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二章 募集善款

四月間,朝臣們爲關中各地的災後重建不斷忙碌,長安貴婦們則盡皆將目光投向了天子即將到來的大婚上。

依禮制,男女婚嫁需經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帝后大婚亦不例外,只是儀式更爲隆重,程序更爲繁瑣和複雜。

然而劉徹和阿嬌婚約早定,議親時的納采禮和問名禮,乃至訂親的納吉禮,在太上皇主政時已然依賜婚聖旨行過,如今沒必要也不應再重新舉行,否則就有對太上皇不敬之嫌。

至於選定婚期吉日的請期禮,因着此番北地災神侵襲的緣故,亦是特事特辦,掌天時星曆的太史諸官以爲五月初五端陽爲吉日,阿嬌的父母雙親自是沒有任何意義,欣然應諾。

皇帝大婚雖是大事,但劉徹現下所要舉行的,無非就只剩納徵和親迎兩禮,只是光這兩禮,其儀程也遠比尋常世家權貴要來得繁複得多。

因着關中各地剛遭遇天災,皇帝劉徹下旨,儀程從簡,不宜大肆操辦。

然而不知何故,身爲天子岳母的館陶公主劉嫖卻突然上奏請旨,懇請能以大漢長公主的名義,向大漢各地王侯乃至有頭有臉的世家大族發請柬,廣邀其宗婦入京觀禮。

朝臣們皆認爲館陶公主有些得意忘形,爲了給自家愛女撐場面,竟不惜違背皇帝將大婚從簡的意願,怕是會惹得皇帝不快。

豈料皇帝卻是欣然應允,並準允其在皇親苑的大長公主府擺千席百胗百蔬的送嫁宴,已宴請前來道賀的衆多宗婦。

太皇太后亦頒下懿旨,屆時會親臨大長公主府,只以外祖母的身份,先爲堂邑翁主陳阿嬌送嫁,再移駕回宮,出席未央宮宴。

羣臣聞訊,皆是譁然,心道堂邑翁主果真聖眷昌隆,這等排場都能擺得出來。諸位御史卻得了御史大夫劉舍的暗中叮囑,不要妄言皇帝大婚之事,有甚麼不合禮制之處,權當沒瞧見就好,別胡亂折騰,免得引火燒身。

館陶公主尚未遣人往各郡縣送出請柬,堂邑翁主又是上奏請旨,懇求皇帝能準允她設立甚麼慈善基金,並將少府爲納徵時備好的聘禮盡皆換做貲財,盡數投入到那慈善基金中,用以救助受災百姓和困頓孤寡。

聞得此事,幾乎所有的權貴都覺得堂邑翁主真是恃寵而驕,膽子大得沒了邊,皇帝賜的聘禮都敢挑揀,還言明不要珠玉珍寶,只要黃金和大錢。

她莫非不曉得那聘禮中諸多的珍寶,皆是價值連城,無可估價的麼?

皇帝的態度再次出乎羣臣的意料,下旨準允此事,非但大肆讚頌堂邑翁主爲民解難的善舉,更並親自爲那慈善基金命名,喚作長秋基金。

天爺啊!

這下非但羣臣愕然,長安城的貴婦和貴女們更是對阿嬌豔羨不已,只覺當今天子對她的寵溺真是沒了邊際,還沒大婚,就讓她用着長秋的名頭。

長秋宮可是未央中宮啊,這還不是暗喻阿嬌執掌長秋宮麼?

阿嬌得了旨意,便請阿母館陶公主以大漢長公主的名義,通過各地官府張榜公告那長秋基金的詳細章程,且發往各郡縣的請柬亦一併附上介紹長秋基金的書冊。

所謂慈善基金者,乃是無償爲弱勢者提供救助的組織。

堂邑翁主設立這長秋基金,主要是爲了救助遭受天災的百姓,使其不至食不果腹,流離失所,同時亦會輔助平日生活困頓的孤寡老幼,使其老有所養,幼可得育。

今歲關中各地遭遇天災,堂邑翁主深感痛心,願以長秋基金的名義向朝廷捐輸十億錢,用以救助災民。

同時長秋基金會向大漢所有善人繼續募集錢財,希望能籌集到更多善款,再向朝廷捐輸,繼續用於受災郡縣的災後重建。日後若有盈餘,則留存部分以備日後救助各地遭受天災的百姓,其餘善款皆用以扶助困頓孤寡。

若有入京爲她道賀者,切勿送上珍奇賀禮,請將賀禮換做錢財,盡數捐贈給長秋基金,用來行善。

但凡向長秋基金捐贈善款的大善人,長秋基金皆會將其名冊籍在簿,每歲在各地張榜公佈。

長秋基金日後會在長安商區設立總部,並立下行善碑,將大善人之名鐫刻碑面,向世人傳頌其善舉,並教後人永遠銘記。

長秋基金的章程一經公告,聞訊的百姓皆是交口稱頌堂邑翁主善心仁念,不愧是救苦救難的真鳳天女,日後定是愛民如子的一代賢后。

老奸巨猾的大漢朝臣們亦是徹底看懂了箇中玄奧,這分明就是皇帝陛下與堂邑翁主聯手演戲,更是請動了太皇太后和館陶公主,乃至……太上皇和太后。

太上皇劉啓和太后王娡齊齊下旨讚頌堂邑翁主仁德賢淑,堪爲大漢貴女典範,並着太壽宮詹事府向長秋基金捐贈五億錢。

太皇太后竇氏亦是大方豪爽,壓了兒子和兒媳一頭,捐贈了六億錢。

館陶公主身爲阿嬌生母,又數度與劉徹坦言懇談,自是曉得輕重。

且她去年已從聯合制衣的份子中獲取鉅額紅利,陳氏又在竇氏主掌的清河百貨中吃着乾股,賺得鉢滿盆滿,可不敢太過小氣,咬着牙往長秋基金捐了兩億錢。

幾大巨頭皆作出了表率,皇親苑的諸多劉姓王侯哪敢怠慢,忙是讓自家婆娘從庫房支取大筆現錢,往長秋基金向皇室實業暫且借用的金庫裡送。

皇帝劉徹見得劉氏宗親們知情識趣,自是大爲欣慰,非但在朝堂上屢屢誇讚,更是連下聖旨,賜下數十面篆刻着救民水火的鎏金匾,將捐贈者盡皆勉勵一番。

長安權貴們算是徹底看清了,也清楚爲何皇帝前些天言之鑿鑿,讓大農令曹欒無需憂心災後重建耗費巨資會導致國庫虧空,會從少府支取貲財爲之填補。

長秋基金擺明是由堂邑翁主做主,首批的十億錢雖是捐輸入國庫,但待得大婚之後,堂邑翁主做了皇后,她所擁有的貲財會存放在長秋宮私庫,各類產業亦由少府協助長秋諸官打理,長秋基金的善款用途可不就由她和陛下夫妻倆商量着來麼?

長秋基金的大筆善款經少府轉個手,再捐輸給國庫,要完成皇帝陛下先前由少府出資五十億錢的許諾,自是輕鬆得緊。

真是好盤算啊!

權貴們終是領教到皇帝劉徹絲毫不弱於太上皇的算計,無奈他行這等陽謀,又沒強迫他們向長秋基金捐贈善款,他們也只得啞巴吃黃連,生受了。

出言反對?

上奏彈劾?

你自個吝嗇,不捨得捐錢行善,還不讓旁人募款捐錢,這若傳揚出去,即便皇帝不與你計較,老百姓放得過你?

光是長安城裡受災的百姓得知有這等佞臣,怕是會直接衝入北闕甲第,將人揪出來撕得粉碎,生啖其肉,分而食之。

自古法不責衆,羣情激憤下,中尉張湯這條蝰蛇也未必鎮得住場面。

好在近年長安權貴們大多從皇室實業獲取了鉅額紅利,捐個千百萬錢倒也不至傷筋動骨,雖有些肉痛,卻也權當破財消災。

於是乎,長安的世家大族紛紛由宗婦出面,向長秋基金捐贈了大筆善款。

待到四月末,成立不足半月的長秋基金竟募集到五十億善款,讓出借大批人手暫時替其打理賬目的江都王劉非震驚不已,這等攬財手段着實堪稱逆天啊。

要知道尚有不少世家正趕赴長安城,尤是路途遙遠的中原郡縣,有不少接到館陶公主請柬的世家宗婦壓根趕不上帝后大婚。然遲來總比不來好,人不到,賀禮也會到的,大漢長公主的請柬哪能白拿?

劉非粗粗估算,待得帝后大婚時,堂邑翁主至少能從衆多宗婦手中收取到近二十億錢的賀禮,若再加上此番進京觀禮的各地世家向長秋基金直接捐贈的善款,估計又能湊足五十億錢。

意即是說,此番皇帝陛下趁着大婚前夕,讓堂邑翁主成立這長秋基金,竟狂攬百億巨資。

劉非不由懊悔萬分,只想以頭撞牆,想當年他迎娶楊綺羅爲江都王妃時,耗費巨資大肆操辦,非但沒賺,反是賠了不少貲財。

兩相比較下,他覺得自個好蠢啊!

原來婚嫁竟是掙錢的大好機會,他怎的會往裡賠錢啊?

是夜,回到王府的劉非色心大起,整得王妃楊綺羅哭天喊地,怕是接下來數日都下不得牀榻,再難承雨露之恩。

雲消雨歇後,楊綺羅已是渾身癱軟,蘊滿春色的明眸瞪着枕邊的劉非,語帶嬌嗔道:“你今日這是怎的了?”

ωwш⊕ttκan⊕¢O

劉非微是揚眉,悶聲道:“沒怎的,就是想讓你早些給本王生個小嗣子,待他長大成人,安排樁好親事,本王也好大大掙上一筆!”

楊綺羅滿頭霧水,不知其中意味。

劉非也不弔她胃口,低聲在她耳邊細說此事。

楊綺羅聽罷,不禁杏目圓瞪,羞惱道:“你這斯文敗類,竟爲這事來折騰我!”

“竟敢辱罵本王,田勝那廝倒是說得對,婆娘就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且看本王如何收拾你!”

劉非睜着狹長鳳眸,瞪了回去,隨即翻身壓住自家婆娘,再度舉槍上陣。

窗外明月羞得躲到了雲後,漢武揮鞭的作者爲免本書再被屏蔽,也不好再往下寫了。

第六十七章 國之羽翼 第一百零五章 樑王劉武第四百一十八章 田稅新法第十三章 騎兵利器 第六百六十九章 滌綸衣料第六百九十四章 極大誘因第二百五十章 鐵騎封城第六十三章 漢奸鼻祖 第五十二章 南山稻田 第四百七十七章 天家諸事第三百二十二章 鑄鋼爲犁第四百零三章 春滿人間第五百八十二章 身毒禁海第五十九章 艾格服飾第六百八十七章 同乘縱馬第六十六章 生化作戰第五百一十四章 繁忙仲夏第三十三章 春暖衫薄 第六百章 非友即敵第一百五十四章 四方雲動第四百九十一章 殘暴奴律第一百七十章 齊王獻國第四百四十二章 文教師範第一百四十八章 募民屯田第三百一十章 營養早膳第八百一十二章 大軍備戰第四百八十六章 揚帆遠航第六百七十七章 四郡兩關第七百二十七章 電力發展第一百四十三章 長安獻俘第七百五十章 大浪淘沙第一百五十五章 刑訊逼供第二百一十章 如何識人第三百八十四章 皆是陰狠第二百一十七章 待汝尋仇第二百九十九章 何爲拘束第十章 天上人間第六百七十二章 騎軍借道第三百零五章 鐵業整合第六百七十九章 皇后贈馬第四百七十七章 天家諸事第七百零八章 京南鐵路第五十一章 諸般算計第一百一十九章 道家之源第五百八十四章 泰安有孕第五百八十九章 招商引資第五百三十四章 循循善誘第四百零七章 朝堂換血第十章 天上人間第一百九十一章 國事家事第七百九十四章 諸般遷調第七百五十六章 不得封禪第九十三章 無奈秦立 第一百零六章 播下種子第六百五十九章 國弱處卑第一百八十四章 淮水異動第七百九十六章 服飾改制第四百零六章 各自盤算第一百六十七章 烏桓來使第八百一十三章 武剛戰車第二百七十三章 不同景象第六百七十三章 妻兒打靶第五百一十二章 害人害己第一百一十六章 援軍遲來第一百一十三章 帝國石油第七百五十四章 出城乘車第六百八十八章 牽馬歸府第一百一十章 漢軍出塞第四百五十八章 膠漆嬌妻第六百零五章 權貴人脈第四百零八章 半島烽煙第四百三十八章 兵發大夏第八百三十五章 不務正業第一百八十四章 淮水異動第六百八十八章 牽馬歸府第六百四十四章 宮邸女學第一百一十三章 帝國石油第六百七十六章 安息方略第一百六十九章 儒道之辯第二百八十一章 實地考察第一百五十四章 四方雲動第七百零四章 太子召見第一百三十八章 協從理政第四百五十三章 滇國來朝第八百三十章 長安協定第八百一十九章 進逼龍城第六百九十六章 歐亞烽煙第三百七十一章 背後主謀第一百六十章 懾服中原第七百五十八章 何爲皇商第六十一章 西郊迎秋第二百一十七章 待汝尋仇第六百七十六章 安息方略第三百二十章 兵發西域第四百七十四章 諸般遷調第三百七十四章 意欲親征第八百二十九章 何須多言第七百一十五章 太子二傅第一百五十五章 刑訊逼供第八百二十八章 長安會談
第六十七章 國之羽翼 第一百零五章 樑王劉武第四百一十八章 田稅新法第十三章 騎兵利器 第六百六十九章 滌綸衣料第六百九十四章 極大誘因第二百五十章 鐵騎封城第六十三章 漢奸鼻祖 第五十二章 南山稻田 第四百七十七章 天家諸事第三百二十二章 鑄鋼爲犁第四百零三章 春滿人間第五百八十二章 身毒禁海第五十九章 艾格服飾第六百八十七章 同乘縱馬第六十六章 生化作戰第五百一十四章 繁忙仲夏第三十三章 春暖衫薄 第六百章 非友即敵第一百五十四章 四方雲動第四百九十一章 殘暴奴律第一百七十章 齊王獻國第四百四十二章 文教師範第一百四十八章 募民屯田第三百一十章 營養早膳第八百一十二章 大軍備戰第四百八十六章 揚帆遠航第六百七十七章 四郡兩關第七百二十七章 電力發展第一百四十三章 長安獻俘第七百五十章 大浪淘沙第一百五十五章 刑訊逼供第二百一十章 如何識人第三百八十四章 皆是陰狠第二百一十七章 待汝尋仇第二百九十九章 何爲拘束第十章 天上人間第六百七十二章 騎軍借道第三百零五章 鐵業整合第六百七十九章 皇后贈馬第四百七十七章 天家諸事第七百零八章 京南鐵路第五十一章 諸般算計第一百一十九章 道家之源第五百八十四章 泰安有孕第五百八十九章 招商引資第五百三十四章 循循善誘第四百零七章 朝堂換血第十章 天上人間第一百九十一章 國事家事第七百九十四章 諸般遷調第七百五十六章 不得封禪第九十三章 無奈秦立 第一百零六章 播下種子第六百五十九章 國弱處卑第一百八十四章 淮水異動第七百九十六章 服飾改制第四百零六章 各自盤算第一百六十七章 烏桓來使第八百一十三章 武剛戰車第二百七十三章 不同景象第六百七十三章 妻兒打靶第五百一十二章 害人害己第一百一十六章 援軍遲來第一百一十三章 帝國石油第七百五十四章 出城乘車第六百八十八章 牽馬歸府第一百一十章 漢軍出塞第四百五十八章 膠漆嬌妻第六百零五章 權貴人脈第四百零八章 半島烽煙第四百三十八章 兵發大夏第八百三十五章 不務正業第一百八十四章 淮水異動第六百八十八章 牽馬歸府第六百四十四章 宮邸女學第一百一十三章 帝國石油第六百七十六章 安息方略第一百六十九章 儒道之辯第二百八十一章 實地考察第一百五十四章 四方雲動第七百零四章 太子召見第一百三十八章 協從理政第四百五十三章 滇國來朝第八百三十章 長安協定第八百一十九章 進逼龍城第六百九十六章 歐亞烽煙第三百七十一章 背後主謀第一百六十章 懾服中原第七百五十八章 何爲皇商第六十一章 西郊迎秋第二百一十七章 待汝尋仇第六百七十六章 安息方略第三百二十章 兵發西域第四百七十四章 諸般遷調第三百七十四章 意欲親征第八百二十九章 何須多言第七百一十五章 太子二傅第一百五十五章 刑訊逼供第八百二十八章 長安會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