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雕刻藝術品,以堅實細密,色澤柔潤光滑的質地,精美的雕刻藝術,倍受收藏家珍愛,成爲古玩中獨具特色的品種之一。
2006年5月20日,象牙雕刻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象牙雕刻有着極其悠久的歷史,始於新石器時代。
早在舊石器時代,居住周口店的山頂洞人,就以象牙雕刻作裝飾品而隨葬。
《史記·微子世家》已記載:“紂始爲象簪。”
遼、金、元、明、清歷代帝王都把象牙作爲皇家供品,明代的果園廠和清代的造辦處都有爲皇宮做象牙製品的作坊,其中最具代表的是象牙名作“月曼清遊”。
中國象牙雕刻經過數幾千年的發展,清代中期陸續形成了若干個相對集中的中心生產地,主要以廣省、蘇省、帝都爲代表。
各個中心生產地之間既在題材和形式上保持着各地的風格特色,同時又互相滲透,在技術上有交流。
隨着對象牙貿易的禁令,加上象牙製品的原材料告急,牙雕工藝品的數量也賣少見少,隨着市場的消耗,存世的牙雕精品將越來越難得。
故此,一段時間,象牙工藝品的價格已狂升了100%,牙雕藝術品受到藏家們的熱烈追捧。
而這件象牙雕刻,一看就知道是中國的象牙雕刻,因爲它的風格特徵實在是太明顯了。
不去管象牙雕刻的特點,僅僅是這東西一亮相,就引起了臺下一片的驚呼之聲。
不爲別的,主要是因爲這東西正是乾隆年間非常有名的象牙雕刻畫冊《月曼清遊》!
要知道,一般的象牙雕件,也就是一件東西,比如說彌勒佛、比如說某個景色之類的。
但這卻是整整十二冊,堪稱中華瑰寶!
月曼清遊冊共有十二冊,爲對開冊頁,每月一景,描繪宮中仕女從正月至十二月的娛樂活動。
在冊頁另一面,嵌乾隆御題詩句。
詩後均嵌“漱芳潤”、“乾隆宸翰”等篆書印章款。
此冊以牙雕爲主,並嵌各種彩石,青、白、碧玉,紅藍寶石及瑪瑙、玳瑁、珊瑚等,精緻典雅,工藝水平極高,被譽爲清代牙雕藝術的代表作。
是根據清代宮廷畫家陳枚的《百美圖》畫稿,於清乾隆六年由造辦處牙匠陳祖章、顧彭年、常存、肖漢振、陳觀泉製作的。
第一冊正月景“寒夜尋梅”。
描寫的是元霄佳節之夜賞月觀梅的情景。
一仕女挑燈引五位仕女緩步而來。
院內屋檐下懸掛彩燈,兩株古梅怒放,空中月如銀盤,四位仕女在曲廊中或坐或立,觀花賞月。
御題詩:春信侵尋檻外梅,倚吟秉燭共徘徊。輕寒不入深庭院,女伴攜爐得得來。
爛銀盤子上東牆,繡線花檠不讓光。翠峨無語含情處,一夜春風卜短長。
第二冊二月景爲“閒亭對弈”。
滿園叢竹、藤蘿、花樹掩映,在閒亭之中,二女坐於棋桌前對弈,四女立於兩旁觀看。亭外二女一捧茶具、一託食盒,款款而來。
御題詩:胭脂勻綴小桃枝,別苑春和二月時。鏡戶團圞清晝永,楸枰斜倚共敲棋。
竹籬石徑罨窗紗,逗漏春光日正賒。怪底阿香移步晚,爲拈紅綠誤烹茶。
第三冊三月景爲“楊柳蕩千”。
在園中垂柳杏樹旁,鞦韆架高聳,一女正在愉快的蕩千,另七女在架下或立或坐。
御題詩:清明時節杏花天,岸柳輕垂漠漠煙。最是春閨識風景,翠翹紅袖蹴鞦韆。
曲池風靜鏡澄波,絲柳青輸兩鬢螺。未許人間輕比似,壺中游戲半仙娥。
第四冊四月景爲“韶華鬥麗”。
在雅齋旁、曲廊畔,玉蘭、牡丹、芍藥媲美爭豔,衆仕女或坐於廊下敘話,或立於廊外賞花,其中一女捧瓶,瓶內插滿鮮花。
御題詩:日日韶華鬥麗新,鼠姑獨殿一園春。蛾眉倚檻相看處,最妒沉香亭畔人。
天香國色兩相爭,轉覺詩人費品評。氣韻風標都不讓,只饒無語一般情。
第五冊五月景爲“對鏡梳妝”。
五月端午時節,天氣轉熱,湖畔水閣前,一女擔來茶具,六女在閣中消夏乘涼,邊對鏡梳妝,邊觀賞着金魚在水中戲遊,水中倒映的麗影,襯托出魚在水中游,人在鏡光中的詩情畫意。
御題詩:池亭消夏坐薰風,韻雜琴箏水竹同。何作香奩重拂拭,綺羅人在鏡光中。
翠竹陰森夏日長,冰紈初試午風涼。玉魚貼體微寒切,只少南方荔子嘗。
第六冊六月景爲“荷塘採蓮”。
在柳陰下、曲廊前,六位仕女立於湖畔的板臺上,邊相互攀談,邊迎接乘舟採荷歸來的四位仕女。
御題詩:微風細雨柳垂絲,荷芰香中語翠眉。小立船頭渾不定,碧波新漲一篙時。
滿湖霞錦漾微風,繡袂招呼挈伴同。不數麗華誇步步,春光六月綺羅叢。
第七冊七月景爲“桐蔭乞巧”。
描繪衆仕女聚在梧桐樹下,比賽穿針引線的情景。
古代仕女在七月初七之日,或對日穿針引線,或將針放入水中,比賽誰穿針快,誰的針不沉入水,誰就是心靈手巧的女子。
這一活動稱爲“乞巧”。
御題詩:桐軒晝靜彩針拋,綠倚紅偎笑語交。自是女郎工乞巧,柳州文筆漫相嘲。
新秋庭院足清娛,綠蔭修梧三兩株。步履溪橋怯無力,娉婷紅袖情人扶。
第八冊八月景爲“瓊臺賞月”。
圖中高臺聳立,秋高氣爽,桂子飄香。空中明月如盤,衆女或立或坐,憑欄賞月。
御題詩:石欄微冷透冰紗,徒倚中宵玩月華。環佩風清涼夜永,水晶宮裡綠華家。
峭寒已切薄羅裳,雲外風飄桂子香。指點秋光含意處,遙空月色正蒼蒼。
第九冊九月景爲“重陽觀菊”。
在深廣的庭院中,擺事實滿了盆栽的各色菊花和雞冠花,仕女們結伴品菊賞花,花豔人嬌,景色綺麗。
御題詩:深秋黃葉着霜添,砌畔寒花映綺簾。何必東籬誇勝賞,風情都付女陶潛。
迴廊楓桕染新丹,幾許秋光結伴看。莫道綺羅人怯弱,冰肌原不畏輕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