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在這個連火電水電太陽能發電都在種花人控制之下的,中世紀生產水平的世界上,居然能看到這麼簡單但使用的傳送門。
這還真是個驚喜~~~,不,是個驚嚇!
因爲這個傳送門的存在,大家被哥布林前後夾擊了!
遠處,四號自動武器站的槍聲已經停止了,地面小組報告,四號倒是還沒被摧毀,但兩個75發彈鼓都已近打空。
現在,大家已經可以看到無數哥布林的身形,影影綽綽出現在遠處黑暗中,期間還夾雜着不少高個子大哥布林。
身後,由於傳送用門說到底只有一面落地鏡大小,對面的哥布林一時之間無法全部涌入,被幾個本地白銀冒險者堵住門口一頓猛揍一些死去的哥布林,半邊身子在門這裡,半邊身子在門那邊,居然堵成一個小小的掩體!
或許,這也是哥殺刻意而爲,如此看來,即使PLA不回頭幫忙,哥布林一會半會也無法形成突破。
“呵呵,這哥布林也不蠢啊,那個眼魔應該是專門用來看管傳送門,等我們來之後,把哥布林放進來,形成數量優勢之後再對我們兩面夾擊的吧?”
看看現在的情況,吳少校很快猜到了哥布林,或者說哥布林幕後黑手的計劃。
只是,很可惜,他們應該沒有想到,眼魔這樣的上位魔物,居然這麼快就被PLA幹掉了,根本來不及掩護哥布林從門中出來,形成足夠的數量優勢。
以至於,現在哥布林被人數劣勢的本地冒險者堵着胖揍,卻一點辦法都沒有。
“我們對付外面那些。”
吳少校淡淡的命令道:
“你們對付那面傳送門,過一會我們回來幫你們,堅持一下就好。”
章程對吳少校比了個OK的手勢,和沈士一起提着步槍向正在激戰的傳送門走去。
他們背後,吳少校對電子戰專家說:“把5號站安裝在這裡吧,這就是決戰的戰場了。”
PLA帶來5個自動武器站,之前安裝了4臺,現在還有一個,正好裝在這裡增強火力。
電子戰專家點點頭,回答說:“給我5分鐘。”
“你慢慢來,不着急。”
“重機槍,射擊!”
兩輛山貓車上架設的89式12.7毫米重機槍開始發言。
咚咚咚,低沉的槍聲在空間封閉的地下城中迴盪,與冒險者不同,PLA不管用什麼武器,都習慣使用更爲精確的短點射,他們的命中率遠遠超過牧場之戰時,亂打一氣的冒險者。
僅僅兩挺重機槍,就超過當時10多挺54式高射機槍的效率——雖然哥布林咋咋呼呼勇猛向前,但沒有任何一個能衝破彈幕劃出的死線。
以至於,剩下的步槍手,甚至都沒有加入射擊,任由機槍手自由發揮。
很多好事的水球人特別喜歡生化危機類的遊戲、電影、小說,網絡上也經常有人探討如果真的爆發生化危機,殭屍遍地時應該怎麼辦。
甚至種花的網絡上還出現了軍勝黨和屍勝黨這兩種閒得蛋疼的對立羣體。
實際上,人類至少從1870年開始,就不在乎單純的人海戰術了。
現在更是如此,不管是喪屍還是哥布林,只要不開反向金手指,只要它們還是不會挖反斜面防炮洞,不會在強大的火力掩護下跟隨彈幕徐進,沒有裝甲車坦克飛機大炮的支援,單憑數量,不論再怎麼英勇不怕死,它們也根本別想衝到近身戰的距離上。
何況,與喪屍相比,哥布林並非完全不怕死,讓哥布林失能所需要的條件也比傳說中的喪屍簡單寬泛的多——只要隨便命中一發就可以了,不像喪屍那樣必須爆頭。
於是,在被重機槍切了近三分鐘,連續被幹掉幾百只大小哥布林後(很多被串了糖葫蘆),剩餘的傢伙,全都躲在牆角,或同伴的屍體後面,畏縮不前。
兩挺重機槍先後停火,射手分別打空一個50發彈箱,在只會板載衝鋒的敵人身上取得了驚人的戰果——遠方一千多米之外的地方,到處佈滿了各式各樣的哥布林碎屍,淡淡的硝煙味在人類鼻腔中飄蕩,而哥布林已經不敢繼續衝鋒了。
這同樣難不倒PLA,敵人不敢來,那就我們主動過去好了。
吳少校輕輕一揮手,PLA從山貓車裡擡出兩挺QLB04式35毫米榴彈發射器——也就是軍迷們常常說起的“榴彈機槍”。
這玩意,在種花軍中裝備數量不大(太重,PLA對步兵武器輕量化太過於執着),但鑑於需要面對的敵人通常具備很大數量優勢,且遠程攻擊手段薄弱,特別小組專門帶過來兩挺,現在正好用作火力支援。
通通通,兩挺榴彈機槍在十幾秒鐘的時間內,各向哥布林藏身的地方射出30發35毫米榴彈。
隨後那裡響起連綿不絕的爆炸聲和哥布林驚慌失措的慘叫。
榴彈彈片四處飛舞,如同刀子一般切入哥布林體內,有些離炸點近的,甚至被爆炸直接撕成碎片,然後灑向半空。
火光閃耀中,剩下的哥布林站不住腳,被逼的重新現身,只是,這一次它們是士氣崩潰,想要轉身逃跑。
一個消瘦的身影出現在哥布林大後方,他指着PLA這邊大聲吆喝幾句,然後就有一整隊,足足十幾個身形龐大的哥布林英雄揮舞大棒逆着潰兵開始衝鋒!
這大概就是敵人的王牌了。
哥布林英雄們揮舞小樹一般粗大的棍棒,在潰逃的哥布林羣中亂劈亂砸,瞬間就把幾百個大哥布林和普通哥布林砸成肉泥。
剩下的殘種被己方督戰隊一堵,再無退路,只好重新面對PLA兇殘到不講道理的火力。
可這些小綠人一轉身,卻發現一隊PLA端着步槍,頭上戴着夜視儀,已經如同鬼魅一般悄悄摸到自己背後!
很多哥布林甚至被嚇得尖叫起來。
魔物被人類嚇成這樣的場景可是相當難得一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