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君恩(二)

自從那首“桃李子,皇后繞揚州…”的童謠出現後,楊廣對李姓就極爲忌憚。先是將自己的表兄李淵打壓得畏手畏腳,窩囊如村寨老嫗。然後找茬殺了右驍衛大將軍李渾全家。如果不是因爲天下姓李的人實在太多,他甚至恨不得將李姓子弟斬盡殺絕。

眼下,聽聞自己所忌憚的另一個姓李之人也被破了相的消息,怎能不使楊廣感覺到渾身輕鬆?帝王有帝王的威嚴,一個麻臉瘸腿的人肯定當不成天子。李密當不成天子則意味着大隋的江山又安穩了幾分,大隋江山安穩就意味着他這個皇帝做得還不算失敗。想到這些,楊廣精神愈發瞿爍,不但肩膀和腰桿直了起來,說話也比先前有條理了許多。

“那程知節臨危不亂,倒也是個上將之材?可惜朕居然未能發現他!”聽到李旭說起程知節捨命斷後,終於使得瓦崗殘軍順利退出戰場的壯舉,楊廣笑着點評。

“末將這幾年發現,草莽之中的確隱藏着許多豪傑。”李旭順着楊廣的意思說了一句。大隋朝的致命弊端之一就是人才選拔渠道不通暢。從地方上的小小縣尉到朝廷百官,幾乎全被十幾個數得過來的世家大族把持。本來先皇開科舉的意思,便是想使那些平民百姓出身的人有個被朝廷選中的途徑,以免這些人被壓抑狠了,最後鋌而走險。但近五、六年來,楊廣忙着一次次東征北巡,根本顧不上再開科舉。而掌權的世家大族們又怎可能主動給自己製造敵人,將朝野空缺把持得滴水不漏。結果高官的子弟依舊是高官,平民的子弟依舊是平民。朝政越來越昏暗,而百姓對自己生活越來越絕望。

“朕恨不得野無遺賢,否則不會設這秘書監和學士館了!”楊廣長長地嘆息了一聲,話語中不無遺憾意味。

“陛下尊賢之名,儒林皆知。有些亂臣賊子天生不知順逆,陛下無須掛懷!”大儒孔穎達放下粥碗,笑着開解。

對於儒林來說,楊廣做得的確非常仁至義盡。從他還是揚州大總管之日起,就養了正府學士一百多人。爲帝之後,更是年年不忘與儒林名士交流,歲歲發給幾個著名大儒米糧綢緞。因此無論民間對楊廣如何評價,大部分儒生還是認爲楊廣是聖明天子。之所以聖明天子治理下的國家越來越亂,那是奸臣太多,儒者不能執掌大權。絕不是因爲天子昏聵,學士們吃人嘴短,終日閉着眼睛說瞎話。

‘像你們這些良心被墨潑過了的,選上幾萬入朝,也頂不了什麼事!’雖然對世家大族當政的局面略有微詞,李旭對孔穎達等儒生卻沒半分好感。微微笑了笑,把話題岔回到了剿匪事務上。“齊郡子弟和瓦崗軍打了十餘場,連瓦崗山主寨都給攻下了。翟讓李密憑着對地形的熟悉,避而不戰,所以敵我雙方纔僵持了下去。等東都的糧草器械運到,末將和秦督尉、羅督尉定然一鼓作氣,替陛下拔了眼前這根小刺!”

“不急,不急。你既然來了,就先不要着急回去!”楊廣很喜歡李旭說話是那幅自信滿滿的樣子,那讓他想起自己年青時的崢嶸歲月。當年的他和現在的李旭一樣,以少年之身統領大軍,放眼天下無敵手。現在雖然人老了,夢卻一直年青。總希望能有一天重新振作起來,再度讓天下人目睹自己當年爲晉王時的風采。

“末將唯恐出來久了,張老將軍獨木難支。”李旭想了想,說道。

“可以讓秦督尉和羅督尉先回去。朕難得與你重聚,有很多事情安排給你做。朕當年答應你齊郡匪患一弱,就調你回來。朕沒忘,朕一直記得!”楊廣笑着搖頭,目光中充滿了讚賞。

既然皇帝陛下都說到了這個份上,李旭也無法再駁了他的顏面。只好耐着性子,把崞縣解圍和追殺敵軍的經過繼續介紹。楊廣一邊聽,一邊以知兵老將的姿態做出點評,話雖然只有聊聊數語,居然大部分都落在了關鍵處。

‘這個皇帝陛下一點兒也不昏。只是被慣壞了,不肯好好用功!’羅士信以挑剔的眼光重新打量楊廣,心中暗自評價。

一直在地方上爲官的他對楊廣的印象很差,總覺得把天下百姓逼得走投無路的傢伙應該是個昏庸糊塗,暴戾剛愎的糟老頭。而今天一見,發現楊廣除了精神頭時好時壞,情緒起伏無常之外,其他方面和正常人沒什麼區別。並且楊廣顯然是個知兵的,分析起解圍戰的得失來頭頭是道,其中有些觀點頗具獨到之處,甚至比大夥商議時得出的結論還要有條理。但這麼聰明的一個人治國治得一團糟,打仗打得屢戰屢敗,如果不是最近幾次徵遼戰役的就擺在眼前,還真令人難以置信。

“朕當初沒有看錯你。當年你不過是萬人之長,現在你卻是朕的衛霍,千軍萬馬亦能指揮得如心使臂!”末了,楊廣高興地總結了一句。

“末將不敢當陛下如此盛讚。若不是陛下膽略驚人,親自坐鎮雁門,吸引住了始畢可汗的主力。若不是屈突老將軍虛懷若谷,肯聽從末將的諫言。若不是諸位同僚齊心協力,我大隋兵馬豈能得今日之勝!”旭子再次站起身,謙虛地將功勞讓給了他人。

見李旭如此謙恭,楊廣心裡更是歡喜。笑着站起身,繞過御案,拉起對方的手說道,“李將軍不必謙虛,朕的那份功勞是朕的那份,屈突將軍的那份功勞是屈突將軍那份,彼此不能相混。幾年來,你未曾辜負朕的信任,朕甚爲歡喜。想要些什麼賞賜,你儘管說,朕全都答應你!”

陛下今天喜歡得有些瘋了!裴矩、虞世基等人偷偷地搖頭。如果封屈突通爲驃騎大將軍,上柱國,以其人的才幹、人脈和資歷,滿朝文武中即便有人不滿,也說不出太多的閒話來。若是把大隋第一武職授給一名不到二十歲的少年,而其人又出身寒微,天下不知道有多少名士會笑得打跌。可偏偏此時楊廣正在興頭上,誰也無法上前阻攔。否則非但會引起天子的不滿,無端又和李旭這位後起之秀結了怨。

裴、虞兩人不出頭,其他文官也不敢貿然生事。此刻李旭手中重兵在握,屈突通、雲定興等人又都被他花言巧語維護住了。一旦他在歸途中給某人使某人使個壞,對方估計連屍骨都找不到。

“末將,末將不敢討封賞。只要見了陛下平安,末將就心滿意足了!”李旭的回答令朝中很多人都鬆了一口氣。雖然大部分人看着這位年青的武將依舊不怎麼順眼,複雜的目光裡除了忌妒和輕視外,隱隱也多了幾分讚賞。

“朕說要賞的,一定要賞。你不遠千里來援,朕若不賞賜你,對不起你待朕這份心意!”楊廣越看李旭越順眼,話語中隱隱帶上了許多師長般的感情。

“末將年青德薄,恐當不起什麼大任。況且此戰有功將士甚多,陛下何不先安軍心,再議臣等的功勞!”李旭聽楊廣說得赤誠,也將自己的想法如實回稟。

“你不提,朕倒給忘記了!”楊廣微微楞了一下,感慨。如果說整個大隋還有人不計名利爲了他着想的話,恐怕眼前的李旭是少數幾個之一。‘當然,還有屈突通和堯君素。’他的目光從滿身征塵的將領們臉上掃過,‘陰世師顯然不是,他除了會拍馬屁外,沒別的本事。獨孤重木枉了朕對方那麼器重,卻恃寵而驕,屢屢出言犯上。雲定興老了,並且他還曾經是先太子的岳丈。來護兒人還行,近年來卻越來越圓滑世故……’

“朕一定要封賞你!”想到身邊人才凋敝的現實,楊廣更堅定了重用李旭的信念。“朕若封你驃騎大將軍,肯定有很多人不服。但十六府大將軍的位置最亡故了好幾個,朕記得,朕記得左屯衛大將軍的位子現在還空着…”楊廣拍拍腦門,自言自語道。

“陛下,萬萬不可!”御史大夫裴蘊恨不得跳起來將李旭活活掐死。剛剛楊廣說準備封李旭爲驃騎大將軍,他還能勉強沉得住氣。驃騎大將軍職位雖然高,手下卻沒有直屬之兵。以李旭的資歷、人脈,擔任此職明顯不足。諸權臣只需要忍耐數月,待楊廣的興奮勁兒過去了,輕而易舉地就可以將李旭逼下位。但左屯衛大將軍是大隋十六衛之一,領軍將領官職雖然僅僅爲正三品,卻是天子直屬,有開府建衙之權。其麾下屬於國家常備兵編制,有司必須滿足其部屬的物資補給。

一旦李旭坐上了府兵大將軍的位置,衆權臣再想將他擠下來就千難萬難。此人脾氣既倔,爲人又不甚懂得變通。官居五品時,就敢頂撞宇文述。這些年朝中諸權臣屢屢與他爲難,倘若讓他得了勢頭,今後大夥又豈能得半分安寧?

第3章 何草(四)第5章 歸途(七)第4章 干城(二)第3章 無衣(二)第3章 爭雄(七)第5章 獵鹿(九)第5章 歸途(八)第7章 盛世(四)第5章 諾言(一)第5章 歸途(八)第5章 君恩(一)第1章 擊鼓(六)第4章 變徵(七)第3章 浮沉(三)第6章 錦瑟(六)第5章 獵鹿(七)第6章 持槊(五)第2章 吳鉤(八)第1章 盛世(三)第4章 國殤(三)第4章 取捨(八)第5章 歸途(八)第3章 爭雄(二)第4章 干城(三)第1章 擊鼓(六)第3章 曠野(六)第7章 盛世(六)第4章 補天(七)第3章 曠野(一)第5章 諾言(二)第3章 扶搖(一)第3章 何草(七)第1章 大賊(四)第2章 吳鉤(一)第4章 補天(一)第4章 故人(五)第1章 擊鼓(四)第3章 扶搖(八)第4章 國殤(八)第2章 虎雛(五)第5章 諾言(四)第2章 出仕(二)第4章 干城(三)第3章 何草(四)第5章 無名(四)第1章 雷霆(一)第1章 雷霆(六)第5章 君恩(一)第2章 出仕(五)第1章 擊鼓(五)第6章 持槊(六)第3章 何草(一)第1章 盛世(五)第5章 君恩(四)第5章 無名(五)第3章 無衣(三)第2章 虎雛(四)第4章 國殤(七)第7章 盛世(五)第1章 雷霆(七)第1章 出柙(六)第6章 錦瑟(一)第3章 何草(三)第2章 吳鉤(七)第4章 取捨(三)第4章 取捨(五)第5章 無名(三)第4章 取捨(四)第4章 干城(三)第1章 擊鼓(四)第5章 獵鹿(九)第6章 錦瑟(三)第3章 何草(五)第7章 盛世第3章 烽火(一)第3章 曠野(一)第5章 歸途(五)第2章 吳鉤(八)第5章 出柙(五)第4章 補天(五)第3章 曠野(二)第4章 國殤(五)第5章 獵鹿(七)第5章 君恩(五)第2章 虎雛(三)第6章 持槊(三)第1章 擊鼓(七)第2章 展翼(六)第2章 虎雛(四)第1章 出柙(六)第4章 取捨(二)第1章 出柙(三)第7章 盛世(四)第4章 補天(二)第4章 變徵(五)第5章 無家(一)第3章 何草(四)第7章 盛世(三)第5章 無家(五)第7章 盛世(九)
第3章 何草(四)第5章 歸途(七)第4章 干城(二)第3章 無衣(二)第3章 爭雄(七)第5章 獵鹿(九)第5章 歸途(八)第7章 盛世(四)第5章 諾言(一)第5章 歸途(八)第5章 君恩(一)第1章 擊鼓(六)第4章 變徵(七)第3章 浮沉(三)第6章 錦瑟(六)第5章 獵鹿(七)第6章 持槊(五)第2章 吳鉤(八)第1章 盛世(三)第4章 國殤(三)第4章 取捨(八)第5章 歸途(八)第3章 爭雄(二)第4章 干城(三)第1章 擊鼓(六)第3章 曠野(六)第7章 盛世(六)第4章 補天(七)第3章 曠野(一)第5章 諾言(二)第3章 扶搖(一)第3章 何草(七)第1章 大賊(四)第2章 吳鉤(一)第4章 補天(一)第4章 故人(五)第1章 擊鼓(四)第3章 扶搖(八)第4章 國殤(八)第2章 虎雛(五)第5章 諾言(四)第2章 出仕(二)第4章 干城(三)第3章 何草(四)第5章 無名(四)第1章 雷霆(一)第1章 雷霆(六)第5章 君恩(一)第2章 出仕(五)第1章 擊鼓(五)第6章 持槊(六)第3章 何草(一)第1章 盛世(五)第5章 君恩(四)第5章 無名(五)第3章 無衣(三)第2章 虎雛(四)第4章 國殤(七)第7章 盛世(五)第1章 雷霆(七)第1章 出柙(六)第6章 錦瑟(一)第3章 何草(三)第2章 吳鉤(七)第4章 取捨(三)第4章 取捨(五)第5章 無名(三)第4章 取捨(四)第4章 干城(三)第1章 擊鼓(四)第5章 獵鹿(九)第6章 錦瑟(三)第3章 何草(五)第7章 盛世第3章 烽火(一)第3章 曠野(一)第5章 歸途(五)第2章 吳鉤(八)第5章 出柙(五)第4章 補天(五)第3章 曠野(二)第4章 國殤(五)第5章 獵鹿(七)第5章 君恩(五)第2章 虎雛(三)第6章 持槊(三)第1章 擊鼓(七)第2章 展翼(六)第2章 虎雛(四)第1章 出柙(六)第4章 取捨(二)第1章 出柙(三)第7章 盛世(四)第4章 補天(二)第4章 變徵(五)第5章 無家(一)第3章 何草(四)第7章 盛世(三)第5章 無家(五)第7章 盛世(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