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范陽城破

五月初,李茂跟着大軍走了。同去的還有秦老將軍的家人,秦斌的親叔叔,他是去幽州替父親收屍的。

秦斌原本已經在議親了,他的祖父死在幽州,親事就被耽擱了。秦斌之父神策將軍秦鋒本該丁憂,但由於如今北面正在打仗,可能投身戰場的將臣卻是可以不必丁憂的,這種叫做“墨絰從戎”,又稱“金革之事不避”。

秦鋒和尹朝餘孽有國仇家恨在身,恨不得立刻帶着中軍北上替父報仇纔好,皇帝奪了情,他也不迴避,辭了兩次就受了,轉而更爲賣力的操練中軍。

中軍是大楚最精銳的軍隊,中軍中的武衛營、中堅營、中壘營、驍騎營、遊擊營、中領、中護營都是滿編,駐在京城外拱衛京師,也是大楚最爲機動的一支部隊。

若是前方有失或要收復國土,這支中軍就要出去征伐了。

李茂帶走的是中軍中“遊擊營”和“武衛營”的混合編隊,三萬中軍足以護衛他的安全,畢竟他是不上戰場的。

但李茂怎麼也沒有想到,他們一行人剛剛到了燕州,范陽城就破了。

“你說什麼?范陽城破?”

李茂不可思議的看着來傳戰報的士兵,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怎麼破的?范陽還有八萬大軍,夠十萬人吃上五年的糧食!”李茂身爲兵部尚書,自是對每座城裡的部署都瞭若指掌。

守城不像攻城,像是范陽這樣規模的城池,若是八萬人守城,對上尹朝加胡人那七八萬人,守上十年也不成問題。

而且范陽有兵員糧草補充,胡人卻是死一個少一個,總有耗光他們的一天。

“華將軍受范陽盧氏勸說,帶着四萬大軍出城收復范陽周邊的失地,結果胡人的軍隊不知怎麼從東面繞了過來,城中有內賊接應,強開了東邊的城門,范陽城破,范陽的北軍奮死抵抗,剿滅一萬餘人,如今……如今全部生死不知。”

那士兵少了一隻耳朵,想來南下報信的過程也是驚心動魄。

所謂生死不知,怕是凶多吉少。

“華將軍和幾位副將都出了城,范陽城羣龍無首,東門被破之時,范陽盧氏帶着北方几個大族明哲保身,首先投降。那幫叛賊中一個自稱是尹朝上將軍的人的接收了范陽。我們斥候營的斥候冒死出城報信,華將軍如今被困孤地,四萬精銳失去補給。袁將軍,李大人,還請奪回范陽!”

李茂和袁羲相視苦笑。

范陽和平盧互爲犄角,范陽不失,則幽州還有收復的希望。如今范陽城破,平盧處於陷落的幽州北面和已經被胡人佔據的范陽之間,已成死地。就算平盧能夠受住兩面夾擊,可它位於兩者之間,就算守住也不算什麼關要了。

“李大人,范陽城破,反賊很有可能馬上回南下。居庸關不可失守,如今不是收復范陽城的時候,我們如今應當前往居庸關,收縮防線,收容幽州南逃的百姓纔是。”袁羲也是宿將,對北方的局勢遠遠超過死去的秦武陽和貿然出城的華鵬。

他估計范陽應該有世族倒戈,既然范陽已失,幽州全部陷落只是時間的問題。如今該做的便是守住燕州,等待王師北伐。

只可惜他二十萬定北軍,在幽州因爲內奸外患,竟然只剩下幾萬人。除了困於死地的華鵬,便只剩平盧裡那四萬定北軍將士了。

袁羲一想到這裡,忍不住老淚縱橫。

李茂來之前便和許多老將在李銳的沙盤上反覆推演過。范陽失守便是其中一個推演的方向。若是范陽失守,便只能退兵燕州,牢牢守住倒馬關和居庸關,然後以燕州的涿縣、懷朔爲根基,往北推進,收復幽州。

燕州地小,但居庸關先要,扼控此口便能擋住南下的軍隊。

只是自從尹朝的反賊舉旗造反開始,各地的內奸和刺客就層出不窮,這尹朝餘孽蟄伏這麼多年,竟是在北方各地都有佈局,顯然謀劃造反不是一天兩天,更不是匆忙起事。

這麼一想,尹朝餘孽和岐陽王的後人又開礦,又養馬,鑄造私錢,販賣私鹽,甚至搬空了張家公中的銀子,竟都是爲了去年二月的造反。

他們甚至還趕在春耕的時候起事,就是爲了讓北面的百姓無糧可種,耗上一年下來,幽州逃到南方的百姓都是家破人亡之人,需要朝廷賑濟,若是賑災不力,就會生亂;留在北面的活不下去,就會投奔反賊活命。

這支反賊手段惡毒,心思狡詐,實在是讓人恨之入骨。

“你們有幾人到了燕州?可否重回范陽報信?”李茂看着那個少了一個耳朵的斥候,心中有些不忍,可還是不得不問。

“還有四人,都是精通幽州地形的兄弟。李國公有何吩咐,標下聽令便是!”這士兵雖然耳朵掉了一個,只用布條纏着,可卻毫不在乎的模樣。

自古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果然不虛。

“本官要你們傳令給被困在范陽城外的華將軍,讓他退守西面的平盧城,撐到我們北征。”李茂眯着眼,一個想法涌上了心頭。

“反賊不會無緣無故的出現在范陽城外,范陽的東邊一定有什麼通往北面的捷徑。范陽城內的世族世居范陽,也許正是他們告訴了反賊這個秘密。本官需要一隊斥候潛回范陽附近,細細打探這羣反賊是怎麼來到范陽城外的,若是我們能依路而返,三面被圍的就會是范陽。”

“標下必不辱命!只是……我們只有四人……”那斥候犯了難。

“遊擊營願往!”遊擊營的郎將出列,自告奮勇接下此事。“此番隨軍北上的遊擊營兵士裡有不少是原籍幽州的,末將可遣數十人和這四位斥候喬裝北上。”

“如此甚好!”李茂大喜,繼而對這位缺耳斥候做了一個長揖。

“此去九死一生,請務必小心。”

那士兵感動的淚涕橫流,接了軍令就立刻跟着遊擊營的郎將出帳了。

李茂匆匆寫了兩封戰報,命令軍中的騎兵立刻送回京城,袁羲正在和中軍武衛營的郎將分析局勢,忽見李茂拍了拍手掌,肅容說道:

“事態緊急,袁將軍,這幾日我們要辛苦點了。”

“命令中軍,準備開拔。”

燕州,涿縣。

涿縣在幽州和燕州交界之處,古稱涿郡,乃是北方一座中等城池,也是燕州張氏的郡望所在。

過去的涿縣十分繁盛,但後來范陽興起,又在要衝之地,便代替了涿縣拱衛大楚北面的門戶,涿縣的地位就不如范陽重要了。

但即使如此,涿縣在北方依舊算是一座繁華的縣城。

扶棺回鄉的張寧和張致兩兄弟,如今正坐在涿縣縣衙的大堂裡,冷眼盯着堂中的諸人。

大堂的堂中跪着一干族老族少,張寧張致兩兄弟身後全是刀兵齊整的家將,堂外圍着張家的族人和涿縣張氏的鄉紳、德老,致仕官員等。

張寧和張致回鄉不久後就發覺到了涿縣有些不對。

先是族中長老不停的催促他們趕緊移走他父親的棺木,去涿縣以外的某處風水寶地安葬,而後張寧有發現族中的族老和一些陌生人經常聚會,有時候甚至還有涿縣的官吏參與。

張寧張致兩兄弟是知道祖父乾的那些事情的。他娘甚至擔心他們兄弟兩個以後會被牽連,提早在族中置下了不少祭田,就爲了萬一能逃脫噩運,至少還有安身立命的根本。

他們很快就想到了尹朝的那些餘孽。燕州是張氏的興起之地,他祖父失蹤那麼多年,既然不在京城裡,顯然肯定是在安全的地方謀劃。

有什麼地方會比自己的老家更安全呢?

照理說張寧和張致已經離族,是不該再管族中的事情的。他們謀反也好,作亂也罷,都是自取死路,勸之無用。

但更多不知情的張氏族人是無辜的。這些人也許只是個普通的張家子弟,也許是張家不受重視的旁支庶子,但無論如何,總是張氏的血脈。

他們祖父造下的孽,理應由他們兄弟來解決,而不該放任他們繼續作惡,危害到涿縣一縣的百姓。

所以張寧張致兩兄弟假作移靈出城,去了涿縣東南的一個地方去尋覓有好風水的地方,實際上卻偷偷潛回涿縣,找到昔日在涿縣資助過或曾經十分親密的族中老幼,請他們一同調查此事。

正如他們所想的,有大部分的張家人是不知道族老們準備做什麼的。

許多年輕人知事的時候就只知道自己是大楚百姓,不知尹朝有多興盛,更不關心自家在尹朝時有多麼顯赫。

對於他們來說,做到一部尚書的張寧和西域邊陲大將的張致兄弟纔是他們的榜樣,雖然這兩人因爲殺親案憤而離族,卻不能抹滅他們在張家年輕人裡的威望。

再加上崔氏在老家置辦了許多祭田,這些祭田的出產和糧食換成的銀兩都是用來接濟族中的老幼婦孺、鰥寡孤獨的,頗結下了不少善緣,這些老弱婦孺都願意爲張家兄弟盡力,便都願意幫助他們。

張寧兄弟打探了大半年,終於知道了涿縣這些張家的族老和縣吏們是要做什麼。

他們準備做反賊的內應。

這些人用自己的人逐步更換城門的守兵,還控制了涿縣周邊的鄉里,藏了不少可疑之人。

對於這個打探出來的結果,張寧這邊的族人鄉紳都嚇壞了,張致更是怒不可遏,直呼這些族老爲“老賊”。

拖着一族老小下水,簡直是瘋了!

他們莫不是覺得開門揖盜以後,張家子弟只能認了這個結果,就和幽州北面數個世族舉族投降不成?

既然有內應,必定有人要攻城。雖說范陽城高人衆,又有北面的平盧作爲緩衝,絕不會輕易被破,但通曉軍事的張致還是派出家將在北方各道日夜監測,以防有奇兵南下。

張寧動用了昔日吏部尚書的關係,細細遴選了一些絕對不會有問題的地方官員,手書數封,遍傳周邊數縣,要求他們徹查城中奸細,以防反賊作亂,又借了不少鄉勇,他們帶着族中的青壯,攻其不備出其不意,綁了族中參與謀反的族老和涿縣的大半官吏。

至於被調換的守城之人,更是當場格殺,決不讓他們傳出一分消息出去。

“這等裡通外敵之人,還留着做什麼,殺了罷!”張致不明白兄長爲何要把這些人綁到大堂裡來,又讓許多人來看。

張寧卻是故意讓這些人來看今天這一幕的。一來族中族老內裡通外敵,此事絕非臨時起意,必定有不少人左右搖擺,如今正好殺雞儆猴,嚇破他們的膽子;二來他如今已經丁憂,私扣官吏,又綁了族老,難免有人詬病,這時候開堂審問,也是爲了安穩民心。

此外,還有一些其他盤算,要等之後方能顯現。

“汝等身爲大楚子民,頗受皇恩,災時享受賑濟,更有北方數十萬大軍鎮守苦寒之地,方能讓汝等得以安居樂業。如今汝等居然自甘墮落,裡通外敵,置涿縣百姓之安危如無物,實乃重罪!”

張寧爲官二十餘載,一身風度不怒自威,更有殺伐決斷的親弟帶着家將在後面鎮住場面,這話一出,下面許多小吏立刻抖得如同秋風中的落葉一般。

聽到張寧的話,立刻有不少族人破口大罵了起來。

造反是要被族誅的,可不管你有沒有參與。

這些族老都是張庭燕留下的棋子,和北面來的人謀劃了許久,方纔做出完善的部署,想不到只是幾個月,竟然功虧一簣。

這些人面如死灰,也不辯駁,正是一副悉聽尊便的樣子。

www⊙ⓣⓣⓚⓐⓝ⊙¢○

張寧審問完了這些人,又一一將他們定罪,這便叫家將把他們押了起來,關進縣衙的大牢中,不讓外人接觸。

當夜,果然有人出去報訊,這些人自然就是張寧沒有抓到的漏網之魚。他們被張寧派人偷偷守着四門的家將族人抓住,又等了兩日,沒人去劫大牢,也沒人再出城去,張寧這才肯定應該沒有更多內賊了,就算有內賊,出不得城去,也掀不起大浪來。

就在張寧張致清理完涿縣內奸,安排涿縣當地的府兵替換內賊鎮守城門的第二天,北方要道把守的家將快馬回來報訊。

此時已經是午夜,張寧張致得到消息立刻披衣起身,都來不及穿齊衣袍,立刻趕至廳內,去見張致的那個家將。

家將示警,道是北面出現了一支軍隊,數量約有兩萬,正朝涿縣而來,約莫明日午時就會抵達城下。

“什麼?北面來的?可看清了,是不是幽州敗逃的定北軍殘兵?”張致感到一陣眩暈。

范陽破了嗎?爲何會有軍隊往南而來?

“並非大楚之兵。末將隱隱見到有不少胡人。”那家將乃是軍中游擊騎兵出身,目力極好,又善於隱匿身形,他所騎的駿馬乃是涼州的寶馬,速度比反賊的馬匹快得多,是以疾奔而歸,當夜就回了涿縣。

張寧聽到有兩萬左右,心裡稍微鬆了口氣。

涿縣雖然比不得范陽,但城池的規模還在,若是兩萬兵將,倒還能守上一陣。只是不知道如今北面是什麼局勢,若是范陽城破,那這兩萬反賊就是先頭來刺探的軍隊,以後怕是會有攻城的軍隊源源不絕的趕來。

張致久在行伍,擔心的便是范陽城破後,究竟會有多少漢人遭殃。

反賊造反時兵丁只有七八萬,還多是異族,可等他們攻下幽州,立刻就有了無數兵員。那些被俘虜被抓來打仗的青壯會被趕上前線,往往餓上數天,只有上陣殺人才會得到糧食。若是在前線不願倒戈相向,就會有督軍當場格殺,往往過的猶如牲畜一般。

這些人一旦殺紅了眼,就會忘卻家國,忘卻廉恥,忘卻自己的立場,只知殺戮,致死方休。而對正缺兵丁的反賊們來說,活下來的就能成爲正規軍,死掉的也就是炮灰而已。

“兄長,我們現在?”張致摩拳擦掌,恨不得大幹一場。

這些反賊是覺得涿縣已是囊中之物不成?

看他讓他們有來無回!

“準備守城吧。”張寧性格比張致穩重的多,“立刻去通知全縣,鄉勇壯丁都要上城牆守城。再派一些人去周圍的鄉里挨家挨戶報訊,讓他們在明日午時之前務必退入城內,務必要快,家中累贅的東西就別帶了。”

張寧從來沒有打過仗,對於戰事並無發言權。

身爲涼州都尉的張致帶着家人和家將們連夜出府,敲鑼擊鼓叫醒全縣之人,要求他們準備起滾油、滾水,拆掉大戶的石亭假山獲取大石,又準備弓箭、武器、甲冑,全縣動員起來,準備迎敵。

張寧回房拿出李茂給的信,想了想,一咬牙,開始給京中寫信。

若是給李茂惹了麻煩,那也是對不住了。如今情況緊急,涿縣是范陽之後的唯一關要,身後就是南下的居庸關,萬萬不能有失。

他提起筆,親自寫清了原委,但沒有寫家中族老裡通外敵之事,只是說發現北方出現一支反賊部隊,涿縣並無駐軍,但願意拼死守城,請求京中和周邊重鎮支援。

他已經打定主意,無論涿縣破沒破,涿縣這些族老官吏都要“守城而亡”了。

至少死得其所,不會累及家人。

他們應該謝他。

張寧吩咐親信將這封信和自己的名帖送去五十里外的一處驛站,細細說了如何和驛站裡的驛丞接話,如何說清現在的局勢,如何對上暗號等等。

那親信知道事關重大,拿了東西立刻就走。張寧回屋換上麻衣素冠,帶着家人出府,點了家中幾個可信的後輩出去各縣送信,順便請求救援。

第二日,已經走到燕州中部的中軍,突然在驛道上遇到了迎面而來的驛官。

照理說,遇到中軍出行,即使是驛官也要等候大軍先過,但這個驛官身後插着彩旗,騎着最上等的駿馬,一卷黃塵滾滾,瞬間就已經到了眼前。

那馬上的驛官在馬上一揮彩旗,大喝:“八百里加急!御賜金牌,阻者死,逆者亡!”,正是八百里加急的軍報驛官。

此地並無軍站,隊伍爲首的小將一聽來人的喝話就皺起了眉頭,想要派兵攔截,就在不遠處的李茂卻眼尖的發現這驛官的彩旗外圍鑲有明黃,正是皇帝御用的那批驛官,連忙讓中軍讓道,叫這個驛官先過。

這驛官也不傻,看到一支大楚軍隊出現在燕州境內,便知道應該是北上的中軍,他的馬速極快,駿馬飛馳而至,但見人影一晃,跳將下馬。

那驛官離着中軍約有一丈遠,對着軍中吼道:

“范陽城破,涿縣被圍,敢問來的是袁將軍可是鎮北將軍袁羲?”

作者有話要說:小劇場:

作者(問驛官):聽說八百里加急的時候,吃喝拉撒都在馬上,逢驛便進,換馬既出,是不是?

驛官:……你過來聞聞?

作者:……還是算了。

以上便是那驛官離着中軍一丈遠的真相。

第242章 急救之術第225章 李銳娶親(下)第5章 伯仁?伯仁第19章 揭開傷疤第229章 父子君臣第94章 組團組團98顧卿的野望第51章 賢妻良母老身聊發少年狂 第128章 待客之道老身聊發少年狂 第143章 李釗的才能160李家的“香餑餑”158“甜蜜”的負擔老身聊發少年狂 第145章 縣主和箱子老身聊發少年狂 第192章 偶像崇拜117李鈞當官第198章 祭祀天地第181章 談玄論道165顧卿養病第35章 邱氏揚名老身聊發少年狂 第194章 萌(蔭)星出世109陷入僵局第178章 功臣回京97李鈞的覺悟第39章 顧卿教孫93先生可怕第83章 生死劫殺95齊心協力第37章 “小人”和“老妖”第29章 恩寵有加第203章 寅虎丑牛老身聊發少年狂 第143章 李釗的才能第199章 銳兒別哭117李鈞當官259張玄X顧卿的日常(五)老身聊發少年狂 第134章 動亂將至第62章 一夜無眠第44章 李銘搬家第239章 可怕的齊邵第246章 兵分兩路第149章 張玄受命第144章 德陽郡主的煩惱第37章 “小人”和“老妖”第5章 伯仁?伯仁116咱有權有勢第28章 過節過‘劫’第204章 李銳出仕第40章 仗勢欺人老身聊發少年狂 第148章 去找張天師82猛虎出閘第154章 浮誇的演技117李鈞當官164我要分家產第246章 兵分兩路第12章 前朝舊事102邱老太君出山第217章 張玄引魂第248章 迎回太后第213章 太平有象第238章 如何去迎?87李銳自盡第115章 探花使刁難97李鈞的覺悟第235章 張玄出山第126章 陸珺的心思第5章 伯仁?伯仁第37章 “小人”和“老妖”第65章 “劫富濟貧”第197章 李釗的翅膀第44章 李銘搬家老身聊發少年狂 第186章 不計前嫌259張玄X顧卿的日常(五)第77章 月圓之夜第183章 鼎盛之始第125章 來的太遲第31章 舅舅威武第78章 色與魂授102邱老太君出山第181章 談玄論道第232章 當年之約老身聊發少年狂 第190章 辭舊迎新第178章 功臣回京第24章 駑鈍的小胖第73章 李茂失蹤第219章 真·熊孩子第74章 汾州疑雲第197章 李釗的翅膀第72章 重操舊業?第243章 少帝出京121這是個技術活118顧卿的事業第15章 餓其體膚老身聊發少年狂 第143章 李釗的才能第59章 顧卿的決定第79章 進城報信第96章 齊邵“投誠“第201章 一年後第79章 進城報信第247章 收服荊南第22章 搖光姑娘
第242章 急救之術第225章 李銳娶親(下)第5章 伯仁?伯仁第19章 揭開傷疤第229章 父子君臣第94章 組團組團98顧卿的野望第51章 賢妻良母老身聊發少年狂 第128章 待客之道老身聊發少年狂 第143章 李釗的才能160李家的“香餑餑”158“甜蜜”的負擔老身聊發少年狂 第145章 縣主和箱子老身聊發少年狂 第192章 偶像崇拜117李鈞當官第198章 祭祀天地第181章 談玄論道165顧卿養病第35章 邱氏揚名老身聊發少年狂 第194章 萌(蔭)星出世109陷入僵局第178章 功臣回京97李鈞的覺悟第39章 顧卿教孫93先生可怕第83章 生死劫殺95齊心協力第37章 “小人”和“老妖”第29章 恩寵有加第203章 寅虎丑牛老身聊發少年狂 第143章 李釗的才能第199章 銳兒別哭117李鈞當官259張玄X顧卿的日常(五)老身聊發少年狂 第134章 動亂將至第62章 一夜無眠第44章 李銘搬家第239章 可怕的齊邵第246章 兵分兩路第149章 張玄受命第144章 德陽郡主的煩惱第37章 “小人”和“老妖”第5章 伯仁?伯仁116咱有權有勢第28章 過節過‘劫’第204章 李銳出仕第40章 仗勢欺人老身聊發少年狂 第148章 去找張天師82猛虎出閘第154章 浮誇的演技117李鈞當官164我要分家產第246章 兵分兩路第12章 前朝舊事102邱老太君出山第217章 張玄引魂第248章 迎回太后第213章 太平有象第238章 如何去迎?87李銳自盡第115章 探花使刁難97李鈞的覺悟第235章 張玄出山第126章 陸珺的心思第5章 伯仁?伯仁第37章 “小人”和“老妖”第65章 “劫富濟貧”第197章 李釗的翅膀第44章 李銘搬家老身聊發少年狂 第186章 不計前嫌259張玄X顧卿的日常(五)第77章 月圓之夜第183章 鼎盛之始第125章 來的太遲第31章 舅舅威武第78章 色與魂授102邱老太君出山第181章 談玄論道第232章 當年之約老身聊發少年狂 第190章 辭舊迎新第178章 功臣回京第24章 駑鈍的小胖第73章 李茂失蹤第219章 真·熊孩子第74章 汾州疑雲第197章 李釗的翅膀第72章 重操舊業?第243章 少帝出京121這是個技術活118顧卿的事業第15章 餓其體膚老身聊發少年狂 第143章 李釗的才能第59章 顧卿的決定第79章 進城報信第96章 齊邵“投誠“第201章 一年後第79章 進城報信第247章 收服荊南第22章 搖光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