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易帶着孔宣返回道場,他這一來一去,卻是並未耗費多少時間。
回來之時,甚至場中論道鬥法正酣。
對於孔宣的來訪,多寶等人雖然意外,但也都知曉鳳凰一族曾經與元易他們有些許交情。
況且,截教風氣本就不排外,孔宣道行又高深,非尋常人能比。
“師兄,可是出了什麼意外?”
元易耳中響起雲霄的傳音,雲霄從無當那邊走了過來,坐在元易身側。
“金鵬道友,可能被西方教渡走了。”
雲霄很敏銳,元易便也沒有刻意隱瞞她。
這個消息元易也是剛剛纔注意到,在與孔宣交談之際,元易自然是詢問起了他那個弟弟金翅大鵬。
這位闖出了羽翼仙名頭的元鳳之子,竟然沒跟孔宣一起,讓元易有些詫異。
但詢問之後元易方纔得知,金鵬出山摻和進去還在孔宣之前。
按照孔宣所說,金鵬被申公豹挑唆,請下山去。
而且和一直拿捏分寸的孔宣不同,金鵬這傢伙性子張揚,下山之後就想幹一票大的。
與闡教之人鬥法逞強尚在其次,主要是金鵬這傢伙竟是想以大神通引北冥之水,倒灌西岐。
不僅這麼這麼想了,而且還真這麼幹了,水淹西岐城,讓闡教不得已用戊己杏黃旗護城。
另外,因爲金鵬牽引海水被掌管四海的龍族阻攔,定住海水,這傢伙竟是因此與龍族又幹了一架。
而在那之後,金鵬和闡教那位副教主燃燈道人大戰一場,最終退去,自此消失無蹤。
孔宣下山對上闡教的原因之一,也多少和金鵬的失蹤有些關係。
他懷疑金鵬栽在了闡教手中,只是沒能得到一個結果。
說到底孔宣自己也對此抱有遲疑,闡教之中,聖人元始天尊不出手,能夠威脅到金鵬的人只有那麼兩位而已,南極仙翁,燃燈道人。
而且即便是這兩人出手,也很難將金鵬鎮壓。
同爲元鳳血脈子嗣,金鵬與孔宣的道走的卻是完全不同的方向。
金鵬最擅長遁法神通,速度了得,有幾分像元易最擅長的陰陽遁術,同時攻伐之力極其強大,肉身更是強悍堅韌,比之孔宣都要更勝一籌,硬抗了廣成子一記翻天印還依舊活蹦亂跳的。
孔宣在與闡教之人鬥法過後便是判斷出,金鵬很難被闡教之人抓住。
但金鵬在與燃燈道人鬥法之後便失蹤了,這是事實。
“這金鵬道友的手段,似乎與師兄諸多手段相近。”
元易對於雲霄此言並未反駁,不過元易覺得,那肯定是金鵬學他。
當初他與金鵬曾鬥過一場,金鵬在他手中吃過虧。
那個時候,金鵬便已經很擅長遁法神通了,但元易不記得他會陰陽遁術。
自己的金蛟之身也與其硬碰過,沒吃虧,也沒斬佔到多少便宜。
最後神通方面卻是自己更勝一籌,破了其祭煉的神通。
金鵬失蹤,孔宣沒能尋到消息,如今天機又難以推演,世間還真沒幾人知道金鵬的下落。
孔宣恐怕未曾想到,金鵬是被西方教的準提聖人給渡走了。
而且,若不是他跑路及時,自己也將步其後塵。
金鵬被渡走這件事與闡教大體上沒有直接關係,但和燃燈道人有沒有直接關係元易就無法斷定了。
說到底,元易對於燃燈道人的立場是自始至終都抱以懷疑的。
而這件事讓元易更清楚的確定了一件事,西方教已經摻和進來了,而且是聖人親自下場,在戰場打秋風撈屍,度人入西方。
對此,元易只能深表遺憾,孔宣之事,只是剛好碰上龍吉出山,元易順手爲之,給他提個醒。
但金鵬,元易去插手就有些過於明顯了。
元易雖然始終對西方教的大道度化人那一套不是很喜歡,但他也得承認,從西方衆生的立場來講,那兩位師叔的行事算不上有問題,於私有讓人詬病之處,於公卻挑不出毛病,是名副其實的聖人。
金鵬去西方到底算是劫還是造化,元易無法準確去判斷。
偷偷摸摸在大戰之外撿漏這種行爲,確實不怎麼光彩。
可元易也知道,老師和二位師伯實則也在截西方教的道。
你度我的人,我截你的道,似乎誰都不好說誰。
元易手指摩挲着玉杯,其實相比起準提聖人,他對闡教那位副教主燃燈更爲關注些。
聖人,關注也無濟於事。
更準確的說,是燃燈道人手上有一件靈寶,讓元易對其更爲感興趣。
上品先天靈寶,乾坤尺。
這不是元易對這件與自己失之交臂的先天靈寶有什麼執念,而是他曾聽過那樣的傳聞,燃燈道人曾經憑藉着這件靈寶,以趙公明那二十四枚定海神珠,爲西方教開闢二十四諸天,證過去佛之果位。
現在趙公明手上有三十三枚定海神珠,若是把乾坤尺拿來,是否能借此開闢三十三諸天?又能得功德幾何?
但元易不好對燃燈道人下手,不管是明着還是暗着來,都不適合。
燃燈道人雖然不是二師伯的弟子,但卻有着闡教副教主的身份,攛掇趙公明對他下手可不合適。
元易推演再三,都發現沒有這樣的機會。
而其他有沒有能夠替代乾坤尺的靈寶存在呢?
答案是有的,但那件東西元易只聽聞過它的名頭,卻始終沒見過,更不知在哪裡。
量天尺,據說與大師伯的天地玄黃玲瓏寶塔一般,乃是一件功德至寶,而這一主攻伐,殺人不沾因果,一主防禦,先天立於不敗之地,更有其他玄妙之處。
僅僅是這量天二字,就頗耐人尋味。
但元易不知道這件東西在哪,甚至都不確定是否真有這樣的東西存在,趙公明自己也沒有足夠的福緣造化遇到。
這時,元易想起另一件事,目光不由轉向正樂呵呵看戲的多寶道人。
“多寶師兄,我聽聞火靈師侄收了弟子?”
“嗯?火靈啊,倒確實收了個記名弟子,師弟怎得突然問起此事?那弟子原本不過是邱鳴山一散修,因並非親傳,便也就不曾張揚此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