一時驚疑,“皇上英明之主,若是匡義真的發現張大人有不軌之處,何不實言與告皇上?”

珂雪搖頭道:“張永德是皇親國戚身份,匡義他兄長是殿前都使,若是皇上不信,便是有中傷張永德替趙匡胤謀取點檢之位的嫌疑。”

我但想珂雪所猜不差,便問:“那當如何是好?”

珂雪略爲遲疑一會,言道:“我去與匡義打聽事由,若是他不便言岀張永德不軌之事,我讓他日後告與青青姐姐便是,由青青姐姐稟與皇上,皇上必是會相信。”

珂雪話一講完,便是要離帳而去,我正待隨行,珂雪卻道:“此事事關重大,但由我一人尋去相問便是。對於在驛站看見匡義進入馬車之事,你但假裝不知,除青青姐姐之外,任何人都不可言與。”

“過有一刻功夫,珂雪轉了回來,未待我相問,便爲言道:‘問了匡義那木牌可是他所放,他卻是搖頭否認。當我說那天是我親眼所見他從馬車出來,嘻嘻,他眼中驚色一閃而過,卻是說上馬車是爲了檢查是否漏雨。想這小子狡猾,青青姐姐或可使他實言,我就不與追問了,只能待回京與青青姐姐言告後再說了。’”

青娥言語一頓,淚水又爲紛涌而下,悲泣之中,拿起案上的香帕擦了擦淚水,望向常青青,“回到京中已近戌時,想是一路奔波的緣故,珂雪晚膳也未食用便是回房休寢,而郡主你在那日夜間卻是爲柳賊擄去。”

第一五三章 紫金山之戰(五)第一四零章 離島第八十四章 離別第一三七章 誅殺卓青蓮(六)第一二二章 書房秘談(上)第二十五章 龍脈第七十七章 心靜悔遺害第一二一章 龍氣易脈(下)第十六章 燕仲長第一八八章      立誓第六十八章 追殺第一五六章 謀劃第九十章 易氣金訣第一六二章 護冢之戰(三)第六十七章 真相第一七七章   報仇雪恨(三)第六十一章 周娥皇第一二一章 龍氣易脈(下)第九章 破敵第一八一 章     困局第一二六章 殺豬刀法(三)第七十三章 渡口驚變第一五六章 謀劃第一八六章   官家第六十五章 惡訊第十二章 救人第一三七章 誅殺卓青蓮(六)第二十二章 甘少龍之死第四十六 言親第七章 刺殺第二十章 舌戰第四十一章 拂水龍吟鳳梧揚第六十九章 卓青蓮第五十一章 法無我第四十二章 神僧無跡第二十六章 水龍吟第六十五章 惡訊第一一八章 清風驛刺殺(三)第二十四章 天蠶體第七十五章 言婚第四十六 言親第七章 刺殺第九十三章 智苦僧人第八十五章 譚道人第四十七章 意外收穫第一五一章 紫金山之戰(三)第一一七章 清風驛刺殺(二)第一三一章 魂失悟命通(下)第一四七章 涼州行(四)第七十八章 策馬論俠義第五十四章 馬希蘭第一零一章 高平之戰(三)第四十五章 平叛〈下〉第一四零章 離島第一六九章 一世錢第二十二章 甘少龍之死第七十五章 言婚第四十四章 平叛〈上〉第五十六章 半年之約第三十二章 臥龍島第九十四章 十朝元老(上)第一四零章 離島第一五五章 夷門山糧倉第一四一章 衣冠冢第一七九章   海難第八章 飛鴿傳書第六十九章 卓青蓮第九章 破敵第九章 破敵楔子第一百章 高平之戰(二)第四十二章 神僧無跡第九十章 易氣金訣第一八零章  殿前都點檢第一七五章   報仇雪恨(一)第八十一章 毒書生第十四 千機散〈上〉第五十三章 仙姑庵第一二七章 破蠱入境第三十七章 苗家傳承第二十五章 龍脈第一二零章 龍氣易脈(上)第七十章 身陷韶州第七十五章 言婚第一五零章 紫金山之戰(二)第七十九章 言謊第七十七章 心靜悔遺害第二十章 舌戰第一二六章 殺豬刀法(三)第九章 破敵第五十二章 仙女湖第三十二章 臥龍島第七十章 身陷韶州第一四六章 涼州行(三)第三十一章 失劍第十五章 千機散〈下〉第八十九章 破障音第六十七章 真相第一零六章 氣運之分第十九章 十二春秋消無形
第一五三章 紫金山之戰(五)第一四零章 離島第八十四章 離別第一三七章 誅殺卓青蓮(六)第一二二章 書房秘談(上)第二十五章 龍脈第七十七章 心靜悔遺害第一二一章 龍氣易脈(下)第十六章 燕仲長第一八八章      立誓第六十八章 追殺第一五六章 謀劃第九十章 易氣金訣第一六二章 護冢之戰(三)第六十七章 真相第一七七章   報仇雪恨(三)第六十一章 周娥皇第一二一章 龍氣易脈(下)第九章 破敵第一八一 章     困局第一二六章 殺豬刀法(三)第七十三章 渡口驚變第一五六章 謀劃第一八六章   官家第六十五章 惡訊第十二章 救人第一三七章 誅殺卓青蓮(六)第二十二章 甘少龍之死第四十六 言親第七章 刺殺第二十章 舌戰第四十一章 拂水龍吟鳳梧揚第六十九章 卓青蓮第五十一章 法無我第四十二章 神僧無跡第二十六章 水龍吟第六十五章 惡訊第一一八章 清風驛刺殺(三)第二十四章 天蠶體第七十五章 言婚第四十六 言親第七章 刺殺第九十三章 智苦僧人第八十五章 譚道人第四十七章 意外收穫第一五一章 紫金山之戰(三)第一一七章 清風驛刺殺(二)第一三一章 魂失悟命通(下)第一四七章 涼州行(四)第七十八章 策馬論俠義第五十四章 馬希蘭第一零一章 高平之戰(三)第四十五章 平叛〈下〉第一四零章 離島第一六九章 一世錢第二十二章 甘少龍之死第七十五章 言婚第四十四章 平叛〈上〉第五十六章 半年之約第三十二章 臥龍島第九十四章 十朝元老(上)第一四零章 離島第一五五章 夷門山糧倉第一四一章 衣冠冢第一七九章   海難第八章 飛鴿傳書第六十九章 卓青蓮第九章 破敵第九章 破敵楔子第一百章 高平之戰(二)第四十二章 神僧無跡第九十章 易氣金訣第一八零章  殿前都點檢第一七五章   報仇雪恨(一)第八十一章 毒書生第十四 千機散〈上〉第五十三章 仙姑庵第一二七章 破蠱入境第三十七章 苗家傳承第二十五章 龍脈第一二零章 龍氣易脈(上)第七十章 身陷韶州第七十五章 言婚第一五零章 紫金山之戰(二)第七十九章 言謊第七十七章 心靜悔遺害第二十章 舌戰第一二六章 殺豬刀法(三)第九章 破敵第五十二章 仙女湖第三十二章 臥龍島第七十章 身陷韶州第一四六章 涼州行(三)第三十一章 失劍第十五章 千機散〈下〉第八十九章 破障音第六十七章 真相第一零六章 氣運之分第十九章 十二春秋消無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