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職業發展的角度講,會計人員的道路比較直觀,一條是職稱的道路,中專畢業生從會計員開始做,大專和本科畢業後從助理會計師開始,助理會計師三年後考取會計師,如果單位足夠大,個人足夠努力再考取加評定爲高級會計師。另一條是職業發展的道路,開始工作最好從出納開始做起,然後記賬會計,然後成本會計,然後主管會計,然後財務經理,如果單位足夠大,就可以到財務總監。職稱在有些單位是與工資掛鉤的,尤其是大的國營企業,這樣單位內部有時還會有一套聘任體系,你考取了會計師,單位可能只聘任你爲助理會計師,或者你是助理會計師,單位可能認爲你的能力可以做會計師,就聘任你爲會計師,這又是一條發展道路。所以,做會計其實比較好,不需要在職業與職稱間搖擺不定,不知道下一步該做什麼,就按部就班的漫漫做吧。
說到這兒,就有人提起註冊會計師是怎麼回事,註冊會計師是一種資格或水平的認定,有其特定的權限,就像律師一樣,一名考取了律師資格證的人不一定就在律師事務所工作,只代表了他個人的知識可以做律師,但是律師事務所裡面一定要有律師資格的人。註冊會計師不一定在會計師事務所做,但是會計師事務所一定要有註冊會計師,否則很多業務他們就不能做。大家都知道在發達國家律師和註冊會計師是高收入高層次的人,我們國家目前也一步步朝這個方向發展,近幾年隨着市場經濟進一步發展,律師和註冊會計師作爲獨立的代表,其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同時其自身素質也在不斷地加強。
就職稱這條路,國家是有年限限制的,本科畢業一年後纔可以考取助理會計師,助理會計師三年後纔可以考取會計師,沒有辦法,這樣我就在本科畢業四年時,成爲會計師,這一年我也成爲了會計主管。
如果單位不大,從會計到主管其實跨度不大,如果是個很大的單位,這一步就比較的難,我有一位同學,畢業後4年的時間裡,他只負責一本應付賬款帳,當然是在大型國有企業裡。因爲教學體制等各方面的原因,會計理論和實際完全是兩回事,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一個學生從本科會計開始讀,直到博士畢業,如果沒有實際做過帳,他根本就分不清發票和收據的用途和區別。一般來說會計崗位只負責部分帳務或覈算,而主管崗位就要對單位內部的整個資金流成的財務反映和監督負責,也就是到了主管崗位纔會真正明白單位內部所有的財、物是如何通過財務的方法進行記錄、彙總、分析、彙報的。
一個大單位的會計主管和一個小單位的主管,重量級是完全不同的,不僅僅需要年齡上、閱歷上的差異,在日常會計處理的複雜程度上就完全不可比。從崗位責任來說,會計主管這一級別的工作內容還只是對部門內部負責的,不會列席單位經理級會議,只是對部門內部財務處理方法、帳務關聯關係、覈算體系之類的工作負責。一個小單位,每個月的資金流量比較小,業務也比較單一,發生的頻率比較小,甚至有的單位日常只有一個出納,然後聘請一個不坐班的會計月底處理一下帳務和報表即可。自然這樣單位的會計主管,甚至出納、會計、主管一人兼的主管,他所經歷的業務,所碰到的帳務處理都比較簡單。一家大單位的會計主管,例如一傢俱有自營進出口權的生產型企業,首先成本計算方法比較複雜,然後,內部部門、人員多,要面對的日常業務對象比較複雜,供應商、國內國際的客戶、生產過程的控制,稅務帳務處理等,都是極其複雜的。也正是這種複雜才真正的鍛煉出好的會計。在這樣的崗位上工作幾年,心裡就會掌握全局,以後遇到再複雜的局面都不會感到無從下手,這就是所謂的遊刃有餘的老會計了。
大多數的人都知道這樣一句話,醫生和會計,都是越老越好,這句話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客觀的事實。醫生是治病救人的,只要是有心人,在整個工作過程中他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和處在各種階段的病人,雖然說科技發達了,再發達的科技也無法準確地設計一套萬能的程序,可以根據病人的所有症狀,客觀的給出最好的治療程序,因爲症狀無法全部客觀反映,是需要語言描述的,語言是不準確的,這樣只有靠醫生日積月累的觀察與掌握,然後才能準確地判斷與治療。會計是客觀的核算和反映經濟實體的資金狀況的,國家有各種各樣的法律和制度來描述基本的財務處理方法,但是,客觀情況總是千變萬化的,會計處理方式也有很大的迴旋餘地,準確地把握各種覈算方法,在不違背國家相關規定的前提下,有很多種方法可供選擇,從而在最終的結果—稅收和報表上做文章,還有單位內部的資金流程鏈,好的會計可以從專業的角度一針見血的指出這中間存在的問題,有時候一句話可以節約幾十萬。會計從來不是給單位賺錢的,但是他們是可以省錢的,只要能找到好會計。
財務經理和會計主管的最大區別是責任不同,上面說了主管只對部門內部事務負責,財務經理在部門內部,制定部門規章制度,決定部門內部人員崗位責任及分工,在單位內部,要和其他部門協調,要按照財務報告的內容作出財務分析,向公司領導層彙報並提出建議和意見,列席單位中層以上的會議,對公司重大問題作出表決或提出自己的看法,提交年度決算並按照單位發展規劃,制定中長期和年度預算。對外,要協調相關的聯繫單位,包括稅務、工商、海關、銀行,尤其是目前中國金融體系不太健全的情況下,怎樣處理好銀行關係,以便在單位需要時及時得到銀行的支持,佔去了財務經理的大多數時間和精力。也就是,財務經理的工作是管理工作,而在這之前的主管及會計做的基本是具體的實務性工作。
小企業只設財務經理,大單位因爲覈算體系比較複雜,業務衆多,財務內部又會設許多單獨的部門,例如出納科、成本科、帳務科等,像這種單位,每個科設經理,然後再設財務總監或分管財務的副總職位,統管所有的財務事宜,具體工作內容除了上述財務經理的部分工作外,還要對單位的投資做出規劃和分析,對整體資金籌集和使用負責,對部門內部的工作規劃、人員配置負責。
會計是老的好啊,在主管這個崗位上,我做了四年的時間,然後換了個單位成了財務經理,在這個崗位上,我又做了近五年的時間,如果繼續做下去,我還會是一個好的財務經理,但是我自己無法忍受了,終於跳了出來,因爲一個財務總監的職位,到這一年,我用了12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