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章 兄弟之間

在柔儀殿和御花園之間,有個叫做“簇興苑”的園林式建築。

所謂的“簇興苑”,既不是宮殿也不是觀所,而是一個“爛尾工程”。

“簇興苑”最初開始修建於建文三年,是建文皇帝和文人仕子們吟風賞月詩詞往還之地。剛剛修建了一半,燕王朱棣的“靖南”大軍就從北方打了過來。燕王從親侄子手中奪了過來,建文皇帝不知所蹤,沒隔多久,就遷都北京,“簇興苑”就成了無人理會的爛尾工程,而且一爛就是兩百多年。

時至今日,“簇興苑”才稍加整理,稍微有了那麼一點點皇家園林的樣子。

這次宮廷宴就在“簇興苑”中舉行,赴宴者全都是當年追隨太子一路南來的東宮舊臣。

或許是爲了彰顯自己沒有忘卻當年的艱苦,宴會的標準很低,完全就是一場由皇帝本人發起的型聚會。

在這場聚會當中,不僅復隆皇帝本人穿着常服,王宣同、程園畢等朝廷大員也全都穿着便裝,議論的話題也不是什麼軍國大事,反而更象是一場“憶苦思甜”大會。

“朕至今還記得當初的情形,百萬賊兵寇京,大行先皇殉國,江山傾覆乾坤崩殂,幸有諸卿奮不顧身起於洶洶之時……”復隆皇帝笑呵呵的看着李吳山:“今日不論功勞,只說當時當日的情形。若不是忠勇公血勇無雙,焉能有朕之今日?”

當時把太子從紛亂的京城裡帶出來,這份功勞有目共睹,是鐵一般的事實誰都抹不去,而且在場的諸人全都親生經歷過那場天翻地覆的劇變,當然知道李吳山的功勞。

“老臣至今還記得忠勇公一手挽繮一手持刀的神武英姿,當時殿下……哦,不,陛下就在那輛馬車之上,我等附於車馬之後,忠勇公披荊斬棘勢不可擋,我等君臣在終於殺出重圍……”內閣首輔大臣程園畢眯縫着一雙老眼說道:“忠勇公固然居功至偉,也是萬歲百靈護體,歷代先皇在天護佑之下,我大明氣數不絕之故!”

作爲當事人之一,長平公主笑道:“於公而言,忠勇公身負先皇託付之重,於私而論,忠勇公當時是太子師。我記得當初力戰之時,忠勇公腿腳被創,這傷疤至今猶存……永王應該還記得當初的情形吧?”

永王,崇禎皇帝和周皇后的嫡子,復隆皇帝的弟弟,當時才十歲多一點,現在卻已十四虛歲了,想起當時的情形,永王還是心有餘悸:“怎會不記得?但是我害怕的很,只是蜷縮在車子上,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忠勇公可千萬不能倒下,要不然就全完了……”

在一哇聲的讚譽聲中,李吳山的表現稍顯冷淡:“永王嚴重了,我大明自有天命相加,縱是經歷些坎坷也必然會浴火重生,又怎麼會因臣一人而興而廢?”

“今日你我君臣之聚,僅爲閒談不論政事。”復隆皇帝擺了擺手,笑呵呵的命宮人取出美酒:“這是桂王新貢的百葉酒,朕已品過了,着實不錯,諸卿都嘗一嘗……”

自從崇禎皇帝殉國之後,這大明朝的江山就甭了。雖然福王在軍頭的擁立之下在南京做了皇帝,但是很多宗室和地方實力派都暗中不服,有些甚至公然拒絕承認弘光帝的合法性。

反正大家都是太祖皇帝的血脈,你福王能自行擁立做皇帝,別的藩王憑什麼就不能有樣學樣呢?於是乎,一時間風起雲涌,大有爲了爭做“大明天子”而大打出手的架勢。

後來,在李吳山的運籌帷幄之下,立起了太子這個正統,底定了江南,才勉強維持住一個“半壁江山”的局面。

但這江南半壁並不穩固,洪承疇的十幾萬大軍就在江北,誰也不知道這位復隆皇帝會不會步弘光帝的後塵,會不會轉瞬即滅。大家還存着以前的心思,隨時都準備只要清軍殺過長江復隆政權崩潰之後就是搶先宣佈“登基稱帝”“執掌大明”的消息。

直到黃州之戰以後,李吳山用事實證明了復隆朝廷不僅有自保的能力,還有餘力發動主動遠征,至少在短時間沒有不變出現轉瞬覆滅的情形。

正是因爲李吳山主動展示武力,一直都在裝聾作啞對江南朝廷視而不見的桂王才終於上書納貢,承認了復隆皇帝的正統地位和江南政權的統治地位。

不論桂王的臣服是真心實意還是虛情假意,至少維持了一個表面上的統一,這對於江南君臣而言,是一個巨大的勝利。

也讓他們第一次真正意識到了黃州之戰的巨大影響。

只要閩浙一帶的唐王再承認了復隆朝的正統地位,就可以完成名義上的統一,成爲一個完成在“南明”,而不是江南朝廷。

雖然有言在先不論政事,但君臣相聚不可能總是說些風花雪月的閒話,話題最終還是要牽扯到軍國大事之上:“在黃州一戰中,忠勇公一手調教出來的軍校學生表現卓然,很是有幾分強兵的氣勢,以寡兵臨敵境,震動湖廣,面對數倍敵軍猶能一戰而勝……”

“萬歲謬讚了,他們不過是些學生罷了,連軍隊都不是,談不上什麼戰力……縱是僥倖有些勝,也是將士用命血戰而來!”

我的學生都不是軍隊,何來戰鬥力一說呢?黃州之戰的勝利,完全就是大紅狼和闖軍各部,以及劉春生、牛柱兒等人通力合作浴血奮戰的結果——這是李吳山的說法。

“朕聽聞學生們極是厲害,”復隆皇帝笑着說道:“國有能戰之士,這是好事,忠勇公又何必藏拙?軍校學生的忠勇公的親傳,朕亦是忠勇公的弟子,真要是論起來,他們與朕還是同門呢……”

軍校的學生們是你教出來的,我這個皇帝也是你的學生,從這一層關係來看,軍校學生們和我這個皇帝還算是同門師兄弟呢。

學生們打的很精彩很漂亮,這麼大的事情不可能做到完全意義上的隱瞞,總是藏拙終究不行。

李吳山說道:“臣所設之軍校,不過是一時心血來潮,想要訓練一支嶄新的軍隊出來。雖然學生們有些表現,終究還是學生,還沒有完全肆業,還無法派上大用場,更談不上什麼戰鬥力……”

“忠勇公的學生自然皆是神勇無雙的能戰之兵,還沒有肆業就已如此厲害,若是學成之後得了忠勇公的衣鉢真傳,必然更加的神勇無敵。”長平公主不動聲色的拽了拽永王的衣襟,笑呵呵的看着李吳山:“若我生爲男兒之身,必然要投入忠勇公門下,縱是學個皮毛,也好爲國效力……”

“只可惜殿下是女兒身,等臣的軍校開始了女子班之後,殿下若是有興,可以去觀摩一二,就只當是解悶遊玩好了……”

“又何須等到以後?”長平公主道:“忠勇公看永王如何?”

這個時候的李吳山已經知道長平公主要說些什麼,卻故作不知的說道:“先皇嫡血,自然是人中龍鳳!”

這話說的非常滑頭,根本就不說永王這個人怎麼樣,只是說他的身份高貴。反正你問的含糊籠統,索性我就答的模棱兩可。

長平公主的鋪墊工作已經做的差不多了,復隆皇帝這才說明自己的真實意圖:“一入軍校,區區少年即爲棟樑之才,此番化腐朽爲神奇的本事,忠勇公當世無雙。朕意讓皇弟入了軍校,由忠勇公調教一番,一來多些歷練,而來長些本事,也好爲國效力。”

“臣已盡知萬歲之心,只是……只是怕有不妥,恐於國朝體制不和……”

這話可不是李吳山推脫,而是事實。

雖說永王是皇帝的嫡系兄弟,但畢竟是宗室皇親,只是因爲現在的年紀還所以還沒有出藩。過幾年之後,必然是要出鎮地方做藩王的。按照大明朝的傳統,藩王僅僅只是一種身份,而不代表權利。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朝廷都是把藩王當豬養,以免出現強大的地方藩王。

就算是“德高望重”的潞王,也僅僅只是藉助自己的影響力來做事,而不是直接干預軍政大事。

現如今大家所在的這個“簇興苑”爲什麼會成爲爛尾工程?不就是因爲燕王打着靖難的幌子趕走了建文皇帝嘛!

自成祖朱棣之後,藩王雖享盡榮華富貴,卻不掌兵不理政,已成爲一種傳統。

雖然李吳山沒有明說,衆人卻已心領神會明白了他的意思。

對此,復隆皇帝卻是毫不在意,哈哈大笑着說道:“忠勇公所言確是實話,卻也並非絕對。洪武太祖皇帝百戰而來的江山,除了要得武文衆臣的傾力輔佐之外,朱氏子孫也不能置身事外。遠的不說,就說大行先皇,也是深受悊皇帝信賴,早在潛邸之時就曾參與軍國大事之謀劃……”

復隆皇帝說的是他的老爹崇禎和大伯父天啓兩個皇帝之間的事:崇禎是天啓皇帝的弟弟,兄弟之間的關係非常和睦。當初天啓能把皇位傳給崇禎,兄弟情深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大明朝的皇位傳承,除了父死子繼這個傳統的方式之外,還有兄終弟及的說法,而且並非崇禎這一個例子。

連皇位都可以在兄弟之間傳承,爲什麼就不能信任自己的嫡親弟弟呢?復隆皇帝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永王不僅是復隆皇帝的同母兄弟,還是一起歷經變故的患難兄弟,交情自然非同一般。

既然皇帝都說沒事了,按說李吳山就不應該再行反對,但他的態度卻異常強硬:“縱是萬歲允肯,這……永王入吳山軍校學習一事,還是不行!”

第一百八十章 將計就計第一百一十八章 無辜的船伕第一百二十八章 敢死隊第一百一十六章 孤立無援第二百三十八章 楊瘋子第四百四十四章 課堂秩序第四百三十六章 恩斷義絕第三百三十三章 真空地帶第一百四十六章 永世不忘第三百五十七章 老熟人第一百四十三章 樹碑建廟第二百九十九章 新老交替第三百三十八章 勸降第三百一十七章 大夢初醒第二百一十三章 軍校第五十六章 急轉直下第三百三十二章 各有心思第五百五十七章 歷史的備份第三百三十六章 恩仇第一章 吃大戶第三百零五章 那個女人第三百五十二章 暗隙第三百四十四章 兩道聖旨第一百四十三章 樹碑建廟第九十一章 一個條件第三百八十六章 和議第三百四十六章 導火索第十九章 戰場紀律第五百五十八章 九天攬月第二百七十一章 書法家第五百九十六章 最終歸宿第一百八十九章 忠奸之辯第六十四章 大智如妖第四百八十五章 兄弟之間第四百三十五章 神的使命第二百零七章 滿門忠烈第四百六十四章 我願嘗試第三百一十九章 絕對自信第三百二十六章 你老了第五百八十四章 後人乘涼第二百九十一章 騙人騙己第二百六十二章 從諫如流第四百二十二章 神的誕生第二百五十五章 殊途同歸第一百二十二章 內因第三十三章 陛見第三百八十八章 談判鬧劇第五百六十六章 走向彼方第五百三十二章 失去太平洋第五百八十章 鬢滿霜第一百零五章 李帥的破綻第三百二十章 生鐵撞頑石第二十三章 泥潭血戰第六十一章 城頭變換大王旗第三百三十六章 恩仇第一百章 金風玉露一相逢第八十九章 雙簧第三十一章 兄弟相爭第一百九十六章 勝負已分第五百二十七章 陳茂當官第四百七十七章 拔釘子第五百章 極北之地第三百二十八章 烏雲壓城第一百五十五章 二人之力第二十四章 人民戰爭第一百章 金風玉露一相逢第九十五章 一己之私第三百九十五章 內應第五百一十八章 明天還來第四百九十四章 你答應嗎第二百四十章 殿試第一百三十三章 會師第二百六十四章 無需動員第四百七十四章 飯後閒談第二百四十六章 繼承者第五百五十五章 欠債鬼第二百六十二章 從諫如流第二百五十五章 殊途同歸第三百一十九章 絕對自信第三百三十章 亂臣賊子第五百五十三章 最後超越第四百一十五章 滅頂之災第一百五十五章 二人之力第四百三十五章 神的使命第二十七章 贖肉票第五十六章 急轉直下第三百八十章 秘密天大第二百零三章 嫂夫人第二百零六章 武穆遺風第一百三十七章 暗流涌動第二百六十九章 急行軍第五百零七章 大股東第五百三十六章 堂堂公主第一百四十四章 到南京去第三百七十四章 秦王談話第二百五十五章 殊途同歸第四百七十七章 拔釘子第四百三十八章 如獲新生第四百六十七章 煙消雲散第五百五十章 吳下阿蒙
第一百八十章 將計就計第一百一十八章 無辜的船伕第一百二十八章 敢死隊第一百一十六章 孤立無援第二百三十八章 楊瘋子第四百四十四章 課堂秩序第四百三十六章 恩斷義絕第三百三十三章 真空地帶第一百四十六章 永世不忘第三百五十七章 老熟人第一百四十三章 樹碑建廟第二百九十九章 新老交替第三百三十八章 勸降第三百一十七章 大夢初醒第二百一十三章 軍校第五十六章 急轉直下第三百三十二章 各有心思第五百五十七章 歷史的備份第三百三十六章 恩仇第一章 吃大戶第三百零五章 那個女人第三百五十二章 暗隙第三百四十四章 兩道聖旨第一百四十三章 樹碑建廟第九十一章 一個條件第三百八十六章 和議第三百四十六章 導火索第十九章 戰場紀律第五百五十八章 九天攬月第二百七十一章 書法家第五百九十六章 最終歸宿第一百八十九章 忠奸之辯第六十四章 大智如妖第四百八十五章 兄弟之間第四百三十五章 神的使命第二百零七章 滿門忠烈第四百六十四章 我願嘗試第三百一十九章 絕對自信第三百二十六章 你老了第五百八十四章 後人乘涼第二百九十一章 騙人騙己第二百六十二章 從諫如流第四百二十二章 神的誕生第二百五十五章 殊途同歸第一百二十二章 內因第三十三章 陛見第三百八十八章 談判鬧劇第五百六十六章 走向彼方第五百三十二章 失去太平洋第五百八十章 鬢滿霜第一百零五章 李帥的破綻第三百二十章 生鐵撞頑石第二十三章 泥潭血戰第六十一章 城頭變換大王旗第三百三十六章 恩仇第一百章 金風玉露一相逢第八十九章 雙簧第三十一章 兄弟相爭第一百九十六章 勝負已分第五百二十七章 陳茂當官第四百七十七章 拔釘子第五百章 極北之地第三百二十八章 烏雲壓城第一百五十五章 二人之力第二十四章 人民戰爭第一百章 金風玉露一相逢第九十五章 一己之私第三百九十五章 內應第五百一十八章 明天還來第四百九十四章 你答應嗎第二百四十章 殿試第一百三十三章 會師第二百六十四章 無需動員第四百七十四章 飯後閒談第二百四十六章 繼承者第五百五十五章 欠債鬼第二百六十二章 從諫如流第二百五十五章 殊途同歸第三百一十九章 絕對自信第三百三十章 亂臣賊子第五百五十三章 最後超越第四百一十五章 滅頂之災第一百五十五章 二人之力第四百三十五章 神的使命第二十七章 贖肉票第五十六章 急轉直下第三百八十章 秘密天大第二百零三章 嫂夫人第二百零六章 武穆遺風第一百三十七章 暗流涌動第二百六十九章 急行軍第五百零七章 大股東第五百三十六章 堂堂公主第一百四十四章 到南京去第三百七十四章 秦王談話第二百五十五章 殊途同歸第四百七十七章 拔釘子第四百三十八章 如獲新生第四百六十七章 煙消雲散第五百五十章 吳下阿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