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7章 國號大漢

說起這吳健春,也是一個異數。他原本是吳貴妃的弟弟,當年和岳雲還一起聯手對付過趙琢。但自姐姐被完顏亮擄走後,自知失了靠山,便賣了自己苦心經營的飄雪閣,去南洋闖蕩了。沒想到他運氣極好,在一次前往東爪哇的航行中,座船遇上了暴風雨,被刮到了一處從未來過的海面上。

他查看羅盤,才發現竟然已經在爪哇島東南一千多海里的地方了。這裡已經遠離了商船的航線。船上的食物和淡水都要用完了。

吳健春無奈之下,只得指揮水手尋找附近的陸地,以補充淡水和食物。結果沒想到,他向南航行了沒多久,竟然發現了一片新的大島嶼,而在這個大島上,有許多大宋和南洋都沒有見過珍稀動物。特別是嘴巴象鴨子一樣的怪獸,腹中有一個口袋的大老鼠。

吳健春想起朝廷曾頒佈了法令,獎勵那些發現新的島嶼和珍稀動植物的航海家。

於是,他在記下了這大島嶼的座標後,裝載了這大老鼠和怪獸,返回了臨安。

吳健春帶回來的這兩個動物實在太過怪異,市舶司的官員也不知道該給他什麼獎勵。於是直接送到了李雨柔那裡,讓她審覈獎金的發放。

而這時,正好岳雲在戶部找李雨柔有事,看見這兩怪物之後,頓時大吃一驚。他自然認出來這是袋鼠和鴨嘴獸了。心忖難道這傢伙發現了澳大利亞?

在詳細詢問了吳健春一番後,他終於認定,吳健春這傢伙竟然真的發現了這個資源豐富的大陸。要知道,澳大利亞的鐵礦可是世界上最豐富的,這對將來國家的發展大爲有利。

在嘉獎了吳健春之後,岳雲便責成海軍部根據吳健春的記載,派出一支小型艦隊前往澳大利亞,以開闢前往這個資源豐富的大陸航線,爲以後的採礦治煉、移民等打下基礎。

通過報紙的大力宣傳,以及各地“祥瑞徵兆”的影響。短短一個多月內。朝野上下要求改朝換代的呼聲就被抄得高漲起來。

而監國公主趙瀅兒自然巴不得自己夫君早點成爲皇帝,她亦覺得趙宋氣數已盡,應該改天換命了。於是,又下了一次禪讓詔,並再次代表趙氏皇族提出。讓岳雲登基爲帝。

岳雲當然是又一次婉言謝絕了。

不過。到了楊月和陸文龍等人從日本作戰歸來後,趙瀅兒便第三次引着百官,親至嶽府門口獻玉璽和綬帶,稱宋室氣數已盡。她作爲太祖皇帝的子孫,亦認爲岳雲纔是最佳的皇帝人選,只有他才能帶領這個國家的人民,重新崛起,讓天下漢人免受異族荼毒。。

這一回。岳雲終於沒有再推脫了,他在羣臣和軍中將領們的歡呼聲中,點頭同意道:“既然大家都認爲,本王纔是引領這個國家的最佳人選。嶽某再推辭的話,就顯得有些矯情了………好吧!就讓我肩負起這個重任吧!”

衆人這時均是大喜,紛紛軀身行禮,高呼:“萬歲!萬歲!萬萬歲!”

很快,朝中羣臣便商量決定,三日後舉行禪讓儀式。爲岳雲舉行登基大典。

只不過,新皇登基總得確定一個國號。而這新的國號叫什麼,羣臣卻是議論紛紛,就連一向親密無間的劉一寧、虞允文、薜源等亦是爭得面紅耳赤。

劉一寧認爲可以不改國號,大宋已經立國兩百年了。雖然最後幾任皇帝無道,卻也不能抹殺它之前的功績,大宋的百姓相對之前歷朝的民衆來說,生活得算是最好的了。要不是北方的異族太強。大宋其實也是不錯的。而且大宋公主趙瀅兒又是岳雲的妻子,他也算是皇親國戚了。完全可以就以“宋”爲國號,這樣民間的反對浪潮最小。

不過以鞏月漓、薜源等人卻是堅決反對,稱既然是建新朝,哪有還用原來國號的道理?古往今來,從未有哪個受禪的新帝是用前朝的國號的。

而他們的意見也代表了大多數大臣的意見,認爲建立新的王朝是推陳出新的事情,怎麼能延用“宋”這個舊國號?

只是,新的國號取什麼名字,羣臣卻是衆說紛芸。王童說簡單點,就叫“嶽”好了。薜源卻是立刻反對,稱以皇帝的姓爲國號的只有南北朝時代的陳朝,而且只存在了二十來年就爲隋朝所滅,可見這樣取國號,新朝會極爲短命。

虞允文提議叫“吳”,理由是現在大宋的最重要根基是江南一帶,民衆皆說一口吳儂細語,且以前三國時期,孫權曾建立吳國。

而陸游卻站出來反對,稱南北朝時期,盤據江南的還有齊和樑兩個朝代,爲什麼不叫齊或者樑呢?

後來還是朱熹的意見,得到了岳雲的贊同,而平息了這場爭論。

他說道:“陛下先封漢王,再登基爲帝,理應以‘漢’爲國號。隋、唐兩朝的開國君主楊堅和李淵皆是先封隋國公和唐國公,後建隋、唐兩朝的。我們也可以此慣例照辦!且咱們都是漢人,以‘漢’爲國號也有利於以後北伐中原時,號召當地漢人百姓!”

岳雲也深以爲然,他當即就拍板道:“朱大人言之有理!國號就定爲‘漢’吧!”

國號定下來之後,便要確定年號,衆臣提出了幾個年號,最後終於敲定了一個叫“永興”的年號。

對於年號,岳雲倒是沒什麼追求,那些大臣要用什麼年號,就隨他們折騰去吧。

朝中羣臣商量之時,大理寺監獄內,何鑄、張擇端、範同、薜弼等人卻是面如死灰一般。

雖然衆人並沒有呼天喊地、捶胸頓足着大聲苦鬧。但外面獄卒眉開眼笑地談論岳雲的登基一事,卻像鐵錘一般不斷地打擊着衆人漸漸脆弱的神經。似乎是再也忍受不住這種掙扎等死的壓力,脾氣剛烈的何鑄第一個打破了沉靜說道:“大宋已經滅亡了,聽獄卒說,秀寧公主已經宣佈皇室將大宋的皇位禪讓給岳雲,三日後,岳雲就要舉行禪讓儀式和登基大典了。我等身爲宋臣已無顏苟活於世。諸位大人,我們以死殉國,陪伴先帝,以全名節吧。”

衆人聽到此話,皆不禁有些心驚肉跳。何鑄說的話他們並不是沒有考慮過。只是,當真的要面對死亡之時,這些注重名節的士大夫依舊會猶豫會害怕。

他們發現,其實這一切早已註定了。這幾年自己這些人與民衆越來越脫節了。總是沉浸在自己編織的夢想中罷了,以爲以皇帝的名義,振臂高呼,就有很多人來投靠。可從如今百姓對禪讓之事如此高興的反應來看,天下人只怕十之八九都是擁護岳雲的。

如今夢醒了,一切也就該有個了斷了。身爲士人的自傲讓他們不得不選擇自盡來保住自己的名節。意識自己的生命即將走到盡頭之際,這些大臣皆不禁悲由心生。他們想到了自己的家人,想到了自己的妻妾,更想到了民間還遺留的一些太祖後裔,不知道岳雲即位後會不會對前朝皇室趕盡殺絕。

在何鑄的帶頭下,他們將衣服撕成布條,掛在了房間的樑柱上,然後將脖子伸進了繩套……

第二天,朝堂之上,岳雲已經和趙瀅兒坐在了一起,雖然他還沒有正式加冕,但在衆臣眼中,已經是皇帝了。只不過,岳雲還是讓大家不要叫他陛下,而仍稱漢王,以免落人口實。在宋朝評議之風甚爲開放的時候,這一些枝節之事,也容易被一些鑽牛角尖的文人認爲是越禮行爲。

今天朝會上討論的事情便是以誰爲相之事,岳雲當了皇帝之後,自然就不會再當首相了。而衆人圍繞着這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職位,又展開了激烈的爭奪。

在羣臣的討論中,共有三位人選。一位是虞允文,一位是薜源,一位是陸游。

岳雲認爲,他們三人從能力上來說,都絕對能夠勝任。而他最中意的,是三人中最年輕的陸游,此人無論是內政還是外交,軍事還是謀略,是朝中百官中,綜合能力最強的一位。

但陸游的弱點便是太過年輕,現在也不過二十五歲,威望差了一些。

而薜源雖然能力也很強,歲數也合適,四十餘歲正是擔任高級官員的黃金年齡,年富力強,經驗豐富。且薜源也是文官中難得的幾位懂軍事和外交的人才。

但對薜源來說,最大的不利便是他的出身,他出身海盜,這在很多清流眼中,是當過“賊”的人,顯得身家不清白。因此反對他爲相的人亦是不少。

於是,虞允文便最後脫穎而出,成爲了大家皆能一致接收的人物。他是文官,卻是軍事型的文人,懂軍事,懂謀略,在內政和外交上稍差。不過有劉一寧和重新得到重用的老外交官馬擴輔佐,想必也問題不大。而且他的父親亦在四川官場當官多年,算是一個官宦世家了,又是最早跟隨岳雲的人,無論是臺灣系的官員,還是大宋本土的官員,都能接受他。

在衆望所歸之下,虞允文便被確定爲了新朝的第一任首相。

第485章 臨安的應對第726章 岳雲醒來了第721章 日本的劇變第568章 飄雪閣的聚會第41章 楚州之戰的尾聲第652章 吳東林的對策第805章 出兵日本第72章 二女相爭第781章 沙河之戰的序幕第445章 臺海大戰(下)第561章 雙方的無奈第589章 岳飛和李清照的婚禮(上)第554章 九嶺鎮之戰(五)第65章 岳雲的計策第25章 初次交手第788章 化干戈爲玉帛第581章 少年朱熹第607章 引發圍觀第379章 皇宮中潛伏的危機第137章 汴京之戰(四)第569章 趙構現身第78章 莫耶谷第310章 趙構召見第436章 離別前的纏綿第765章 德州之戰(上)第211章 岳雲的計策第272章 殿試的準備第761章 日本大混戰第6章 拜會曹公公第458章 危險時刻第517章 襲營之戰(上)第494章 初戰橫山(上)第690章 宿州之戰第273章 殿試(上)第214章 後果嚴重第226章 薜馬密談第402章 見到韋太后第271章 公堂激辨第783章 沙河之戰(中)第447章 占城駙馬第414章 潼關之戰(五)第461章 與朝廷攤牌第538章 遼軍攻四川第88章 中原民衆請願團第85章 襲殺蕭毅(上)第385章 臨行前的道別第144章 說服義軍第212章 佈局救人第300章 落難公主第736章 大宋的最後一次朝會第165章 決戰小商河(六)第827章 成吉思汗的父母親?第434章 席間驚變第558章 九嶺鎮之戰(九)第379章 皇宮中潛伏的危機第768章 德州光復第185章 月漓的本領第80章 險象環生第602章 “德昭未遂叛亂”的善後第332章 薜源相投第533章 遼國的反應第198章 醋罈子翻了第149章 一路攀爬第686章 宋金大海戰(四)第217章 驚人的消息第426章 逃出金國第318章 秦檜來探第786章 岳飛得救第762章 三路北伐第798章 完顏亮的最後瘋狂第384章 與趙瀅兒的談判第568章 飄雪閣的聚會第422章 完顏稟之死第459章 万俟卨的毒計第105章 宴會驚變(上)第26章 守城部署第303章 李師師復出第538章 遼軍攻四川第329章 請君入甕第82章 定計報復第596章 嶽府變故第358章 劉光世赴任第154章 赴遼廷議(上)第50章 懲治秦熺第801章 耶律普速完的決斷第695章 秦熺獻計第37章 完顏宗敏的擔憂第441章 風雨交加的臨安第81章 兇手是誰?第509章 與趙琢攤牌第393章 營救韋太后的難題第776章 燕京的屠殺事件第780章 高麗出兵第217章 驚人的消息第645章 賢內助第189章 爾虞我詐第356章 石見銀山第654章 万俟卨的計策第85章 襲殺蕭毅(上)第548章 涪江之戰(中)
第485章 臨安的應對第726章 岳雲醒來了第721章 日本的劇變第568章 飄雪閣的聚會第41章 楚州之戰的尾聲第652章 吳東林的對策第805章 出兵日本第72章 二女相爭第781章 沙河之戰的序幕第445章 臺海大戰(下)第561章 雙方的無奈第589章 岳飛和李清照的婚禮(上)第554章 九嶺鎮之戰(五)第65章 岳雲的計策第25章 初次交手第788章 化干戈爲玉帛第581章 少年朱熹第607章 引發圍觀第379章 皇宮中潛伏的危機第137章 汴京之戰(四)第569章 趙構現身第78章 莫耶谷第310章 趙構召見第436章 離別前的纏綿第765章 德州之戰(上)第211章 岳雲的計策第272章 殿試的準備第761章 日本大混戰第6章 拜會曹公公第458章 危險時刻第517章 襲營之戰(上)第494章 初戰橫山(上)第690章 宿州之戰第273章 殿試(上)第214章 後果嚴重第226章 薜馬密談第402章 見到韋太后第271章 公堂激辨第783章 沙河之戰(中)第447章 占城駙馬第414章 潼關之戰(五)第461章 與朝廷攤牌第538章 遼軍攻四川第88章 中原民衆請願團第85章 襲殺蕭毅(上)第385章 臨行前的道別第144章 說服義軍第212章 佈局救人第300章 落難公主第736章 大宋的最後一次朝會第165章 決戰小商河(六)第827章 成吉思汗的父母親?第434章 席間驚變第558章 九嶺鎮之戰(九)第379章 皇宮中潛伏的危機第768章 德州光復第185章 月漓的本領第80章 險象環生第602章 “德昭未遂叛亂”的善後第332章 薜源相投第533章 遼國的反應第198章 醋罈子翻了第149章 一路攀爬第686章 宋金大海戰(四)第217章 驚人的消息第426章 逃出金國第318章 秦檜來探第786章 岳飛得救第762章 三路北伐第798章 完顏亮的最後瘋狂第384章 與趙瀅兒的談判第568章 飄雪閣的聚會第422章 完顏稟之死第459章 万俟卨的毒計第105章 宴會驚變(上)第26章 守城部署第303章 李師師復出第538章 遼軍攻四川第329章 請君入甕第82章 定計報復第596章 嶽府變故第358章 劉光世赴任第154章 赴遼廷議(上)第50章 懲治秦熺第801章 耶律普速完的決斷第695章 秦熺獻計第37章 完顏宗敏的擔憂第441章 風雨交加的臨安第81章 兇手是誰?第509章 與趙琢攤牌第393章 營救韋太后的難題第776章 燕京的屠殺事件第780章 高麗出兵第217章 驚人的消息第645章 賢內助第189章 爾虞我詐第356章 石見銀山第654章 万俟卨的計策第85章 襲殺蕭毅(上)第548章 涪江之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