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將計

建繼帝又連夜召見胡楷等樞密院官員,商討鄭懷忠撤守南陽之後兼守商州的可能性;次日一早也是先由樞密使胡楷出面,將鄭懷忠、鄭聰、趙範等召往樞密院商議軍機。

“靖勝侯昨日裝癡賣傻大鬧朝宴,今日又想要獨守淮上,樞相與陛下就任他胡鬧?”到樞密院落座,聽胡楷說及南遷建鄴新都之後的防線調整計劃,鄭聰氣就不打一處來,虎目盯住胡楷質問。

鄭懷忠決意南撤,主要也是意識到神武軍守河洛,不僅切斷赤扈人進入陝西及河淮的兵馬,威脅河淮側翼,還踞平陸窺汾水,有機會切斷陝西虜兵與河東的聯絡,他們要承受的壓力太大了。

這是建繼帝到襄陽組建兵馬大元帥之前,就決定使實力最強的鄭懷忠率左右神武軍守河洛的關鍵原因。

事實也證明河洛在過去一年多時間裡,吸引十數萬虜兵主力強攻不休。

左右神武軍及洛陽府軍接連丟失滎陽、虎牢等城,又在平陸城下苦苦支撐一年多時間,前後損失逾三萬兵馬;其中多爲鄭懷忠從西軍帶出來的精銳,甚至鄭家子侄在短短一年多時間裡也戰死十人。

雖說河洛有大量的青壯,可以補足損耗,左右神武軍及洛陽府軍目前還勉強保持在八萬兵馬規模,但大批作爲骨幹的軍將武吏以及老卒損失掉,卻非短時間內所能補充。

而如此慘重的傷亡,也導致全軍上下士氣低迷。

不過,從河洛撤出來,鄭懷忠、鄭聰父子還是想着保持接敵的。

鄭家世代將門,此時猶有上百弟氏子弟擔任各級武職,他們心裡都很清楚,狡兔死、走狗烹,唯有接敵才能保證他們的價值。

也唯有保持接敵,才能光明正大的找朝廷伸手要錢要糧。

他們最初暗中找舊誼密切的高純年、吳文澈二人商議南遷之計,就想着舉部撤到南陽之後,能兼守舞陽、葉縣、襄城等地,於汝水上游保持與虜兵接觸。

與守河洛會吸引十數萬虜兵狂戰不休相比,汝水上游防線更爲狹窄,戰略地位也要比楚山、淮南乃至渭南低得多。

至少在突破楚山在青衣嶺、石門嶺及金牛嶺等地的防線之前,有方城、南陽還有一道防線的前提下,虜兵不可能會投入重兵強攻位居汝水上游的舞陽等城。

鄭聰沒想到徐懷昨日在朝宴之上對着他們鄭家發飆,今日就想着獨佔淮上,怎麼可能不跳腳?

鄭懷忠踢了鄭聰一腳,與胡楷說道:“靖勝侯有此志氣,我也是敬佩的,但楚山能否獨守淮上,事關社稷安危,樞相與陛下還要謹慎考慮啊!”

“這事也是淮王與周相先提議,陛下也擔憂楚山這點人馬能否獨守準上

,使許相公前往徵詢靖勝侯的意見,之後纔有靖勝侯入宮找陛下請戰,”胡楷無視鄭聰的無禮,跟鄭懷忠慢悠悠的說道,“陛下應該有些叫靖勝侯說服了,這才叫我找鄭國公商議神武軍兼領商州之事……”

“原來是淮王殿下首倡啊!”鄭懷忠感慨道,“淮王殿下雖然年輕,卻也是足智多謀、英明神武,他如此建議,必然是有理由的!”

“商州太過僻遠啊!”鄭聰見父親就要應允下來,急道。

商州道,又名武關道或藍武道,實是京兆府(長安)經藍田、武關、商洛翻越秦嶺東麓抵達南陽西部山嶺區的通道,歷來也是兵家必爭之地。

而商州所屬的洛南縣,雖然與洛陽西南部的盧氏縣,同時位於洛水上游,但由於洛水上游壑深峰險,爲山水隔絕,僅有極其險窄的小徑相通。

倘若鄭家南撤南陽休整,兼守商州,並在洛水上游的盧氏縣保持接敵,整個補給、聯絡線在秦嶺深處曲白蜿蜒七八百里,哪裡有據守南陽支撐舞陽、葉縣、襄城作戰不到兩百里的官驛補給、聯絡線來得便捷、省力?

作爲作戰經驗豐富的統兵武將,鄭聰當然要第一時間反對棄舞陽,而去兼守商州。

鄭懷忠沒有讓鄭聰多加爭論,只是表示知道這事了,就帶着鄭聰、趙範等人離開樞密院,返回驛舍。

“父親真要棄舞陽,去守商州?”

作爲武將,鄭聰在襄陽城裡也習慣御馬而行,當街不便去說什麼,但回到驛舍,鄭聰就迫不及待質疑父親鄭懷忠在樞密院,爲何沒有強烈反對楚山獨守淮上之事。

“據說淮王早年在嵐州,就與靖勝侯有隙,而淮王麾下,葛家與楚山更是深仇大恨,”趙範笑着說道,“淮王主張楚山獨守淮上,怎麼都不可能是爲了楚山好吧?”

“趙長史是說楚山守不住淮上?”鄭聰蹙着眉頭說道。

“也未必不能守住,但代價絕對不小,”趙範說道,“楊麟其部守鞏縣、偃師,傷亡也重,撤到伊河上游伊陽縣,需要時間休整,難以牽制多少敵軍;而我們分一部兵馬守盧氏,在河洛牽制多少敵軍,也是不確定的,總之不會太多就是了。也就是說,今年入冬之後,虜兵進攻重心必然會轉往淮上。倘若我們與楚山分守淮上防線,在沒有解決側翼威脅之前,虜兵不大會強攻舞陽,楚山以精銳兵馬守青衣嶺、石門嶺及羅山一線,壓力也不會太大,但倘若楚山獨守淮上,虜兵則沒有必要再分彼此,多半會同時強攻舞陽、楚山以及羅山、信陽,令楚山難有喘息之機。到時候就算楚山能勉強守住淮上,也必然會深刻感受到我們在河洛所受的切膚之痛,到時候我們再分兵去守舞陽,也不遲啊!”

“是啊,我們先權且捏着鼻子,忍那小雜碎一兩年便是!”鄭懷忠說道。

“不需兩年,楚山能撐

到明年這時不低頭,便算我輸。”趙範笑道。

…………

…………

經達數日秘密商議,最終確定的南遷部署,乃是先由劉衍出任江東經略安撫副使兼領江東兵馬都總管,第一時間率右驍勝軍前往建鄴部署沿江防務,此外使錢擇瑞出知建鄴府事,由朱沆、錢擇瑞二人爲南遷打前哨。

楚山行營也正式分設左右軍。

除了徐懷兼領楚山行營左軍統制外,另提撥戰功卓著、名望僅次於徐懷的徐武磧,出任楚山行營右軍統制。

楚山行營除了右軍繼續駐守現有的防線外,新增編的左軍則去接替右驍勝軍,接掌舞陽、葉縣及襄城等城寨的防務。

右驍勝軍此前駐守舞陽等城寨,一年約一百五十萬貫錢糧的開支,自然也是轉由楚山行營接收。

楚山行營接受中樞轉運的錢糧,從每年一百萬貫提高到二百五十萬貫,其實還是相當低的。

淮王府軍守淮河中下游,從淮東、淮西兩路徵用錢糧,以養十萬兵馬,還屢次加徵,其所耗錢糧,可以說是楚山的四五倍。

而在高峻陽、顧繼遷兩路兵馬退到渭南之後,從川峽四路所轉輸的錢糧,也由最初的六百萬貫,提升到一千萬貫。

戰爭最終比拼的還是錢糧、人馬的消耗,誰能更大規模、更爲有效的組織人馬、錢糧,則必然將最終佔據優勢、獲得勝利。

左右神武軍第一步先從黃河北岸的平陸撤出,沿洛北、黃河沿岸部署防禦,組織河洛民衆往南疏散。

與原初計劃不同的是,左右神武軍南撤南陽之後,將兼守商州以及洛水上游的洛南、盧氏等地,第一時間需要緊急開闢洛南與盧氏之間的棧道。

大量的河洛民衆也可以先撤入盧氏,既保證開闢棧道的青壯勞力不足,在棧道開闢出來後,大量民衆也可以經洛水上游撤入商州,經商州往川峽、荊湖疏散。

左右神武軍主力一旦從河洛撤出,僅據守南部山地,渭南、淮上防線都將意味着失去對虜兵最大的側翼牽制,顧繼遷、高峻陽兩部人馬則要立刻着手在秦嶺北坡,在子午道、陳倉道等連接川陝的主要蜀道北口擇險地增築堅堡,最終依託這些堅城險壘,依託川峽四路的人馬、糧秣支援,將虜兵封堵於秦嶺以北。

完成這些部署差不多需要三四個月的時間,之後建繼帝纔會正式南遷建鄴,左右神武軍撤入南陽休整……

這一次,在周鶴等人的勸諫下,建繼帝也終於點頭答應同時迎鄭懷忠、顧繼遷、高峻陽三人之女爲妃,並選顧蕃之女爲淮王妃。

帝室迎娶統兵將臣之女爲妃嬪,以及帝家女尚將門子弟爲妻,也是大越百餘年來的傳統;只是建繼帝身邊只有纓雲一個女兒,捨不得早早嫁出去罷了。

第一百五十一章 喜訊第一百九十七章 新城第十八章 天下英雄小看第一百二十二章 糧食第一百四十四章 背城而戰第一百一十三章 入冬第三十七章 選將第三十五章 城頭第八十四章 對壘第三十二章 撤軍第二十八章 進退第一百七十四章 誤會第七十一章 歸來第五十五章 朵甘六崗第五十二章 王侯將相寧有種第一百四十九章 妥協第一百九十五章 奪寨第七十四章 馬場第六十六章 斬將第一百九十七章 接觸第五章 淮水楚山一軍寨第七十二章 宗族第一百一十二章 伏殺第二十二章 舊案第二百三十章 集結第四十七章 微瀾第一百一十七章 棄留第一百六十六章 靖勝侯府第五十九章 策應第十六章 交接第二百一十章 遷都第十三章 辭行第六十四章 馬鞍顛簸第九十章 對質第二百二十九章 大殮第一百六十七章 軟禁第一百六十四章 大宴第五十五章 寨前殺三賊第二百七十三章 西征第二百一十二章 奪灘第一百九十章 東洲寨第二百三十二章 制置司第一百九十七章 新城第六章 相好不相親第七十二章 攔截之地一百三十一章 算計第一百六十二章 堪輿第一百二十二章 糧食第二百六十四章 魏州第十九章 鷸與蚌第一百一十八章 爲難自己第九十九章 相勸第十五章 牢騷太甚防腸斷第二百零六章 晉家老小第八十二章 殺人算賞錢第二百零二章 南蔡新城第一百三十八章 峽道第一百四十八章 點撥第一百一十九章 迎敵第一百四十八章 部署第五十章 編軍第一百二十一章 舊憶第十一章 牢房風月第二十章 大姓宗族第一百四十六章 殘敵第二十一章 刀第一百三十五章 夜戰第一百零六章 義軍第一百三十五章 殺陣第一百六十七章 伏擊第三十章 西進第七十五章 丈夫生世第一章 京師第一百零六章 圍獵第一百六十八章 出兵第四十三章 飲宴第二十四章 緝拿第五十四章 相疑難相知第一百三十二章 封還第一百零一章 渡河第一百四十六章 殘敵第三十五章 不白之冤第九章 馳援第一百七十三章 襄陽第二百一十三章 擊潰第八十二章 殺人算賞錢第一百六十章 撤軍議和第一百四十四章 背城而戰第一百七十五章 退守第二百零四章 新任第二百四十一章 班師第二章 屠城第一百七十一章 南蔡第五十八章 西線第二百零三章 真正的條件第二百一十二章 密詔第四十一章 秋蟲螞蚱豈小覷第一百三十一章 以文制武第八十九章 尋跡第一百八十一章 瞞天過海
第一百五十一章 喜訊第一百九十七章 新城第十八章 天下英雄小看第一百二十二章 糧食第一百四十四章 背城而戰第一百一十三章 入冬第三十七章 選將第三十五章 城頭第八十四章 對壘第三十二章 撤軍第二十八章 進退第一百七十四章 誤會第七十一章 歸來第五十五章 朵甘六崗第五十二章 王侯將相寧有種第一百四十九章 妥協第一百九十五章 奪寨第七十四章 馬場第六十六章 斬將第一百九十七章 接觸第五章 淮水楚山一軍寨第七十二章 宗族第一百一十二章 伏殺第二十二章 舊案第二百三十章 集結第四十七章 微瀾第一百一十七章 棄留第一百六十六章 靖勝侯府第五十九章 策應第十六章 交接第二百一十章 遷都第十三章 辭行第六十四章 馬鞍顛簸第九十章 對質第二百二十九章 大殮第一百六十七章 軟禁第一百六十四章 大宴第五十五章 寨前殺三賊第二百七十三章 西征第二百一十二章 奪灘第一百九十章 東洲寨第二百三十二章 制置司第一百九十七章 新城第六章 相好不相親第七十二章 攔截之地一百三十一章 算計第一百六十二章 堪輿第一百二十二章 糧食第二百六十四章 魏州第十九章 鷸與蚌第一百一十八章 爲難自己第九十九章 相勸第十五章 牢騷太甚防腸斷第二百零六章 晉家老小第八十二章 殺人算賞錢第二百零二章 南蔡新城第一百三十八章 峽道第一百四十八章 點撥第一百一十九章 迎敵第一百四十八章 部署第五十章 編軍第一百二十一章 舊憶第十一章 牢房風月第二十章 大姓宗族第一百四十六章 殘敵第二十一章 刀第一百三十五章 夜戰第一百零六章 義軍第一百三十五章 殺陣第一百六十七章 伏擊第三十章 西進第七十五章 丈夫生世第一章 京師第一百零六章 圍獵第一百六十八章 出兵第四十三章 飲宴第二十四章 緝拿第五十四章 相疑難相知第一百三十二章 封還第一百零一章 渡河第一百四十六章 殘敵第三十五章 不白之冤第九章 馳援第一百七十三章 襄陽第二百一十三章 擊潰第八十二章 殺人算賞錢第一百六十章 撤軍議和第一百四十四章 背城而戰第一百七十五章 退守第二百零四章 新任第二百四十一章 班師第二章 屠城第一百七十一章 南蔡第五十八章 西線第二百零三章 真正的條件第二百一十二章 密詔第四十一章 秋蟲螞蚱豈小覷第一百三十一章 以文制武第八十九章 尋跡第一百八十一章 瞞天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