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學子聚會 二

盧嘉鴻見竇玉泉這麼個窮酸竟然敢頂撞自己,立刻有些面色不愉,但是今晚都是學子討論,又不能搞一言堂,他只能把氣撒到在一旁偷笑的劉錫命身上。

在他看來,這個叫什麼劉錫命的不過是一介寒門子弟,平日裡苦讀還來不及,哪裡有時間去了解朝廷大勢,正好讓他出個醜再說。

“劉兄既然發笑,想必另有高論,不如說出來指點一下我等如何?”

呃,劉錫命有些無語,他孃的你牽扯勞資幹什麼。

不過盧嘉鴻主動相邀,其他人全都齊刷刷地看了過來,劉錫命不經意地瞥了周圍一圈,發現身邊的謝純熙也正滿眼小星星地望着自己,弄得他也有點虛榮心上頭。

裝逼就裝逼,論這個我還沒有怕過誰。

“呵呵,兩位各有各的道理,之所以有了分歧,依我所見不過是因爲信息不對稱而已。”

李奇範有些感興趣地問道:“劉兄所說這個,信息不對稱是何說法?”

嘿嘿,這也是信息不對稱,劉錫命心中一樂,清了清嗓子繼續裝逼。

“所謂信息不對稱是在下自己發明的叫法,信息者,亦指天下所有情狀、消息。信息不對稱,指的就是兩人之間獲得的消息來源不一、內容不一,因此而產生諸多爭執、問題。朝廷之所以治民,商賈之所以獲利,皆因爲信息不對稱之故。比如甲商人,比他人先知道乙地乾旱,那麼他便可以先於他人運糧去乙地販賣,從而獲取暴利……”

李奇範等人聽得連連點頭,道理大家一說便懂,只是這個說法倒是新鮮。

盧嘉鴻見大家都在附和劉錫命,心中有些不爽,不耐煩地打斷劉錫命道:“恁地多廢話,你還沒說朝廷之事呢。”

劉錫命瞟了盧嘉鴻一眼,不露聲色地繼續說道:“盧兄和竇兄的分歧便在各自獲取信息的渠道不一,但是在下以爲,僅憑道聽途說的消息便要評判朝中大局,似乎有所不妥。”

“聖人云,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討論天下局勢還是要從根源上分析才能得出正確結論,至於這根源,在下以爲便是朝廷制度,若真是知曉朝廷制度優劣之處,自然可以推理出天下是將太平還是禍亂。”

竇玉泉啪的一下子拍了一下手,滿臉喜色說道:“劉兄此言乃是正理,但請問這分析之法可有講究。”

劉錫命環視一圈,見大家都在等他說話,心頭有些小得意:“這分析之法也是簡單,只需將一件事抽絲剝繭直至核心便可,我稱之爲邏輯分析,比如甲可以推出乙,乙可以推出丙,但是卻不能直接從甲推理到丙。庶務分析也是如此,天下大勢究竟如何,倘若只從各種消息來判斷,就如同要從甲直接推理出丙,中間自然難免產生分歧,這中間缺少的環節便是對朝廷制度的分析。”

“要分析朝廷制度,那就先想明白朝廷何以統率天下,在我看來,天子之所以能有四海者,一曰掌握錢糧,二曰任免官吏,三曰挾制兵將。”

劉錫命在這裡故意隱瞞了一些東西,其實在他看來,統領天下真正重要的只有一點,那就是信息的獲取程度,只要你掌握了天下最全面的信息,那麼制定任何政策時都可以將別人玩弄於鼓掌之中。

不過這些都是帝王心術,卻沒必要到處亂說。

劉錫命頓了頓話頭,繼續說道:“所謂掌握錢糧,就要看朝廷能夠從地方上徵收多少賦稅,本朝官紳不納糧,所有賦稅均由小民承擔,但是天下田地泰半都在宗室官紳手中,由此小民生計日蹙,長此以往民何以堪?易經有云,‘澤上有水,節,君子以制數度,議德行’,天地有節便能常新,國家有節便能安穩,如今宗室官宦無節無度,天下安有不亂之理。”

“再說任免官吏,如今只有官員由朝廷任命,胥吏差役全由地方充任,然則正堂官三年一改,地方政務全數落於小吏之手,此輩皆是貪婪無度之人,鄉間百姓多受其盤剝,加上賦稅繁重、天災不斷,此天下禍亂之二也。易經有云,‘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小人勿用’,真可謂一語中的。”

“最後說到挾制兵將,朝廷法度以文御武,是以武官將兵多受文官節制,如今風氣,大到作戰方略,小到軍中獎懲,全數由不通軍務之官操縱,遇到彪悍勇猛之敵,如何能夠戰而勝之呢?”

亭中衆人全都驚訝地看向劉錫命,其實朝廷中有識之士大有人在,劉錫命說的這些道理也並不新鮮,但是對於這幫還沒考上秀才的學子來說就不一樣了,大家感覺聽起來就好像很厲害的樣子。

謝純熙更是滿眼放光地盯住劉錫命瞅來瞅去,看得劉錫命有些脊背發涼。

盧嘉鴻見此情況滿心憤怒,哪裡來的窮酸敢搶小爺的風頭,他斜眼看了一眼衆人,突然指着劉錫命說道:“真是胡說八道,朝廷法度均爲祖制,你這般大放厥詞,莫非是說本朝祖宗之法不行嗎?”

嘿你個小王八蛋,還學會了扣大帽子是吧。

劉錫命立刻就要反脣相譏回去,卻被李奇範一把拉住,只聽他笑呵呵地勸和兩人道:“盧兄慎言,今日本就是聚會閒談,大家各抒己見而已,何必傷了和氣呢。”

“哼”

劉錫命和盧嘉鴻對視一眼,兩人雙雙哼了一聲轉頭不理。

竇玉泉倒是對劉錫命很有興趣,拉着他不停問道:“劉兄這套分析之法可有什麼根源不成,往日裡我等所學皆是講究‘知先行後,行重知輕’,只說人人‘存天理,滅人慾’即可天下太平,卻不像劉兄這般直指事務要義。”

臥槽,小夥子有前途啊,劉錫命心中一樂,這傢伙竟然聽出了自己的話外之音,既然最終分析的問題是制度出了毛病,那麼當然就不能像理學、心學一樣講究從個人內心去解決問題,而是要主動從外物層面着手解決問題。

這其實是劉錫命多日思考下來的一些心得,理學和心學本就出自一家,只不過理學是客觀唯心學,講究的是觀察外物而體會內心,而心學是主觀唯心學,講究的是直接體察內心,所謂心外無物。

那爲什麼後世都認爲理學是個禍害,而心學是個好東西呢,最關鍵的地方在於兩者提出的解決問題思路不同,心學要求知行合一,只要你找到了內心的良知,再將良知擴展到外物上去實踐即可,這樣一來做事的標準是自己內心的良知,而且講究發揮每個人的主觀能動性,所以心學做事更爲積極向上。

中國的這些皇帝在這些方面個個都是人精,這幫人一看朱熹的這套東西,立刻都發現其中的妙處,如果天下人人都按照這套三綱五常標準來行事,那自然就沒有人會去想東想西了,皇帝的位置也就坐穩了。

劉錫命想着這些,一邊對竇玉泉灌輸自己的理念道:“聖賢的書都是用來讀的,卻不是用來做事的。我以爲,爲官做事不能只拘泥於他人所說之理,或者只講究論證己心,而應當通過自己的調查分析,知曉天道規律,而後再與自己內心的良善進行對比,若是兩者相合,則此事必屬正理。”

講到這裡劉錫命其實已經在討論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區別了,他想要向竇玉泉灌輸的是人的一切行爲應該從實際出發,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於物質,這也算他爲改變大萌朝所做的一點嘗試了。

竇玉泉聽了這話立刻陷入思考之中,謝文樂站在一旁目瞪口呆地看向劉錫命,你小子要不要這麼厲害,都開始駁斥聖人說的話了,莫非想要自己搞出一門學說不成。

第五百二十章 爭奪海權(十二)第七百一十四章 新朝氣象(九)第五百五十六章 救疫河南(十九)第三十四章 做戲全套第一百八十四章 怒不興師第三百四十六章 取道湖廣(二)第二百五十二章 到達成都第九十七章 學子聚會 三第五百八十五章 圖謀宗室(一)第五百九十章 圖謀宗室(六)第九十二章 城中來信第六百八十三章 攻取江南(三)第一百一十四章 引君入甕第五百五十八章 救疫河南(二十一)第七十章 招攬人手 三第四百三十八章 南下準備第四百一十八章 北上京城第七十六章 老劉救美第四百七十一章 佔領呂宋(十四)第六百四十四章 大明丞相(四)第二百零二章 思想問題(一)第五百九十二章 圖謀宗室(九)第一百一十七章 處理俘虜(一)第三百一十七章 動身北上第四百九十八章 流賊再起第四百五十章 攻略安南(二)第二百八十二章 府城角力(四)第六百四十四章 大明丞相(四)第六百一十一章 督師中原(十二)第三百零四章 獻忠兵至(十)第一百六十七章 收元往事第二百七十三章 清除隱患第七百一十六章 繼續北伐第二百三十八章 收穫豐富第七百三十一章 南明離火(三)第四百八十四章 武當來訪(三)第六百四十七章 驅賊漁利第四百五十三章 攻略安南(五)第六百六十九章 呂宋漢王(十)第五百三十六章 日本開關(六)第五百三十二章 日本開關(二)第八十五章 制衡之道第七十六章 老劉救美第四百九十九章 賑濟京城(一)第六百九十三章 驅逐韃虜(五)第五百五十八章 救疫河南(二十一)第四百四十二章 武裝交易(二)第五百三十五章 日本開關(五)第四百四十一章 武裝交易(一)第一百四十一章 追兵又至第三百零五章 再見總兵第八十七章 煉製鋼鐵 二第二百零三章 思想問題(二)第六百零八章 督師中原(九)第七十三章 定計未來第四百五十三章 攻略安南(五)第四十九章 縣丞巡縣 二第六百二十九章 大明覆滅(四)第六百八十九章 驅逐韃虜(一)第五百二十六章 佔領臺灣(三)第二百四十六章 家中日常(二)第一百二十二章 巡按御史第一百八十二章 路遇盜匪第二百六十七章 城內暴動第七百一十二章 新朝氣象(七)第五百七十一章 圍攻武昌(三)第三百四十一章 賄賂中官(二)第七百一十章 新朝氣象(五)第五百三十四章 日本開關(四)第五百八十一章 救時司徒(四)第二百八十章 府城角力(二)第六百一十二章 督師中原(十三)第七百章 驅逐韃虜(十二)第六百八十七章 攻取江南(七)第八十二章 城鎮規劃第四百六十一章 佔領呂宋(四)第三百九十章 劉家變故(一)第三百二十九章 國之脊樑第五百二十七章 佔領臺灣(四)第六百三十四章 另立新君(一)第一百四十八章 意呆利人第三百一十一章 名振府縣(六)第一百六十章 永凱當官(一)第二百四十二章 實力威嚇第四百五十五章 攻略安南(七)第三百一十九章 漢中風雲(二)第六十五章 立功受賞 二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西炮臺第五百八十七章 圖謀宗室(三)第二百三十四章 追擊逃賊第五百五十二章 救疫河南(十五)第四百零三章 開始造船第六百一十五章 督師中原(十六)第一百一十三章 江邊攻防第三百八十五章 清兵入關第三百五十三章 亮相復社第一百一十章 陣前交涉第一百八十六章 村中秀才第三百四十五章 取道湖廣(一)第一百一十三章 江邊攻防
第五百二十章 爭奪海權(十二)第七百一十四章 新朝氣象(九)第五百五十六章 救疫河南(十九)第三十四章 做戲全套第一百八十四章 怒不興師第三百四十六章 取道湖廣(二)第二百五十二章 到達成都第九十七章 學子聚會 三第五百八十五章 圖謀宗室(一)第五百九十章 圖謀宗室(六)第九十二章 城中來信第六百八十三章 攻取江南(三)第一百一十四章 引君入甕第五百五十八章 救疫河南(二十一)第七十章 招攬人手 三第四百三十八章 南下準備第四百一十八章 北上京城第七十六章 老劉救美第四百七十一章 佔領呂宋(十四)第六百四十四章 大明丞相(四)第二百零二章 思想問題(一)第五百九十二章 圖謀宗室(九)第一百一十七章 處理俘虜(一)第三百一十七章 動身北上第四百九十八章 流賊再起第四百五十章 攻略安南(二)第二百八十二章 府城角力(四)第六百四十四章 大明丞相(四)第六百一十一章 督師中原(十二)第三百零四章 獻忠兵至(十)第一百六十七章 收元往事第二百七十三章 清除隱患第七百一十六章 繼續北伐第二百三十八章 收穫豐富第七百三十一章 南明離火(三)第四百八十四章 武當來訪(三)第六百四十七章 驅賊漁利第四百五十三章 攻略安南(五)第六百六十九章 呂宋漢王(十)第五百三十六章 日本開關(六)第五百三十二章 日本開關(二)第八十五章 制衡之道第七十六章 老劉救美第四百九十九章 賑濟京城(一)第六百九十三章 驅逐韃虜(五)第五百五十八章 救疫河南(二十一)第四百四十二章 武裝交易(二)第五百三十五章 日本開關(五)第四百四十一章 武裝交易(一)第一百四十一章 追兵又至第三百零五章 再見總兵第八十七章 煉製鋼鐵 二第二百零三章 思想問題(二)第六百零八章 督師中原(九)第七十三章 定計未來第四百五十三章 攻略安南(五)第四十九章 縣丞巡縣 二第六百二十九章 大明覆滅(四)第六百八十九章 驅逐韃虜(一)第五百二十六章 佔領臺灣(三)第二百四十六章 家中日常(二)第一百二十二章 巡按御史第一百八十二章 路遇盜匪第二百六十七章 城內暴動第七百一十二章 新朝氣象(七)第五百七十一章 圍攻武昌(三)第三百四十一章 賄賂中官(二)第七百一十章 新朝氣象(五)第五百三十四章 日本開關(四)第五百八十一章 救時司徒(四)第二百八十章 府城角力(二)第六百一十二章 督師中原(十三)第七百章 驅逐韃虜(十二)第六百八十七章 攻取江南(七)第八十二章 城鎮規劃第四百六十一章 佔領呂宋(四)第三百九十章 劉家變故(一)第三百二十九章 國之脊樑第五百二十七章 佔領臺灣(四)第六百三十四章 另立新君(一)第一百四十八章 意呆利人第三百一十一章 名振府縣(六)第一百六十章 永凱當官(一)第二百四十二章 實力威嚇第四百五十五章 攻略安南(七)第三百一十九章 漢中風雲(二)第六十五章 立功受賞 二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西炮臺第五百八十七章 圖謀宗室(三)第二百三十四章 追擊逃賊第五百五十二章 救疫河南(十五)第四百零三章 開始造船第六百一十五章 督師中原(十六)第一百一十三章 江邊攻防第三百八十五章 清兵入關第三百五十三章 亮相復社第一百一十章 陣前交涉第一百八十六章 村中秀才第三百四十五章 取道湖廣(一)第一百一十三章 江邊攻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