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5章 燕王要做伊尹嗎?

楊沅心思一轉,馬上又改變了主意。

他微微頷首,對那慶王府家丁道:“頭前帶路。”

楊沅依舊上了自己的座車,在他的滷薄儀仗護持下,隨着那輛慶王府的車,緩緩離開了皇城。

宮門前的武士之中,就有皇城司的親事官,而楊沅在“清君側”之後,不知是有意還是忘了,並未對皇城司做過什麼控制。

所以,這個消息馬上便悄無聲息地傳遞到了後宮。

車上,楊沅靜坐在車中,望着前方輕輕晃動的簾子,忽地灑然一笑。

我的心態啊!

我的立場既然變了,心態也得及時調整過來纔是。

晉王不肯做天子,那我這個權臣就做定了。

既然要做權臣,那我這牆頭站的還那麼明顯做什麼?

這個二大王,還是有用的。

趙愷此時在王府裡,正在坐立不安。

他還是個十六七歲的少年人,而且就連他大哥也沒有過多長時間的儲君教育,他更是完全沒有這方面的培養過程,心性哪能沉穩的下來。

王傅呂護見了趙愷坐立不安的樣子,微微搖頭:“殿下,稍安勿躁。”

王府長史葛季平也道:“大位若有變動,二大王便是首選,燕王支持誰固然重要。

可燕王也需要一位信任他的天子,鞏固他的權位。

所以,燕王同樣有求於二大王,二大王切勿表現出急切姿態。”

趙愷聽了,這才意識到自己有些失態,便尷尬一笑,重新坐了下來。

宋朝的親王雖遠不及唐時親王權重,不過基本的王府屬官還是有配備的。

比如王傅,太子的老師叫太傅,王爺的老師自然就是王傅。

再比如長史,這是負責王府日常行政事務的官員。

其下還有司馬、諮議參軍、記室參軍等。

趙愷這幾天進宮請安、探望王叔趙璩,漸漸察覺到了不對。

他的長兄,如今的皇帝,由始至終不見其人。

這也就是宋朝十天半月的纔開一次朝會,否則朝野間早就發現天子被軟禁了。

趙愷把他察覺的宮中動靜說與他的王傅和長史聽了,呂護和葛季平不免就動了心思。

做太子屬官,還是有盼頭的。

只要太子登基,那就飛黃騰達。

可是做王府屬官,這一輩子基本上就到頭了。

頂多臨老致仕時,朝廷象徵性加官一級。

但是現在種種跡象表明,當今天子帝位不穩了。

那……如果天子一旦遜位,由誰繼承大寶?

呂護和葛季平突然發現,這張大餅要砸在他們頭上了。

他們大王可是皇次子,順位繼承的話,理所當然的新天子人選。

不過,理是這麼個理兒,他們也不確定。

爲確保萬一,這時候是應該向燕王示好了。

所以,兩個人趕緊就攛掇慶王,向燕王發出了邀請。

只不過,趙愷一個未成年的王,說起來還真沒有什麼能用來收買燕王的。

美人兒,他沒有。

財帛,他還沒楊沅多。

他能給的,也就是一個虛無縹緲的對於未來的承諾。

可他也不想想,燕王已經位極人臣了,他能許楊沅一個什麼未來,才能打動楊沅?

……

“太皇太后,燕王去了二大王府上,只待了三柱香的時間,便離開了。”

很快,吳氏這邊就得到了楊沅赴慶王之約的消息。

不過,雙方見面,具體談了些什麼,卻是無從打聽的。

但只從見面的時間長短,吳氏就大概分析出了想要的結果,心頭微微一鬆。

“愷兒看來是察覺到了一些風聲,盯上那張位子了。”

吳氏淡淡一笑:“他卻不知,越過他提名惇兒的,正是燕王。”

吳氏爲自己這個二孫子的愚蠢微微搖了搖頭,吩咐道:“趙愷再來請安時,叫他暫不必來了。

就說晉王需要靜養,本宮與太后,也需要靜養。”

內侍總管答應一聲,便退了下去。

皇太后謝氏道:“楊沅既然提議由恭王繼位,就不該赴慶王之會。”

現在趙宋皇室面臨着前所未有的變局,不過趙璩醒了,吳氏心頭一塊大石便落了地。

她知道,老趙家現在還能拴住楊沅這頭猛虎的,就是璩哥兒了。

既然璩哥兒無恙,朝廷局面至少暫時也就穩定了下來,她的心情也放鬆了許多。

吳氏笑了笑,道:“不然,站在你的位置,當然不該見。

但是站在楊沅的位置,卻是應該見的。”

眼下這局面,吳氏能商量事情或者傾訴心聲的,也就只有這個兒媳和陪伴在一旁的孫女趙寧兒了。

由於慶王和恭王與皇位的敏感關係,現在反而有什麼事都不能和他們商量。

倒是這老中青三代女子,身份更超然一些,所以可以在一起大大方方的議論此事。

吳氏道:“雖然不知道他和慶王說了什麼,但老身可以斷定,他不會透露自己的想法,但會稍稍露出口風,告訴慶王,皇帝確實要換人了。但……”

她看了看謝氏和趙寧兒:“但,帝位誰屬,是要由兩宮來決定的。”

皇太后謝氏疑惑道:“爲何如此?”

吳氏笑而不語。

楊沅去見了已經被放棄的慶王趙愷,這就更叫人放心了。

這說明,楊沅還有邀寵之心。

他有邀寵之心,便說明他沒有僭越君上、覬覦皇位的想法。

如果他爲了平生抱負,亦或爲了自保,想做一個權臣……

反正,兒子有能力卻懶散成性,孫子一個比一個不成器,有這麼一個有能力的權臣主持大局,維繫趙宋命脈,也未必不可以。

趙家的子孫,總不會一代代的全都不爭氣吧?

等到後代中再出一個如太祖般英武的人才,趙家的皇權,終有拿回來的一天。

吳氏意味深長地道:“如果他要做周公、伊尹、霍光,也未嘗不可。”

……

“燕王是要做伊尹嗎?”

說話的小書生脣紅齒白,眉眼如畫。

那整齊的漂亮的眼睫毛下,是一雙帶着甜意的杏眼。

肌膚分外白膩,漾着一種奶蜜般的潤澤,比玉生香。

誰都看得出,這是易釵而弁的一位美少女。

穿男裝只是爲了出行方便,所以船上衆人,倒也不會就把她當成了一個少年看待。

陸九淵笑了笑道:“慕易啊,你要知道,‘清君側’這種事,縱然是萬般無奈之舉。

可一旦踏上這條路,也是再無回頭餘地的。

當今天子之所爲,究竟如何,你我心中都有一個公斷。

或許……,燕王以後,也只能做一個伊尹了。”

慕易不是這“小書生”的名字。

她小小年紀,看起來似乎最多也只豆蔻年華,瞪起眼睛來時,還有一絲奶兇奶兇的稚氣呢。

所以,這也不是她的字。

但,“慕易”是她的號。

沒錯,這小姑娘小小年紀,卻給自己取了一個號:“慕易居士”。

她是陸九淵的小師妹,新蜀學的信徒,木易先生的狂熱粉絲。

她姓錢,閨名不肯示人。

“慕易”這個自取的號,就是因爲大儒木易而來。

小姑娘家世極好,不僅有錢,而且有着各行各業的人脈。

可以說,陸九淵等新蜀學弟子到處宣傳新學,爲木易大宗師造勢,他們大部分只能出個人力。

錢和物,都要靠這個小師妹。

再加上她俏美可愛,所以,在新學弟子們當中儼然就是一個團寵。

宋朝學風開放,士子們也好,太學生們也罷,縱論天下大事,那是什麼禁忌話題都敢說的。

何況這條船剛從巴蜀回來,船上的都是新蜀學派的弟子。

那小姑娘自然更無忌憚,便道:“但是,伊尹可是流放了太甲,自立爲王了呢。”

在儒家正統學派的說法裡邊,是承認《史記》所載的。

《史記》有載:伊尹,大商之名臣,不戀權勢,輔佐四代帝王。

第四代帝王太甲無德,伊尹流放了太甲。

三年後見太甲已悔過自新,遂迎回太甲爲王,他則病死了。

但是,比《史記》成書早了兩百多年的《竹書紀年》,是由戰國時期的史官所著的編年體通史。

在這部晉代因盜墓賊而出土的著作中,卻記載着大量與《史記》全然不同的歷史。

比如啓殺益、太甲殺伊尹等事件。

又比如,竹書記載,自周受命直到周穆王時是一百年,而並不是周穆王一百歲。

《竹書紀年》中記載“(殷)祖乙勝即位,是爲中宗”。

但《史記·殷本紀》中,卻說中宗是太戊。

但後世發掘的甲骨文上,寫的正是“中宗祖乙”。

只不過,《竹書紀年》的權力之爭,實在是不符合儒家學說對於上古時代的美好描述,因而遭到很多大儒抨擊、貶斥。

不過,它在儒家學者中也不是被全盤否定的。

包括很多否定它的大儒,其實也未必就真的不相信它的記載。

只是,價值取向的需要,註定了它不能被主流儒家學者認可。

但是,這也不是絕對的,歷代儒家學者中都有人研究它。

宋代的《太平御覽》中就記載“仲壬崩,伊尹(流)放太甲,乃自立”。

新蜀學興起後,潛移默化地改變着儒家學者,務實之風漸起。

對於《竹書紀年》,也就有更多學者進行研究並認可了。

在《竹書紀年》中,伊尹輔佐第四代皇帝太甲時,權力達到了巔峰,於是自立爲王。

七年後,太甲從流放之地潛回,殺掉篡位的伊尹,並改立伊尹的兒子伊陟和伊奮繼承伊家。

之所以他們普遍對失敗者採用流放的方式,而不是趕盡殺絕,是因爲在那個年代,做不到。

因爲那時的大臣,就如此前的女真部落聯盟,他們背後都是有一個大部落存在的。

而楊沅,從趙構、趙瑗,再到趙愭,這可是三代了。

大宋若是改立皇帝,正好是第四代。

若此時提及這個話題的是朝中大臣,必然因爲忌諱而顧左右而言它。

但,這條船上的,卻是一羣天不怕地不怕的學生。

於是,就這個話題,他們又開始了激烈的討論。

就在這時,一個船工跑進來,對這羣穿着儒衫的年青人稟報道:“各位先生,龍山渡碼頭就要到了。”

龍山渡碼頭上,一羣朝廷大員此時也正聚集於此,因爲首相魏良臣,今天要回建康老家去了。

碼頭上人頭攢頭,朱紫綠帛,各色冠帶,濟濟一堂。

第30章 摔個跟頭撿元寶-歪打正着第860章 說服第517章 當誅第494章 各懷鬼胎第929章 一出喜劇第797章 三山第401章 終夜第687章 秣馬厲兵第673章 紅顏禍水第775章 好閨蜜,一起寡第241章 都是代筆惹的禍第465章 一隅之光(為吹泡泡的老虎SL盟主加更)第202章 二哥哥,人家太想進步了第188章 牽絲戲第490章 我來神山,只要一個認證第474章 上官姐弟第295章 有些相見,不如懷念第325章 大家一起猜一猜第817章 綁上任家的船第497章 望眼欲穿第798章 馬革裹屍第461章 誰敢做初一第482章 天下熙熙第847章 橫掃山東路,活捉楊子嶽第609章 攻心第258章 金屋藏,十七嬌第813章 宮變第250章 今夜急急如律令(等待更新)第819章 盡在把握第307章 年輕人,咱們夢中相見吧第560章 吾欲一鳴驚人第85章 鴛鴦織就欲雙飛第865章 燕王要做伊尹嗎?第130章 封神的一刻(七千大章)第647章 一臺戲第15章 李押班沐押班第483章 算賬第843章 掀桌子第389章 香積寺第328章 做成鐵案第282章 謀身、謀國第539章 送上門的功勞第567章 躲過了‘十五’第547章 駙馬,公主,官家的小娘第114章 我欲求長生,只爲多殺寇第521章 一唱一和第670章 真正的天子門生第153章 非爲食髓知味第348章 還挺有儀式感第439章 朕,等不了啦!第804章 投降?多大點事兒第672章 一個罪名第893章 天下易第465章 一隅之光(為吹泡泡的老虎SL盟主加更)第465章 一隅之光(為吹泡泡的老虎SL盟主加更)第832章 選秀第674章 西行記第698章 不完美的計劃第525章 這天,小雪第730章 霸道撫帥的小補充第792章 莫衷一是第784章 寇可往,吾亦可往第432章 接不接盤第83章 堂下所跪何人第115章 那麼,開始吧!第317章 學我放火?第161章 我就蹭蹭,沾點機緣第443章 楊學士很高啊第595章 入彀第144章 師師不僅色藝冠絕第9章 娘子,我要跳槽第462章 親朋眾皆去,老鐵留一人第582章 彩雲霞中見白隼第705章 伽藍院,無垢尼第69章 請開始你的表演第109章 撥草尋蛇跡第415章 九曲叢祠鹿鳴宴第152章 有美一人,邂逅街頭第212章 人比人第857章 燕王歸(爲JJM盟主加更)第564章 她是誰?第641章 鷙鳥將擊,卑飛斂翼第820章 謀者謀於未兆第376章 姬香要做劉備第466章 八方雷動第360章 博多之殤第197章 弄潮何止江上人第468章 保姑爺第619章 一尺鱸魚新釣第308章 巧官喬貞第897章 各懷鬼胎第274章 無膽鼠輩楊官人第69章 請開始你的表演第332章 一屁股債第423章 調教李鳳娘第828章 上上之選(爲JJM盟主加更)第22章 一見一影一銷魂第251章 今夕倍惘然第504章 涌泉相報第56章 長兄爲盾次子矛
第30章 摔個跟頭撿元寶-歪打正着第860章 說服第517章 當誅第494章 各懷鬼胎第929章 一出喜劇第797章 三山第401章 終夜第687章 秣馬厲兵第673章 紅顏禍水第775章 好閨蜜,一起寡第241章 都是代筆惹的禍第465章 一隅之光(為吹泡泡的老虎SL盟主加更)第202章 二哥哥,人家太想進步了第188章 牽絲戲第490章 我來神山,只要一個認證第474章 上官姐弟第295章 有些相見,不如懷念第325章 大家一起猜一猜第817章 綁上任家的船第497章 望眼欲穿第798章 馬革裹屍第461章 誰敢做初一第482章 天下熙熙第847章 橫掃山東路,活捉楊子嶽第609章 攻心第258章 金屋藏,十七嬌第813章 宮變第250章 今夜急急如律令(等待更新)第819章 盡在把握第307章 年輕人,咱們夢中相見吧第560章 吾欲一鳴驚人第85章 鴛鴦織就欲雙飛第865章 燕王要做伊尹嗎?第130章 封神的一刻(七千大章)第647章 一臺戲第15章 李押班沐押班第483章 算賬第843章 掀桌子第389章 香積寺第328章 做成鐵案第282章 謀身、謀國第539章 送上門的功勞第567章 躲過了‘十五’第547章 駙馬,公主,官家的小娘第114章 我欲求長生,只爲多殺寇第521章 一唱一和第670章 真正的天子門生第153章 非爲食髓知味第348章 還挺有儀式感第439章 朕,等不了啦!第804章 投降?多大點事兒第672章 一個罪名第893章 天下易第465章 一隅之光(為吹泡泡的老虎SL盟主加更)第465章 一隅之光(為吹泡泡的老虎SL盟主加更)第832章 選秀第674章 西行記第698章 不完美的計劃第525章 這天,小雪第730章 霸道撫帥的小補充第792章 莫衷一是第784章 寇可往,吾亦可往第432章 接不接盤第83章 堂下所跪何人第115章 那麼,開始吧!第317章 學我放火?第161章 我就蹭蹭,沾點機緣第443章 楊學士很高啊第595章 入彀第144章 師師不僅色藝冠絕第9章 娘子,我要跳槽第462章 親朋眾皆去,老鐵留一人第582章 彩雲霞中見白隼第705章 伽藍院,無垢尼第69章 請開始你的表演第109章 撥草尋蛇跡第415章 九曲叢祠鹿鳴宴第152章 有美一人,邂逅街頭第212章 人比人第857章 燕王歸(爲JJM盟主加更)第564章 她是誰?第641章 鷙鳥將擊,卑飛斂翼第820章 謀者謀於未兆第376章 姬香要做劉備第466章 八方雷動第360章 博多之殤第197章 弄潮何止江上人第468章 保姑爺第619章 一尺鱸魚新釣第308章 巧官喬貞第897章 各懷鬼胎第274章 無膽鼠輩楊官人第69章 請開始你的表演第332章 一屁股債第423章 調教李鳳娘第828章 上上之選(爲JJM盟主加更)第22章 一見一影一銷魂第251章 今夕倍惘然第504章 涌泉相報第56章 長兄爲盾次子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