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故人

“此乃南陽府兵曹參軍事、兵馬都監司提舉軍務程倫英程郎君!這三位乃是仲和仲軍使、孔周孔軍使、劉武恭劉軍使,都是楚山故舊……”

史軫與徐武磧、王舉,在楚山乃是徐懷之下二三人也,但他乃是第二次北征伐燕時才與徐懷相遇,沒有跟桐柏山匪亂期間活躍的程倫英、仲和謀過面,卻是第一次北征伐燕後期,孔周、劉武恭其時乃是州兵馬都監司廂軍武將,奉董成之令,率部隨同徐武磧押解糧秣北上。

因爲桐柏山匪亂之後,唐州兵馬都監司重建在匪亂期間遭受滅頂之災的廂軍,從桐柏山間招募大量的健銳鄉勇充當新的兵馬,以致孔周、劉武恭率部抵達太原,被徐懷強行徵募,二人都不能阻攔,被迫無奈只能作爲客將,留在當時任監軍使的王番麾下聽用。

在第二次北征伐燕之前,王番與其父王稟入京聽用,盧雄、鄭壽、王孔等人沒有官身,自然是追隨入京,孔周、劉武恭作爲唐州武將,也就結束爲期不長的客將生涯,回到泌陽。

因此,史軫也不曾有機會與孔周、劉武恭二人見上面。

唐天德走上前,爲史軫介紹衆人。

“勞程郎君與諸位軍使守在寒風下相迎,史某愧不敢當!”史軫與程倫英、仲和、孔周、劉武恭作揖行禮。

“史郎君多禮!”程倫英與仲和、孔周、劉武恭等還禮道。

“我從汝州過來時,徐侯可是專程吩咐要我見一見孔軍侯、劉軍侯、仲軍侯諸位——此時得見,果真器宇軒昂!”史軫說道。

孔周、劉武恭、仲和麪面相覷,這才明白程倫英爲何要將他們拽出來迎接史軫的到來。

雖說王稟在入京後也爲孔周、劉武恭請功授封從七品武功郎,但孔周、劉武恭二人北上,不僅將兵卒都丟得一乾二淨,還與王稟及楚山一系牽扯極深、不清不楚,不要說唐州前任知州董成,此時的南陽知府寧慈,又怎麼可能給他們好鞋穿?

仲和與楚山衆人的牽扯就更深了。

桐柏山匪亂期間,磨盤山仲氏,慘遭逆子仲長卿率匪衆滅宗屠族,仲和率殘剩族衆奮起反抗,乃是平滅匪亂的一支重要力量,早年在桐柏山聲望甚至在唐盤、徐心庵等人之上,平息匪亂後,因功得封正八品武修郎。

然而仲和自恃大族宗子,又文武兼修,與草莽出身、行事不拘一格的徐懷、唐盤、徐心庵等人終究有那麼一層隔閡無法捅破。

匪亂平息之後,徐懷等人護送王稟北上,仲和返回磨盤山重整宗族,又想着“改邪歸正”,銳意苦讀想要考取功名,卻不想轉眼間天下變亂至斯。

楚山衆人追隨徐懷這些年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武勳,當年桐柏山裡名不見經傳、僅是小兵頭、鐵匠鋪學徒出身的唐盤、徐心庵、唐青、殷鵬、韓奇、徐四虎這些人,已經是大越都指揮使、都虞候一級的高級將領了。

就連桐柏山亂過後應募唐州廂軍隊目,於太原時投奔徐懷麾下的仲氏族人仲季常,日前也剛剛被調到汝州,以州兵馬都監司都虞候兼領州冶樑縣縣尉一職。

寧慈奉旨組建南陽府軍,在唐州、鄧州原廂軍的基礎上,招募鄉兵寨勇,兵馬規模擴大四五倍,也添置一批都指揮使、都虞候等高級將職。

程倫英親自徵募仲和加入府軍,同時對廂軍出身,卻在桐柏山匪亂期間英勇作戰、立有軍功的孔周、劉武恭較爲欣賞,但奈何寧慈不信任他們。

因此仲、孔、劉三人在南陽府兵馬都監司只是普通軍吏身份,主要協助程倫英處理各種軍務,並沒有因爲過往功勳,又早就有入品秩的武官散階,就有統兵軍馬的機會。

因爲境遇的落差,仲、孔、劉三人平時都不願意談及舊事,也不願與楚山發生什麼糾葛。

這次三人被程倫英揪出來,還很是不情願,還以爲程倫英要討好楚山來人,揪他們出來當陪襯,卻不想是徐懷指定要史軫見一見他們。

史軫也不說到泌陽因何要見一見仲、孔、齊三人,站在城下與程倫英簡單寒暄,便又一同乘馬車往府衙行去。

史軫最終還是要直接見到寧慈、周運澤,纔會將一些事攤開談。

仲、孔、齊御馬而行,卻心思忡忡。

當前形勢之險峻,楚山與南陽府衙與汝南郡公府的隔閡與裂痕,以及此時泌陽城流傳種種對楚山的傳聞與猜疑,他們都是清楚,因此他們並沒有徐侯指定史軫到泌陽召見而感受榮幸,反而各有忐忑。

…………

…………

寧慈、周運澤等南陽府官員都在府衙之中濟濟一堂,史軫抵達府衙之後,雙方簡單寒暄過,就直入正題。

唐天德之前趕到泌陽,是接洽左驍勝軍經南陽移駐襄陽之事,史軫此來則是商談南陽府出兵協同防禦汝蔡等地事。

此事最早追溯到荊襄北路經略使劉獻率宣威軍出淮川,於潁水之畔爲嶽海樓所部殲滅,爲解決諸行營駐守兵馬不足以及諸路兵馬都部署司所轄兵馬戰鬥力不強等一系列問題,建鄴帝下詔要求諸路兵馬都部署司以及升格爲府的諸府兵馬都監司,輪調州府軍前往諸行營駐地,接受諸行營節制,參與防禦作戰。

荊襄北路及南陽府當時是指定要派兵馬參與汝州、淮上以及河洛的輪戍。

鄭懷忠率神武軍撤守南陽後,雖說還無法直接插手南陽府衙及南陽府軍的事務,但鄭懷忠看不上南陽府軍,不僅要求南陽府軍對上洛、盧氏的輪戍折成錢糧交付即可,同時還勒令南陽府軍中斷參與汝州、淮上等地輪戍。

諸路州府軍輪番調往諸行營駐地參與防禦作戰,不僅所有的軍資補給由諸州府自行承擔,將卒傷亡撫卹以及軍功獎賞,也僅僅名義上由中樞發放,實際還是由地方承擔。

鄭懷忠坐鎮南陽,中斷南陽府軍參與汝州、淮上等地的輪戍,寧慈、周運澤等人樂見其成——畢竟當時南陽府軍,更多要受到鄭懷忠的節制。

徐懷知道當時找南陽府衙談這事,南陽府衙會將這事推到鄭懷忠頭上去,鄭懷忠也會將這事攬過去。

楚山當時找鄭懷忠打嘴仗,最終結果只會迫使中樞在其他方面對楚山作些傾斜,不會在這些細枝末節上拿鄭懷忠怎麼樣。

徐懷當時便當這事不存在。

現在鄭懷忠、鄭聰父子率神武軍主力增援淮南而去了,這筆舊帳怎麼可能不找南陽府衙好好算一算?

不僅淮上的帳,徐懷此時兼知汝州,自然連汝州的帳也要一併算起。

史軫這次也將當時建繼帝所頒帝詔以及樞密院的函文攜帶在身上,坐於長案後,便將這些詔函拿出來,跟寧慈翻起舊帳來:

“建繼二年,陛下頒詔諸路監司遣州府兵馬輪戍禦敵,依據樞密院的具體安排,南陽府在建繼帝三年底往後,應該以半年爲期,各遣一廂府軍分別接受汝州行營及楚山行營的輪番節制,參與對京西、河洛之敵的防禦作戰。然而楊帥不幸在汝陽慘烈戰死,楚山軍在襄城、召陵以北與敵軍連番惡戰,傷亡慘重,卻不見南陽府軍派出一兵一卒。徐侯這次着我來見寧府君,首先是要問一問這是怎麼回事?”

鄭懷忠、鄭聰父子在南陽,自然將這事攬過去。

不管他們與寧慈、周運澤等南陽府衙官員有什麼矛盾,絕不會輕易容忍楚山染指南陽軍政,但寧慈、周運澤這時候能說什麼?

不要說鄭懷忠、鄭聰並沒有就此事簽發正式的函文給南陽府衙,就算有,汝南郡公府所簽發的函文,何時能比帝詔與樞密院的函文更具效力了?

汝潁會戰之後,鄭懷忠率部撤到南陽,並沒有兼領南陽知府一事,南陽府衙依舊由寧慈、周運澤、程倫英等士臣執掌,說到底是希望寧慈等人率領南陽府衙,鉗制、督促鄭家父子統領神武軍爲朝廷效力,諸事遵從朝廷令旨行事,而不是反過來跟着鄭家父子對抗朝廷詔令。

“去年底河洛十數萬軍民,皆需在南陽安置,府衙籌措錢糧,徵調役工建造營地,諸事焦頭爛額,我等以爲汝潁大捷之後,楚汝防禦堅如磐石,確實對輪戍之事心存懈怠,”面對史軫陡然發難,寧慈卻是語氣寡淡的說道,“寧某業已上表請罪,一切但聽朝廷處置……”

寧慈平日都能跟鄭懷忠掰掰手腕,又怎麼會輕易叫楚山拿捏?

這事攤開來沒有辦法講道理,但實際朝中當時也默許了南陽府不對淮上、汝州出兵輪戍。

楚山能針對、鉗制南陽府的手段,無非是上書彈劾。

現在寧慈主動擔下所有的指責,一切聽從朝廷的處置,楚山又能奈他何?

將他從南陽知府任上拿下?

那也正好從南陽脫身,過兩天優哉遊哉的日子再謀起復就是。

“程郎君也一併跟寧府君上表請罪了?”史軫進城時,一路上與程倫英談笑風生,此時卻是鋒芒畢露的朝他看去。

程倫英陡然一驚,頓時間就像是坐在針氈,恨不得跳腳跑開。

史軫爲南陽府出兵之事,之前就通過唐天德,對南陽府衙這邊有所暗示,程倫英知道這事沒法善了,還以爲史軫與寧慈針鋒相對一番,最終迫使寧慈做出些讓步,這事就能糊弄過去。

程倫英萬萬沒有想到,史軫跟寧慈沒說兩句話呢,就直接將矛頭朝他指來。

在南陽府衙,隨着南陽府軍規模急劇擴張,程倫英以兵曹參軍事提舉兵馬都監司軍務,看似已在錄事參軍等官員之上,地位僅次於知府寧慈、通判周運澤。

不過,在朝中,寧慈已經進入大臣之列,程倫英卻知道自己連根蔥都算不上。

這樁官司打到朝中,周鶴、高純年、顧蕃等人一定會力保寧慈,建繼帝也不大可能在這個節骨眼上拿大臣開刀——因此寧慈態度強硬,自有他的底氣。

這樁官司也不會追究到正統兵增援淮南作戰的汝南公頭上,但一定要找替罪羊來平息事端,有誰能比他程倫英更完美?

程倫英似坐在火爐之上,心思慌亂想着要如何應對史軫的刁難、質問,無意間瞥見寧慈正眼神凌厲的朝他看過來,隨後又似無意朝陪坐下首的仲和、孔周、劉武恭三人掃去。

這一瞥不要緊,程倫英背脊汗毛都立了起來……

第七十四章 舊卒第四十二章 跳出泥潭去第六十章 先帥舊部第二百三十八章 君臣第一百一十五章 收兵第六十七章 落花流水夜第二百一十二章 奪灘第七十八章 信使第六十章 雷霆之怒第二十六章 罪問千古第三十章 有備而來第一百七十五章 國公爺第一百七十七章 行營第四十三章 攻城第二百二十六章 會合第一百九十一章 洛陽攻略第一百九十一章 撤離第二十八章 破冰之謀第八十六章 西華殘陽第一百九十章 脫鉤第一百八十六章 突襲岢嵐第四十三章 錢糧人心事第四十五章 將計第二十六章 人前人後真面目第七十五章 丈夫生世第八十八章 隱患第一百三十三章 偷樑換柱第九十八章 奪軍之謀第七章 初冬第七十二章 宗族第二百六十一章 潭州第四十四章 鹹魚豈能枉自第一百零八章 狩獵第一百零八章 牢中第一百三十九章 老將第十九章 援至第二百七十四章 優禮第一百四十三章 城前第一百三十一章 難行第二百一十四章 次日第四十九章 接應第一百三十章 將計第一百七十八章 武士齋舍第一百零三章 風雨茅津渡第七十五章 丈夫生世第四章 望山津第一百五十三章 撤軍第六十六章 揭過第六十三章 惶惶心驚夜第二百五十五章 新城第一百七十一章 南蔡第一章 七寸第七章 初冬第一百零一章 林中第一百四十二章 蟄伏第四十一章 水力鍛錘第八十三章 當街刀問賊第一百零九章 太原遺民第一百三十二章 將隕第一百三十六章 借爾小命一用第一百八十九章 新朝第九十七章 佛殿第一百二十四章 全軍而上第五十三章 強襲第二百五十二章 腹心第一百六十三章 隱秘真相第二百一十七章 奪城第一百一十二章 伏殺第二百三十一章 軍將第八十九章 奉旨第一百四十五章 流民第七十五章 丈夫生世第一百七十五章 傳捷第一百五十九章 提前第六十二章 貼身相隨第一百一十七章 緩攻第九十五章 總攻第二百五十章 西使第十八章 悅紅樓裡說風情第三章 難民第二百五十章 西使第二百三十二章 泥足深陷第二百五十一章 關城第一百五十章 目標第一百三十二章 將隕第七十六章 疑雲動驚雷第三十七章 南陽第一百二十八章 錯與罰第四十章 統兵之道第一百二十九章 未雨之謀第二百三十七章 交鋒第一百四十九章 前鋒第一百七十一章 夜語第一百八十一章 瞞天過海第六十七章 搓紡第八十九章 尋跡第一百四十一章 且做糊塗鬼第一百二十三章 兵力第一百八十八章 渡河
第七十四章 舊卒第四十二章 跳出泥潭去第六十章 先帥舊部第二百三十八章 君臣第一百一十五章 收兵第六十七章 落花流水夜第二百一十二章 奪灘第七十八章 信使第六十章 雷霆之怒第二十六章 罪問千古第三十章 有備而來第一百七十五章 國公爺第一百七十七章 行營第四十三章 攻城第二百二十六章 會合第一百九十一章 洛陽攻略第一百九十一章 撤離第二十八章 破冰之謀第八十六章 西華殘陽第一百九十章 脫鉤第一百八十六章 突襲岢嵐第四十三章 錢糧人心事第四十五章 將計第二十六章 人前人後真面目第七十五章 丈夫生世第八十八章 隱患第一百三十三章 偷樑換柱第九十八章 奪軍之謀第七章 初冬第七十二章 宗族第二百六十一章 潭州第四十四章 鹹魚豈能枉自第一百零八章 狩獵第一百零八章 牢中第一百三十九章 老將第十九章 援至第二百七十四章 優禮第一百四十三章 城前第一百三十一章 難行第二百一十四章 次日第四十九章 接應第一百三十章 將計第一百七十八章 武士齋舍第一百零三章 風雨茅津渡第七十五章 丈夫生世第四章 望山津第一百五十三章 撤軍第六十六章 揭過第六十三章 惶惶心驚夜第二百五十五章 新城第一百七十一章 南蔡第一章 七寸第七章 初冬第一百零一章 林中第一百四十二章 蟄伏第四十一章 水力鍛錘第八十三章 當街刀問賊第一百零九章 太原遺民第一百三十二章 將隕第一百三十六章 借爾小命一用第一百八十九章 新朝第九十七章 佛殿第一百二十四章 全軍而上第五十三章 強襲第二百五十二章 腹心第一百六十三章 隱秘真相第二百一十七章 奪城第一百一十二章 伏殺第二百三十一章 軍將第八十九章 奉旨第一百四十五章 流民第七十五章 丈夫生世第一百七十五章 傳捷第一百五十九章 提前第六十二章 貼身相隨第一百一十七章 緩攻第九十五章 總攻第二百五十章 西使第十八章 悅紅樓裡說風情第三章 難民第二百五十章 西使第二百三十二章 泥足深陷第二百五十一章 關城第一百五十章 目標第一百三十二章 將隕第七十六章 疑雲動驚雷第三十七章 南陽第一百二十八章 錯與罰第四十章 統兵之道第一百二十九章 未雨之謀第二百三十七章 交鋒第一百四十九章 前鋒第一百七十一章 夜語第一百八十一章 瞞天過海第六十七章 搓紡第八十九章 尋跡第一百四十一章 且做糊塗鬼第一百二十三章 兵力第一百八十八章 渡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