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五章 匈奴裂變

烏桓山脈西麓,匈奴左部騎軍大營。

大帳內,左賢王摒退旁人,執着大單于遣使傳來的王令,神情頗是躊躇。

他雖知覆巢之下無完卵,但要率軍馳援軍臣單于所部,與十餘萬漢軍正面對戰,怕是沒甚麼勝算的。

早在王令傳來前,左賢王便從率兵前來投靠他的單于部潰軍將士口中得知那日的戰況,知曉單于大軍中路的二十萬匈奴鐵騎硬是被三萬漢騎頃刻間擊潰,全軍倉皇逃竄。

漢軍手裡的那神雷利器,他在不久前亦曾親眼見識過,更被漢騎的騎射之術徹底震住了。

若非親眼所見,他定然不會相信,那打着虎賁旗號的兩萬餘漢騎能在全速奔馳的戰馬上雙手脫繮,除卻挺身彎弓搭箭,甚至還能做出各式難度極高的閃避動作。

匈奴鐵騎且退且射的戰術雖然犀利,但是極耗精神和體力,是不可能盡提馬速的,若需反身後射,更不可能長時間雙手脫繮,畢竟光靠雙腿夾着馬腹頂多能撐少頃,就需重新調整身形和控制馬匹行進。

更讓他驚駭的是,那虎賁騎不似尋常漢騎般使用強弩,而是與匈奴鐵騎般使用彎弓,只是他們的弓箭射程比匈奴精銳所使用的硬弓更遠,且似乎射速是更快得多,仿似搭箭拉弦如喝水般輕易。

多少年來,匈奴鐵騎之所以能憑藉稍顯簡陋的皮甲和兵刃,與披甲執銳的漢騎爭鋒,蓋因他們馬背生馬背死,自幼弓馬嫺熟,能且退且射,依靠馬力,帶動手中的弓矢,不斷擾襲漢軍騎兵。

(ps:前面章節有讀者質疑匈奴的騎射之術,可度娘搜索,作者記得漢朝武將曾向皇帝分析過漢匈騎軍優劣,優勢是相對概念,請大家在相同的時空背景下橫向比較漢匈兩軍,拿後世的北方民族作縱向比較,說匈奴騎射不行,未免有失公允。)

若匈奴鐵騎喪失了這最大的優勢,還拿甚麼與漢騎抗衡?

數日過去,與虎賁衛對戰的情形仍教左賢王歷歷在目,加之那些轟隆炸響的神雷,聲猶在耳,縈繞不絕。

左賢王領兵征戰多年,他深悉己方處於劣勢,極大的劣勢!

兩軍對戰,比拼的不止是兵力,還有士氣,乃至兵械。

漢軍的神雷雖未給匈奴騎軍帶來太大傷亡,但卻極大的挫傷了匈奴將士的士氣,那日左賢王親率的十餘萬左部鐵騎硬是被兩萬餘虎賁騎擊潰,只得倉惶後撤。

若非漢騎只想強奪烏桓山口,未曾大肆追擊,匈奴左部騎軍必定傷亡慘重。

現下那虎賁騎已接引了十萬餘烏桓騎射,使其得以從西麓山口出烏桓山脈,這戰局就對匈奴騎軍更爲不利了。

左賢王着實不想再繼續這場毫無勝算的爭戰,更不覺得與軍臣單于合兵便足以應付十餘萬漢騎。

十餘萬漢騎,還是漢國皇帝親自統率的精銳之師,會比那虎賁騎弱麼?

何況匈奴會合兵,漢國和烏桓就不會合兵麼?

算上烏桓騎射,兩軍的兵力已近乎相當,這特麼還能有勝算?

匈奴歷來以強者爲尊,左賢王又向來與軍臣單于不睦,自不願陪那狂妄莽撞的蠢貨去白白送死。

至於那近百萬匈奴族衆,若匈奴騎軍潰敗,他們必是沒法逃脫的。

“既是難以解救,不若明哲保身。”

左賢王搖頭喟嘆,雖不忍眼睜睜看着族衆盡歿,但若他發兵馳援還是遭遇慘敗,匈奴便再無復起之時,是真要亡了。

因着匈奴左部近年元氣大傷,今歲左賢王又領兵出征,故匈奴左部的附屬部族大多並未前來參與蹛林大會,免得因無人做主,遭受各部族的冷眼欺壓,算是逃過大劫。

若左賢王留得麾下十餘萬鐵騎,匈奴仍能雄踞漠北,震懾鮮卑,丁令等外族,休養生息數十載,總能東山再起。

“大王,右賢王在帳外求見。”

便在此時,守帳親衛進得大帳,出言稟報道。

左賢王挑了挑眉梢,擺手道:“讓他進來吧。”

右賢王伊稚斜入得帳來,顧不得見禮,便是急聲質問道:“左賢王應已收到大單于的王令,命你我二人即刻揮師馳援,爲何仍不見左部騎軍整裝待發?”

左賢王眼角抽搐,眸中閃過一絲寒芒,卻又迅速掩去。

伊稚斜這廝着實狂妄,昔日身爲左谷蠹王時就仗着身爲軍臣單于的胞弟,不將匈奴諸王放在眼裡,待其繼任右賢王之位,更是囂張得緊。

匈奴左部因數年前遭遇重創,元氣大傷,不得不向單于庭求助,軍臣單于非但趁勢提出諸多苛刻的條件,更是讓伊稚斜這廝以右賢王的身份不斷插手匈奴左部的族務,分左賢王之權,便連此番合力出征都頗多掣肘。

昔年若非伊稚斜這左谷蠹王設王庭於漠南東部,阻隔匈奴左部南下之途,匈奴左部早就將屬地擴展到整個烏桓山脈乃至漠南草原,如此烏桓各部也不會逐漸做大,左部的勢力也會大爲增強,甚至超過單于庭。

若是如此,欒提軍臣那蠢貨又豈能再佔着大單于之位,將匈奴全族帶向覆滅之途?

此番前來征討烏桓的二十萬匈奴鐵騎中,左部騎軍十三萬,右部騎軍七萬,分由左右賢王自行統率,各自紮營。

近日單于部的潰軍來投,多是選擇投靠左賢王,故左部騎軍已近愈十六萬,是伊稚斜所部騎軍的兩倍有餘。

單于部眼瞧着就要大難臨頭,伊稚斜這廝還敢在他面前大呼小叫,出言質問,真真是自尋死路了。

左賢王心中惱怒憤恨,面上卻是不顯,出言道:“右賢王來得正好,本王正想遣人請你前來商議馳援大單于之事。”

伊稚斜翁聲道:“還有甚麼好商議,即刻出兵纔是正理,若是貽誤軍機,大單于日後怪罪下來,你我皆吃罪不起!”

左賢王搖頭苦笑道:“現下我軍正與漢國虎賁騎及烏桓大軍對峙,若是發兵離營,怕是會遭敵軍銜尾追擊啊。”

伊稚斜冷眼看他,陰森道:“莫非左賢王是不願出兵馳援大單于?”

左賢王忙是擺手連連,矢口否認道:“右賢王莫要誤會,本王是想着出於穩妥,不妨由本王領兵牽制住虎賁騎和烏桓大軍,右賢王則帶兵馳援大單于。”

伊稚斜聞言,右手握住腰間彎刀的刀柄,冷聲道:“左賢王可要想好了,違抗大單于王令有何下場!”

左賢王心下冷笑,面上卻故作驚慌,出言解釋道:“右賢王勿急,且聽本王細細說,本王確非不願出兵,而是想將部分左部騎軍交由右賢王統率,前去馳援大單于,本王則率餘下的將士斷後,牽扯敵軍,使其無法追擊,更無法援救漢國皇帝。”

伊稚斜面色稍霽,追問道:“左賢王打算領多少人馬斷後?”

左賢王肅容道:“大單于既已頒下王令,本王自不敢有半分輕忽怠慢,右賢王麾下既有七萬鐵騎,我左部再將八萬騎調派入你麾下,湊足十五萬騎以馳援大單于,如何?”

伊稚斜不禁訝異道:“當真?”

他萬萬沒料到,左賢王竟真打算將大股左部騎軍調派給他統率,要知道在實力至上的匈奴族內,兵力代表着權勢,代表着一切的一切。

“自非虛言!”

左賢王重重點頭,喟嘆道:“此戰悠關匈奴族運,若戰敗則全族皆歿,若戰勝則可對漢國予取予求,再現冒頓單于在位時的榮景。本王豈會計較各人得失,而枉顧我族興衰?”

伊稚斜聞言,自是感佩不已,盡斂倨傲之色,躬下身子,語帶羞慚道:“左賢王大義,我遠不及,更如漢人所言,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着實羞愧難當。”

左賢王忙是伸手將他扶起,語帶急切道:“右賢王言重了,現下事態緊急,不宜再拖延,調派兵馬也需耗費不少時辰,還是速速行事爲好。”

伊稚斜見他滿臉焦急,心下更是感念,謙恭道:“那就勞煩左賢王下令調兵了。”

“調派八萬兵馬不難,但右賢王也知我匈奴將領向來桀驁不遜,本王憂心麾下將領隨你出兵難以做到令行禁止。”

左賢王滿臉擔憂之色,故作沉吟道:“不妨讓右部騎軍諸將前來親自抽調我左部各營,納入其麾下統領,本王會嚴令各營將領遵從所部統領的軍令,如此方能讓右賢王如指臂使。”

伊稚斜頜首認同道:“還是左賢王想得周全,本王這便傳令麾下諸將,前來抽調左部騎軍。”

左賢王忙是道:“此事還得勞右賢王親自將右部諸將帶去各營調兵,本王也會召集麾下將領隨行,免得生亂,耽誤了時辰。”

“好,本王這便回返右部大營,召集麾下諸將前來,煩請左賢王稍候。”

伊稚斜忙是應下,朝左賢王拱了拱手,便是轉身離去。

左賢王將他送出帳外,看着他翻身上馬,領着侍衛疾馳遠去的身影,勾脣冷笑不已,對守帳親衛道:“速速傳令各營整軍備戰,並召諸將前來大帳議事。”

是夜,在匈奴左部大帳內,右賢王伊稚斜及其麾下右部諸將皆血濺三尺,成爲左賢王親衛們的刀下亡魂。

左賢王以右賢王及右部諸將遭遇漢國刺客襲殺爲由,親率大軍接掌右部騎軍大營,並派麾下各營將領將右部騎軍打散,收編入麾下。

翌日午時,匈奴左右兩部騎軍徹底整並完畢,意味着此地再無右部騎軍。

左賢王命麾下將士稍事歇息,半日後整裝待發。

夜幕降臨後,近愈二十三萬匈奴鐵騎拔營而出,非是向西馳援軍臣單于及近百萬族衆,而是全速北上,返回狼居胥山下的左部王庭越冬。

左部猶在,匈奴不滅!

第二百八十六章 帝國科院第一百二十九章 關城大捷第九十七章 羌人女奴 第二百章 水戰操演第六百六十五章 新老交替第六百六十九章 滌綸衣料第八百三十章 長安協定第七百六十六章 太子束髮第一百六十四章 築路立法第七百二十九章 塞外秋遊第二百六十二章 清河百貨第四十一章 九王齊聚第十五章 孤臣不孤 第七百二十五章 皇后賜笄第三百九十四章 長輩震怒第六百章 非友即敵第一百零六章 播下種子第六百九十三章 闔家團圓第八十一章 羽林出擊第四百六十二章 單車問世第五百九十四章 終有回報第三十八章 長沙王妃 第四百七十八章 對馬清倭第四百六十五章 圁陰船廠第三百三十一章 冬去春來第五百三十二章 子承父業第二百五十四章 經商之道第二百零七章 奉旨爲匪第八百一十七章 匈奴都尉第二百五十四章 經商之道第四百三十五章 鮮卑南遷第三百七十七章 安排妥當第五百八十三章 但求苟全第一百四十六章 暗自盤算第三百九十一章 驅使烏桓第八十七章 肥羊火鍋第七百三十一章 漢帝之謀第六百零八章 商貿代表第九十七章 羌人女奴 第六百二十八章 戰局有變第四百九十六章 先打後談第五百四十六章 化工安全第四百零九章 久旱甘霖第三百八十六章 烏桓助陣第六百八十三章 朝議始開第五百九十一章 劉乘之子第四百五十三章 滇國來朝第五百六十七章 北粟南稻第五百九十章 覬覦太子第四百一十八章 田稅新法第五百九十八章 遠交近攻第四百九十章 全境禁毒第三百七十八章 抵達雲中第一百九十章 太子監國第八十章 密林設伏第五十三章 內院探奇第二百二十四章 魚餌香甜第二百五十五章 年節過後第四百一十八章 田稅新法第一百一十二章 全線出擊 第五百零七章 罌粟之島第二百八十章 出巡武威第三百九十五章 處置薄氏第三百一十九章 下旨推恩第一百一十二章 全線出擊 第四百九十一章 殘暴奴律第八章 宮廷宴會第五百三十二章 子承父業第六百六十八章 平衡逆差第八百零四章 及笄待嫁第四百三十章 驚聞衛青第三百六十二章 作壁上觀第六百九十四章 極大誘因第二百九十七章 經略南越第一百二十八章 夏日驚雷第三百一十六章 長安週報第一百七十四章 鑄幣亂源第四十二章 路在腳下第五百四十九章 塬南壅塞第二十六章 營建之事 第一百二十章 兩軍對壘 第二百八十九章 偶染風寒第二百三十三章 師徒相見第二百零四章 池畔踏春第一百零一章 楋跋花兒第三十一章 特種作戰 第一百三十五章 隴西豪強第一百五十九章 樑王請罪第四百八十九章 招商引資第六百九十一章 徙民歸化第七百零九章 士子難爲第六百五十一章 意欲撤兵第二百一十二章 匈奴來襲第六十二章 蹛林雲中 第二百三十五章 青黴藥膏第八百三十二章 化解衝突第七百二十二章 寢殿之中第六百七十一章 水師整軍第二百九十二章 募集善款第三百六十八章 蠢萌白羆
第二百八十六章 帝國科院第一百二十九章 關城大捷第九十七章 羌人女奴 第二百章 水戰操演第六百六十五章 新老交替第六百六十九章 滌綸衣料第八百三十章 長安協定第七百六十六章 太子束髮第一百六十四章 築路立法第七百二十九章 塞外秋遊第二百六十二章 清河百貨第四十一章 九王齊聚第十五章 孤臣不孤 第七百二十五章 皇后賜笄第三百九十四章 長輩震怒第六百章 非友即敵第一百零六章 播下種子第六百九十三章 闔家團圓第八十一章 羽林出擊第四百六十二章 單車問世第五百九十四章 終有回報第三十八章 長沙王妃 第四百七十八章 對馬清倭第四百六十五章 圁陰船廠第三百三十一章 冬去春來第五百三十二章 子承父業第二百五十四章 經商之道第二百零七章 奉旨爲匪第八百一十七章 匈奴都尉第二百五十四章 經商之道第四百三十五章 鮮卑南遷第三百七十七章 安排妥當第五百八十三章 但求苟全第一百四十六章 暗自盤算第三百九十一章 驅使烏桓第八十七章 肥羊火鍋第七百三十一章 漢帝之謀第六百零八章 商貿代表第九十七章 羌人女奴 第六百二十八章 戰局有變第四百九十六章 先打後談第五百四十六章 化工安全第四百零九章 久旱甘霖第三百八十六章 烏桓助陣第六百八十三章 朝議始開第五百九十一章 劉乘之子第四百五十三章 滇國來朝第五百六十七章 北粟南稻第五百九十章 覬覦太子第四百一十八章 田稅新法第五百九十八章 遠交近攻第四百九十章 全境禁毒第三百七十八章 抵達雲中第一百九十章 太子監國第八十章 密林設伏第五十三章 內院探奇第二百二十四章 魚餌香甜第二百五十五章 年節過後第四百一十八章 田稅新法第一百一十二章 全線出擊 第五百零七章 罌粟之島第二百八十章 出巡武威第三百九十五章 處置薄氏第三百一十九章 下旨推恩第一百一十二章 全線出擊 第四百九十一章 殘暴奴律第八章 宮廷宴會第五百三十二章 子承父業第六百六十八章 平衡逆差第八百零四章 及笄待嫁第四百三十章 驚聞衛青第三百六十二章 作壁上觀第六百九十四章 極大誘因第二百九十七章 經略南越第一百二十八章 夏日驚雷第三百一十六章 長安週報第一百七十四章 鑄幣亂源第四十二章 路在腳下第五百四十九章 塬南壅塞第二十六章 營建之事 第一百二十章 兩軍對壘 第二百八十九章 偶染風寒第二百三十三章 師徒相見第二百零四章 池畔踏春第一百零一章 楋跋花兒第三十一章 特種作戰 第一百三十五章 隴西豪強第一百五十九章 樑王請罪第四百八十九章 招商引資第六百九十一章 徙民歸化第七百零九章 士子難爲第六百五十一章 意欲撤兵第二百一十二章 匈奴來襲第六十二章 蹛林雲中 第二百三十五章 青黴藥膏第八百三十二章 化解衝突第七百二十二章 寢殿之中第六百七十一章 水師整軍第二百九十二章 募集善款第三百六十八章 蠢萌白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