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八十四章 剿難靖災,引說立根

幽州那邊沒有動靜,北地一統卻不見下一步變化,但最初出征的玄甲軍,卻沒有撤離,不僅沒有退回去,甚至還有很多就乾脆都沒有駐紮,而是繼續掃蕩,將趙國和關中境內的盜匪一一剿除。

這也算是例行舉動了,當初陳止入主代郡,繼而執掌幽州,都是用當地的盜匪練兵,將那些匪徒驅趕的上天無路、入地無門,最後境內清明。

幷州與平州被納入體系之後,玄甲軍同樣進行了掃蕩,而且更增加了許多政治意味——

在幷州掃蕩匪徒的玄甲軍,順便剿滅了幾個大族,而在平州的玄甲軍就更乾脆了,因爲平州的特殊情況,諸多部族有着太多的習俗和習慣,一時半會還改不過來。

對於那些部族而言,最初以爲平州歸順徵北都督府,也不過就和之前歸順王浚一樣,上面多了一個太上皇而已。

但沒有想到,隨後便有官員過來要執行郡縣制改造,而後便激起了許多波瀾,然後自然是玄甲軍直接進來清場,因此而破滅的部族,全部都戴上了一個賊匪的名頭,也算是繼承了玄甲軍剿匪專業戶的名頭。

有了這樣的前車之鑑,所以當玄甲軍在新近征服的土地上進行剿匪的時候,當地的那些世家大族,還有許多歸順的塢堡小軍閥,全部都安分守己,不敢有半點動作,防止被玄甲軍方面借題發揮。

即便如此,還是有幾家不幸被抓住了馬腳。

不過,趙國和關中這兩塊地,論複雜程度,要遠遠超過北地的三州——幽州本在王浚治下,勢力單一,而幷州也是匈奴經營多年的,掃平之後無非平推,那平州部族衆多,但一樣可以暴力解決,而且那些胡人部族,還就認這一套。

但趙國境內主要是冀州、青州、兗州等地,原本就是經濟發達、人口衆多的中原地盤,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加上先後經歷天災人禍,還有那河間王、石勒、石虎等人先後經營,內裡情況複雜。

每一次災禍,都會造成一羣流民,這些人多數就演變成了盜匪,所以真清剿起來,還涉及到民生問題,便需要繳撫並重。

但這樣一來,不可避免的會有反覆,於是這舊趙國境內的掃匪工作,持續了三年,依舊還在進行,只是比起最初的時候,盜匪的生長空間已經很小,再加上得自幽州的種種制度、技術,幫助流民重建家園,繼而開墾荒地,也進一步將他們重新捆綁在土地上,減少了威脅和叛亂基礎。

相比起來,那關中的情況就更爲複雜了,因爲此地在丟失西域後,就算是帝國的西部邊境,加上牽扯域外之民,因而氐人、羌人等,以及諸多西域族人混雜居住,很多雖然本地化了,也接受了漢家衣冠,但因爲相貌上還能看出外族端倪,因而受到歧視。

太平年代還好,這些人只能忍耐,並且期待自己的妥協和退讓,能讓自身逐步融入華夏文化之中,至少可以確保後代子孫能進一步融入其中,那也是值了。

但天下大亂之後,朝廷威嚴衰退,取而代之的是兵強馬壯者脫穎而出,那些生活在部族爭霸中的胡人,因此得到了兵馬權柄,作亂之後,也建立了威望,這就滋長了族羣之別和矛盾衝突,發展到了後期,就是關中之中各族叛亂不斷。

到了最後,氐人蒲洪的叛亂,終於斷絕了這個小朝廷,最終造成了關中政權的終結。

後世在談及這關中小朝廷的時候,一般稱之爲關中割據政權,並不認可其正統身份,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這個小朝廷,實際上連關中這些土地都不能實際控制,而且爲了安撫各大部族,更是捨棄了許多華夏傳統,引入佛教作爲國教。

因此,關中小朝廷,造成了諸多思想上的混亂,同時在政治和軍事上,也是一盤散沙,從來沒有形成過穩定和有效的統治局面。

但關中朝廷的存在,一定程度上維持了關中世家的延續,這就使得整個關中地區,形成了胡人、西域人種、盜匪、世家並存的局面。

玄甲軍在接手之後,爲了要理順其中的關係,不得不持續征戰了幾年,對其中各方都進行了打壓和虛弱,最後纔派來了官員進行真正意義上的消化。

而當幽州派去的年輕官員,開始梳理關中局面的時候,在薊縣,持續了三年的編撰之事終於告一段落。

隨後,一部科舉大典橫空出世。

說是大典,其實還是延續了之前陳止的幾部著作,其官方的正式名稱,其實較爲普通,無非就是一些過往書籍的修編而已。

只是在陳止的影響下,這一部大典中卻並非只是儒家、玄學,還包括了其他各家之說,其中佔了較大篇幅的,主要就是四家,乃是儒、墨、法、道這四家,只不過裡面自是都接受了改造,摻入了很多陳學思想。

對於這些變化,不少人都有察覺,更有許多有識之士,從陳止的這個舉動中看出了他的一些想法和志向。

很快,陳止又宣佈,自己將在下個月的月末,進行一次講學,講解科舉大典中的一些疑難。

此言一出,迅速傳遍各處,尤其是北地各處的學子、文人、士人,先是驚訝,跟着變急急忙忙的朝着薊縣趕了過去,因爲他們十分清楚,那科舉已然是足以改變人生的大事,而其中所考,就是陳學內容。

若說世上何人陳學通透,難道還有超過陳止的?

得其指點之後,只要能領悟精髓,這科舉的時候寫出來,難道考官敢否決,還不是一條通天大路?

於是發展到了後期,甚至波及到了南邊,很多江左士族也蠢蠢欲動。

不過,比起這些學子士人,江左朝廷考慮的問題就有所不同了。

“如今看來,冠軍侯所求,或許並非是權柄,而是那名望啊。”王導在琅琊王面前說着,做出了判斷,“如今他一統北地,卻大興學說,想來是更加看重陳學傳承,王上何不在登基大典上,將陳學納入官學,此舉當可讓冠軍侯大悅!”

第三十三章 閉門家中坐,名從何處來第二百零一章 啓程之時,攔路之人第四百五十九章 明運竹藤,暗度陳倉第八百七十一章 殘兵敗將求援人第八百二十一章 羣屬成第三百零三章 蕭規曹隨編成冊第二百四十二章 王家請陳第一千一百八十五章 玄甲隔江注視,江左走馬觀花第六十無章 再近一步,必殺你!第六百七十二章 羯人兩進,祖逖居中第一千零六十八章 漢之賊第十五章 一念荒唐,願者上鉤第五百七十四章 今朝押入薪柴堆,他日親請方可歸第三百零九章 太尉之位動人心第二百四十六章 東海王之死第八百六十三章 惜哉雄才,侍於小兒第七百零一章 匈奴爭第八百二十九章 偷襲不成反被襲第四百三十六章 世卿世祿爲士代,原來楊氏望弘農第三十五章 逸神妙能,書畫四品第一千一百六十章 知而無法,防而無用第九百零九章 時過境遷,相同之人境不同第九十一章 學識如洪入心中!第一千零一十一章 大英雄,大豪傑第二百四十二章 王家請陳第一百五十二章 大丈夫生當如此!第一千一百零八章 舊部出使,以攀舊情第四百八十二章 贊陳追問續何在第六百六十七章 作假的功夫不行啊!第九百六十五章 單于衰第一千零五十六章 莫作死第六十九章 若出此門便無事第五百一十四章 出賣要趕早!第一千零三十七章 滅其族而誅其種,絕其根而斷其脈第一千一百八十三章 若不足而不承第二百八十八章 爲拯救陳止而來第九百七十章 爲何要佔城?第二十四章 盡在掌握第七百一十七章 學問與錢財第九百一十二章 正是拉攏之時!第一千零九十二章 最後一段城牆第四百二十五章 既爲官,那就與虎謀皮第四百九十一章 爲老不尊只爲書第四百三十一章 口中人,實爲囚第四百三十二章 投靠你,有什麼好處第一章 新漢第二百七十五章 王府宴,百家名第九百三十七章 一人忍氣,一人輕生第一千零九十七章 三王,亦爲賊!第三百五十八章 匈奴使至,全城追評第七百一十六章 燈籠上的百家第一千一百七十五章 還能這麼投降?第四十六章 幾時說是送給你的第一千一百零五章 慕容與幽州世家第一千零五十一章 衙門下鄉,義務學堂第八百二十七章 隱秘兵馬,半路相逢第一千零九十章 國頹運衰人心亂第十章 賭約與字第三百六十八章 苗頭不對第七百零三章 何其不公!第一千零七章 天下將亂第一百三十四章 以佛貶夏!第八百六十八章 親往鎮壓,戰牽冀憂第一千零九十一章 大匈奴國亡了!第一千一百一十九章 爲玄甲兵事以觀工坊第五百六十四章 勝改勢,敵自變第七百八十一章 運如樹,以羣力爲養,承郡縣於世第三十七章 知我尋法皆傳書,使我不得安心讀第一千零五十七章 謀不見多而寡斷第六百八十三章 五斗米,坐於蜀,南北傳第八百六十九章 郡王懼與怒第一千零三十七章 滅其族而誅其種,絕其根而斷其脈第九百零二章 城中不知年月第三百六十四章 行華夏之道,方稱之爲民第六百六十八章 都沒來!第一千二百一十六章 也許...第八百四十八章 斷首而亂軍第三百四十五章 可否一比第一百二十一章 華夏絕嗣,七年又三天第二百九十六章 殺了個乾乾淨淨第二白三十二章 法莫如一而固,兵莫難於軍爭第二百零四章 憶陳施主之言,明白牆上之語第六十四章 圍門書林齋!第一百六十六章 陳守一罵死王彌 新春快樂!第五百九十八章 避而不見第四百八十章 這就沒了第二百六十八章 匈奴之主第五百零五章 通典多解一千零五十四章 漢家疑,鮮卑惶第一百五十九章 我會上當第五百八十九章 鮑君所遇何時變?第六百一十六章 先攻破代縣,再活捉陳止!第一千一百零六章 府中幾日,外已變天第一千零一十一章 大英雄,大豪傑第四百五十七章 若得其成,則惠其民一千零五十四章 漢家疑,鮮卑惶第一千一百零五章 慕容與幽州世家第五百一十一章 不按劇本走第二百九十五章 郡王拜師,冠絕青州第八百六十一章 吾料此乃持久戰
第三十三章 閉門家中坐,名從何處來第二百零一章 啓程之時,攔路之人第四百五十九章 明運竹藤,暗度陳倉第八百七十一章 殘兵敗將求援人第八百二十一章 羣屬成第三百零三章 蕭規曹隨編成冊第二百四十二章 王家請陳第一千一百八十五章 玄甲隔江注視,江左走馬觀花第六十無章 再近一步,必殺你!第六百七十二章 羯人兩進,祖逖居中第一千零六十八章 漢之賊第十五章 一念荒唐,願者上鉤第五百七十四章 今朝押入薪柴堆,他日親請方可歸第三百零九章 太尉之位動人心第二百四十六章 東海王之死第八百六十三章 惜哉雄才,侍於小兒第七百零一章 匈奴爭第八百二十九章 偷襲不成反被襲第四百三十六章 世卿世祿爲士代,原來楊氏望弘農第三十五章 逸神妙能,書畫四品第一千一百六十章 知而無法,防而無用第九百零九章 時過境遷,相同之人境不同第九十一章 學識如洪入心中!第一千零一十一章 大英雄,大豪傑第二百四十二章 王家請陳第一百五十二章 大丈夫生當如此!第一千一百零八章 舊部出使,以攀舊情第四百八十二章 贊陳追問續何在第六百六十七章 作假的功夫不行啊!第九百六十五章 單于衰第一千零五十六章 莫作死第六十九章 若出此門便無事第五百一十四章 出賣要趕早!第一千零三十七章 滅其族而誅其種,絕其根而斷其脈第一千一百八十三章 若不足而不承第二百八十八章 爲拯救陳止而來第九百七十章 爲何要佔城?第二十四章 盡在掌握第七百一十七章 學問與錢財第九百一十二章 正是拉攏之時!第一千零九十二章 最後一段城牆第四百二十五章 既爲官,那就與虎謀皮第四百九十一章 爲老不尊只爲書第四百三十一章 口中人,實爲囚第四百三十二章 投靠你,有什麼好處第一章 新漢第二百七十五章 王府宴,百家名第九百三十七章 一人忍氣,一人輕生第一千零九十七章 三王,亦爲賊!第三百五十八章 匈奴使至,全城追評第七百一十六章 燈籠上的百家第一千一百七十五章 還能這麼投降?第四十六章 幾時說是送給你的第一千一百零五章 慕容與幽州世家第一千零五十一章 衙門下鄉,義務學堂第八百二十七章 隱秘兵馬,半路相逢第一千零九十章 國頹運衰人心亂第十章 賭約與字第三百六十八章 苗頭不對第七百零三章 何其不公!第一千零七章 天下將亂第一百三十四章 以佛貶夏!第八百六十八章 親往鎮壓,戰牽冀憂第一千零九十一章 大匈奴國亡了!第一千一百一十九章 爲玄甲兵事以觀工坊第五百六十四章 勝改勢,敵自變第七百八十一章 運如樹,以羣力爲養,承郡縣於世第三十七章 知我尋法皆傳書,使我不得安心讀第一千零五十七章 謀不見多而寡斷第六百八十三章 五斗米,坐於蜀,南北傳第八百六十九章 郡王懼與怒第一千零三十七章 滅其族而誅其種,絕其根而斷其脈第九百零二章 城中不知年月第三百六十四章 行華夏之道,方稱之爲民第六百六十八章 都沒來!第一千二百一十六章 也許...第八百四十八章 斷首而亂軍第三百四十五章 可否一比第一百二十一章 華夏絕嗣,七年又三天第二百九十六章 殺了個乾乾淨淨第二白三十二章 法莫如一而固,兵莫難於軍爭第二百零四章 憶陳施主之言,明白牆上之語第六十四章 圍門書林齋!第一百六十六章 陳守一罵死王彌 新春快樂!第五百九十八章 避而不見第四百八十章 這就沒了第二百六十八章 匈奴之主第五百零五章 通典多解一千零五十四章 漢家疑,鮮卑惶第一百五十九章 我會上當第五百八十九章 鮑君所遇何時變?第六百一十六章 先攻破代縣,再活捉陳止!第一千一百零六章 府中幾日,外已變天第一千零一十一章 大英雄,大豪傑第四百五十七章 若得其成,則惠其民一千零五十四章 漢家疑,鮮卑惶第一千一百零五章 慕容與幽州世家第五百一十一章 不按劇本走第二百九十五章 郡王拜師,冠絕青州第八百六十一章 吾料此乃持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