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徐晃堅守城,夏侯身負傷

大斧與長刀上下翻飛,給城頭兵卒帶來一道視覺大餐。徐晃兩人武藝相差無幾,相拼十餘回合都沒能佔到對方一絲便宜。夏侯惇守着身後處雲梯也不深入,讓兗州兵士緩緩上得城頭。

徐晃也不着急將上得城頭的十數敵兵打殺下城,依舊享受似的與夏侯惇將鬥,而衝上來的兗州兵卒卻是失去了方向,除卻夏侯惇爲他們爭取的一點站腳空間,圍着他們的是數不勝數的守城兵卒,這樣的情況他們也不敢胡亂進攻,只得站在城頭守着雲梯,接應一個個兵卒上來。

百十回合過去,兩將依舊刀斧相拼。打了這麼久都沒有佔到一絲便宜,徐晃也不再任性妄爲了,因爲登上城頭的兵卒已然破百,雖然還處於周圍兵卒的包圍下,可這個包圍圈卻在漸漸擴大。

“夏侯淵在這擋着手下兵卒不能全力殺敵,得把他引開。”徐晃心中想到手中的動作也隨着變動,由之前刁鑽的進攻改爲最普通的劈砍。看似威力十足卻讓夏侯惇雙眼一亮。

避開徐晃橫劈而來的大斧,夏侯惇心中大定:“徐晃氣力已經不足,沉重的大斧看來是舞不了多久了。”帶着這樣的想法,夏侯惇一邊還擊一邊仔細觀察着徐晃的動作。

“哈”沉重的喘息聲隨着徐晃一次力劈傳出,一擊無果的徐晃後撤兩步,將斧尖拖於地面神情緊張的盯着夏侯惇。

“沒有力氣了嗎?”夏侯惇嘆氣開口,隨即暴喝道:“那就給我死去”隨着這聲暴喝,右腳向前猛踏,手中長刀砍向徐晃左肩。

勉強擡手,徐晃舉斧勉強擋下這刀,整個人卻爲此踉蹌後退三四步,顯得極爲狼狽。後退後的徐晃似乎不甘心,舉着斧頭又衝上前,掃向夏侯惇頸脖。

“叮”長刀輕鬆架住斧韌,夏侯惇出言刺激道:“這樣的攻擊連雞、鴨都殺不死,還拿出來丟人嗎?”此刻的夏侯惇顯得亢奮之極,相鬥百餘回合,終於有贏的希望,看來出兵前對主公說出的承諾可以兌現了。

徐晃不做答覆抽回大斧後撤一大步再擺開防禦姿勢。看着之前一直猛攻不斷的將領終於被自己打的只能防守,夏侯惇十分滿足,滿足之後就是趁勝追擊的時刻,夏侯惇怎麼會讓徐晃喘息,在徐晃站定的同時長刀已然甩出,攻向對方肚臍。

連續數次緊逼夏侯惇根本沒有發現,自己已經被徐晃帶離城牆邊沿向城門樓靠近。不過即使知道了他也不會就此罷手,因爲前方的徐晃大汗淋漓明顯已經不支,只要自己再狠一點,就能將其斬殺在城頭。

沉着的看了看周圍情形,徐晃嘴角露出一絲微笑,此刻夏侯惇孤身陷入城頭後方,先要拿下他並不困難。已經沒有必要再演戲,徐晃的大斧頓了片刻突然變招,不停頓的連擊再次出現在夏侯惇眼前。

“你耍詐”夏侯惇此刻才反應過來,瞪目怒喝的同時雙腳不着痕跡的後撤。

“兵不厭詐啊夏侯惇,你今日別想輕易離開”徐晃一眼就能看出夏侯惇的逃跑打算,右腳橫移的同時大斧從側面攔下對方,一點也不顯疲憊之色。

“該死”暗罵自己大意的同時夏侯惇長刀猛然揮動,直逼徐晃手臂關節。

此時徐晃哪有之前的狼狽模樣,長斧在雙手中揮舞下處處料敵於先,在夏侯惇出招前就擋下他的進攻。

匆忙回頭一瞥的夏侯惇暗自驚怒,好不容易上得城頭的兵卒此刻已經被打殺近半,僅有數十兵卒苦苦支撐着。夏侯惇知道此番進攻不可能再有建樹,腳步緩緩移向城頭。

雖然徐晃能逼迫夏侯惇不敢轉身撤退,但夏侯惇徐徐退開徐晃也無法奈何,他與夏侯本就伯仲之間,若是一人想逃另一人很難擋下對方腳步,此刻也正是有城頭兵卒不時的助徐晃攔截片刻,才使得二人距離不曾拉開半米。

“這麼下去必行啊,徐晃逼的太緊”夏侯惇看了看身後還有十餘米距離的城牆邊緣,心中焦急想到,若是不乘機甩開他一兩米,就算到了城頭也會被他與周圍兵卒包圍,難有機會出城。

咬咬牙夏侯惇心中已然做出選擇,轉過身正面面向徐晃眼神凌厲起來,似乎不打算再逃,要在城頭與徐晃做出破釜沉舟的對決。

徐晃皺了皺眉,夏侯惇此刻停下腳步是爲什麼?真的打算在城頭與某決一死戰?帶着心中疑問,徐晃也遲疑停下腳步,雙手持斧斜指夏侯腦袋。

“殺”殺氣四溢,使得周圍的長安精銳兵卒都不得不後退三四步才能勉強站定。暴喝一聲的夏侯惇整個身子都撲向徐晃,長刀直取對方左肩。

原本兩人只有半米距離,夏侯惇在這麼一撲,兩人已經無限接近零距離,長刀在瞬息間就能砍在徐晃肩膀上。見夏侯惇如此進攻,徐晃無奈苦笑,這是完全不要命的打法。

雖然自己一斧頭下去有八成把握將夏侯惇打至重傷,甚至可以一斧頭解決他小命,可這樣自己肯定躲不過這一刀,重則左臂被廢,最輕也會大半年不能動武。

徐晃心中微嘆:這夏侯惇真打算和自己拼命了啊,他若不敵曹操手下還有不少戰將,而自己可就沒有人能相助,至少短日內沒有任何人能相助自己。

“算你狠”看着就要落下的大刀,徐晃心中閃過一絲念頭。無奈撤出大步換得揮舞大斧的空間,擋下身前的長刀。

夏侯惇似乎不滿足於對方後撤這麼一兩步,再次逼近時提刀直接砍向徐晃腦袋。舉起大斧抵擋徐晃也發覺夏侯惇此時的古怪,但即將落下的大刀卻不容他細想,只能暫退一步以待破敵。

連續拼死劈砍數刀,夏侯兩人漸漸靠近一旁的長安步卒,就在徐晃以爲夏侯惇還要全力進攻時,夏侯惇卻突然後撤,一刀斬向旁邊的兵卒。

雖然刀盾兵很快的舉盾抵抗,可他一個小兵怎能擋下夏侯惇全力一刀?刀盾相撞之刻就被大力劈的向後倒去,夏侯惇趁此機會靠近兵卒,一腳將兵卒踹向身後的徐晃。

雖然對夏侯惇變招有點意外,可徐晃還是及時反應過來,大交向前一跨就要巨斧劈下去。可沒等他攻擊前方卻飛來一人,直接打斷他的進攻。待徐晃接穩身前兵卒,夏侯惇已經與他拉開四步距離,且對方正在向城牆衝去。

“可惡”暗罵一句徐晃倒提着斧頭全力向前追擊,可拉開的距離始終不易追上,兩人距離始終保持着三到四步,眼看着夏侯就要靠近牆頭邊沿,那裡正有一架通向城下的雲梯。要想追上已不可能,徐晃一把奪下麾下到盾兵手中的彎刀,對準夏侯奔跑方向用力一擲,彎刀如電掣般飛出,直逼夏侯虎背。

背後一陣風響夏侯惇本能的轉身提刀抵擋,也幸得他這刻入骨子的武將本能,原本能完全命中他後背的彎刀只是擦着左腰飛過,被他用長刀擋下。雖然被開了道大口子,可總算是活下來了。

吃痛的夏侯惇提起大刀捅向旁邊阻攔的兵卒,一刀將刺穿並釘在石板上。也不拔出大刀,彎身奪下兵卒手中彎刀,夏侯惇扯着身子奔向城頭。徐晃原本以爲中了一刀夏侯惇怎麼也得緩緩步子,卻沒想到他可此卻跑得更快,措手不及中兩人距離再次拉遠。

來到城頭夏侯惇一路憋着的那口氣終於可以吐出,雲梯就在眼前隨時都能下城。摸了摸腰間的那一條血紅,夏侯惇轉過身子面對眼前逼向自己的數名兵卒,彎刀直劈向最右邊一位,在對方舉盾抵擋的同時右腳發動全力將倒黴的傢伙踹倒,將手中彎刀換至左手,直接將旁邊的一位兵卒授首。

數息間解決四名長安精銳兵卒,夏侯惇知道自己得離開了,就在追擊而來的徐晃大斧劈砍下來的一瞬,夏侯攀上了雲梯,單手扶着雲梯另一手舉刀擋下巨斧。

巨大的作用力使得雲梯脫離牆面並向後倒去,半空中夏侯惇翻身落地,腰間劇痛使他把持不了平衡直接栽倒,周圍兵卒看到主將帶傷落地,連忙停下進攻扶着夏侯惇急速後撤。站在城頭上的徐晃得意笑笑,即使被自家主公誇耀一時的兗州大將,在自己面前仍然討不得一絲好處。

“今日之辱,夏侯惇定會討回”帶放下一句狠話,夏侯惇被兵卒攙扶着退離戰場,原本準備好了一場大戰,卻沒想三個時辰不到就草草結束。吩咐兵卒清掃戰場徐晃走下城頭,今日與夏侯惇一戰,也讓他受益不少,現在是時候回去琢磨琢磨。

“主公,末將無能,敗戰而回。”帶傷的夏侯惇還未包紮,就趕至到曹操大帳請罪。

“罷了,罷了。”此戰曹操也在後方看的真切,今日一戰並沒有太多損失,若不是夏侯惇主將受傷使兵卒士氣衰減,繼續打下去結果未可知,所以曹操也並非十分動怒,“受點傷而已,養好了身子,來日報仇便是,下去吧”

“謝主公不罰之恩。”夏侯惇半跪着抱拳答道,隨即單手撐起身子,踉蹌退出軍帳。

第49章 司空位,說二袁第10章 議受封,鎮漢中第38章 老頭是張儉,黨錮倖存者第8章 襄陽如今換主,二劉身險祭拜第48章 濮陽李典陣亡,徐榮後發制敵第16章 韓遂動,起刀兵第63章 妄想當國丈,陳宮做選擇第1章 穿越、新家第55章 二入蜀,父子談第36章 進駐長安,徐榮歸劉第33章 劉氓策劃反攻,烏桓族內離心第130章 長沙暫解圍,黃祖試重甲第6章 兩將相鬥,劉氓出兵第68章 陳宮助呂,貂嬋離洛第4章 王匡遭伏,斬殺胡軫第7章 兵進子午,槍王張繡第85章 眳山背面包圍,兩夏侯皆被俘第44章 長安稱王,再次封賞第73章 收的法衍,貂蟬到來第46章 戰終結,宴賓客第3章 薊縣將再戰,武勇屬趙雲第26章 回漢中,再議事第69章 甫顯竟是袁尚,三韓盡歸大漢第11章 招流民,霸上庸第123章 益州變動,意歸長安第141章 井闌被拆,夏侯兵敗第38章 武將交鋒,三將鬥呂第134章 甄宓入劉府,勒索進行時第34章 素利帶人北歸,劉氓親斬蹋頓第73章 將軍府細商,監獄中拷問第113章 戰役總結,勢力分析第46章 戰終結,宴賓客第34章 武藝進,終入城第61章 劉備撤兵南下,少年郎周不疑第138章 青州袁紹逝,兩子齊地爭第10章 于禁獻策破營,子義寨內血戰第34章 武藝進,終入城第146章 不好取名第130章 兗州有變,細作暗鬥第8章 襄陽如今換主,二劉身險祭拜第85章 眳山背面包圍,兩夏侯皆被俘第58章 孝直以兵祭陣,諸葛無奈棄城第135章 二匪來投,新建水軍第17章 右北平初戰,一人鬥二將第166章 追尾打擊,張燕入府第75章 二女心思,衆臣勸說第97章 徐州戰亂起,倒黴劉玄德第5章 齊聚汜水,華雄逞威第73章 收的法衍,貂蟬到來第44章 巴豆功,襲羌族第66章 洛陽戰事了,劉氓見天子第31章 劉氓撤兵,藍田設伏第66章 宮殿受封,洛陽三變第113章 戰役總結,勢力分析第114章 新建兵團,勢力發展第70章 疑似長蛇,巨蟒猛虎第70章 疑似長蛇,巨蟒猛虎第101章 周瑜計如神,劉備入汝南第90章 攻城戰事不順,徐晃思慮奇謀第136章 劉氓賺甄家,大漢暫安定第36章 進駐長安,徐榮歸劉第123章 益州變動,意歸長安第109章 追逃之間,終戰將至第130章 兗州有變,細作暗鬥第86章 馬超用謀,匈奴終動第62章 漢中談,閒散事第65章 張燕入府,董賊伏誅第16章 小道險戰,斬殺華雄第43章 獐子換情報,甘寧輕取城第86章 科舉終開始,幼女黃月英第2章 劉氓細說龍鳳,諸葛草廬考驗第139章 審問俘虜,變換目標第32章 奔隴西,城危矣第162章 分兵拒敵,舞陰定計第71章 智鬥巨虎,特技初顯第87章 斷後曹純被俘,周倉設伏無果第164章 夏侯取營,終至上界第154章 蔣韓襲營,周倉逃命第58章 各諸侯思慮,此馬名絕影第84章 老農細說地勢,徐晃將計就計第139章 審問俘虜,變換目標第7章 兵進子午,槍王張繡第8章 殺人,旬氏第76章 終成眷屬,防患未然第65章 張燕入府,董賊伏誅第36章 進駐長安,徐榮歸劉第100章 呂布逃竄,陳宮開溜第155章 林前交戰,再次平手第23章 閻柔敗步度根,城門接踵告破第120章 初會張魯,劉氓設局第103章 硬攻營寨,周倉襲糧第102章 陳叔至自薦,劉備得將才第18章 未能有建樹,遼東公孫度第31章 馬岱夜不眠,堅守平樂關第57章 曹操連失二州,諸葛城外擺陣第70章 劉備家中談,衆人遷洛陽第57章 劉備入朝堂,逗留在漢中第37章 洛陽城外,呂布赤兔第32章 郭汜中招,屢屢遭圍第126章 孟德喚將心,己吾人典韋
第49章 司空位,說二袁第10章 議受封,鎮漢中第38章 老頭是張儉,黨錮倖存者第8章 襄陽如今換主,二劉身險祭拜第48章 濮陽李典陣亡,徐榮後發制敵第16章 韓遂動,起刀兵第63章 妄想當國丈,陳宮做選擇第1章 穿越、新家第55章 二入蜀,父子談第36章 進駐長安,徐榮歸劉第33章 劉氓策劃反攻,烏桓族內離心第130章 長沙暫解圍,黃祖試重甲第6章 兩將相鬥,劉氓出兵第68章 陳宮助呂,貂嬋離洛第4章 王匡遭伏,斬殺胡軫第7章 兵進子午,槍王張繡第85章 眳山背面包圍,兩夏侯皆被俘第44章 長安稱王,再次封賞第73章 收的法衍,貂蟬到來第46章 戰終結,宴賓客第3章 薊縣將再戰,武勇屬趙雲第26章 回漢中,再議事第69章 甫顯竟是袁尚,三韓盡歸大漢第11章 招流民,霸上庸第123章 益州變動,意歸長安第141章 井闌被拆,夏侯兵敗第38章 武將交鋒,三將鬥呂第134章 甄宓入劉府,勒索進行時第34章 素利帶人北歸,劉氓親斬蹋頓第73章 將軍府細商,監獄中拷問第113章 戰役總結,勢力分析第46章 戰終結,宴賓客第34章 武藝進,終入城第61章 劉備撤兵南下,少年郎周不疑第138章 青州袁紹逝,兩子齊地爭第10章 于禁獻策破營,子義寨內血戰第34章 武藝進,終入城第146章 不好取名第130章 兗州有變,細作暗鬥第8章 襄陽如今換主,二劉身險祭拜第85章 眳山背面包圍,兩夏侯皆被俘第58章 孝直以兵祭陣,諸葛無奈棄城第135章 二匪來投,新建水軍第17章 右北平初戰,一人鬥二將第166章 追尾打擊,張燕入府第75章 二女心思,衆臣勸說第97章 徐州戰亂起,倒黴劉玄德第5章 齊聚汜水,華雄逞威第73章 收的法衍,貂蟬到來第44章 巴豆功,襲羌族第66章 洛陽戰事了,劉氓見天子第31章 劉氓撤兵,藍田設伏第66章 宮殿受封,洛陽三變第113章 戰役總結,勢力分析第114章 新建兵團,勢力發展第70章 疑似長蛇,巨蟒猛虎第70章 疑似長蛇,巨蟒猛虎第101章 周瑜計如神,劉備入汝南第90章 攻城戰事不順,徐晃思慮奇謀第136章 劉氓賺甄家,大漢暫安定第36章 進駐長安,徐榮歸劉第123章 益州變動,意歸長安第109章 追逃之間,終戰將至第130章 兗州有變,細作暗鬥第86章 馬超用謀,匈奴終動第62章 漢中談,閒散事第65章 張燕入府,董賊伏誅第16章 小道險戰,斬殺華雄第43章 獐子換情報,甘寧輕取城第86章 科舉終開始,幼女黃月英第2章 劉氓細說龍鳳,諸葛草廬考驗第139章 審問俘虜,變換目標第32章 奔隴西,城危矣第162章 分兵拒敵,舞陰定計第71章 智鬥巨虎,特技初顯第87章 斷後曹純被俘,周倉設伏無果第164章 夏侯取營,終至上界第154章 蔣韓襲營,周倉逃命第58章 各諸侯思慮,此馬名絕影第84章 老農細說地勢,徐晃將計就計第139章 審問俘虜,變換目標第7章 兵進子午,槍王張繡第8章 殺人,旬氏第76章 終成眷屬,防患未然第65章 張燕入府,董賊伏誅第36章 進駐長安,徐榮歸劉第100章 呂布逃竄,陳宮開溜第155章 林前交戰,再次平手第23章 閻柔敗步度根,城門接踵告破第120章 初會張魯,劉氓設局第103章 硬攻營寨,周倉襲糧第102章 陳叔至自薦,劉備得將才第18章 未能有建樹,遼東公孫度第31章 馬岱夜不眠,堅守平樂關第57章 曹操連失二州,諸葛城外擺陣第70章 劉備家中談,衆人遷洛陽第57章 劉備入朝堂,逗留在漢中第37章 洛陽城外,呂布赤兔第32章 郭汜中招,屢屢遭圍第126章 孟德喚將心,己吾人典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