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八章 老朱請客

這話說的朱元璋的心裡也是暖暖的,他雖然是古今命最硬的帝王,但也是一個父親,作爲一個父親,兒子們能說幾句體諒他,關心他的話,無論如何他都會很開心的,將奏摺和毛筆放下,一臉慈祥地看着跪在他跟前的這個兒子,用自嘲的語氣笑道:“朕也想休息,只是朕天生就是這個勞碌命,沒辦法。你趕緊起來吧。”隨即又對旁邊的太監吩咐道:“給肅王看座。”

一名小太監弓着身將一個凳子搬到朱楧的身後,輕輕地放好,然後徐徐退下。朱楧衝着朱元璋拱了拱手,道:“謝父皇。”隨即,慢慢地站起來,緩緩地坐在了凳子上。

兒子回來了,肯定是要話話家常的,這一點不管是尋常百姓之家,還是帝王之家都不例外,朱元璋斜靠在龍椅上,似乎是很享受這種悠閒的時光,慢悠悠地說道:“你貢獻的那五百匹戰馬朕已經收到了,你有這份孝心朕很開心。”

朱楧微微一笑,端坐在凳子上,也不再講究什麼禮節,道:“父皇給了兒臣那麼大的封地,讓兒臣能自立於天地之間,這是對兒臣莫大的恩德,兒臣貢獻幾匹馬出來,並不算什麼。”

見兒子這麼懂事,朱元璋也很高興,突然想起了之前看的肅王與回鶻交戰的戰報,又略微有一絲擔憂的說道:“你跟回鶻那個強國交戰,肯定吃了不少苦吧。”

老朱到底是久經戰場之人,只從短短的幾本戰報中就可以看出他與回鶻主力交戰,贏得十分不容易,不像那些文人,總是感覺打仗是很輕鬆的事,隨便出一個奇謀妙計,敵人就會上當,就會被你大破之,臉上訕訕一笑道:“多謝父皇掛念了,回鶻的軍力確實很強,但還是抵擋不住我大明的將士,兒臣不是也贏了嗎?再說了,兒臣這些戰鬥都不算什麼,比起父皇當年草創基業時的艱難百戰可輕鬆的多了,畢竟兒臣身後是整個大明朝,還有父皇給兒臣撐腰,父皇當年可是什麼都沒有。”

這話說的朱元璋心頭一暖,鼻子酸了一下,做父親的成功之後,最害怕的是什麼?就是兒子們不知道自己當年創業不易,還以爲家裡的錢都是大風颳來的,整日裡吃喝嫖賭,奢侈享受,要是這樣的話,再大的家業也會被他們敗光了。

眼見這個十四皇子肅王能明白自己當年創業的不易,朱元璋心裡還是很欣慰的,單從這一點上來看,他就比他的二哥,三哥要強很多。

朱元璋細細打量了一下這個剛滿十九週歲的肅王,心裡也有一點點納悶,之前這個肅王的書法和騎射的功夫俱佳,在諸王中算得上是比較優秀的,但他從來都沒也想到這個肅王竟然也是個雄才大略之人,短短三年的時間,就把本來已經殘破不堪的河西走廊建設的如此富庶,還接連打敗了西藩和回鶻,開疆拓土兩千餘里。看他的行事風格,跟自己年輕的時候還真有幾分類似。可惜啊,他不是嫡子,不管他多麼優秀,這輩子也只能做個藩王,這是紅線,絕對不能逾越。

朱元璋十分隨意地伸了一個懶腰,漫不經心地對朱楧說道:“你在邊疆乾的很好,不僅打退了敵軍對我大明國土的侵犯,還開疆拓土兩千餘里,是有功勞的。今天晚上就別回去了,就留在這裡吃飯。朕已經通知你的母親和太孫來了。還有,把你從回鶻軍手裡救下來的那個哈密公主也帶來吧,讓朕看看到底是什麼樣的女子,讓你幾次連命都不要了。”

朱楧十分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老朱這人說話也太直白了吧,大庭廣衆之下說這個讓人多不好意思,站起來,作了一揖,道:“是,兒臣遵旨。”

晚上的時候,朱元璋破例擺了一桌豐盛的酒席來招待朱楧,不僅有老朱最愛吃的南京板鴨,還有許多朱楧平時吃不到的江南菜系。

由於是朱元璋親自擺的家宴,老朱家的人都十分重視,一向以仁孝著稱的皇太孫朱允炆早早就來了,與朱楧見了禮之後,陪侍在老朱的身旁。過了一會兒,暫時攝六宮之事的郭寧妃也來了,她雖然也已經白髮蒼蒼,但精神不錯,拄着一根龍頭柺杖,在兩個侍女的攙扶之下,款款走來,十分有氣度。

郭寧妃可是朱楧花了很大價錢才抱上的大腿,自然不會怠慢,見她走了過了,立即屁顛屁顛地上去攙扶道:“母妃,您慢點,這邊坐。”說着,將她扶到朱元璋的身邊坐下。

由於肅王朱楧和王后孫雲琦的乖巧懂事,郭寧妃早就將朱楧看成了自己的孩子一般,再加上她確實幫朱楧說了不少好話,因此對朱楧的殷勤接受的十分坦然,氣派十足的受着朱楧的攙扶,坐到了朱元璋的身邊。

朱元璋的嘴角上掛起了一抹壞壞地微笑,扭頭衝着郭寧妃調侃道:“收了人家那麼大的一個玉觀音還擺這麼大架子。”

郭寧妃知道,在這紫禁城之內,無論什麼事都瞞不過朱楧的眼睛,因此早就將朱楧送她玉觀音的事告訴了朱元璋,聽着朱元璋調侃她,也順勢打趣道:“我早跟你說過肅王這孩子懂事,得到了于闐的寶藏之後,跟我們送了不少好東西,在座的誰沒有收過他的好處?”

這話說的朱允炆一臉訕訕,朱楧差人給京城裡的人送禮,自然不會落下他這個皇太孫,說實話,朱允炆心裡其實是很反對朱楧這麼做的,這明顯就是內外勾結。但是,這一家人的事扯得清嗎?扯不清!朱楧得了寶貝知道送他們點,那是對他們的尊重,把他們當一家人看,要是什麼都不給他們,那纔是真正的操蛋。

但是,朱允炆深受儒家思想的薰陶,知道這種行賄受賄的事是絕對不對的,因此主動將朱楧送給他和他母親呂氏的寶玉上繳給了朱元璋。

正在幾人說話的時候,郜氏帶着迪麗娜扎來到了。郜氏其實是不願意參加這種應酬的,她地位低下,來到這裡怕是隻有端茶倒水的份,坐在這裡聽別人高談闊論,吃也不是,不吃也不是,實在是很不自在,很難受。

不過,今天她卻是十分開心,因爲她的寶貝兒子回來了,分別了這麼久,她可以說每時每刻都在想她的寶貝兒子,這麼多年的不受寵的生涯,早就將她對這個皇家的感情磨滅的差不多了,若是還有那麼一絲絲的話,那也是全部屬於她的兒子的。

她也知道,朱楧回來的第一件事肯定是要朝見朱元璋的,雖然朱楧之後肯定會來看她,但是自從她知道朱楧回京的消息後,真是一刻鐘都不想多等,恨不得馬上見到她的兒子。現在,有了這個能讓她提前見到他的兒子的機會,郜氏的內心別提有多高興了,因此別說是這個讓她感覺到渾身不自在的皇家宴會,就算是鴻門宴,她也願意來。

朱楧見到分別已久的母親之後,內心的激動一涌而出,立即站起來,“撲通”一聲跪在郜氏的跟前,眼中帶着淚花說道:“孩兒拜見母親。”與剛纔拜見郭寧妃不同,拜見郭寧妃除了感激她的幫助以外,最重要的是一種應酬,但是拜見郜氏,卻是朱楧內心深處最真切的思念。這一點,朱元璋和郭寧妃都清楚,也都可以理解,畢竟那是人家的親孃,跟別人怎麼可能一樣。

郜氏見到自己闊別已久的兒子後,內心也是十分激動的,眼淚刷地一下子就流了出來,竟然不顧先去見過朱元璋,直接扶起自己的兒子,慈愛地說道:“我兒快快起來,聽說你跟人打了不少仗,快讓爲娘看看,你還好不好?”

朱楧順着她的扶力緩緩地站起來,笑道:“多謝母親關心,孩兒好好的,一根毫毛都沒有少。”

郜氏沒有搭理他的話,左瞅瞅,又摸摸,確定朱楧確實沒有事之後,才緩緩地鬆了一口氣,用一種埋怨的語氣說道:“爲娘跟你說過,讓你打仗的時候別衝到最前面,你怎麼就不聽?”

朱楧嘿嘿一笑,沒有說話,這個時候說什麼也沒有用了,自己惹的母親擔心本來就是自己不對,就讓她埋怨幾句吧。

郜氏埋怨完朱楧之後,這纔想起自己沒有給朱元璋見禮,立即惶恐地跪在地上,叩頭道:“臣妾參見陛下,參見寧妃娘娘。適才失禮之處,還望陛下和寧妃娘娘恕罪。”

迪麗娜扎見此情景,也慌忙跪到地上,學着郜氏的樣子叩頭道:“兒臣叩見陛下,叩見寧妃娘娘。陛下萬歲,萬萬歲。寧妃娘娘千歲,千千歲。”

朱元璋雖然對郜氏忽略他的事情略感不快,但考慮到他們母子剛剛相見,母子情深,一時忘了其他的事是很正常的,再加上,他安排這道家宴是有其他的用意的,不想把這件事搞大,壞了氛圍,淡淡地說道:“今日是家宴,不必拘泥於這些繁文縟節,都起來吧。”

“謝陛下。”“謝父皇。”郜氏和迪麗娜扎相繼行禮道。隨後,迪麗娜扎便扶着郜氏站了起來,盈盈地走到了她們的座位上。

眼看着兒孫團聚,家庭和諧,朱元璋高興地眉開眼笑,大手一揮,指着八仙桌四周的座位說道:“都坐下吧,一家人吃頓飯,就不要整那些虛的了。”

“兒臣遵旨。”“孫兒遵旨。”“臣妾遵旨。”衆人又衝朱元璋施了一禮,然後紛紛依照座位做了下來。現在出去吃飯也要排個座位,領導必須坐在正座上,剩下的人按照身份由高到低,坐在領導的身邊。

朱元璋自然是坐在最上首,他的兩邊分別是郭寧妃和朱允炆,其次是朱楧和郜氏,再次是迪麗娜扎。

朱允炆雖然是晚輩,但卻是儲君,按照國家的制度,整個大明朝除了朱元璋以外,誰的級別也沒有他高,因此得以坐在朱元璋的旁邊。

這也是老朱一貫的安排,目的就是讓朱楧這些藩王們知道,你們雖然是叔叔但卻是臣子,必須要老實安分,在老子死後,一定要好好的輔佐太孫,不能有非分之想。

活了兩世的朱楧對這一套虛禮自然是瞭然於胸,他心裡清楚的很,朱允炆的儲君之位是絕對不會動搖的,有絕頂聰明的老朱在那裡盯着,你耍多少小聰明都沒有用。因此坦然地坐在了朱允炆的下首,並且十分客氣,臉上沒有一絲不滿,還衝着朱允炆頻頻地微笑點頭。

這一點令朱元璋十分滿意,他的其他幾個兒子,還真有幾個令不清的,讓他們坐在朱允炆的下首,就像是讓他們吃大便一樣令他們不情願,他們總是喜歡擺叔叔的架子,認爲既然是家宴,叔叔就該坐在侄子上面,爲這件事,朱元璋已經發了好幾次火了。現在朱楧這麼老實恭順,且不說他是裝出來的還是真心的,有這個態度,就讓老朱高興,這最起碼可以說明他是一個守規矩的人。

所有人都坐定之後,作爲家長和皇帝的朱元璋開始了開場白,朱元璋一改以往的嚴肅之情,用十分和藹的,平順的語氣微笑着說道:“今天設這個宴席沒有別的意思,就是給楧兒接風,楧兒自從就藩以來,政績顯著,不僅一年之內就解決了糧食問題。還接連擊破沙洲、哈密、回鶻等勢力,爲我大明開疆拓土兩千餘里,實在是功不可沒。”

朱楧立即站起身來,拱了拱手道:“多謝父皇誇獎,兒臣能取得這個成績,完全都是仰賴父皇的天威。若不是父皇和母妃給了兒臣這麼大的支持,兒臣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出這個成績的。今天兒臣就藉着父皇的酒,敬父皇和母妃一杯,了表兒臣的孝心。”

說罷,端起酒杯,先後向着朱元璋和郭寧妃行了一禮,然後仰起頭,將杯中的酒一飲而盡。

見到自己的兒子這麼懂事,朱元璋也是樂得哈哈一笑,伸出手來向下壓了壓,對朱楧說道:“坐下喝,今天喝酒吃飯都不許站起來。站起來喝的酒算是白喝。”

朱楧嘿嘿一笑,用衣角輕輕擦了擦嘴邊的酒漬,道:“謝父皇。”隨即恭恭敬敬地坐了下來。

朱元璋喝了一小口酒,算是對朱楧敬酒的答覆,然後放下酒杯,轉過頭去一臉慈祥地對朱允炆說道:“允炆,你十四叔辛辛苦苦爲你守衛邊陲,還爲朝廷貢獻糧食馬匹,這說到底都是在爲你保江山,你不該敬你十四叔一杯嗎?”

朱允炆聞言立即乖巧地端起酒杯,恭恭敬敬地遞到朱楧跟前,道:“十四叔,允炆敬你一杯,多謝十四叔爲朝廷做的貢獻。”

朱楧也是十分客氣的雙手端起酒杯,遞到朱允炆的酒杯旁邊,放的位置比他略微低了一點,笑道:“太孫不必客氣,這是臣的本分。”

朱元璋一聽這話倒是皺了一下眉頭,雖然他很希望所有的藩王都像朱楧這樣安守本分,甘居臣位,但是這裡到底是家宴,讓做叔叔的給對做侄子的如此卑躬屈膝,怎麼看怎麼彆扭,國法再大,也很難完全蓋過人倫,當即擺了擺手,不耐煩的說道:“老十四,你今天就不必如此客氣了。朕已經說了,這是家宴,你是做叔叔的,你這麼做,讓允炆心裡也難受,今日就都放開了。只行家人之禮,不行君臣之禮,等過了今天,你們再敘君臣之禮。”

朱楧和朱允炆互相對望了一眼,心裡都接受了老朱的主張,因爲很明顯可以看出來,老朱今天很開心,不論是做兒子的還是做孫子的,都不好掃他老人家的興致。朱允炆於是將自己的酒杯放低了一點,低過朱楧的酒杯,重新像朱楧敬酒道:“十四叔,允炆敬你一杯,多謝你對允炆的關照。”

說實話,來自後世的朱楧也覺得叔叔向孫子一樣巴結着侄子十分地操蛋,後世的家族企業中,就算是老董事長掛了,他的兒子繼位,新董事長也不敢這麼對他的叔叔。只不過既然來到了明朝,那就應該入鄉隨俗,老實拿出一些現代的觀念批評古人,小心被按上一個禽獸的罪名浸豬籠。

現在,既然老朱親自發話了,朱楧也就不想在憋屈着自己了,十分坦然地接受了朱允炆的敬酒,端起酒杯一飲而盡,笑道:“允炆,你不必客氣,這都是我這個當叔叔的應該做的。當年大哥在的時候對我們兄弟就很關照,我一直都沒有機會報答他,現在他不在了,我只好將他對我的恩情報答在你和允熥兩兄弟身上。你只管放心好了,將來你要是做了皇帝,有哪個吃了熊心豹子膽的敢造反,不需要你動手,叔叔我第一個去收拾他。”

這話倒不是他當着老朱故意裝逼說的,而是他的心裡話,其實大多數藩王跟朱楧的心思一樣,他們當中或許有想做皇帝的,但沒有特殊情況大部分也只是想想算了,就像朱楧和迪麗娜扎一樣,關起門來YY。

人生在世,除了利益之外,還要將個“義”字,平心而論,大哥朱標對他們兄弟幾個都很不錯,他們有的人犯了錯,即將面臨朱元璋的責罰的時候,朱標都會努力的從中調護,保護了很多藩王,因此在諸王心中的威望很高。

而現在,當年對自己十分不錯的大哥英年早逝了,那他的那一份家產,理應由他的兒子繼承,這是天經地義的。子承父業,是誰也不能說什麼的鐵一般的規則,尤其是在中國古代的時候。需要說明的是,宗法制在古人的觀念中是有崇高地位的,嫡長子在繼承家業上面有着無與倫比的優先權,現在的國人雖然在這一點上觀念淡薄了,但是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的韓國,還是有着很強的宗法制的觀念,許多大企業的財產都是有長子繼承的。

如果這個時候,你這個曾經受過朱標大哥恩惠的藩王,突然跳出來反對他的兒子,明刀明槍的去欺負自己的侄子,甚至去造反,去搶那份原本就不屬於你的家產,那不需要朝廷派兵打你,天下人的唾沫星子,淹都能淹死你。

就算你的臉皮實在夠厚,受到千夫所指也不在乎,像朱高煦那樣依然一門心思的想要造反,那結局也只能像朱高煦那樣,成爲一個笑話。

在朱楧的心裡,朱元璋能給他這個庶子四個郡的封地已經不少了,已經盡到了他做父親的責任,他是不願意冒天下之大不韙去搶原本屬於朱標一系的家產的,因爲朱標對他確實不錯,而且,朱標和他的兒孫們當太子繼承皇位也是天經地義的,誰也說不了什麼。

人活着,不能只計較利益,錢賺多少纔算是多?權力有多大才算是大?作爲一個藩王,他該有的都有了,地位、名聲、財富、既得利益等等等等,實在是犯不着爲了那個皇帝的名頭去做遺臭萬年,受人唾罵的事情。人活着,最重要的是要問心無愧,他發展自己的封地,去和外族人交戰,那都是應該的,搶外族人的地盤,搶多少心裡都不會有愧疚。然而,讓他調轉槍口,去搶之前對自己很好的大哥的兒子的地盤,就算他成功了,就算他可以像朱老四那樣篡改歷史,那每當夜深人靜地時候,他的內心就不會受到折磨,不會受到譴責嗎?

李世民用不光彩的手段登上了帝位,在史書中描繪的無限好的貞觀盛世的陰影下,我看到的是一個瑟瑟發抖的身影。

他害怕,他非常害怕,他害怕人們因爲他得位不正而不服他,進而像楊廣一樣衆叛親離,他害怕自己在史書中留下難以入目的一筆,因爲他才異常敬業,努力剋制自己的慾望,兢兢業業的去打造了一個貞觀之治,想着用政績來洗刷自己這一生最大的污點。

第八十四章 大戰西藩(十四)第二十三章 不速之客第二十九章 祖孫密談第二百九十三章 朱楧的心思第八十九章 後宮享受第二百一十四章 稅率之爭第三十三章 梳理賬目第七十六章 大戰西藩(六)第二百三十七章 慶王使者第二百四十八章 老朱請客第四十六章 鬧洞房完本感言第四十七章 賢內助第一百四十八章 肅國總動員第四十五章 大婚第一百六十六章 高手第二百四十八章 老朱請客第二百九十六章 把他拉出去......第一百八十八章 斬將?強攻!第二百三十三章 國企兵工廠第二百四十七章 拜見朱元璋第二百四十九章 朱家人的心思第八十九章 後宮享受第一章 一朝夢醒(改)第二百五十三章 盛庸賣字第九十八章 士官制度第二百二十九章 選秀大賽,飲食宴樂第九十章 內舉不避親第二百八十三章 遷都伊犁第三十章 士誠之敗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戰回鶻第一百九十四章 鐵血大明第一百三十九章 脅降哈密(一)第一百三十九章 脅降哈密(一)第一百二十五章 狩獵驚魂(十一)第二百六十二章 徵瓦剌第二百五十三章 盛庸賣字第一百七十四章 踩我腳了第一百六十四章 求訂閱第十八章 世界局勢第二百八十五章 接見齊泰第十八章 世界局勢第一百五十四章 準備第十七章 治國攻略第一百八十三章 慘烈第二百六十五章 窮途末路第七十八章 大戰西藩(八)第二百六十八章 喜歡被大王征服的感覺第三百零一章 削周王第一百四十四章 回鶻使者第七十一章 大戰西藩(二合一)第一百一十一章 脣槍舌劍後記二第一百零五章 制定發展戰略第二十九章 祖孫密談第三十八章 開始播種第一百一十一章 脣槍舌劍第一百五十九章 求訂閱,要吃飯。第七章 山川形勢(改)第二百六十四章 世界觀被顛覆了第一百五十四章 準備第二十八章 都指揮使第九十九章 蒙日之戰第六十八章 黛昱竹的私事(二)第一百七十七章 逼降哈密第一百四十九章 斬使者第五十六章 做假賬第二百三十一章 軍校課程第一百九十二章 破軍第二百二十章 端妃勸進第五十五章 大豐收(二合一)第四十八章 巴結寧妃第七十五章 大戰西藩(五)第二百四十四章 朱元璋的旨意第九十五章 羣臣賀年第二百六十九章 英雄遲暮朱元璋第七十五章 大戰西藩(五)第二百九十二章 齊泰的算盤第十九章 籌劃變法第二十一章 推行變法第一百六十二章 求訂閱啊,救命啊。第一百七十六章 哈密王搞事情第二百四十五章 李景隆第二百三十章 軍校校訓:親愛精誠第一百三十四章 擴軍備戰(二)第三百零四章 莫逐燕,逐燕必高飛第四十二章 加固城防第一百六十七章 崩潰第九十五章 羣臣賀年第三百零四章 莫逐燕,逐燕必高飛第二百五十章 一桌酒席讀出局勢第六章 帝王心術第二百二十二章 訓話第五十章 拜訪郭英第一百八十二章 炮戰第二十五章 肺腑之言第二百三十七章 慶王使者第六十二章 密室殺人(二)第五十九章 建國大業(二合一)
第八十四章 大戰西藩(十四)第二十三章 不速之客第二十九章 祖孫密談第二百九十三章 朱楧的心思第八十九章 後宮享受第二百一十四章 稅率之爭第三十三章 梳理賬目第七十六章 大戰西藩(六)第二百三十七章 慶王使者第二百四十八章 老朱請客第四十六章 鬧洞房完本感言第四十七章 賢內助第一百四十八章 肅國總動員第四十五章 大婚第一百六十六章 高手第二百四十八章 老朱請客第二百九十六章 把他拉出去......第一百八十八章 斬將?強攻!第二百三十三章 國企兵工廠第二百四十七章 拜見朱元璋第二百四十九章 朱家人的心思第八十九章 後宮享受第一章 一朝夢醒(改)第二百五十三章 盛庸賣字第九十八章 士官制度第二百二十九章 選秀大賽,飲食宴樂第九十章 內舉不避親第二百八十三章 遷都伊犁第三十章 士誠之敗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戰回鶻第一百九十四章 鐵血大明第一百三十九章 脅降哈密(一)第一百三十九章 脅降哈密(一)第一百二十五章 狩獵驚魂(十一)第二百六十二章 徵瓦剌第二百五十三章 盛庸賣字第一百七十四章 踩我腳了第一百六十四章 求訂閱第十八章 世界局勢第二百八十五章 接見齊泰第十八章 世界局勢第一百五十四章 準備第十七章 治國攻略第一百八十三章 慘烈第二百六十五章 窮途末路第七十八章 大戰西藩(八)第二百六十八章 喜歡被大王征服的感覺第三百零一章 削周王第一百四十四章 回鶻使者第七十一章 大戰西藩(二合一)第一百一十一章 脣槍舌劍後記二第一百零五章 制定發展戰略第二十九章 祖孫密談第三十八章 開始播種第一百一十一章 脣槍舌劍第一百五十九章 求訂閱,要吃飯。第七章 山川形勢(改)第二百六十四章 世界觀被顛覆了第一百五十四章 準備第二十八章 都指揮使第九十九章 蒙日之戰第六十八章 黛昱竹的私事(二)第一百七十七章 逼降哈密第一百四十九章 斬使者第五十六章 做假賬第二百三十一章 軍校課程第一百九十二章 破軍第二百二十章 端妃勸進第五十五章 大豐收(二合一)第四十八章 巴結寧妃第七十五章 大戰西藩(五)第二百四十四章 朱元璋的旨意第九十五章 羣臣賀年第二百六十九章 英雄遲暮朱元璋第七十五章 大戰西藩(五)第二百九十二章 齊泰的算盤第十九章 籌劃變法第二十一章 推行變法第一百六十二章 求訂閱啊,救命啊。第一百七十六章 哈密王搞事情第二百四十五章 李景隆第二百三十章 軍校校訓:親愛精誠第一百三十四章 擴軍備戰(二)第三百零四章 莫逐燕,逐燕必高飛第四十二章 加固城防第一百六十七章 崩潰第九十五章 羣臣賀年第三百零四章 莫逐燕,逐燕必高飛第二百五十章 一桌酒席讀出局勢第六章 帝王心術第二百二十二章 訓話第五十章 拜訪郭英第一百八十二章 炮戰第二十五章 肺腑之言第二百三十七章 慶王使者第六十二章 密室殺人(二)第五十九章 建國大業(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