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播下種子

是夜,太子劉徹入未央,與漢帝劉啓徹夜深談,直至天色微明方纔離開。

沐浴着晨霧,劉徹滿心感嘆,如今大軍出征河朔在即,皇帝老爹不再如史上一般,急於解決樑王,想來袁盎等十餘位朝廷重臣能逃過一劫。

然而,樑國富饒,兵強馬壯,至今未加入皇室實業,削藩之舉便無從着手。而樑王府中的諸多謀士和背地裡支持他的世家豪門,也不會甘心樑王向劉啓徹底妥協。

可以說,局勢演變至今,已不是劉啓和樑王可以完全掌控的了。這是兩股政治勢力的生死較量,樑王作爲如今勢力最大的劉姓諸侯王,就像一杆旗幟,被身不由己的被推上了對抗中央政府的道路,而且必將越走越遠。

而漢帝劉啓,正是這一切的始作俑者。

吳楚之亂,讓他大幅削弱了各地諸侯。只要再給諸侯王們施加更大的壓力,讓他們全部靠向樑王,最後藉故一網打盡,就可以徹底解決國內問題。

可以說,史上的漢武帝能完成大漢真正的大一統,進而開疆拓土,開創千古盛世,劉啓功不可沒。文景兩代帝皇,無論是哪一個,都比武帝更有資格稱爲千古一帝!

劉徹穿越後的所作所爲,雖然延緩了樑王的失敗,卻最終無法改變殘酷的現實。

即使漢帝劉啓暫時被漢匈之爭分散了精力,卻仍將削藩作爲首要目標。哪怕是劉徹自身,也對諸侯王存着必須剿滅的心思。

只是他始終還抱有一絲希望,希望樑王能儘快放下一切,主動申請回京長駐,甚至入住皇親苑,將樑國交由中央政府代管。也唯有如此,才能讓皇祖母有生之年,看不到兄弟相殘的悲劇一幕。

數日後,樑王歸國,太后和劉啓卻並未露面,只是遣太子劉徹相送。

霸城門外,叔侄二人相視無語,沉默半晌。

良久後,樑王拍了拍劉徹的肩膀,幽幽道:“徹兒你果然比劉榮強上不少,陛下生了個好兒子,宗室幸甚!大漢幸甚!”

劉徹微微一笑:“今日一別,皇叔多加保重。上善若水,利萬物而不爭,侄兒作爲太子,卻是不得不爭。只得厚顏請皇叔多以蒼生爲念,則百姓幸甚!大漢幸甚!”

樑王聞言一愣,苦笑着搖搖頭,並未多言,朝劉徹擺擺手,遂登上車輦,緩緩離去。劉徹隨即翻身上馬,頭也不回的朝宮城疾馳而去。

兩人沿着相反的方向漸行漸遠,再見之日,想來必已物是人非。

歲月匆匆,如水流逝,轉眼已是驚蟄。

南山腳下,益農候裘離正指揮着農學院的學子們來回犁田,翻起的泥土裡有大量的蟲卵,從養殖場運來的許多家禽,吃得十分歡快。

裘離原只是御花園裡的花匠,因爲擅於嫁接和育種,又識些字,被太子殿下任命爲農學院的院長。去年秋收後,更是因爲遺孤院的官田畝產大增,而被天子破格賜予益農候的爵位。

他雖有爵無官,卻是大漢朝堂上最爲炙手可熱的人物。原因無他,只因農學院的先生們如今頗爲搶手,獲得大量化肥的權貴們,紛紛希望能得到農學院的“農事指導”。

雖然皇室實業組織了數次大規模的“農業講座”,讓他們派出府中農戶參與學習,但老奸巨猾的權貴們還是希望能派遣農學院的先生們親臨指導。

太子劉徹自然是樂見其成,想要轉變權貴們的觀念,進而讓他們認識到科技的重要性,從而提升各種工匠的地位,就必須從他們的切身利益出發。而對於土地所有者而言,最爲關注的便是農田的產出。

如此一來,農學院的先生和學子們,紛紛奔赴關中各地,傳播農學院中所掌握的各種農業技術。而裘離則帶着幾個留守的先生,開始了農學院的“擴招”工作,從遺孤院中大量招收新的學子,同時將南山腳下的百畝實驗田擴展到千畝,不但種植小麥,大豆,水稻,粟米,最重要的就是種桑養蠶。

劉徹深深明白,一旦奪回河朔之地,依靠長城死死遏制住匈奴鐵騎,如今已元氣大傷的西羌諸部,必將被漢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掃蕩殆盡。

屆時,絲綢之路將會比史上提前數十年出現在世人眼前。精美的絲綢和瓷器,將會爲大漢的工業化注入急需的資源和龐大的市場。

漢代的絲綢發展還遠遠不如唐宋的盛況,主要是江南並未完全開發,桑樹和蠶種也沒有經過挑選和細緻繁育。開發江南是一項巨大的系統工程,非一夕之功。當務之急,就是培育出優良的桑種和蠶種,大幅提升絲綢織造工藝。

各項農業技術對於劉徹而言,不過是昏睡幾日,從書庫中提取的簡單事情。然而,具體執行,卻是極爲艱難和漫長。

農業技術,不像工業技術一樣,有圖紙就行,必須慢慢的實踐,一代一代的選種,培植。畢竟物種的進化,是根本無法跳躍式前進的。

面對劉徹魔怔般的剷平了小半個御花園的奇花異草,大肆種植桑樹和白疊子,漢帝劉啓沒有絲毫干預。

劉啓如今已將全副心神放在即將到來的漢匈大戰上,面對自己日漸衰弱的身體,他作爲一個務實的帝皇,明白這次大戰恐怕將是決定自己歷史定位的關鍵一戰。

至於太子劉徹所說的牧馬狼山,橫掃大漠,恐怕就沒他什麼事了。

即使劉啓明白,按照目前的發展勢頭,大漢帝國很可能將在劉徹的領導下將完成遠超前人的千古偉業,成爲寰古一帝。

然而作爲一個帝皇,劉啓也有自己的雄心壯志,就是要打好河朔一戰,盡復中原。若是再能掃滅西羌,坐擁西域,就更是大大的功業。

“後無來者”怕是做不到,但能做到“前無古人”,也定能名垂青史!

耿老漢很煩惱,作爲快要知天命的泥腿子,如今要和十來歲的娃娃們一起學認字,實在要了他的老命。然而農學院的院長裘離再三叮囑,這是太子殿下對先生們的要求,哪怕不會寫字,至少要能認字。

耿老漢自然不能悖逆殿下的嚴令,在他眼裡,殿下實在是個大聖人。不但供軍中孤兒們衣食無憂,還派先生教他們學問,讓他們長本事。

耿老漢是個懂得感恩的人,平日裡覺得自己住這麼好的屋子,拿這些多的月例,實在有負皇恩,莫說殿下是讓他識字,哪怕是讓他上刀山下油鍋,他也會梗着脖子往前衝。

於是,耿老漢每日等趙立這些娃娃們下了學,就讓他們到家裡來,吃上一頓晚膳,順帶着教他識字。連着數月,倒也能認出不少字了。但也只限於認得而已,連在一起就搞不懂是啥意思。

和耿老漢有一樣煩惱的先生不少,裘離有些無奈,只得求助於無所不能的太子殿下。

劉徹得知後,苦思良久,也想不出好的解決方法。古文的確有些晦澀難懂,即便他穿越大漢十數載,每日也算勤奮好學,卻也不敢自負能識文斷字。否則就不會有那麼多皓首窮經,終日埋頭研究典籍的老學究了。

被逼無奈,劉徹決定在遺孤內院小範圍內推廣“白話文”。

即使後世很多噴子認爲這樣會埋沒華夏傳統文化,此時也顧不得。文字和語言本就是不斷進化的,只有順應社會的發展趨勢,才能將文明傳承下去。若是一直按照古文推廣教育,劉徹這一生,啥也不用幹了,單單全民教育就能讓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爲求心安,劉徹特意召來太學祭酒,太子太傅衛綰,同他商議太學擴編一事,增設專門的書法,古文兩科。

劉徹明白,白話文通俗易懂,在即將到來的工業化進程中,將會成爲科技發展和社會大衆的主要文法,進而會徹底將古文排擠出主流體系。適當的給予古文一些保護,在太學設立一些“保護區”,還是很有必要的,免得千年後,諸子百家的典籍都無人能懂,就太悲催了。

想想後世的新中國,多少狗屁不通的磚家叫獸肆意歪曲經典,看了叫人蛋疼!

盡人事聽天命,和衛綰商議完畢,劉徹便招來太子詹事府裡的衆多書吏,親自教導他們“白話文”的文法。由於從前劉徹就曾教導過他們一些標點符號的用途,甚至後世的漢語拼音,他們倒是接受得很快。當然,簡體字劉徹暫時還沒敢推行,這是牽涉到“祖制”的問題,搞不好要被御史們彈劾的,須得緩行。

作爲機械和化工雙料碩士,劉徹絕對是個好的理科老師,然而卻未必是個好的文科老師。

他抓耳撓腮,不到半個時辰,就把肚子裡那點少的可憐的文學常識全部掏空,只能悻悻的曲解道:“要學這白話文,須得先寫散文,啥叫散文,就是形散神不散,把平時說的話如實寫下來就是散文了。”

衆書吏一頭霧水,面面相覷,卻不敢多言。

劉徹苦惱的撓撓頭,無奈的讓他們退下。隨後,劉徹昏睡數日,愣是從書庫裡改編出幾本厚厚的散文集,交由書吏們好生研讀。

不久後,遺孤內院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徵文比賽,僅限白話文敘述的散文體裁,入選前十的好散文將獲得萬錢的重賞。

出乎意料的是,幾乎所有的老學究們都沒有入選,反倒是那些十來歲的娃娃們,僅僅在內院學了年餘,硬是寫出了不少好散文。

劉徹閱卷完畢,不由感嘆道:“還是白紙好作畫,教育始終要從娃娃抓起嘛!”

第四百二十一章 諸將遷調第一百九十六章 陳氏阿嬌第五百九十六章 硫化橡膠第十六章 仁孝家宴 第八十二章 先鋒叛逃第四百五十九章 六大蒙師第四百三十五章 鮮卑南遷第四百一十二章 今歲三伏第六百九十三章 闔家團圓第二百七十章 三伏景象第四百四十九章 王侯京居第七百一十八章 祆教大興第三百六十五章 離京出狩第四百四十七章 枸醬血案第二百七十九章 意欲隨行第七百二十六章 抵達布山第五十章 平羌六策第三百六十九章 泄密之人第一百七十三章 酒宴議政第二百六十九章 拜謁公婆第三百二十三章 難得糊塗第一百八十八章 罪證確鑿第二百五十七章 外戚轉型第六百一十一章 貴女出府第三百八十四章 皆是陰狠第五百九十六章 硫化橡膠第五百零四章 伴讀入宮第六百八十九章 翁主下嫁第六百八十三章 朝議始開第六百一十三章 京衛趕至第一百零二章 東市巧遇 第七百九十五章 郝任入學第一百三十章 舉國歡騰第四百七十三章 身後之事第一百二十七章 焚燒屍山第二百五十七章 外戚轉型第五百三十五章 黥面爲倭第七百八十七章 遠徙萬里第三百零五章 鐵業整合第七百四十三章 敲詐勒索第一百七十八章 爭先認購第二百九十六章 暫緩圓房第七百二十三章 帝皇訓子第五十七章 醫學見習第四百一十六章 珠贈嬌妻第五百九十二章 石油化工第六百零七章 巨頭齊聚第三百四十九章 劉舜務工第五百零四章 伴讀入宮第四百五十九章 六大蒙師第十九章 美容美甲 第六百一十一章 貴女出府第三百四十九章 劉舜務工第四百二十二章 妻兒隨任第四百二十七章 劉乘心醉第三百七十六章 皇后有孕第四百零六章 各自盤算第八百二十三章 去病擒酋第四百四十四章 軍事預算第四百章 隆冬臘月第二百零四章 池畔踏春第四百一十八章 田稅新法第七百一十二章 少年志向第七百五十九章 安排見習第一百七十五章 東郭農丞第七十二章 艾格連鎖 第一百七十九章 唯纔是舉第三百四十二章 南越將亡第二百二十四章 魚餌香甜第九十五章 意外重逢 第三十六章 背後真相 第一百六十六章 帝國郵政第一百一十八章 煽動仇恨第二十章 造紙辦學 第五百二十四章 猝不及防第四十章 王府緝兇第六百四十三章 帝皇心術第五百二十七章 對外貿易漏寫十章,今天請假改大綱,明天雙更。第十一章 父子攤牌第三百九十九章 重整軍制第六百三十八章 國之重器第七百二十九章 塞外秋遊第三百六十六章 南行途中第四百九十九章 重陽南侵第三百一十一章 長安械鬥第五百六十七章 北粟南稻第六百三十一章 不合常理第四百四十二章 文教師範第七百四十五章 泰安隨任第七百零七章 赴滇迎親第六十二章 蹛林雲中 第二百一十章 如何識人第四十三章 悲催劉德 第三百七十七章 安排妥當第二百七十四章 凜冬戰事第三百六十五章 離京出狩第一百七十章 齊王獻國第七百三十八章 漢已八旬
第四百二十一章 諸將遷調第一百九十六章 陳氏阿嬌第五百九十六章 硫化橡膠第十六章 仁孝家宴 第八十二章 先鋒叛逃第四百五十九章 六大蒙師第四百三十五章 鮮卑南遷第四百一十二章 今歲三伏第六百九十三章 闔家團圓第二百七十章 三伏景象第四百四十九章 王侯京居第七百一十八章 祆教大興第三百六十五章 離京出狩第四百四十七章 枸醬血案第二百七十九章 意欲隨行第七百二十六章 抵達布山第五十章 平羌六策第三百六十九章 泄密之人第一百七十三章 酒宴議政第二百六十九章 拜謁公婆第三百二十三章 難得糊塗第一百八十八章 罪證確鑿第二百五十七章 外戚轉型第六百一十一章 貴女出府第三百八十四章 皆是陰狠第五百九十六章 硫化橡膠第五百零四章 伴讀入宮第六百八十九章 翁主下嫁第六百八十三章 朝議始開第六百一十三章 京衛趕至第一百零二章 東市巧遇 第七百九十五章 郝任入學第一百三十章 舉國歡騰第四百七十三章 身後之事第一百二十七章 焚燒屍山第二百五十七章 外戚轉型第五百三十五章 黥面爲倭第七百八十七章 遠徙萬里第三百零五章 鐵業整合第七百四十三章 敲詐勒索第一百七十八章 爭先認購第二百九十六章 暫緩圓房第七百二十三章 帝皇訓子第五十七章 醫學見習第四百一十六章 珠贈嬌妻第五百九十二章 石油化工第六百零七章 巨頭齊聚第三百四十九章 劉舜務工第五百零四章 伴讀入宮第四百五十九章 六大蒙師第十九章 美容美甲 第六百一十一章 貴女出府第三百四十九章 劉舜務工第四百二十二章 妻兒隨任第四百二十七章 劉乘心醉第三百七十六章 皇后有孕第四百零六章 各自盤算第八百二十三章 去病擒酋第四百四十四章 軍事預算第四百章 隆冬臘月第二百零四章 池畔踏春第四百一十八章 田稅新法第七百一十二章 少年志向第七百五十九章 安排見習第一百七十五章 東郭農丞第七十二章 艾格連鎖 第一百七十九章 唯纔是舉第三百四十二章 南越將亡第二百二十四章 魚餌香甜第九十五章 意外重逢 第三十六章 背後真相 第一百六十六章 帝國郵政第一百一十八章 煽動仇恨第二十章 造紙辦學 第五百二十四章 猝不及防第四十章 王府緝兇第六百四十三章 帝皇心術第五百二十七章 對外貿易漏寫十章,今天請假改大綱,明天雙更。第十一章 父子攤牌第三百九十九章 重整軍制第六百三十八章 國之重器第七百二十九章 塞外秋遊第三百六十六章 南行途中第四百九十九章 重陽南侵第三百一十一章 長安械鬥第五百六十七章 北粟南稻第六百三十一章 不合常理第四百四十二章 文教師範第七百四十五章 泰安隨任第七百零七章 赴滇迎親第六十二章 蹛林雲中 第二百一十章 如何識人第四十三章 悲催劉德 第三百七十七章 安排妥當第二百七十四章 凜冬戰事第三百六十五章 離京出狩第一百七十章 齊王獻國第七百三十八章 漢已八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