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3章 世代更迭

“三申五令不得收取雜項,地方衙門怎麼還在收?!”

“如果不是齊王叔問出來,錦衣衛是不是永遠查不出來?!”

“到底是查不出來,還是同流合污,你們自己比我更清楚!”

八月中旬的東宮之中,朱慈燃拿着由四川發來的奏疏,一步步的質問着新任錦衣衛南鎮撫司指揮同知陸元高。

正飽受秋老虎折磨的東宮,此刻氣溫驟降,似乎連宮殿都能感受到其主人心中的憤怒,更別提四周的宮女太監了。

所有人咋舌不下,生怕發出一點聲音,惹得這位大明王朝第三執權者的不快。

只是相比較他們,被質問的陸元高絲毫不懼,直接作揖道:

“殿下,錦衣衛之中關係十分複雜,雖說南鎮撫司有八萬錦衣衛,但許多錦衣衛早已被腐蝕。”

“在下官看來,南鎮撫司不是沒有消息,而是下面的人根本不報上來。”

“想要杜絕他們欺上瞞下的行爲,下官認爲最直接痛快的還是自查!”

“自查?你是說監察司?”坐在椅子上的朱慈燃臉色平靜,但他的氣質卻給人一種不怒自威的感覺。

“並非監察司,但也包含監察司!”陸元高坦然作揖:

“錦衣衛之中的監察司官員,稍微清廉一些的,早早被調到了齊國。”

“現在監察司雖然有兩萬人,但其中的蠅頭苟利並不少,因此下官認爲,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重組監察司,然後陸續將南鎮撫司,北鎮撫司分別重組。”

“趁着眼下崔應元、李若鏈致仕,盧劍星、陸文昭、陸顯、陸修等人前往齊國,眼下正重組錦衣衛的好時機!”

陸元高毫不避諱的說着自己的想法,甚至說出了要重組錦衣衛,把他父親一路拉扯上來的許多老臣一腳踹掉的話。

這樣的話讓朱慈燃眯了眯眼,但他很快有了自己的決斷:

“這件事情,交給你去辦,不過我現在要你做的,是先把敘州府的官員抓起來論罪。”

“只要違反《大明律》,不用商議是否流放,直接斬首!三族流放!”

“是!”陸元高作揖應下,並在見到朱慈燃沒有吩咐後,畢恭畢敬的躬身,緩步退出了春和宮中。

只是在他退出春和宮的時候,宮外的孫可望也剛好走了進來。

二人四目相對,相顧作揖,隨後錯身,各自離去。

陸元高去做自己的事情去了,孫可望則是拿着一本文冊走進了春和宮。

“殿下千歲……”

孫可望進宮之後先行行禮,緊接着雙手呈上文冊:

“殿下,這是去歲七月到今歲七月的新增田畝數。”

宮中太監聞言上前接過,轉身呈給了朱慈燃。

在朱慈燃觀看的時候,孫可望解釋道:

“去歲七月國朝田畝十億四千二百三十七萬餘畝,至今歲七月已經達到十億七千二百七十二萬餘畝,新增三千零三十四萬四千與畝。”

“其中,機械開墾一千三百餘萬畝,牲畜開墾一千四百餘萬畝,人力開墾三百餘萬畝。”

“按照農業司的預計,明歲七月國朝耕地能突破十一億畝。”

孫可望說完,也緊跟着繼續說道:

“此外,戶籍司雖然還沒有統計出最新的人口情況,但國朝人口在今歲七月,應該已經突破一億九千五百萬了。”

“戶籍司預計,在不停止移民政策的情況下,國朝還需要兩年,才能突破兩億人口。”

“如果停止移民政策,大概只需要一年……”

“移民不可停!”不待孫可望說完,坐在主位的朱慈燃便無情打斷。

“旱情雖然減退,但國朝耕地能耕種的依舊不足九億畝,所耕種的糧食、瓜果蔬菜,依舊不足夠國朝百姓所需,價格居高不下。”

“人口增長太快,對眼下的國朝不是好事。”

“再者,斷了移民政策,豈不是逼着諸藩胡化?”

“海外諸藩二百三十七國,國民僅有六百八十餘萬,土民卻有七千餘萬。”

“國朝一旦斷絕移民,海外諸藩日後必然仇視國朝,對國朝體系得不償失。”

“日後再有敢言中……”朱慈燃說着,突然眯了眯眼睛,看着孫可望質問道:

“你又是什麼意思?”

朱慈燃很清楚,孫可望清楚自己的性格,因此聰明點來說,即便戶籍司說了遷移的事情,孫可望也不應該轉達。

他既然轉達,那肯定有自己的想法。

朱慈燃雖然專斷獨行,但對孫可望這個東宮班底的中流砥柱還是比較上心的。

他得搞清楚,孫可望到底是什麼意思。

“殿下……”

孫可望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先作揖,再開口:

“短期來看,下官與殿下的想法一致。”

“但是從長期來說,移民政策必須嚴格控制,尤其是對齊國。”

“……”朱慈燃沉默不語,孫可望卻繼續說道:

“齊國的移民可以多,但不能一直多。”

“下官打探到了齊國當地的土民情況和疆域情況。”

“齊國南北數萬裡,東西萬里,其境內只有土人不過兩千萬,卻有不下於國朝的面積,並且有堪比國朝的金銀煤礦。”

“國朝每年遷移齊國的人口不下五十萬,長此以往下去,只需要十幾年的時間,齊國就可以同化土民,鐵板一塊。”

“況且,齊國的工業實力一直都有國朝的三分之一甚至還多。”

“眼下齊王尚在,這還不影響什麼,但若是將來齊藩不尊王化,那便是宗周之楚也。”

孫可望大膽發言,但等來的不是朱慈燃的點頭認可,而且皺眉:

“古往今來,漢家內鬥不斷,諸多原因正是因爲看的太遠,想得太多。”

“誠如你所言,齊國日後強大,有可能威脅到國朝。”

“但我問你,這個所謂的以後是多久?”

朱慈燃說完,不待孫可望回答便說道:

“叔父告訴過我,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我大明比起諸藩,強大的底蘊是什麼?”

“不是疆域,也不是耕地多寡,而是那近兩億的人口,近億的識字人口。”

“眼下諸藩雖有近八千萬國土民,但懂文識字的有多少?不足十分之一罷了。”

“他們的底子如此薄,如何能威脅到國朝?”

“便是齊國有齊王叔又如何?移民政策不改,齊國就能追上大明?”

“不會的!”

朱慈燃很有自信,他前傾着身子,壓迫力十足:

“國朝即便每年外遷二百萬人口,每年也能新增三百餘萬人。”

“百年之後,即便齊國人口破億,大明的人口卻已經早已突破五億了。”

“不管是政治還是戰爭,都需要有足夠的底氣支撐,而人口就是國朝對諸藩的底氣。”

“更何況,齊國與國朝最近之處是極北之地,還隔着數百里冰洋。”

“真的要擔心,也應該擔心人口近億的印度廝當,擔心一下那裡會不會冒出一個可以威脅國朝的一統國家!”

朱慈燃靠向了椅子上,這讓孫可望壓力驟減。

“我近來學到一個新詞,那就是齊王叔所說的貿易戰。”

“貿易戰在春秋時期就有,而在我看來,齊國和國朝只有可能爆發貿易戰,而不可能出現大規模戰事。”

“哪怕二十年後,國朝的輪船數量突破萬艘,能調動出征齊國的軍隊也不會超過十萬,更別齊國自己了。”

“二十年後,國朝十萬軍隊不一定能滅齊,齊更不可能派出十萬軍隊來國朝作戰。”

“只要戰事不爆發,那國朝和齊國就是相輔相成的。”

“可望,我不希望你染上那些腐儒的臭毛病……”

朱慈燃深深看了一眼孫可望,孫可望聞言也假裝羞愧的低頭作揖。

在他心中,還是覺得應該在朱由檢就藩之後制裁齊國,避免齊國成爲大明的心腹大患。

不過,朱慈燃既然都這麼說,他也不可能不給面子,只能面上羞愧,心裡高傲。

“你退下吧。”

朱慈燃擺了擺手,孫可望見狀也作揖躬身:

“下官告退……”

說罷,他畢恭畢敬退出了春和宮。

在他退出之餘,站在角落的李永貞走上前來,小聲開口道:

“殿下,這孫可望對齊王殿下不敬,人又桀驁,恐難管控,不如……”

“無妨!”朱慈燃擡手意識李永貞閉嘴,同時看着春和宮的大門自信道:

“他們這羣人大多已經進入而立之年,而我不過弱冠,何須懼怕他們桀驁?”

“越是桀驁,越好控制……”

朱慈燃透過窗縫看向了剛剛走出春和宮的孫可望,眼裡透露着自信。

也在朱慈燃看着孫可望離開時,一名太監走進了春和宮,對着朱慈燃作揖道:

“殿下,孫閣老求見。”

“宣!”朱慈燃低頭處理奏疏,同時迴應了太監。

太監見狀回禮,隨後返回門口,將在門口等着的孫承宗傳喚了進來。

眼下的孫承宗已經七十九歲,再翻一年便是八十歲,因此走起路來自然有些搖晃。

李永貞見狀令人擡上去了椅子,朱慈燃也擡手開口:

“孫閣老不必躬身行禮了,說事便是。”

“下官領旨……”孫承宗小聲應着,隨後坐下道:

“下官此次前來,是爲了向殿下遞交辭疏,乞請告老還鄉的。”

“此外,河中設省一事也該說道說道。”

孫承宗說着,也將藏在袖中的兩本奏疏拿了出來。

這兩本奏疏,一本是辭疏,一本是奏疏。

在李永貞接過後,孫承宗作揖解釋道:

“齊王殿下說過要拿下坎大哈才能結束戰爭,因此河中設爲五府之地較好。”

孫承宗說着的同時,朱慈燃也接過了他的辭疏和奏本。

他簡單看了看,隨後點了點頭:

“閣老知道我不擅虛禮,況且閣老確實年事已高,因此辭疏這件事情,我便先批紅了。”

“不過父皇那邊會不會同意,我便不得而知了。”

“至於河中的事情,我需要和齊王叔商議一下,這件事情不是那麼容易決定的……”

“嗶嗶——”

當朱慈燃呢喃迴應孫承宗的時候,遠在萬里之外的河中戰場也來到了收尾前的最後一個環節。

刺耳的哨聲被吹響,無邊無際的戈壁沙漠像黃色的大海,太陽照在上面,萬點光亮閃耀。

在這種環境下,任何一點綠色都會被無限放大,而眼下被放大的,便是一座面朝戈壁黃沙,背靠寬闊綠洲的城池。

希瓦城,作爲希瓦汗國的王庭,此刻的它正被不足一萬人圍困着。

從天空俯瞰,希瓦城外是烏壓壓的人羣,但他們並不是明軍,而且裝備簡陋的希瓦人。

他們騎在馬背上,背後是依靠的是規模龐足以容納十萬人的希瓦城。

城頭上,一名名希瓦守軍連成排,準備好了各種守城器械。

希瓦人,毫無疑問他們是河中地區僅次於土庫曼人的野蠻人。

他們劫掠過布哈拉、哈薩克,也侵擾過薩菲波斯,還在莫臥兒和薩菲波斯的戰爭中,經常以僱傭兵的身份出現在戰場上。

只不過時過境遷,曾經驍勇善戰的希瓦人,此刻卻成爲了依靠城牆的膽怯之徒,而他們面對的,是僅有不到萬人規模的明軍騎兵。

在烈日的烘烤下,明軍騎兵矗立在希瓦城東部的戈壁草原上。

隨着風沙吹來,一股升騰的熱浪拍打在人臉上,叫人連呼吸都覺得困難。

只不過,這樣的苦頭並不能打消明軍的戰意。

隱藏在面甲下的雙目透露着嗜血,誰都想立馬動手,將希瓦城搗滅的同時,將希瓦人的首級築成京觀點數,多拿一些賞銀回家,讓家裡過一個好年。

是的,過年……

儘管距離過年還有四個月的時間,但是對於西征的明軍將士來說,從河中回家卻需要兩到四個月的不等時長。

因此,他們迫切的希望能蕩平河中地區,而眼下,他們面前的這座城池,便是吹響西征大軍回家的第一聲號角。

“火炮就位!”

“定射裝填,方向辰時七刻五分鐘。”

“定射裝填完畢!”

聽着耳邊迴盪的炮手聲音,李定國放下了手中的千里鏡,隨口說道:

“預射,十二輪!”

“預設十二輪,預備……放!”

“碰碰碰——”

二百門燕山五斤炮猛烈的響聲在希瓦城前的半戈壁半草原上響起。

伴隨着火炮作響,一門門鐵火炮打出的鐵炮彈開始轟擊在希瓦城頭,城下。

一時間,整個希瓦城內外的希瓦大軍亂作一團,而面對這種局面,希瓦人並沒有辦法組織反擊,這一切只因爲他們現在是一個沒有大汗的國家。

自從天啓二年,希瓦王子伊爾巴爾斯發動叛亂,希瓦大汗被廢,並被挖掉雙目開始,希瓦汗國就沒有了大汗,並且從此開始長時期的王族內訌,以及陷入了烏茲別克人與土庫曼人之間的激烈鬥爭。

也正因爲如此,林丹汗纔沒有和希瓦、土庫曼人交手的機會,不然在擁有大汗的情況下,希瓦汗國的烏茲別克人肯定會去林丹汗的地盤上劫掠。

明軍恰好是抓住了希瓦汗國羣龍無首的這個時間,因此才能連續不斷的擊敗他們,直到將他們逼退到希瓦城下。

他們的聯盟過於脆弱,一旦遭遇硬仗就會自亂陣腳,無法組織有效反擊,現在也是一樣。

雖然他們之中有少部分人意識到必須突破明軍騎兵在外圍的包圍線,並試圖發起衝鋒。

但是,那只有一兩個人並排,看起來十分脆弱的包圍線卻在他們衝鋒的道路上,成爲了一堵堅不可摧的鋼鐵城牆。

“砰砰砰——”

無時無刻都在響起的槍聲讓人膽寒,伴隨着槍聲響起,許多試圖突圍的希瓦人紛紛連人帶馬的栽倒。

二百步的距離,哪怕是騎兵也需要十數秒,而這十數秒,他們將遭遇包圍線上近千人的擡槍射擊,連續三次……

“唏律律!”

“砰砰砰——”

“突圍!”

“真主保佑!”

“衝不過去!”

“真主阿啦!”

“真主強大!”

“額……”

剎那間,戰馬嘶鳴聲,槍炮作響聲,叫喊突圍聲,倒地聲連續不斷,絡繹不絕。

分屬十幾個部落的三萬騎兵,按照各個部落頭人的只會,從各個方向突圍,但他們無一成功,盡數倒在了希瓦城下的戈壁、草原上。

半個時辰過去,當明軍的槍聲停止,剛纔還雄赳赳、氣昂昂的三萬希瓦騎兵已經殞命,戰場上除了成片的屍體,便只剩下了哀嚎的傷兵,以及部分錯過,四下走動的馬匹。

戰爭的逆轉發生的太快,以至於城內的一萬希瓦守軍來不及做出反應,城外軍隊便已經全軍覆沒。

伊爾巴爾斯看着城外的這一幕,他精神恍惚,不敢相信明軍的火器如此犀利,戰力如此彪悍。

他只能眼睜睜的看着明軍打掃戰場,將一個個希瓦傷兵擊斃,同時回收城下的鐵炮彈。

半個時辰後,明軍回覆了力氣,再度向希瓦城發動了炮擊。

“碰碰碰——”

火炮聲再度響起,希瓦城內十幾萬軍民已經陷入了絕望。

與此同時,城外的朱慈焴也策馬從外圍來到了李定國身邊,手裡呈上咯一份軍情:

“總兵,南邊的李總兵已經收復河中南部城池,五日後將出發收復南虜所掌控的坎大哈。”

“曹總兵派來軍報,令我部十日內攻陷希瓦,圍剿河中南部的希瓦、土庫曼賊寇後,酌情支援李總兵。”

“由於軍區調整,拿下坎大哈後,單于四營和陝西四營的兵馬會換防河中、嶺北,西征十二營兵馬休假三個月。”

“好!”聽到可以休假,盤踞在李定國身邊的許多參將、守備紛紛拍手叫好,臉上的喜色是怎麼也掩蓋不住的。

不過相比較他們的高興,此刻的李定國卻皺着眉頭,拿着一支步槍擺弄着。

在諸將高興的時候,他拿着步槍說道:

“國朝的步槍雖然犀利,但在風沙大的地方卻容易出現卡殼的情況。”

“當年北伐時,這種情況就出現過,只是沒我們在河中時的情況那麼嚴重,頻繁。”

“這個問題得讓軍備院的人重視,改進才行。”

李定國說着,而朱慈焴也道:

“卡殼還算好的,聽說嶺北那邊一到十月,步槍就會被凍住,根本裝不了子彈,打不出去。”

“唯一比較適應戰場的是西軍和南軍,但是南邊潮氣多,步槍必須經常保養,不然就會生鏽。”

朱慈焴將自己知道的說了出來,但最後也爽朗笑道:

“即便有這些諸多缺點,但憑着步槍的射速和威力,還是能爲國朝打下疆域,守下疆域的。”

“不能掉以輕心……”李定國搖了搖頭,緊接着擡頭看向那正在飽受火炮摧殘的希瓦城。

“拿下這裡,我也就能回京了……”

李定國神情有些動容,不知是想到了什麼。

旁邊的朱慈焴見狀,當即便知道他是想起了遠在中原的朱由檢。

和李定國相處那麼久,朱慈焴也很不捨李定國。

他清楚李定國如果留在大明,那將是大明在未來二三十年的柱石。

可是,李定國心不在大明,這是他無法改變的。

況且,這種現象不僅僅出現在李定國身上,事實是普遍出現在五軍都督府的各軍軍中。

但凡入伍十年以上者,基本都青睞齊王大於青睞國朝。

這種現象,尤其到了黃龍等三位昔日都督遷移齊國後愈發嚴重。

他們三人願意遷移,這說明齊國沒有衆人想的那麼差。

加上《大明報》曾經用一個篇幅介紹了諸藩情況,並且着重介紹了齊國呢情況,這讓許多將領更動搖了起來。

唯一能讓他們猶豫的,或許就是齊國太過太平了,這讓將領們失去了建功立業的機會。

只是,朱慈焴也知道,大明已經打了二十幾年的仗,是時候該休息休息了。

如果兩國都不打仗,那除了新生代的將領不會青睞齊國以外,恐怕許多老將領都會選擇前往齊國。

“唉……”

長嘆一口氣,朱慈焴也不再言語,只是與諸將一同,看着一枚枚鐵炮彈打在希瓦城頭。

第2章 最毒婦人心第35章 魏忠賢的獻媚第46章 佈局西南第7章 可罰不可殺第498章 任他幾路來第512章 大國寡民第238章 罷黜百官第111章 立場轉變第87章 一團亂局第666章 番外篇(十四)第六案第449章 身前身後皆戰場第381章 朱由校站臺第344章 再苦一苦外夷第80章 少年縱馬第147章 私鹽暴利第454章 引君入甕第687章 後記(七)太平腐敗第260章 收復朵甘第38章 皇兄就是拿來坑的第288章 炮轟建虜第539章 好景不長第350章 廟堂爭鋒第599章 世事無常態第66章 泛江南勢力第300章 三娘子案爆發第403章 明莫戰爭第697章 後記(十七)武狩極盛第499章 春光滿面洪承疇第531章 國事艱難第17章 皇五弟知兵第120章 天啓元年第366章 諸藩戰爭開打第73章 秦氏兄弟第509章 興亡又如何第693章 後記(十三)工農罷工第548章 交趾叛亂第122章 京中兵馬無男兒第174章 漢奸該死第131章 小兒腹中藏毒計第180章 全殲荷蘭遠征軍第692章 後記(十二)齊光同塵第256章 三娘子留下的走私罪證第342章 亂國之人第269章 以宗制藩的國策第667章 番外篇(十五)諸藩積怨第328章 官逼民反第237章 黨爭爆發第162章 宗室問題第601章 齊國總旗張煌言第265章 病來如山倒第234章 南洋自古以來第316章 內聖外王第222章 西北難題第110章 大用人才第376章 心力交瘁第76章 浙黨勢大第163章 齊王黨第651章 千難萬難第242章 攻心爲上第439章 野人與蒙狗第444章 抓貪官不如殺胥吏第629章 調教家兄第10章 局勢艱難第86章 上架感言第96章 扶弟魔第411章 先滅建虜方可安內第163章 齊王黨第394章 大明亞非經濟圈第166章 黃臺吉的計劃第65章 帝者不怒第564章 西征第287章 抄家兩淮第59章 御馬監裁軍第156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第592章 徙陵制度第266章 多方震動第198章 好三叔福王第384章 四川大案第527章 盛世之下第444章 抓貪官不如殺胥吏第269章 以宗制藩的國策第693章 後記(十三)工農罷工第448章 滅亡前的狂歡第627章 兩相對照第174章 漢奸該死第584章 風吹到西州第698章 後記(十八)武狩內戰第320章 皇兄所在即爲家第260章 收復朵甘第475章 兩門三侯四伯爵第178章 荷蘭入侵第271章 一羣蟲豸第587章 西京繁華第314章 貧者越貧,富則越富第93章 大仇得報第637章 玩弄人心第519章 閒來無事第161章 投石問路第321章 外戰內旱第519章 閒來無事
第2章 最毒婦人心第35章 魏忠賢的獻媚第46章 佈局西南第7章 可罰不可殺第498章 任他幾路來第512章 大國寡民第238章 罷黜百官第111章 立場轉變第87章 一團亂局第666章 番外篇(十四)第六案第449章 身前身後皆戰場第381章 朱由校站臺第344章 再苦一苦外夷第80章 少年縱馬第147章 私鹽暴利第454章 引君入甕第687章 後記(七)太平腐敗第260章 收復朵甘第38章 皇兄就是拿來坑的第288章 炮轟建虜第539章 好景不長第350章 廟堂爭鋒第599章 世事無常態第66章 泛江南勢力第300章 三娘子案爆發第403章 明莫戰爭第697章 後記(十七)武狩極盛第499章 春光滿面洪承疇第531章 國事艱難第17章 皇五弟知兵第120章 天啓元年第366章 諸藩戰爭開打第73章 秦氏兄弟第509章 興亡又如何第693章 後記(十三)工農罷工第548章 交趾叛亂第122章 京中兵馬無男兒第174章 漢奸該死第131章 小兒腹中藏毒計第180章 全殲荷蘭遠征軍第692章 後記(十二)齊光同塵第256章 三娘子留下的走私罪證第342章 亂國之人第269章 以宗制藩的國策第667章 番外篇(十五)諸藩積怨第328章 官逼民反第237章 黨爭爆發第162章 宗室問題第601章 齊國總旗張煌言第265章 病來如山倒第234章 南洋自古以來第316章 內聖外王第222章 西北難題第110章 大用人才第376章 心力交瘁第76章 浙黨勢大第163章 齊王黨第651章 千難萬難第242章 攻心爲上第439章 野人與蒙狗第444章 抓貪官不如殺胥吏第629章 調教家兄第10章 局勢艱難第86章 上架感言第96章 扶弟魔第411章 先滅建虜方可安內第163章 齊王黨第394章 大明亞非經濟圈第166章 黃臺吉的計劃第65章 帝者不怒第564章 西征第287章 抄家兩淮第59章 御馬監裁軍第156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第592章 徙陵制度第266章 多方震動第198章 好三叔福王第384章 四川大案第527章 盛世之下第444章 抓貪官不如殺胥吏第269章 以宗制藩的國策第693章 後記(十三)工農罷工第448章 滅亡前的狂歡第627章 兩相對照第174章 漢奸該死第584章 風吹到西州第698章 後記(十八)武狩內戰第320章 皇兄所在即爲家第260章 收復朵甘第475章 兩門三侯四伯爵第178章 荷蘭入侵第271章 一羣蟲豸第587章 西京繁華第314章 貧者越貧,富則越富第93章 大仇得報第637章 玩弄人心第519章 閒來無事第161章 投石問路第321章 外戰內旱第519章 閒來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