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扶搖(四)

大業十三年夏末,準備了足足有三個多月的唐公李淵在太原打起了清君側的旗號,揮師南進。同月,金城人薛舉自立爲秦帝。武威人李軌自立爲大涼王。

與此同時,江都通守王世充將江、淮勁卒離開北上,救援洛陽。

英雄豪傑們河東、壟右、河南等地打成了一鍋粥,河北大地卻難得地寧靜了下來。竇建德、羅藝、李旭三家勢力都偃旗息鼓,竭盡全力投入到另一場戰鬥中去。

他們分頭去搶收夏糧。民以食爲天,沒有糧食,再厲害的英雄也一樣會餓死!

戰爭帶來的破壞是巨大的,雖然羅藝在退兵時儘量保持了剋制。但剛剛恢復了一點生機的淶河兩岸依舊變得滿目瘡痍。夏天已經臨近結束,地裡的麥子卻還沒來得及割。一些靠近水源的農田裡,野草長得和麥杆一樣茂盛。數以萬計的鳥雀在地裡敞開腸胃大嚼,每當有人經過,騰起於半空中的翅膀可以硬生生遮住陽光。

有些身體過於肥大的野雞、鵪鶉飛不了多遠就會掉下來,不僅僅是因爲體重驟然增加,而且是因爲吃了發過芽的麥粒。那種帶有輕微毒性麥粒可以讓人眼冒金星,讓牛羊四肢抽搐。對於比牛羊小上許多的野雞、鵪鶉而言,已經足以讓它們像喝醉了一樣東倒西歪。

剛剛在外邊避亂趕回家中的農夫們對掉在身邊的“肥肉”視而不見,他們像發了瘋一樣往地裡衝,盡一切可能從鳥雀和老天爺的口中奪取糧食。那些麥子卻是他們賴以熬到下一個收穫季節的救命之物,如果搶收不上足夠的數量來,明年青黃不接時,很多在今年開春剛剛建立的家庭就會再次支離破碎。

沒有人願意看到災荒的發生。即便是城裡邊的大戶人家,也派出了全部的力量加入了搶收行動。如果百姓們沒有了吃食,他們就會重新變成流民。流民和流寇之間僅僅有半步之遙,萬一博陵軍彈壓不住,過去幾年裡曾經的危險就會降臨在某些大戶的身上。那一次,很多高牆大院被一把火燒盡,數萬畝良田失去了主人。李旭後來之所以能在六郡找到如此多荒地來給百姓分,就是因爲田地的故主已經被流寇抄了滿門的緣故。這一次,倖存的大戶們決不甘心悲劇在自己身上重演。

留下一定數量的兵馬維持治安後,李旭把大麾下大部分將士都暫時遣散回家,以免耽誤更多的農時。在去年的授田中,博陵軍的將士名下都分到了一定數量的土地。爲保衛自己的家園盡過力後,他們有理由回去爲自己的妻兒老小的分憂解難。

在一片霍霍的鐮刀聲中,六郡的文職官吏們也不敢再如往年一樣躲在衙門裡享清福了。從沒有品級的幫閒一直到四品郡守,都裝模作樣地走到了田埂旁,和百姓一道收起了糧食。他們雖然幹不了多少活,給民間帶來的影響卻是巨大的。“本朝又出清官了!”“老天開眼呢!”“有李大人督着,哪個還敢遊手好閒!”百姓們驚詫地議論着,滿臉興奮。他們記得只有在先帝剛剛建立大隋的時候,官員們纔會跟百姓如此貼心。那年代,差役們不敢討要賄賂,肯下地跟百姓一道開鐮官員,很快就會得到高升。只是那個年代過於短暫,很快大隋的年號就從開皇變成了仁壽,然後變成了讓人傾家蕩產的大業。

如果換做上一個夏天,各地官吏們即便害怕李旭刁難,也絕不肯放下身段與平頭百姓爲伍。但現在與往年不同了,第一,朝廷的力量已經影響不到黃河以北,博陵大總管李旭雖然沒有稱孤道寡,卻是不折不扣的土皇帝。如果惹了他不痛快,沒人再會給自己找死者撐腰。第二,去年通過科舉選拔出來的士子們已經漸漸掌握了日常政務運作模式,無數雙眼睛正虎視眈眈地盯着爲數不多的官職。如果在其位者不願意謀其政,世子們會爭先恐後地爲他代勞。

去年時李旭冒着天下大不諱試行的新政慢慢開始顯現效果。沒有被幽州軍騷擾到的地域收穫頗豐。一些已經是第二年收割的熟地產量可喜,雖然繳納了田賦之後百姓手中落不下太多盈餘,但擁有三十畝地的五口之家來年肯定不會再餓肚子。

隨着戰火的遠離,博陵和恆山這兩個原地戰場的大郡也日漸繁華。集市上的交易品明顯增多,每天開城時,前來趕集的百姓都能排成長隊。一些已經快消失了的行商又活躍了起來,趕着牲口南來北往,把各郡特產和盈餘運到大集市上交換,從中賺取養活一家老小的辛苦錢。

商號的增多,隨之帶來的是稅收的增加。大把大把的銅錢被送進府庫裡,然後又被調往軍中,然後又像流水一般花費了出去。

刀甲器械、弓弩箭矢、這一切都需要地方上來承擔。再加上撫卹受傷士卒的開銷,安置新一波流民的花費,數量大到令人咋舌。每次看到帳單時李旭都拍着胸口暗自慶幸,好在去年自己剛一上任就把均田令強行推廣了下去。否則,即便這次博陵軍能頂住羅藝的進攻,接下來也會被巨大的開銷活活託拖垮。

其實也不是沒有別的斂財手段,王須拔和郭方就私下提起過,勸李旭將各郡的大戶找茬砍掉一批。那樣,不但能空出大量的良田來安置百姓,而且能收穫足夠的浮財供應軍需。這個提議讓旭子怦然心動,但轉念想想自己近年來死在自己手下的那些大王、好漢們,他不得不拒絕了這個誘人的想法。那種完全靠掠奪來斂財的手段無異於飲鴆止渴,雖然短時間內能讓六郡的府庫充實,但隨着時間的流逝,郡內的浮財總有被搶光的那一天。當劫掠成爲習慣,弟兄們難免會把刀伸向和他們一樣的平頭百姓。

沒有朝廷約束的日子並不輕鬆。高官顯貴們不能再對六郡之事指手畫腳,但李旭也要獨自來面對一切挑戰。百姓的日子過不下去,會偷偷罵他這個大總管的祖宗。官員們橫行不法,損害的也不再是朝廷,而是他的威名。在被一大串民事弄得焦頭爛額的同時,他還不敢絲毫耽擱手中軍隊的建設。如果沒有足夠的武力,相對富庶的六郡就是天下豪傑眼中的肥肉。試圖撲上來咬一大口的不僅僅是羅藝和竇建德,馬邑的劉武周不會記得他當年跟李旭的袍澤之情,甚至李淵這個名義上的盟友,餓紅了眼時一樣會露出慈祥面孔後的獠牙。

而眼下的情況是,唐公李淵的兵馬被暴雨阻擋在靈石和汾西之間,瀕臨斷糧。留守太原的李元吉和馬元規二人刮地三尺,幾乎搜光了每一戶百姓的糧袋子。從河東逃往河北的難民絡繹不絕,稍有不慎,就可能形成新一波匪亂。

“到了八月,咱們還能收穫些豆子和高梁!”崔潛翻着各地文官送來的文書,一條條向李旭彙報。由於在抵抗幽州軍南下過程中功不可沒,他重新回到了決策圈。雖然暫時還不能被所有同僚接納,但大夥不得不承認,在處理地方政務方面,他比所有人都嫺熟。

這是一個令人高興的消息,豆子和高梁吃起來都不可口,總好過讓士卒和百姓們餓肚子。如果略有盈餘的話,李旭還希望能拿出一些粗糧來到塞外換取戰馬。常年的作戰經驗告訴他,步卒雖然適合守衛城池關塞,但如果想徹底毀掉敵軍的話,能夠用來迂迴包抄的輕騎兵必不可少。

隨着河南之戰中分散撤往各地的博陵將士陸續返回,重建騎兵的工作已經提上了日程。比李旭事先估計的情況樂觀,四千失散在黃河南岸的兄弟如今已經回來了一千八百餘人。還有一部分被各地郡丞強行留下來協助防守,但也輾轉送信回來,向昔日的上司和自己的家人報了平安。對於流散在外暫時無法返回的將士,李旭命令地方官員對他們的家人給予善待。戰敗的責任不在他們,同時,這些兄弟將來還可能彌補六郡在人脈方面的不足。

“但新歸治的涿郡北方各地,今年幾乎顆粒無收!”崔潛的下一條消息立刻將衆人的好心情破壞了個乾乾淨淨。“涿郡太守郭顯和希望大人能儘快調撥一批夏糧去救急,那些地方冬天來得早,糧食到得晚了,肯定有人餓死!”

“可以讓他們以工代賑,幫助新來的流民蓋房子,賺取過冬的糧食。桑乾河兩岸平地很多,從河東地區逃來的流民,剛好可以安置在那附近!”軍司馬趙子銘不忍看主帥發愁,低聲建議。

與羅藝的戰鬥中,博陵六郡重新獲得先前被薛家兄弟佔據的歷陽山、懷戎、涿鹿一帶。那一帶因爲靠近邊塞的原因,人口素來稀少。正是用作安置河東流民的理想場所。

“也許我們建設得越快,越容易引起別人的窺探!”崔潛不認爲治理一片曾經的荒蕪之所像趙子銘說得那樣簡單,“羅藝將那裡歸還給咱們就沒安着什麼好心,他回到薊縣後,立刻把步兵將軍從塞上撤到了柳城。眼下,從濡水到居庸關之間近千里,除了咱們的弟兄外,沒有任何中原軍隊駐紮!”

第4章 醉鄉(二)第1章 擊鼓(七)第4章 國殤(八)第5章 諾言(四)第4章 干城(三)第3章 何草(三)第5章 獵鹿(一)第2章 吳鉤(二)第3章 無衣(六)第1章 羽化(二)第6章 持槊(四)第2章 虎雛(二)第1章 羽化(二)第3章 爭雄(八)第2章 背棄(七)第3章 浮沉(五)第1章 大賊(一)第6章 持槊(六)第4章 醉鄉(四)第6章 錦瑟(一)第3章 爭雄(六)第5章 無家(六)第4章 補天(四)第2章 出仕(三)第4章 補天(一)第2章 壯士(一)第6章 錦瑟(四)第3章 爭雄(四)第4章 變徵(三)第2章 吳鉤(四)尾聲二架空版第2章 吳鉤(三)第4章 國殤(四)第1章 出柙(二)第5章 獵鹿(一)第2章 虎雛(七)第5章 歸途(七)第4章 故人(六)第1章 羽化(三)第3章 爭雄(三)第3章 何草(一)第5章 君恩(四)第5章 獵鹿(六)第3章 無衣(七)第2章 背棄(五)第7章 盛世(五)第4章 國殤(一)第3章 無衣(一)第1章 雷霆(四)第5章 無名(三)第1章 出柙(二)第6章 持槊(四)第1章 擊鼓(二)第3章 扶搖(二)第3章 爭雄(四)第3章 何草(二)第4章 干城(一)第6章 持槊(六)第7章 盛世(一)第7章 盛世(七)第4章 國殤(八)第4章 醉鄉(五)第3章 爭雄(三)第7章 盛世(十一)第2章 展翼(三)第3章 無衣(一)第3章 爭雄(四)第1章 雷霆(二)第4章 國殤(一)第1章 出柙(五)第1章 雷霆(五)第3章 烽火(三)第3章 無衣(五)第3章 浮沉(六)第3章 爭雄(五)第5章 諾言(一)第7章 盛世(十)第4章 烽火(四)第3章 何草(四)第3章 烽火(五)第1章 大賊(六)第5章 出柙(五)第4章 補天(二)第2章 吳鉤(五)第2章 虎雛(六)第6章 錦瑟(二)第4章 國殤(一)第4章 取捨(七)第3章 扶搖(八)第2章 壯士(一)第2章 吳鉤(七)第4章 取捨(一)第2章 展翼(五)第5章 歸途(二)第3章 無衣(五)第5章 無家(一)第5章 無家(三)第4章 取捨(五)第4章 取捨(六)第6章 持槊(三)
第4章 醉鄉(二)第1章 擊鼓(七)第4章 國殤(八)第5章 諾言(四)第4章 干城(三)第3章 何草(三)第5章 獵鹿(一)第2章 吳鉤(二)第3章 無衣(六)第1章 羽化(二)第6章 持槊(四)第2章 虎雛(二)第1章 羽化(二)第3章 爭雄(八)第2章 背棄(七)第3章 浮沉(五)第1章 大賊(一)第6章 持槊(六)第4章 醉鄉(四)第6章 錦瑟(一)第3章 爭雄(六)第5章 無家(六)第4章 補天(四)第2章 出仕(三)第4章 補天(一)第2章 壯士(一)第6章 錦瑟(四)第3章 爭雄(四)第4章 變徵(三)第2章 吳鉤(四)尾聲二架空版第2章 吳鉤(三)第4章 國殤(四)第1章 出柙(二)第5章 獵鹿(一)第2章 虎雛(七)第5章 歸途(七)第4章 故人(六)第1章 羽化(三)第3章 爭雄(三)第3章 何草(一)第5章 君恩(四)第5章 獵鹿(六)第3章 無衣(七)第2章 背棄(五)第7章 盛世(五)第4章 國殤(一)第3章 無衣(一)第1章 雷霆(四)第5章 無名(三)第1章 出柙(二)第6章 持槊(四)第1章 擊鼓(二)第3章 扶搖(二)第3章 爭雄(四)第3章 何草(二)第4章 干城(一)第6章 持槊(六)第7章 盛世(一)第7章 盛世(七)第4章 國殤(八)第4章 醉鄉(五)第3章 爭雄(三)第7章 盛世(十一)第2章 展翼(三)第3章 無衣(一)第3章 爭雄(四)第1章 雷霆(二)第4章 國殤(一)第1章 出柙(五)第1章 雷霆(五)第3章 烽火(三)第3章 無衣(五)第3章 浮沉(六)第3章 爭雄(五)第5章 諾言(一)第7章 盛世(十)第4章 烽火(四)第3章 何草(四)第3章 烽火(五)第1章 大賊(六)第5章 出柙(五)第4章 補天(二)第2章 吳鉤(五)第2章 虎雛(六)第6章 錦瑟(二)第4章 國殤(一)第4章 取捨(七)第3章 扶搖(八)第2章 壯士(一)第2章 吳鉤(七)第4章 取捨(一)第2章 展翼(五)第5章 歸途(二)第3章 無衣(五)第5章 無家(一)第5章 無家(三)第4章 取捨(五)第4章 取捨(六)第6章 持槊(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