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御馬監裁軍

第59章 御馬監裁軍

“好了、起身吧。”

燕山軍營校場高臺上、隨着朱由檢開口,孫應元也緩緩起身,隨後向臺下走去。

由於他是目前唯一一位指揮使,因此毫不猶豫的站在了隊伍的最左邊。

只是他們身後、那羣四衛一營的泥腿子,還在嘰嘰喳喳的聊個不停,讓朱由檢剛剛好些的心情又變差了。

“擊鼓、叫他們都給孤閉嘴!”

陰沉着臉開口的朱由檢,雖然年紀不大,卻讓人心頭一緊。

陸文昭連忙讓人擊鼓,更是安排錦衣衛在校場上巡邏,但凡有人開口嬉戲,轉身便是一記殺威棒。

如此又浪費了一刻鐘的時間,讓時辰來到了卯時四刻。

難以想象、連隊列出營都需要四刻鐘,近半個時辰的時間,要是上了戰場,恐怕還沒有出帳篷就被敵軍亂刀砍死了。

“另外一個月後,萬歲會撥內帑銀二十七萬兩運抵昌平,爲石柱兵和浙兵發響銀。”

朱由檢開口詢問,卻不想楊漣道:

羽林三衛都是宮中禁衛,平均身高在五尺六寸,因此配合他們的軍隊不能低於五尺五,再往下就不太行了。

“這……”當陸文昭說出第一條,臺下的諸多千戶紛紛面露難色,而陸文昭也皺眉道:

哪怕是步兵,也要做有馬的步兵。

“若是怕沒有了銀子收入,可以在軍營外按照孤的圖紙搭建村莊,成爲修葺皇陵的民夫,每日工錢二十文。”

這點人就算全部剩下,加上羽林三衛,那也不過只有一萬出頭的兵馬了。

“好!那麼開始吧!我現在宣佈新兵的要求。”陸文昭按照朱由檢的話進行解釋,而朱由檢回到了椅子上,坐着喝茶。

說完、朱由檢看向了陸文昭,開口道:“叫羽林三衛協助,錦衣衛負責測量身高,記錄軍籍造冊。”

“卑職領命。”聽到這話,陸文昭微微作輯行禮,隨後看向了孫應元道:

“孫代指揮使,你負責騰驤左右衛的選兵,能做好嗎?!”

也就是在這樣的高標準下,臺下開始了轟轟烈烈的篩選,而朱由檢也看向了王承恩道:

聞言、朱由檢轉頭看去,果然校場上一下子消失了數千人馬。

如果五殿下的要求再多些,那這一萬三千多人,真的留不下幾個人了。

“給你們一個時辰,按照這個要求,選出合格的兵丁。”

他必須在戚金帶浙兵趕到昌平前,穩定好大軍,隨後先練出一支骨幹力量,再以骨幹力量擴軍。

一句話堵住了衆人的嘴巴,而陸文昭也繼續道:

不過他們不知道、不是朱由檢不想再定多一些規矩,而是時間不夠招兵了。

他朱由檢要的是精銳,若是普通步卒,他大可不用那麼挑剔。

“那薊鎮,自隆慶到萬曆十二年,這麼多兵馬的斬首卻不過數千,而戚少保來了之後,不過三年便斬首數千,叫董狐狸等北虜無法南下而求和,這還不能說明情況嗎?”

要知道、這些兵丁已經算是精挑細選過的了,但朱由檢一句五尺五,直接幹掉了三分之二的人。

“標下必不辱使命!”聽到這話,孫應元大聲迴應,躬身回禮。

“回將軍、我等記住了!”聽到只有三不要,衆千戶紛紛鬆了一口氣。

“軍餉的事情先不要告訴他們,明日校場演武再說。”

“第三、舉石墩三十斤,不超過十個呼吸者不要。”

“告訴他們,以後四衛一營是要前往遼東鎮壓建虜的,怕死的就趕緊走。”

“按照萬歲的旨意、還有懷柔、密雲一帶的荒地,戶部官員說,大約還有八十萬畝左右。”

“也就是說,有一百多萬畝了?”朱由檢由衷高興了起來,不過他側目一看,卻看到了楊漣冷若冰霜的臉。

“嗯……”聽到時間安排的很是充裕,朱由檢點了點頭,不過緊接着想起了戶部的事情,因此問道:

“戶部的荒田批下來了沒有?”

“工部武功三衛的工匠、盔甲廠的軍械,這些東西什麼時候到?”

七衛一營,本該有四萬二千二百的人馬,眼下卻只湊到了四分之一,連兩個衛都不一定能湊齊,楊漣能高興纔有鬼。

不過對此、朱由檢卻笑道:

“大軍在戰場之上的勝算,不是看人多人少,而是看哪一方更精銳。”

“再往遠了說,當初遼鎮兵馬八萬二,結果李成樑卻主要依靠七千遼東鐵騎,便能西控內喀爾喀,北控建州、海西女真,東控朝鮮?”

“不合格的兵丁,按照今年一整年算軍餉,午時前收拾東西搬出軍營,在軍營南大門按名字籍貫和腰牌領取軍餉。”

“楊給事中,怎麼面色如此難看?”

“第一、身長五尺五以下者不要!”

“殿下、您自己看看您腳下還有多少兵馬吧……”

既然御馬監有實力和本錢,那麼就應該武裝成爲精銳的騎兵部隊。

因此、朱由檢首要做的便是裁軍。

“這些不都解釋了,兵貴在精、不在多的道理嗎?”

“大明丁口數千萬,你們還怕找不到幾萬五尺五以上的男丁嗎?!”

“此爲三不要,爾等記住沒有?!”

王承恩微微躬身道:“回殿下、武功三衛的工匠,一共一千六百名整,預計十日後抵達。”

他陰沉着臉走到臺前,對下方二十多名千戶開口道:

“第二、過三十五者不要!”

“目前批下來了昌平燕山腳下一帶的坡地,一共二十九萬四千三百畝。”

“盔甲廠的軍械,還需要幾天準備好,隨後由化淳他與浙兵接洽後,由浙兵統一押運。”

“如果只是看人多人少,那麼熊廷弼先前掌握遼東駐軍、客軍二十八萬,爲何沒有直接將老奴的老巢給端掉,反而是連續裁軍?”

原本一萬三千多人的四衛一營,眼下走了三分之二的人,只剩下了五千人不到。

“押運的甲冑中,也有兵部的甲冑,都是按照您向萬歲爲浙兵、石柱兵求的軍械甲冑。”

朱由檢說到這裡,沒有繼續再說下去了,只是看着楊漣,而楊漣聽完他的話,也覺得其中確實有道理,因此對朱由檢作輯道:

“五殿下說得對,老夫受教了。”

楊漣就是這樣、拿得起放得下,你若是說得對,他必然會支持而反思自己的行爲,和大部分死鴨子嘴硬的東林黨人不同。

正如歷史上熊廷弼和王化貞的事情,明明王化貞纔是東林黨,但在東林黨人都想着保住王化貞,而追責熊廷弼的時候,楊漣卻敢站出來,以東林黨人的身份爲熊廷弼說話就能看出。

“楊給事中客氣了。”見楊漣明白了自己的意思,朱由檢也轉頭繼續和王承恩聊了起來。

(本章完)

第359章 火燒草津城第699章 後記(十九)平叛援明第67章 戚金練兵第322章 小冰河下的糧食減產第605章 碎葉城西第405章 齊王愛熟婦第50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39章 文官多奸詐第169章 殲滅奢崇明第587章 西京繁華第302章 內外有難題第651章 千難萬難第428章 一正兩貴三平妃第396章 第一次工業革命第130章 調兵援遼第26章 截胡工部第436章 齊王大婚第558章 嶺北尋釁第51章 勳貴亦是蛀蟲第582章 蠢蠢欲動第682章 後記(二)帝崩第124章 十六衛軍十二拱衛營第160章 整頓山西第68章 海納百川第127章 沈遼大戰序幕第525章 培養大侄子第456章 八里堡之戰第699章 後記(十九)平叛援明第575章 天無二日第649章 自古以來第183章 黃雀在後第601章 齊國總旗張煌言第131章 小兒腹中藏毒計第1章 當從移宮案始第372章 穩坐釣魚臺第170章 時不我待第140章 大勝之勢第410章 工業投產第431章 風雲際變第85章 孫傳庭等人的動向第211章 魏公公的野望第452章 明金對峙第150章 大小曹第618章 宗藩一體第483章 反向輸出第31章 百萬兵馬而無一軍可用第562章 嘉峪關頭第373章 兵臨江戶第429章 大婚籌備第260章 收復朵甘第83章 老粗鄙的熊廷弼第514章 無毒不丈夫第589章 大案清白第434章 人丁凋零齊王府第553章 藏民致富第662章 番外篇(十) 叔侄第430章 檢在帝心第402章 南次亞的大亂鬥第185章 中原動盪第618章 宗藩一體第318章 兵不血刃第697章 後記(十七)武狩極盛第151章 西南風緊第698章 後記(十八)武狩內戰第269章 以宗制藩的國策第271章 一羣蟲豸第387章 明貶實保第628章 久遇甘霖第92章 點醒楊漣第641章 守成之主第649章 自古以來第279章 徵日先鋒顏思齊第140章 大勝之勢第606章 一牆之隔第248章 寇可往 我亦可往第577章 五國會談第240章 收復呂宋第155章 畝產八石的番薯第232章 率先中興的大明財政第258章 河西見聞第665章 番外篇(十三) 百姓康悅第190章 連下三城第497章 白骨露野第146章 遼事落幕第15章 千萬兩軍餉的缺口第137章 訓喀喇沁第159章 穩住遼東第1章 當從移宮案始第375章 想上天的朱慈燃第462章 哥舒夜帶刀第652章 齊王東渡(終章)第152章 佈局朝鮮第465章 拂曉第272章 大慈大悲洪承疇第555章 鼓勵造反第20章 索要羽林三衛第74章 百事艱難第33章 客氏惱怒第75章 回京第22章 富得流油的御馬監
第359章 火燒草津城第699章 後記(十九)平叛援明第67章 戚金練兵第322章 小冰河下的糧食減產第605章 碎葉城西第405章 齊王愛熟婦第50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39章 文官多奸詐第169章 殲滅奢崇明第587章 西京繁華第302章 內外有難題第651章 千難萬難第428章 一正兩貴三平妃第396章 第一次工業革命第130章 調兵援遼第26章 截胡工部第436章 齊王大婚第558章 嶺北尋釁第51章 勳貴亦是蛀蟲第582章 蠢蠢欲動第682章 後記(二)帝崩第124章 十六衛軍十二拱衛營第160章 整頓山西第68章 海納百川第127章 沈遼大戰序幕第525章 培養大侄子第456章 八里堡之戰第699章 後記(十九)平叛援明第575章 天無二日第649章 自古以來第183章 黃雀在後第601章 齊國總旗張煌言第131章 小兒腹中藏毒計第1章 當從移宮案始第372章 穩坐釣魚臺第170章 時不我待第140章 大勝之勢第410章 工業投產第431章 風雲際變第85章 孫傳庭等人的動向第211章 魏公公的野望第452章 明金對峙第150章 大小曹第618章 宗藩一體第483章 反向輸出第31章 百萬兵馬而無一軍可用第562章 嘉峪關頭第373章 兵臨江戶第429章 大婚籌備第260章 收復朵甘第83章 老粗鄙的熊廷弼第514章 無毒不丈夫第589章 大案清白第434章 人丁凋零齊王府第553章 藏民致富第662章 番外篇(十) 叔侄第430章 檢在帝心第402章 南次亞的大亂鬥第185章 中原動盪第618章 宗藩一體第318章 兵不血刃第697章 後記(十七)武狩極盛第151章 西南風緊第698章 後記(十八)武狩內戰第269章 以宗制藩的國策第271章 一羣蟲豸第387章 明貶實保第628章 久遇甘霖第92章 點醒楊漣第641章 守成之主第649章 自古以來第279章 徵日先鋒顏思齊第140章 大勝之勢第606章 一牆之隔第248章 寇可往 我亦可往第577章 五國會談第240章 收復呂宋第155章 畝產八石的番薯第232章 率先中興的大明財政第258章 河西見聞第665章 番外篇(十三) 百姓康悅第190章 連下三城第497章 白骨露野第146章 遼事落幕第15章 千萬兩軍餉的缺口第137章 訓喀喇沁第159章 穩住遼東第1章 當從移宮案始第375章 想上天的朱慈燃第462章 哥舒夜帶刀第652章 齊王東渡(終章)第152章 佈局朝鮮第465章 拂曉第272章 大慈大悲洪承疇第555章 鼓勵造反第20章 索要羽林三衛第74章 百事艱難第33章 客氏惱怒第75章 回京第22章 富得流油的御馬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