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移駕許昌

次日,曹操親率大軍趕到了洛陽,把大軍紮營後,曹操帶着手下文武官員進城前去拜見小皇帝。皇帝給曹操平身,並賜座,對曹操很是重重的褒獎。

老曹聽到皇帝的褒獎,在心裡面可樂翻天,馬上跪拜道:“臣深感皇恩浩蕩,時時刻刻都在思念着以死報答聖上和朝庭的恩惠。現在李催、郭汜二賊子作亂犯上,真是罪惡滔天、惡貫滿盈;現臣手中有二十萬精兵,隨時聽從聖上的調動,不日我將率兵馬徹底消滅李催、郭汜二名賊子;請聖上保重龍體,以江山社稷爲重。”

小皇帝聽後心裡也是高興,馬上道:“愛卿真是我大漢朝庭的棟樑,有愛卿輔佐朕,何愁李催、郭汜二賊子不滅。”隨後皇帝加封曹操領司隸校尉,執假節鉞,錄尚書事。

卻說李催、郭汜二傻蛋,見曹操大軍長途奔來,曹軍士兵肯定是疲憊不堪,二人想快速解決曹操的疲勞之師,以便儘快解除威脅,否則一旦曹操手士兵休整好後,要想戰勝曹操的二十萬大軍,那就難於上青天了,搞不好連自己的小命都會丟下。

賈詡聽後搖搖頭,嘆了口氣道:“曹操是一代梟雄,熟讀兵書,飽閱羣書,用計用策非常狡猾,帶兵作戰更是小心翼翼。他手下精兵猛將不計其數,他那會算不會你們要速戰速決呢,如果你們這樣想的話,估計你們沒有半分可勝的希望。”

李催聽後狠狠的瞪了賈詡一眼才道:“那文和你說我們要怎樣只呢?”

賈詡聽後看發二人一眼道:“現如今唯一的出路就是向曹操投降,求他免其你們的罪行。”

李催聽後怒火狂噴,大聲叫罵道:“無知腐儒,競敢滅我銳氣,長他人威風,我現在就斬了你。”說完後抽出寶劍就向賈詡砍了過去。

衆將趕緊相勸,急忙拉住李催,賈詡這才保住小命,否則真的就在此地掛啦。當夜,賈詡悄無聲息的離開李催、郭汜二人軍營,一人迴歸鄉上的家中去了,他不可不願意留下來變爲曹操大軍的俘虜。況且李催、郭汜二人如此無能,也不是他賈詡能輔佐之人。

次日一大早,李催、郭汜二人率大軍向曹操大營殺了過來。曹操先讓夏侯惇、許諸、曹洪率數百鐵騎向李催、郭汜二人的大軍衝殺一陣,自己在後面有條不紊的排兵佈陣,準備一舉消滅李催、郭汜二人的大軍。

李催的侄子李暹、李別見曹操只派了數百騎出來迎敵,二人拍馬出陣,還未來得及開口說話,許諸見有人出陣,馬上拍馬殺出,一刀力劈華山,將李暹斬於馬上。李暹連怎麼死都不知道,到了陰曹地府咋舌說,肯定是冤枉鬼。

李別見李暹瞬間就被斬殺,頓時嚇得呆若木雞,騎在戰馬上只會發呆,還未清醒過來又被許諸給撞下戰馬,也是莫明其妙的被許諸給砍下頭顱。想別到陰曹地府的話,也是和李暹一個鳥樣,也是個一問三不知的傻蛋鬼。

許諸手提李暹、李別二人頭顱回陣,曹操見到後拍拍許諸的臂膀大笑着道:“仲康真是我的樊噲哦。”

隨後,曹操讓夏侯惇率兵秘密從左出擊,曹仁率兵馬向右進攻,曹操自己親率大軍居中從中央殺去,鑼鼓一響,曹操大軍三軍齊發,一起向李催、郭汜二人的大軍殺將過去。夏侯惇、許諸、曹洪、曹仁、樂進、李典及數十名偏將帶頭衝殺,那真是叫鬼哭狼嚎、所向披靡,戰場上鮮血狂噴,血流成河,各種聲音交織在一起,如同戰地進行曲一般。

急戰中的夏侯惇、許諸、曹洪、曹仁、樂進、李典等人,原本就是人人武藝超羣,勇猛無比,就算是在當世也難尋對手。他們得到曹操的命令後,就如猛虎下山一樣,刀、槍、劍、戟齊上陣,人人爭先,誰也不甘落後,生怕被別人把敵人給斬殺完似的。他們都在用自己手中的武器在收穫敵人的生命,狂飲敵人的鮮血,洗禮自己的靈魂。

李催、郭汜二人的大軍那是曹操手二大軍的對手,僅僅是一個多時辰,李催、郭汜二人的大軍敗逃了,李催、郭汜二人也向西逃竄。曹操親息抽出寶劍押陣,率大軍連續向敵人追殺,所到之處的李催、郭汜二人的士兵,不是投降就是昇天。曹操大軍追殺數十里後才勝利而回。

戰役結束後,共斬殺李催、郭汜二人手士兵二萬多人,被俘虜士兵達到五、六萬人;而曹操大軍只傷亡了一萬多人,其中重傷和死亡者不到五千人。這可謂是一場真正的完勝。李催、郭汜二人如同喪家之狗,自知已無法容身,天下任何地方都難尋落腳之處,二人只好逃竄到深山老林中去落草爲寇,他們要想捲土重來的話,那無疑是癡人說夢話。

洛陽城中的楊奉,見曹操率大軍徹底打敗了李催、郭汜二人,也知道曹操此次立下了不世戰功,今後曹操必然掌控朝中大權,要那樣的話,曹操那會容納得下自己呢,搞不好連小命都會丟在此地,在這裡誰也幫不了自己,上策就是逃離這是非之地。楊奉越想越生氣,越想越鬱悶,最後只好入朝奏請皇帝,說是自己要率手下兵馬追殺李催、郭汜二狗賊,隨即率本部兵馬離開了洛陽。

曹操大軍大敗李催、郭汜二人後,戰場打掃完畢後,率大軍迴轉洛陽城效,駐紮於城外。安排好一切後,曹操帶護衛前去向皇帝報告戰況。小皇帝理所應當要對老加以褒獎啦,畢竟沒有老曹來救駕的話,自己的小命怕早就掛了,當然了,在小皇帝的心目中,自己是天下之主,天下所有一切都是自己的,曹操所做的一切那都是應該的,是曹操自己做臣子的本份。他那會想如果沒有衆臣輔佐的話,那他這個皇帝還會有人侍奉嗎?他更不知道民爲重,君爲輕的的道理。更不知道水可載舟,水也可覆舟。皇帝只知自己天生就是天下之主,是上天早就安排好的,是神靈安排的。

消滅李催、郭汜二人後,曹操在大帳中和手下謀士商談工作,衛兵來報告說是皇帝派人來宣,讓老曹到宮中去議事。

曹操聽說皇帝的使臣來到,馬上讓人請進行相見,老曹在這方面可是圓滑得很,知道如何討好皇帝身邊的近臣,只要和皇帝身邊的上搞好關係,那很多事都容易辦理,很多問題更容易處理,這就是後世人所說的情商高罷。

來人進來後,曹操擡一看,乖乖,此人三十來歲,是名儒士,目清眉秀,精神充足,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啊?洛陽城現已成廢墟一片,數百里內是荒無人煙,糧食更是緊缺,現朝中官員、士兵、百姓都沒有啥吃的,更可能吃飽,人人都被餓得面黃肌瘦的,而此人確是精神飽滿,臉色紅潤,半點飢色都沒有。

曹操再次看了來人一眼,這才試探性的小心翼翼的問道:“我看大人你精力充沛,面色紅潤,一付龍馬精神,不知是用什麼方法調理出來的?”

來人聽後微微一笑,很幽默的道:“我也沒有啥好辦法,只是吃了三十年的糧食而已。”

曹操一聽,汗,你這不是廢話嗎,那個不是吃糧食長大的啊,難道是吃屎長大不成。曹操微笑着再次看了看來人,繼續道:“不知大人現官居何職?以便好讓在下稱謂。”

來人回答道:“我原曾經舉孝廉,先後在張楊、袁紹手下擔任過從事,袁紹被大熊給消滅後,我不願在呂寧手下爲官,爲此回鄉隱居。現在聽說皇帝還都洛陽,特來朝見,現官封正議郎。我是濟陰定陶人,姓董,名昭,字公仁。”

曹操聽後,馬上起身向董昭鞠躬九十度,行了個大禮這才道:“我久聞董大人的威名了,今天真是有緣,能在此相見,讓我榮幸萬分。”

董昭見曹操給自己行如此大禮,那敢受啊,連忙回大禮並道:“我一無名之輩,讓明公見笑了。明公纔是我輩之楷模,今天能目睹明公之尊容,那是我三生之幸唉。”

曹操馬上讓人擺上酒宴,要大帳中招待董昭,並讓荀彧座陪,幾人在酒席上暢所欲言,交友談心。酒還未喝幾杯,衛兵前來報告:“主公,有一隊兵馬向東而去,但不知是什麼人的軍隊。”

曹操聽後,馬上安排人手前去偵察。而酒席上的董昭卻道:“明公不用着急,此肯定是李催的舊部楊奉,現明公到此,並立正了不世戰功,故此率本部兵馬離去了。”

曹操聽後鬱悶,這有必要嗎,我一來你就走,這是啥意思啊,我可未得罪楊奉你啊。曹操看了董昭一眼道:“莫非楊奉將軍懷疑我會加害於他嗎?”

董昭聽後笑了起來道:“明公過慮了,楊奉此人本是無謀無能之輩,沒有啥能耐,也跳不起來,明公何別爲此人思慮呢,明公應該思考的是朝中大事和天下大事。”

曹操聽後雙眼放光,隨即嘆了口氣道:“現如今,我軍雖然消滅了李催、郭汜二賊子的大軍,但此二賊子不知逃竄到何處,一時也不容易尋找他們的落腳之處,如不將此二賊斬殺,留下他們二人終究會有隱患。二賊子在西面還是有一定號召力的,時間久了,我擔心他們會東山再起唉。”

董昭聽後道:“明公,李催、郭汜二賊子,現在是虎無利爪,鳥無翼毛,還能有啥作用,我估計,用不了多久此二賊肯定爲明公所擒,何別介意二賊子的影子呢。”

曹操和董昭二人,由於言語投機,相聊甚歡,不大一會兒,二人的關係更是上升了一個檔次,雙方都覺得相恨見晚。曹操內心也是非常高興,見董昭此人滿腹經綸,很有才華,舉止端莊。就對董昭道:“公仁,不知朝中有何大事教我?”

董昭一聽,呵呵,你這不是要考教我的學識嗎?既然我們如此有緣,投奔你也是個不錯的選擇,我當然也要在你面前展現一下自己的能力啦,否則就算今後到你手下,你也不會重用我啊。況且以現在眼前的情況,你肯定會掌控朝政,重權在手,其他朝中官員那敢輕易和你叫板啊,你現在手上可是手握重兵,要想讓誰多陣死,那誰就別想多活半天,我也不敢得罪你啊。

董昭看了看曹操後這才道:“明公你大興義兵,親率大軍前來平判,剷除暴亂,爲朝庭和皇上立下千秋功績。現明公入朝輔佐天子,那是人心所歸,但朝中官員,什麼類型的人都,也不會是所有朝中官員都服明公,其中肯定會有一部分人會撤明公的臺階,在明公背後搞些小動作,這也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明公留下來在此輔佐天子,恐怕有諸多不便,特別是明公管轄的兗、豫二州咋辦呢?如果明公不掌控兗、豫二州,那明公在朝中還有啥東西爲自己撐腰呢?如果明公在洛陽輔佐天子,那兗、豫二州讓誰去主持呢?”

曹操邊聽邊點頭,董昭剛說完,老曹就問道:“那公仁可教我咋做呢?”說完曹操起身給董昭行了個大禮。

董昭回完禮後這才道:“明公,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天子移駕到許昌,在那裡重新修建皇宮,廟宇,這樣朝庭離明公很近,明公很容易掌控,也容易管理兗、豫二州;如果明公是在洛陽幫天子修建皇宮、廟宇的話,明公很難顧及朝中諸事。明公只有把天子移駕到許昌,行非常之事,纔會建立非常之大功,當然這只是我本人的粗淺之言,具體要怎麼辦還是要明公自己拿主意,下決心。”

曹操聽後心中大喜,接着再問道:“公仁,如果將皇帝移駕許昌,那朝中大臣如何會同意啊?他們要是不同意的話,我也不敢強迫他們啊。”

董昭聽後哈哈大笑起來,笑後道:“明公,此事非常容易,明公只要和朝中大臣們說,現洛陽城中無糧食供應,運送糧草也非常不便,加上少陽現已是一片廢墟,在此的百姓也只有數十戶,就是想要修建皇室宮殿,那也沒有人力可徵用啊;只要移駕許昌,那裡離兗州較近,也只有兗州纔有能力供應朝庭糧草。到那時,朝中官員就是不想去也得去了,畢竟人人都要吃飯,總不能都修仙去罷。”

曹操聽後更是興奮無比,對董昭更是深表謝意,並對董昭說,如有啥難事還會來向公仁請教等話,這也讓董昭高興,畢竟自己又綁定一個大款啊。董昭告辭後,現曹操先到皇宮去朝見了站皇帝。

幾日後,曹操在自己的大帳中,馬上將手下謀士、將軍全部召集到大帳中秘密研究遷都一事,這可是當前老曹必須解決的頭等大事,只解決好此事,那今後的爭霸道路就順暢多了。

當然了,老曹畢竟是一代梟雄,對於裝神弄鬼之事更是手到擒來,他也知道,要想說服手下文、武官員,就得借用天象、迷信等活動來助威、明志,讓人們都相信那是上天的意思。就如同大漢朝的開國皇帝劉幫搞的那樣,說自己是赤帝之子,白蛇是白帝之子,由於白帝多行不義,殘害天下蒼生,赤帝才讓自己的兒子劉幫斬殺白蛇,說這是上天的安排,是神靈的安排等一大堆屁話,把世人都騙得分不清東南西北,其目的當然是爲了達成自己的野心,稱霸天下的目的。

曹操首先讓天象學王立家借用天象胡說八道一通,再讓算命先生、道士等人忽悠一下,並在少陽城中大似傳佈,這才利用荀彧的淵博知識爲大家解釋具體的內容和說法,讓手下的文武官員都知道在許昌會有新天子出現,大漢朝氣數已盡。並說大漢朝是火德王,而曹操屬土命。而許昌也屬土,如果到許昌,那必定是火能生土,土能旺木。

曹操將手下文、武官員的思想統一後,讓大家都知道,老曹就是上天派下來挽救天下蒼生的人,是來救百姓於水深火熱中的人。這樣,老曹內部衆人的思想就高度統一了,大家也纔會捏成一團,開成合力,應負任何意外事優缺點的發生。

數日後,曹操入朝面見小皇帝,對小皇帝奏道:“聖上,洛陽帝都荒廢日久,方圓數百里是荒無人煙,到處是一片廢墟,洛陽城中百姓更是隻有數十戶。現如果想要修建洛陽帝都,那是難於上青天,也找不到人手來修建洛陽帝都。加上糧草轉運非常艱苦,很難保證洛陽帝都糧草、物資的供應。而許昌離魯陽相對較近,許昌城牆完好,宮室相對多一點,能滿足皇室的需要;重要的是那裡的錢糧、物資足夠朝庭使用,運送糧草、物資也比較方便。所以我臣請聖上移駕許昌,臣永遠都聽命於聖上,請聖上三思。”

老曹現在了手握重兵,小皇帝和朝庭那有實力叫板啊,在這種情況下,小皇帝只好聽從曹操的安排,朝中大臣也害怕曹操手中的重兵,也不敢輕易得罪曹操,否則隨時都會丟掉小命,所以朝中衆臣無人膽敢出言反對。

曹操見大事搞定,心裡更是樂翻了天,他也不想再多呆在洛陽,畢竟這裡也不是很安全。誰知道會不會有他人來打小皇帝的主意,只有將小皇帝轉移到自己的勢力範圍內這才相對較安全,否則隨時都會有變數發生。

選擇好黃道吉日後,曹操率大軍押送天子移駕許昌,朝中衆臣基本都跟隨前往。一路上浩浩蕩蕩,慢慢騰騰的向許昌前進。當皇帝一行走了數十里後,到達一高陵地帶,突然間喊聲大震,鑼鼓喧天,一支兵馬攔住去路,率兵者竟然是楊奉,只聽楊奉厲聲叫道:“曹操,你要將皇帝劫持到什麼地方?”

曹操擡頭一看,原來是楊奉攔住去路,曹操現在那有心思和他說教啊,馬上讓許諸、曹洪、夏侯惇等人率大軍殺將過去。那楊奉那是對手,楊奉本人的勇武僅是三流角色,根本不可能抵擋得了曹操手下猛將的搏殺,他現在可沒有徐晃幫忙啊,只是片刻之間,楊奉軍被曹操大軍殺得丟盔棄甲。楊奉本人見機得早,看無法抵抗,馬上就閃人,自己率着數百名親兵逃往袁術那裡去啦。

不一日,皇帝一行在曹操大軍的押送下安全到達許昌,曹操馬上安排人手修造宮室、殿宇,新建立宗廟社稷、修建省、臺、司、院各衙門,重新修建城池、府庫;爲了穩固自己的地位,曹操當然知道要拉攏一批朝中重臣,這樣進庭中就不會有人膽敢和自己對着幹,自己也才能更好的掌控朝庭,所以曹操讓小皇帝加封董承等十三人爲列侯。有功勞的則大賞,有罪過的則嚴罰,這些事情全都聽從曹操的意志處置。

曹操當然不會只加封朝中官員啦,他肯定要將自己手下的文、武官員給予加封官職,這些人才是他的鐵桿粉絲,這些人才會真心實意的爲老曹賣命。就算是要控制朝庭,控制小皇帝,那也需要手下這波文武官員啦去辦理具體事務啊,總不能屁大點事也要讓老曹自己親自處理吧。爲此,曹操自封爲大將軍武平侯,讓荀彧爲侍中尚書令(百官之首),荀攸爲軍師(原軍師戲志才已經掛了,是病死的。),程昱爲司馬祭酒,劉曄爲司空倉曹掾,毛玠、任峻爲典農中郎將,負責催督錢糧,許攸爲東平相,範成、董昭爲洛陽令,滿寵爲許都令,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都爲將軍,呂虔、李典、樂進、于禁、曹昴全爲校尉,許褚、曹純、車胄等全爲都尉;其餘將士,各有封官。

自此,朝庭大權都歸曹操掌控,朝廷大、小事務,首先得報告給曹操,老曹同意後,才能奏明天子。從此時起,曹操也才真正開始了挾天子令諸侯的格局,也讓曹操展現才華的舞臺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間,也爲曹操爭霸天下創造了一個新的起點,也爲曹操的崛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140章 牛頭不對馬嘴第673章 百家爭鳴第221章 貨幣政策第293章 從不計後果第124章 再見甄宓第424章 曹操謀諸侯第647章 兇殘的屠夫第597章 西涼處置第242章 爲何敢出賣我第159章 搞出個樣子第506章 劉備搶汝南第223章 宣傳工具第527章 公證的判決第118章 奉旨當狼第186章 管寧第376章 無恥的敲詐第43章 解圍第226章 秘密組織第361章 聽天由命第237章 公孫讚的野心第635章 秘密謀反第552章 徹底征服第673章 百家爭鳴第390章 租馬六甲海峽第75章 三光政策第438章 搶佔洛陽第148章 加緊備戰第314章 敵軍來襲第629章 原來這樣第421章 移駕許昌第651章 長痛不如短痛第382章 處理家事第643章 中伏擊第151章 糜竺第20章 迂腐的秀才第642章 大破象陣第77章 偷襲第2章 原始部落第648章 叢林戰第31章 切磋技藝第384章 海上絲綢之路第630章 密謀第594章 致命的殺傷力第608章 奇兵偷襲第431章 劉備屈居小沛第637章 威逼成都第39章 名士風采第107章 遇到麻煩第364章 皖城保衛戰第473章 研製火炮第580章 出兵漢中第482章 拿下小沛第409章 返航第662章 周瑜領命第681章 諸葛亮第101章 絕世美女蔡琰第112章 固守待援第369章 此生榮幸第507章 劉備的絕招第457章 得不償失第129章 收復上谷第11章 厲兵秣馬第339章 財政預算第74章 學滑雪第650章 不屈的鬥志第90章 高順垂危第387章 名揚天下第268章 不能掉以輕心第372章 初見龐統第485章 再次遠航第316章 血洗徐州第297章 攻佔河內第210章 爲生存空間第395章 奮起反抗的結果第88章 喪家之犬第520章 怎麼決斷第310章 送篇美文第57章 張遼的大局觀第339章 財政預算第171章 河東事務第269章 你當之無愧第566章 機關陷阱第534章 裝備的優勢第541章 徐福的後人第484章 賈詡之計第326章 一看就知道第365章 沒有取勝的希望第601章 攻濮陽城第11章 厲兵秣馬第419章 反間計第61章 有美到來第670章 達爾文來了第67章 浴血奮戰第535章 擊沉倭船第641章 向南挺進第267章 作戰會議第152章 初識糜竺第322章 軍法從事第302章 藤條的鎧甲第8章 大義凜然
第140章 牛頭不對馬嘴第673章 百家爭鳴第221章 貨幣政策第293章 從不計後果第124章 再見甄宓第424章 曹操謀諸侯第647章 兇殘的屠夫第597章 西涼處置第242章 爲何敢出賣我第159章 搞出個樣子第506章 劉備搶汝南第223章 宣傳工具第527章 公證的判決第118章 奉旨當狼第186章 管寧第376章 無恥的敲詐第43章 解圍第226章 秘密組織第361章 聽天由命第237章 公孫讚的野心第635章 秘密謀反第552章 徹底征服第673章 百家爭鳴第390章 租馬六甲海峽第75章 三光政策第438章 搶佔洛陽第148章 加緊備戰第314章 敵軍來襲第629章 原來這樣第421章 移駕許昌第651章 長痛不如短痛第382章 處理家事第643章 中伏擊第151章 糜竺第20章 迂腐的秀才第642章 大破象陣第77章 偷襲第2章 原始部落第648章 叢林戰第31章 切磋技藝第384章 海上絲綢之路第630章 密謀第594章 致命的殺傷力第608章 奇兵偷襲第431章 劉備屈居小沛第637章 威逼成都第39章 名士風采第107章 遇到麻煩第364章 皖城保衛戰第473章 研製火炮第580章 出兵漢中第482章 拿下小沛第409章 返航第662章 周瑜領命第681章 諸葛亮第101章 絕世美女蔡琰第112章 固守待援第369章 此生榮幸第507章 劉備的絕招第457章 得不償失第129章 收復上谷第11章 厲兵秣馬第339章 財政預算第74章 學滑雪第650章 不屈的鬥志第90章 高順垂危第387章 名揚天下第268章 不能掉以輕心第372章 初見龐統第485章 再次遠航第316章 血洗徐州第297章 攻佔河內第210章 爲生存空間第395章 奮起反抗的結果第88章 喪家之犬第520章 怎麼決斷第310章 送篇美文第57章 張遼的大局觀第339章 財政預算第171章 河東事務第269章 你當之無愧第566章 機關陷阱第534章 裝備的優勢第541章 徐福的後人第484章 賈詡之計第326章 一看就知道第365章 沒有取勝的希望第601章 攻濮陽城第11章 厲兵秣馬第419章 反間計第61章 有美到來第670章 達爾文來了第67章 浴血奮戰第535章 擊沉倭船第641章 向南挺進第267章 作戰會議第152章 初識糜竺第322章 軍法從事第302章 藤條的鎧甲第8章 大義凜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