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一十七章 禮成,朝立

天嘉元年,年末,朝廷遷關中。

落戶此地之後,倒是引起了不少風波,因爲這突然之間來了一個朝廷,可是不同於兩王當初搭建的小朝廷。

江左朝廷,嚴格算起來也是一個割據政權,但在江南士族的支持下,在規模上還是猶有過之的,尤其是等關中衰落,兩王立佛借胡,局面爲之一變,很多原本跟隨過去的家族,也就紛紛棄之而去,或者歸於江南,後者北上玄甲。

不過,陳止的態度始終明確,到了他的地盤,世家的權柄就要受到削減和壓制,所以大部分的世家,只是基於狡兔三窟的想法,分出一兩支脈,過去佔個位置,關鍵的重點,還是要經營江左。

按照後世史書,以及教科書上的說法,那就是這些世家,當時還心存僥倖,認爲統治基礎薄弱、生產方式落後的南方朝廷,因爲佔着正統之名,所以將主要的精力還放在南邊,並且妄想着這種局面可以一直維持下去。

“但是中原人民期盼統一的心情,是無法改變了,經過了新漢末年的戰亂,三十多年前,天下三分時的苦難記憶,又重新浮現人心,所以當時的人們,對於重新統一前的北方政權更加的擁護。”

“北方的玄甲軍政權,倡導技術,擁有更爲先進的政治體制,更擁有着先進的戰術思想,在兩者的武裝下,訓練處了冠絕天下的軍隊,這成爲了以北統南的基礎,並且最終獲得了實現。”

“當然,玄甲政權依舊有着時代的侷限性,爲了安撫北方的基本盤和根底,不至於因爲定都關中,影響到軍隊的根基,於是以‘燕’爲國號,並且依照舊例,提拔了一部分舊部,塑造了新一批的勳貴集團。”

……

無論後世對此是如何評價的,但至少朝廷再次落於關中,還是難免激起當地一些勢力的反應。

無論是當地的世家,還是胡人部族,乃至是宗教勢力、流民團體,一時之間都難免會有抵制心情。

只不過,陳止在推動遷都之前,早就在關中留下了一批玄甲軍,讓他們釐清了當地勢力,鎮壓了各方念頭,再加上連蜀地都被一併平定,南北就有了呼應,還絕了關中一些人南下的心思,於是朝廷再來的時候,風波就少了許多。

不過,隨着各方世家被強行遷徙過來,還是難免再起波瀾,不說這些世家的不情願,以及在各地鬧出的大小事端,就說他們這麼多人聚集過來,令長安周邊的京畿之地,人口陡然之間暴漲,令各方面的問題都凸現出來。

發展到了後來,甚至連正常的生活起居都受到了影響,造成了一連串的矛盾。

而這個時候,就體現出科舉出身的官僚,在經驗上還有許多欠缺——這次遷都,爲了畢其功於一役,防止又有諸多弊端,陳止將這些辦事的人員,都換成了北地出身的官員。

這些人大部分都是這幾年中通過科舉出身的,對玄甲政權有一定的忠誠,在辦事上自成體系,但多數還是年輕人,驟然擔負衆人,終究難免疏漏。

但好在有陳止給他們撐腰,又有玄甲軍保駕護航,所以在經過一番折騰之中,終究還是讓遷都事宜走上了正軌。

前前後後,幾乎用來三個月的時間。

到了天嘉二年的春季,這遷都的諸多事項,纔算是完全平息,長安內外恢復運轉,看起來也是一片平靜。

只是在這平靜之中,自有那些世家官員的不滿被積壓起來,卻也無處發泄,最終只能這般忍着,就想着日後能否有機會舒展這心中之念。

至於那內外的百姓,乃至被強行歸於一處的胡人部族,卻是心態複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念頭,有的支持,有的反對,各有其念。

就在這樣的氣氛中,時間緩緩流逝。

天嘉二年,年中一過,長安城算是徹底歸於正軌,整個天下的各處,再次政令暢通,只是這一次,因爲玄甲軍的原因,加上諸多工匠出力,鐵罐馬和軌道慢慢鋪設開來,取代了一部分直道和官道,將長安與天下間幾座主要的城市連接在了一起。

當然,因爲地域和地理的原因,有些城市難以與長安、洛陽連接,畢竟路途太過遙遠,所以,就將邊疆的主要城市進行了連接。

這看似簡單的舉動,卻對後世造成了巨大影響,當時的人並沒有多少認知,卻也注意到,隨着幾座城市連接之後,調兵遣將卻是越發快捷的了,以至於幾個心存僥倖想要渾水摸魚的鮮卑小族,剛有動作,幾日後便被舉族屠滅,着實是又一次震懾了天下人心。

而隨着各方消息的傳來,長安城內,暗潮涌動,勸進之聲再起,三請三辭之事就有人唸叨起來。

終於,在一日朝會之上,以張應、庾亮爲首,諸多官員起來,勸陳止晉帝王位,成至尊格。

讓他們意外的是,陳止壓根就沒有打算謙讓,更沒有三辭,這邊一說,那邊就應了下來,讓許多人不甚習慣,以至於引起了非議。

但是,事情的進展,並不會因爲這些人的非議,便發生變化。

所以兩個月後,一切準備就緒,陳止按着該有的禮儀規矩,在長安接受了禪讓。

龍袍加身,百官跪拜。

他坐於龍椅之上,感到四面八方的氣運澎湃而來,浩浩蕩蕩、無邊無際,一派繁華、興盛的景象。

但他還是注意到了,在這烈火烹油氣象之後,那隱隱約約透露出來的隱患和災厄。

“如此看來,這大燕朝當有六十年興盛日,若是後輩子孫爭氣,或許還會有二十年中興,隨後卻依舊難逃治亂循環,畢竟這天下間的矛盾、問題,是怎麼都解決不了的,能有六十年興盛,八十年強盛,放在三百年的循環裡,已經佔了不少事件,算是不錯了。”

這般想着,陳止的眼睛裡,卻是閃過興滅變化,與天下氣運相合,一道似虛似幻的奇妙光影,在他的身後漸漸成型。

“只是若想要達成所願,終究還要靠着一點玄妙,那最後所得的上上籤,或許就是爲此而生,但想要有所成就,我還要在餘生之中,做些事來。”

這般想着,他一揮手,讓朝拜的文武盡數起身。

禮既成,則朝立。

第七百六十七章 乘車路遇兵押囚第二百八十五章 文釀三蘇之文第四百九十三章 爭相抄書第六百零五章 鑄珠而問櫝第五百五十二章 兩胡交匯?第四百三十一章 口中人,實爲囚第五百五十六章 成信以待截,目的何在?第一千零九章 世家子落魄而行第二百三十一章 法家之局第二百四十五章 王家文會開不了了第一千零四十七章 先往平州,澄清其境第一百三十五章 論辯風浪起第六章 峰迴路轉爲哪般第二百五十三章 對弈軍爭!第一千零六章 故人來投途遇險第二百七十五章 王府宴,百家名第九百四十章 昔日中樞重,今日掌兵強第六百二十七章 你心裡沒點數?第三百九十六章 各人的選擇第二十七章 恩威反掌,晴雨由心第五百二十八章 有人拜第一千二百零二章 人道製法,以束玄虛第九百五十一章 被嚇破膽了第一千一百八十七章 北上之路第一百五十六章 對談,兇至第三百九十一章 花落哪一郡第一千零三十四章 書生宣,粗漢亦可談大勢第四百四十四章 墨隨人來第七百八十八章 再伐代郡,可有勝算?第七百二十七章 社稷第五百五十七章 我後悔啊!第九百九十八章 胡爭第七百七十四章 西邊不亮找東邊第六百八十四章 冀州亂局,有兵叩門第六百六十二章 匈奴也要來第四百零三章 王浚與段部鮮卑第三百一十六章 一丞四曹,不來就立威第一千零七十六章 叛者恐心猿,求者騁意馬第八百零二章 世家遠慮,士人所欲第一千一百八十四章 剿難靖災,引說立根第一百二十七章 三味鑄《師說》第七百二十章 民心在其,則運在身第九百五十九章 逼人太甚?!第二百二十六章 奚仲作車,倉頡作書第一千二百一十二章 落寞結局第七百零四章 何以讓人趨之若鶩?第六百八十四章 冀州亂局,有兵叩門第七十四章 此乃陳止所……贈第一百六十二章 萬萬沒想到,他是練過的第一百九十章 你還不認罪第一千一百六十九章 北地陳學兩支第二百九十章 冉家有兒郎第九百五十八章 我兄長是何等人物?第五百九十章 走與撤與潰,土崩瓦解第一千一百三十一章 一手人才,一手刺殺終章第一千一百一十章 帳內書信,帳外炮響第一百二十八章 名士如陳華,背信名不達!第四百八十三章 論法言史非一卷!第九百七十七章 段部畏陳第二百二十三章 江東已傳其名第七十二章 穿街拜老再抽籤第五百零七章 當勸!第一千零九十八章 兩王有謀第五百一十章 求附庸而不可得第一百七十三章 官貴皆來非我勢第六百六十八章 都沒來!第四十六章 幾時說是送給你的第一千零六章 故人來投途遇險第第一千零八十六章 鮮卑雙動,漢室兩分第一百八十章 當除禍根第三百六十五章 拿下匈奴使!第四百三十九章 約定第一百四十四章 陳止問農,本末倒置 還債3/50第七百七十四章 西邊不亮找東邊第五百六十一章 圍三缺一,插翅難逃第四百八十九章 陳氏一書佛家裂 下第三百八十五章 慕容兄弟第三百四十五章 可否一比第二百九十九章 恭喜陳家老爺第一千二百一十六章 也許...第一千一百一十八章 萬事皆有其芥第二百四十八章 名望有盡時,豈能自縛之第五百六十五章 捷報來第七百六十二章 佛聶投胡,未必壞事第九百章 止戈雖好,不如殺而立威第二百零二章 前後行第二十五章 士坐書檯前,有童侍於側第七百章 自相攻,謀火毬,非籤難成第九百七十四章 服軟了第七百五十八章 正名之議,幽州之本第一百二十二章 那你就做個弟子吧第一千零八十四章 正人道,順天時第七百三十六章 紅有主,青攀階,聚衆成金第四百三十六章 世卿世祿爲士代,原來楊氏望弘農第一千零九十章 國頹運衰人心亂第三百八十九章 幽州七郡,一手遮天第七百一十一章 你演我裝,問影帝誰屬第三百四十章 文評,可有人去第五百零四章 洛陽來客
第七百六十七章 乘車路遇兵押囚第二百八十五章 文釀三蘇之文第四百九十三章 爭相抄書第六百零五章 鑄珠而問櫝第五百五十二章 兩胡交匯?第四百三十一章 口中人,實爲囚第五百五十六章 成信以待截,目的何在?第一千零九章 世家子落魄而行第二百三十一章 法家之局第二百四十五章 王家文會開不了了第一千零四十七章 先往平州,澄清其境第一百三十五章 論辯風浪起第六章 峰迴路轉爲哪般第二百五十三章 對弈軍爭!第一千零六章 故人來投途遇險第二百七十五章 王府宴,百家名第九百四十章 昔日中樞重,今日掌兵強第六百二十七章 你心裡沒點數?第三百九十六章 各人的選擇第二十七章 恩威反掌,晴雨由心第五百二十八章 有人拜第一千二百零二章 人道製法,以束玄虛第九百五十一章 被嚇破膽了第一千一百八十七章 北上之路第一百五十六章 對談,兇至第三百九十一章 花落哪一郡第一千零三十四章 書生宣,粗漢亦可談大勢第四百四十四章 墨隨人來第七百八十八章 再伐代郡,可有勝算?第七百二十七章 社稷第五百五十七章 我後悔啊!第九百九十八章 胡爭第七百七十四章 西邊不亮找東邊第六百八十四章 冀州亂局,有兵叩門第六百六十二章 匈奴也要來第四百零三章 王浚與段部鮮卑第三百一十六章 一丞四曹,不來就立威第一千零七十六章 叛者恐心猿,求者騁意馬第八百零二章 世家遠慮,士人所欲第一千一百八十四章 剿難靖災,引說立根第一百二十七章 三味鑄《師說》第七百二十章 民心在其,則運在身第九百五十九章 逼人太甚?!第二百二十六章 奚仲作車,倉頡作書第一千二百一十二章 落寞結局第七百零四章 何以讓人趨之若鶩?第六百八十四章 冀州亂局,有兵叩門第七十四章 此乃陳止所……贈第一百六十二章 萬萬沒想到,他是練過的第一百九十章 你還不認罪第一千一百六十九章 北地陳學兩支第二百九十章 冉家有兒郎第九百五十八章 我兄長是何等人物?第五百九十章 走與撤與潰,土崩瓦解第一千一百三十一章 一手人才,一手刺殺終章第一千一百一十章 帳內書信,帳外炮響第一百二十八章 名士如陳華,背信名不達!第四百八十三章 論法言史非一卷!第九百七十七章 段部畏陳第二百二十三章 江東已傳其名第七十二章 穿街拜老再抽籤第五百零七章 當勸!第一千零九十八章 兩王有謀第五百一十章 求附庸而不可得第一百七十三章 官貴皆來非我勢第六百六十八章 都沒來!第四十六章 幾時說是送給你的第一千零六章 故人來投途遇險第第一千零八十六章 鮮卑雙動,漢室兩分第一百八十章 當除禍根第三百六十五章 拿下匈奴使!第四百三十九章 約定第一百四十四章 陳止問農,本末倒置 還債3/50第七百七十四章 西邊不亮找東邊第五百六十一章 圍三缺一,插翅難逃第四百八十九章 陳氏一書佛家裂 下第三百八十五章 慕容兄弟第三百四十五章 可否一比第二百九十九章 恭喜陳家老爺第一千二百一十六章 也許...第一千一百一十八章 萬事皆有其芥第二百四十八章 名望有盡時,豈能自縛之第五百六十五章 捷報來第七百六十二章 佛聶投胡,未必壞事第九百章 止戈雖好,不如殺而立威第二百零二章 前後行第二十五章 士坐書檯前,有童侍於側第七百章 自相攻,謀火毬,非籤難成第九百七十四章 服軟了第七百五十八章 正名之議,幽州之本第一百二十二章 那你就做個弟子吧第一千零八十四章 正人道,順天時第七百三十六章 紅有主,青攀階,聚衆成金第四百三十六章 世卿世祿爲士代,原來楊氏望弘農第一千零九十章 國頹運衰人心亂第三百八十九章 幽州七郡,一手遮天第七百一十一章 你演我裝,問影帝誰屬第三百四十章 文評,可有人去第五百零四章 洛陽來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