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天授元年初冬。
通天寺年輕一代最傑出的高手建秋從通天寺走出,入秦國都城金陵刺殺杜林。
杜林在建秋的追殺下逃進惡魔林。建秋緊隨其後追入惡魔林中。
一月多後,天授元年深冬。
建秋從惡魔林中出,杜林消失不知所蹤。
秦國聖上趙泓震怒,將本來準備談判之事徹底放下,並且悍然下達了對朝陽帝國戰爭的命令。
秦國此戰,一往無前。
秦國有名的五位將軍分別領兵向朝陽帝國進軍,幾乎是傾全國之力,誰都看得出來,秦國這位聖上是真的很憤怒,憤怒得無以復加。
舉世恐慌,全大陸震驚。
這是一場可以影響到全大陸命運的戰爭,所有人都緊張到了極點。
而秦國聖上,只是端坐在龍椅之上下達着一個又一個的命令,此時的他,冷酷而無情,憤怒而認真。
相對應。
朝陽帝國馬上做出了反應。
首先,他們向東北道增派了很多的士兵,然後,他們派人去通天寺請求救兵。另外,他們派出了龐大的使團進入秦帝國,還想用政治談判讓這件事平息。
至於另外的那些國家,都在緊張的張望,他們這個時候根本不敢站隊。只能這樣彷徨無措的張望。
因爲,一旦他們選擇,那就是傾盡全國子民的命運。
如果他們選擇秦國,秦國勝後,他們的命運會好一些,但如果秦國敗了的話,他們將不復存在。
如果他們選擇朝陽帝國,戰爭的結果還是會影響他們國家的命運,他們只是小國家,一切都要看大國之間的臉色。
他們很不好選擇,一旦選擇錯誤便會是國破家亡。
而這場戰爭的導火線就是杜林。
沒錯,完全是因爲杜林。因爲通天寺派人追殺杜林。
杜林這個時候真正的天下皆知。
其實,杜林從惡魔林中出來後幾次引起世人矚目。
第一次是在太學府前,他的獸像讓世人震驚。第二次是北疆實修突然被任命談判使團代表。第三次是正德門前一戰,爲了保護聖上他幾乎被梅七打散。第四次就是建秋刺殺之事。
四件事說明了一件事,那就是秦國聖上對這個杜林有多麼的喜愛。喜歡到不惜於天下人爲敵。
爲什麼?這是爲什麼?
他爲什麼這麼喜歡杜林?
這是世人最爲不解的地方,而秦國聖上是想成爲青史留名的皇帝,他這樣做只能說明一件事,那就是這個杜林可以幫助他青史留名,要不然,他不會這樣的喜歡。
大人物之間的喜歡就是這樣的簡單,換句話說,他們的喜歡是建立在利益上的。
聖上感覺杜林對自己有利益,所以他喜歡。
現在,這個對他有利益的人被別人扼殺,他生氣也在情理之中。
鐵英做了無數的努力,原酋也做了很多的努力,但沒用,他們沒有能勸住聖上,而此時,他人也不再勸,只是默默的準備着一切的力量,因爲,真正的大戰一旦爆發,那麼參戰的決不會是帝國士兵,還會有他們這些修者。
而通天寺,決對值得他們這樣的緊張。
通天寺。
建秋端坐在講經首座的面前。
她將在惡魔林中發生的事說了一遍,不過,她將那片山脈裡發生的事略了去,她沒有告訴講經首座,只差一點她便同杜林合體了。
她認爲這沒有必要告訴講經首座。
講經首座一直閉着眼睛,聽完半天后點了下頭:“原來是這樣啊。”
原來是怎麼樣?講經首座沒講,建秋也沒有多問。
“你該殺了他的。”
講經首座又說道。
建秋還是不語,既然沒殺掉,說什麼都是多餘的,說了也沒有什麼用處。
“無數的前賢修者斷定,在我們之前,還有一段有生命期,現在得到了證實,原來這是真實的,只是在我們成爲人之前就被天人給殺光了。”
講經首座望着大殿外面的天緩緩說道。
建秋終於有了反應:“既然我們的敵人是這些天人,那我們爲什麼要殺杜林?”
講經首座輕輕一嘆:“就算我們的敵人是天人,杜林跟這個有什麼關係?他又不是我們的朋友。”
建秋不可思議的看着講經首座:“首座不是說過,真正大亂時,這片大陸的所有人都會是朋友,因爲我們有共同的敵人。”
講經首座微微一笑:“癡兒,人類會這樣團結嗎?會嗎?”
建秋點頭:“真正到了危險時候,真正有大能之士帶領,建秋認爲這是可能的。”
講經首座緩緩搖頭:“那些隱藏於歷史中的真相我們究竟能知道多少呢?我們只看到了杜林有可能會帶來危險,會帶來讓大陸爲之毀滅的危險,所以我們要將危險扼殺,這就是我們的使命。”
建秋說道:“他的能力,並不足以影響到整個大陸的命運。”
講經首座還是微笑:“可是,萬一他就是天人呢?”
建秋一陣震顫,然後望着講經首座。
“他出現天就帶有異像,主持和冷霖大師看到了什麼我們都不知道,但也許,他們看出了這個杜林就是天人,他是帶着毀滅大陸的意念而來。”
建秋真的震撼了,如果如講經首座講的這樣,那麼真的要殺掉杜林,趁着他還不強大時就要殺掉,要不然,等他真正強大了,想殺他就再不容易了。
這個時候,設在朝陽帝國的通天寺講經首座來了。
他低聲將將要發生的戰爭之事說了一下,講經首座並沒有驚慌,也沒有生氣,而是轉頭望着建秋:“你看,他是可能將大陸帶向毀滅的,這就是證明,所有事都圍着他轉時,那便有了真正的危險。”
“我們怎麼做?”
首座輕問。
講經首座輕輕一笑:“什麼也不做,這個杜林並沒有死呢,等到得到他死的消息我們再做什麼也不遲,他們想打就讓他們打去。”
首座和建秋同時皺眉,講經首座這樣說豈不是把朝陽帝國的安危扔在了一邊?嚴格來說,這場戰爭還是他們通天寺引出來的呢,如果他們不去殺杜林,那麼便不會有這場戰爭。
現在,刺殺事件事,秦帝國震怒,然後爆發戰爭,可是通天寺卻置之不理,這讓天下信徒如何看?
講經首座彷彿知道他們在想什麼一樣,望着他們憐憫說道:“我們爲的是天人,並不是爲了某個國家。”
兩人醒悟,同時清醒,這次的談話徹底結束。
戰爭就戰爭,這跟修者無關。這跟通天寺無關。
這便是通天寺的態度。
陳年大將軍是極不贊成這次的戰爭的,因爲陳年大將軍知道現在打仗的條件根本不成熟,秦帝國現在有太多的困難。
但陳年大將軍在得到命令後就馬上將大軍集結,然後從那措湖向朝陽帝國方面靠攏。
這次對朝陽帝國的戰爭,陳年大將軍是主力,也是這次大戰的總指揮,這是聖上明確規定的。各路大軍集結成功後都要等他的命令。
所以,雖然不同意這次的戰爭,但陳年也清楚的知道自己並不能影響聖上的決定。如果能夠影響,那麼這場戰爭便不會爆發,陳年大將軍相信,在京都時,在聖上決定下這些命令時,鐵英和原酋一定是反對的,但戰爭的命令還是下來了,這就說明他們的反對是沒有效果的,既然他們說沒有效果,自己說也不會有效果,陳年決定不再說,既然聖上想打那便要打,他是這個國家的聖上。
這個時候,外面突然有人求見。
陳年大將軍本不想見,但通報的士兵小聲說道:“求見之人是杜林。”
陳年大將軍愣了一下,然後馬上揮手:“快請他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