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1節 突至

時間:“兵營密約”三日後。地點,登州水城官碼頭。

這個時間點,位於山東半島的登萊巡撫衙門,已經收到了京城快馬加鞭送來的軍情戰報:大淩河之戰官軍一敗塗地,損兵數萬,逃回錦州者不足半數。

接到軍情的孫元化除了一開始大吃一驚之外,也就僅止而此。畢竟這些年輸過太多,大家現在對東虜事都相當冷靜了。

當然,心中即便毫無波瀾,正常工作還是要繼續的,於是孫元化便緊急召集沙正明孔有德等武將軍議。

從大局上說,登州這一組側翼+南方海軍的偏師組合,其實私底下並不在意關外大敗,因爲主戰場本來就不干他們這些旁支派系的事。

即便是和東林黨過從甚密的孫元化,那也最多是替國家惋惜一下就到頭了。畢竟玩政治就要講派系,徐光啓-孫元化這一系,在朝中屬於基督小派系,根本無意也無力插手朝中任何大事。

而早就知道關外大敗的穿越者,這時候只能裝作吃驚的樣子大喊一聲:“軍門,我等當即刻出海往援關外!”

孫元化要的就是這個態度。

這個時代訊息傳遞緩慢交通不便,按常理,南方勤王軍通常要幾個月時間才能趕到北方,所以朝廷根本不可能給登州偏師設定具體時間。

也就是說,今天所謂的緊張,其實與會各方都是裝出來的......總要講個政治正確。

然而從個人角度來講,現在出海也是必須的。

畢竟孫元化已經接到了軍情,穿越衆的船隊也已經在登州修整了幾天,這時候再不出海,容易在事後落下把柄。

所以沙正明一聲大吼,正好吼在了孫元化心頭:他就是怕這些軍頭鬧什麼幺蛾子。

見沙正明如此上道,老孫急忙捻鬚點頭:“嗯,關外逢遭大敗,如今祖大壽還在淩河苦苦支撐待援,局勢危急。幾位將軍即準備妥當,依本官之見,須宜早不宜遲。諸位將軍,還請速速發兵吧!”

“末將尊令!”

沙正明起身領命,已經被做通工作的東江諸將自然也隨同起身,齊齊應命。

如此,一場各方心照不宣的軍議就這樣結束了。

接下來就是標準流程:巡撫大人親切送別,大張旗鼓,碼頭斟酒,誓師出征。

這是必須要走的程序,稍後孫元化還會有奏摺發出,以便大張旗鼓告訴朝廷:我這邊開始行動了,登州臣僚們都很努力!

於是乎,滿載着糧食、日用雜貨的船隊就這樣出發了......哦對了,還有兵員:孔有德部1500精銳,比歷史上多了一倍士兵,少了800匹馬。

一切都在穿越衆計劃之中。

——————————————————————————

從登州出海的話,距離渤海灣對面的旅順、遼河口(盤錦)乃至東江鎮這些熱點地區都是非常近的。像是最近的東江鎮總兵駐地旅順,距離登州的直線海程還不到150公里,對於航速平均4節的船隊來說,一天一夜時間,就能看到海岸線。

然而孔有德這次坐着穿越者的船隊出海後,很快就迷失了方向。

往常不是這樣的。東江鎮的小船,很多時候挑一個風浪平靜的日子順風南下,靠目測就能飄到山東半島。

這次,徒一出海,船隊先是徑直東向,然後向北、向南、向東,七拐八拐之下,離開了海岸線參照物的土著,很快就不知道船隊在大海的什麼方位了。

不但方位迷失,土著現在連大概航速都預估不出來:船隊有時候會冒起黑煙,無視水流因素,忽快忽慢。

再加上這兩天海上天氣不好,時不時飄一些冬雨,天空濃雲密佈,於是孔有德驚訝地發現,他現在居然連船隊的大致方位都失去了......是在山東,還是高麗?

領教了厲害的孔有德一干人,只能像之前一樣,低下高昂的頭,跑去作戰室內學習先進經驗。

穿越衆就這一點好:從不藏私。

得知土著意圖後,沙正明呵呵笑着指派航海官臨時客串教官,給學生講解最先進的航海定位。

而當學生們終於弄懂海圖上那些線條和符號所代表的意義後,已經是第二天早上了。這時候,突然有人拍了一下大腿:“如此說來,此地不就是廣鹿島嗎?”

“看來這位將軍畢業了啊!”

學生們瞬間一股腦從艙中跑了出去。再一看,嚯,目光所及處的那座島子,可不就是大家熟悉已極的廣鹿島嘛!

廣鹿島就在大連外海,後世屬於長海縣管轄。

長海縣是東北地區唯一的海島縣,國內唯一的海島邊境縣。此地與朝鮮半島相望,是東北距離日本、韓國最近的地區。

在十七世紀,長海縣下轄的五個大島,以及周邊的皮島(今朝鮮椴島)等地合起來,就是大名鼎鼎的東江鎮“本土”了。

此刻,位於廣鹿島外海的穿越船隊,已經陸陸續續開始下錨降帆,準備依次進港。

在遼將的想法中,船隊貌似應該直接進渤海灣,去遼河口嘗試登陸。再不濟也應該去旅順,聯絡東江鎮當下的總兵官黃龍,商討從旅順金州一線登陸事宜。

來廣鹿島是什麼鬼?

一干遼將自然不知道穿越衆葫蘆裡賣什麼藥,也不好直接張口問,於是他們在發現船隊來到廣鹿島後,便找到了正在艦樓上觀景談笑的沙正明二人,搭訕套路走起。

自從密約後明顯底氣粗了不少的李九成,見面便笑呵呵地先人開了口:“兩位大人,好興致啊!說起來這廣鹿島也算風景秀美,待上岸後,老李我是地主,定要引貴客盤桓一遭!”

“老鐵們來了啊!”自從密約簽訂後,兩家勢力愈發熟悉起來,稱呼也都改成家常型的了。

打一聲招呼後,張中琪指着距離此處東南方向,約有十幾華里的另一處島子,饒有興趣地問道:“老李,你可知那處是何地?”

李九成心想你這不是調笑老子嗎,屁大點地方,幾個島子,老子都待了多少年了,能不知道嗎?

於是他笑呵呵說道:“那處是獐子島,無甚出息,弟兄們平日裡也就是捕些海味過活。”

李九成這麼隨口一答,不想張中琪卻說出一段令他回去後百思不得其解的話來:“老李,雖說我們沒來過這兒,不過我可知道,此處有海味不簡單。”

“哦?不簡單?”

張中琪湊過臉來,神神秘秘地附耳說道:“此處扇貝有腳,當逢歲末,遂攜其家眷,遠赴倭國雲遊,至來年方歸!”

“哦......這樣啊......大人高見!”

李九成一臉懵逼,傻傻地應和着。

第114節 同船不同命第456節 各方(一)第717節 龍蛇起陸第154節 黃老爺第567節 人頭談判第489節 特區局面(一)第251節 後遺症第121節 外籍勞工第502節 臺北(一)第339節 開港(五)第70節 接觸第350節 開港(十六)第81節 船期和新城第328節 會議(三)第378節 肥羊第279節 龍巖戰記(一)第329節 劉香的焦慮第445節 三角第452節 層層推進第387節 諸事紛亂第393節 賊巢穴第296節 龍巖戰記(十八)第28節 破莊第302節 龍巖戰記(二十四)第146節 珍珠,又見珍珠第622節 大會(五)第162節 忍無可忍第306節 建制(四)第645節 銷假第430節 反賊第10節 出關第370節 電報和任務第229節 羣賢畢至(二)第561節 接收(四)第705節 北方三人組的日常(一十四)第712節 收線(四)第75節 錢錢錢第338節 開港(四)第554節 明葡戰爭(六)第91節 大樟村第5節 高科技第165節 糞土當年第228節 羣賢畢至(一)第378節 肥羊第12節 屍體第7節 狗死了第128節 新附民第166節 買方時代第131節 大員鷹第290節 龍巖戰記(十二)第440節 三屯營第242節 華容道第289節 龍巖戰記(十一)第396節 通用大招第679節 北歸(四)第104節 新型貿易第227節 有光號第623節 討逆(一)第302節 龍巖戰記(二十四)第332節 招安之旅(一)第14節 兩筐石頭第294節 龍巖戰記(十六)第47節 荷月第67節 出航前(二)第244節 捷報送達第155節 希高堂第391節 那個男人第716節 收線(八)第480節 買地政策第254節 一把軍刺第119節 原來的主人第563節 接收(六)第481節 後果第460節 真理第220節 兩手準備第332節 招安之旅(一)第685節 北歸(十)第318節 土地政策第99節 許心素第269節 葡萄牙人的來歷第293節 龍巖戰記(十五)第661節 救反賊(七)第685節 北歸(十)第350節 開港(十六)第248節 化工廠(一)第669節 共襄大業(六)第37節 後庭對第452節 層層推進第635節 鄭和島第518節 徭役第13節 備戰備荒第24節 出山剿匪第519節 邊塞基建第294節 龍巖戰記(十六)第126節 新年會議第105節 日荷矛盾的由來第345節 開港(十一)第158節 小書房第584節 大淩河之戰(三)第179節 淘汰賽
第114節 同船不同命第456節 各方(一)第717節 龍蛇起陸第154節 黃老爺第567節 人頭談判第489節 特區局面(一)第251節 後遺症第121節 外籍勞工第502節 臺北(一)第339節 開港(五)第70節 接觸第350節 開港(十六)第81節 船期和新城第328節 會議(三)第378節 肥羊第279節 龍巖戰記(一)第329節 劉香的焦慮第445節 三角第452節 層層推進第387節 諸事紛亂第393節 賊巢穴第296節 龍巖戰記(十八)第28節 破莊第302節 龍巖戰記(二十四)第146節 珍珠,又見珍珠第622節 大會(五)第162節 忍無可忍第306節 建制(四)第645節 銷假第430節 反賊第10節 出關第370節 電報和任務第229節 羣賢畢至(二)第561節 接收(四)第705節 北方三人組的日常(一十四)第712節 收線(四)第75節 錢錢錢第338節 開港(四)第554節 明葡戰爭(六)第91節 大樟村第5節 高科技第165節 糞土當年第228節 羣賢畢至(一)第378節 肥羊第12節 屍體第7節 狗死了第128節 新附民第166節 買方時代第131節 大員鷹第290節 龍巖戰記(十二)第440節 三屯營第242節 華容道第289節 龍巖戰記(十一)第396節 通用大招第679節 北歸(四)第104節 新型貿易第227節 有光號第623節 討逆(一)第302節 龍巖戰記(二十四)第332節 招安之旅(一)第14節 兩筐石頭第294節 龍巖戰記(十六)第47節 荷月第67節 出航前(二)第244節 捷報送達第155節 希高堂第391節 那個男人第716節 收線(八)第480節 買地政策第254節 一把軍刺第119節 原來的主人第563節 接收(六)第481節 後果第460節 真理第220節 兩手準備第332節 招安之旅(一)第685節 北歸(十)第318節 土地政策第99節 許心素第269節 葡萄牙人的來歷第293節 龍巖戰記(十五)第661節 救反賊(七)第685節 北歸(十)第350節 開港(十六)第248節 化工廠(一)第669節 共襄大業(六)第37節 後庭對第452節 層層推進第635節 鄭和島第518節 徭役第13節 備戰備荒第24節 出山剿匪第519節 邊塞基建第294節 龍巖戰記(十六)第126節 新年會議第105節 日荷矛盾的由來第345節 開港(十一)第158節 小書房第584節 大淩河之戰(三)第179節 淘汰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