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7章 中原戰局

關寧軍,邊軍,河南本地兵馬,衛所軍,數十股流寇,還有由徐詩銘率領進入河南,發展信徒的白蓮教,加起來三四十萬兵馬打成一團。

從正月開始,孔有德忙着收拾白蓮教,制定發展計劃的時候,崇禎也沒閒着。

先是調兩廣總督熊文燦北上,提拔爲兵部左侍郎兼右副都御使,旋即以本官總理河南、湖廣、山西、陝西、四川軍務,俗稱五省總理。

崇禎對熊文燦給予了很大的期望,希望在他和洪承疇,楊嗣昌等人的配合下,能儘快掃清流寇,清除內亂,然後集中精力對付天策局和東虜。

去年一年的局勢,對於大明朝廷來說可以說是無比糟糕。

山東地區不用提了,明軍在山東累積損失了十七八萬兵馬,其中還有至少八萬精銳的邊軍,關寧軍,通州軍,結果非但沒有什麼進展,還讓天策軍控制了山東全境。

而流寇方面,早在崇禎四年底的時候,扛不住洪承疇的窮追猛打,在陝西混不下去了,然後就從陝西大舉進入山西,實力快速壯大。

正月混天猴部攻克甘泉,葭州,可天飛部攻環縣,二月混天猴攻下保安,合水,宜君,可天飛圍慶陽,六月王自用攻下蒲縣,大寧,李自成破修武,懷縣,遼州,七月圍耀州,八月攻沁水,陽城,洛川,九月張獻忠進攻太原,十月高迎祥攻繩池,十二月破隰州,壽陽。

這一年的時間,山西接近一半的城池都遭受過流寇的進攻,其中二十多座城池被攻陷,進而洗劫一空,揚長而去。

與此同時,雲南也出了亂子,崇禎四年的六月,雲南阿迷州的土司普名聲叛亂,隨後攻佔彌勒,圍攻臨安府,近逼昆明,與沐天波鏖戰數場,退回阿迷州,隨後雲南巡撫趙洪範派兵圍攻其城。

崇禎五年十一月,普名聲派人僞降,自率土兵攻石屏及沙土司等十二長官,悉服屬之。又與隨同明軍平叛的元謀土司吾必奎聯合,吾必奎佯裝潰敗,導致明軍陣線崩潰,普名聲趁機大敗明軍。

隨後彌勒州,臨安府,景東府,麗江軍民府等大片地盤被其攻佔,雲南大亂,截止目前爲止,沐天波和趙洪範仍在調集兵馬,與勢頭迅猛的普名聲鏖戰。

說起來,大明朝在對待土司的政策,真的可以說是相當的失敗,從普生明緣何壯大就能看出來。

普生名的崛起源自於奢安之亂,天啓元年,四川永寧土司奢崇明自請調馬、步兵2萬援遼,派遣其婿樊龍、部黨張彤等領兵至重慶。

九月十七日,奢崇明起兵殺死巡撫徐可求等軍政官員20餘人,發動叛亂,佔據重慶,攻合江,破瀘州,陷遵義,建國號“大梁”,設丞相、五府等官。

爾後,奢崇明、奢寅率軍數萬分道向成都進發,先後攻陷富順、內江、資陽、簡州、新都、龍泉。

十月十八日,包圍成都。時成都守兵只有2000人,布政使朱燮元急調石柱宣慰司、龍安府等地官軍入援,同巡按御史薛溥政等分門固守。

明廷升朱燮元爲四川巡撫,調派楊愈茂爲四川總兵官,入川平叛。石柱宣慰使秦良玉遣弟民屏,侄翼明等率士卒4000人進駐南坪關,扼重慶叛軍歸路,又分兵守忠州。秦良玉自統精兵6000沿江西上。

貴州巡撫李標派總兵張彥芳、都司許成名、黃運清等援救四川。從十月至十二月,大小百餘戰,消滅叛軍1萬餘,先後收復遵義、綏陽、湄潭、桐梓、烏江等地。叛軍方面,奢寅在成都造雲梯和旱船,日夜攻城。

秦良玉等各路援軍到達成都以後,與登萊副使楊述程、安錦副使劉芬謙大敗叛軍於牛頭鎮,收復新都。

與此同時,貴州貴州水西土司安邦彥得知奢崇明叛亂,起兵響應,直到崇禎二年才徹底平定,歷時七年之久。

而在此過程中,大明朝廷從北方增調兵馬困難太大,除了當地的駐軍之外,就是依靠徵調當地土司兵馬,這些土司相當於半獨立狀態,接受明廷的冊封,調遣,但當地的主官,也就是土司或者宣慰使,是世襲的。

出名點的比如石柱宣慰使秦良玉,阿迷州土司普名聲等,這些土司都在平叛的過程中發展壯大。

秦良玉一心報國,雖然發展壯大,但始終效忠於朝廷,但普名聲就不一樣了,看眼實力壯大,漸漸有了野心,剛好後金入寇,西北流寇遍地,讓他看到了大明朝廷的虛弱,於是發動叛亂。

普名聲實力發展起來是靠着協助平定奢安之亂,而奢崇明與安邦彥之所以敢反叛,也是因爲實力發展起來了,路數和普名聲沒什麼區別。

他們的崛起,源於參加萬曆年間的播州之役,在平定楊應龍這個土司的過程中,他們也出力甚多,功勞不小,所獲得的賞賜,財富,人口等等,都爲其實力的壯大奠定了基礎。

比如當年楊應龍叛亂,圍攻貴陽,安邦彥的土司兵作用巨大,調派大量兵馬協助守城,爲守城提供了大量助力,否則貴陽守不守得住都不一定,而戰後所獲得的封賞也是巨大的。

總結來說,先是播州土司楊應龍叛亂,然後永寧土司奢崇明和水西土司安邦彥參與平叛,在此過程中實力逐漸發展壯大,然後奢崇明和安邦彥野心膨脹,起兵造反。緊接着阿迷州土司普名聲參與平叛,也和安邦彥奢崇明一樣,在平叛戰爭中實力逐步增強,又是野心膨脹,然後發動叛亂。

其實這還沒完,參與平定普名聲叛亂的有元謀土司吾必奎,還有王弄土司沙定洲,他們也曾和普名聲一樣,參與平定奢崇明和安邦彥的叛亂。

在原本歷史上,崇禎自掛煤山歪脖樹一年後,也就是隆武元年,元謀土司吾必奎發動叛亂,黔國公沐天波調派沙定洲平叛,結果沙定洲也發動了叛亂。

直到三年之後的永曆二年,才被歸順永曆皇帝的原張獻忠部大將李定國、劉文秀平定。

由此可見,明朝這種以夷制夷的策略,根本就行不通,幹掉楊應龍,奢崇明和安邦彥肥了,然後造反,幹掉奢崇明和安邦彥,普名聲肥了,又造反,消滅了普名聲,吾必奎和沙定洲肥了,又開始造反,循環往復。

除了雲南普名聲作亂,贛南也不太平,地處江西,福建,廣東交接地帶的贛南,自古以來都是容易發生造反的地方,這個地方實在是太窮了,窮的讓人活不下去,然後很自然的就會發生造反的事情。

正德年間贛南遍地都是農民起義軍,而且發展勢頭兇猛,不過在陽明公王守仁剿撫並用的策略下,最終還是平定了。

進入崇禎年間,三餉的徵收,讓原本還能勉強苟活的贛南百姓,再也活不下去了,然後毅然決然揭竿而起。

此外,林丹汗這條落水狗也不安分。

四月份,皇太極親率包括蒙古各部在內的十萬大軍,西征林丹汗,上一次西征不敵皇太極,被從察哈爾逃到歸化城的林丹汗,再一次開啓逃亡之路,一路逃到青海。

但他並沒有就此安分下來,打不過皇太極,還不過明軍嗎?於是,榆林,延綏,寧夏,甘肅幾鎮就成了他的攻擊對象。

相比之下,也就熊文燦的表現要好一些,福建任上收復鄭芝龍,立下大功,隨後大破海盜李魁奇。

去年二月,海寇鍾靈秀既降復叛,在熊文燦的安排下,鄭芝龍出兵剿滅。

此外,被崇禎皇帝寄予厚望的楊嗣昌,也就任山西巡撫,兼人宣府,大同,山西三鎮總督,

根據楊嗣昌提出的“四正六隅、十面張網”之策,開始全面進攻進入河南的流寇。

具體方案就是,以山西,河南,湖廣,江北爲四正,四巡撫分工協作,而而專防延綏、山西、大名、江南、江西、四川,爲六隅,六巡撫分防而協剿,是謂十面之網。

其核心思想就是,限制農民軍的流動作戰,將其堵截包圍在河南北部和山西南部區域,使其失去流動作戰的能力,然後逐漸壓縮包圍圈,以便將其徹底殲滅。

大體分工是,三邊總督洪承疇坐鎮西安,五省總理熊文燦坐鎮開封,山西巡撫楊嗣昌坐鎮太原,新任湖廣巡撫盧象升坐鎮襄陽,漕運總督楊一鵬坐鎮徐州,

還別說,這一招確實聽高明的,西邊的西岸,東邊的徐州,北邊的太原,南邊的襄陽,四個方向都有一方能人鎮守,熊文燦在開封居中協調,集中力量圍剿集中於山西跟河南的流寇。

而參與的軍隊,數量也相當之多,盧象升的天雄軍,洪承疇手裡的甘肅、延綏、寧夏三鎮邊軍,楊嗣昌手裡的宣府,大同,山西三鎮邊軍,楊一鵬手底下跟天策軍激戰數次的護漕大軍,還有直屬熊文燦的關寧軍。

崔永平所部退出山海關,入駐錦州城之後,關寧防線的壓力驟減,抽掉了一萬關寧軍入關,而原本被圍在青州城的六萬多明軍撤出山東後,除了京營和北直隸的部分兵馬迴歸原來的駐地,剩餘的近兩萬關寧軍,一萬多邊軍也都進入河南。

對於這樣的策略,有人形象的稱之爲關門放狗。

西安,太原,徐州,襄陽就是四扇大門,關寧軍就是放出去的惡狗。

說實話,這樣的策略確實蠻有用的。

流寇曾數次想要重回陝西,或者南下湖廣,向西南進入四川,亦或是向東竄入南北直隸,但都被堵了回去,然後迎接關寧軍的瘋狂進攻。

雖然關寧軍在天策軍手上吃了大虧,但對上流寇,也是爸爸打兒子,流寇最大的優勢不過就是流動作戰,而且很容易拉起一支數量龐大的軍隊,如果硬拼的話,完全不是關寧軍的對手。

而關寧軍裡面的騎兵數量相當多,追的他們沒有喘息的機會,往往是今天才找到一個合適的藏身之所,明天關寧軍就追過來了,只得再次跑路。

不過孔有德並不擔心劉宇和丁山的安危,丁山所部活動的桐柏山區,目前明軍的實力較爲薄弱,出現在那一帶的流寇不多,他們可以安心的進入山區,然後發展勢力。

伏牛山倒是危機四伏,東南西北全都有大量的官軍,在那一帶活動的流寇更多,就比如與劉宇打了一場遭遇戰的羅汝才,還有勢頭正盛的高迎祥,三十六營聯盟的盟主王自用,三十六營中實力最強的張獻忠,被洪承疇留在陝北的兵馬吊打,不得不率領殘部投靠舅舅高迎祥的李自成等。

儘管如此,但對於劉宇來說,都不是什麼事兒。

劉宇是什麼人,他可是原本山地營的營長。

當初孔有德佔領登州,又南下擊敗登州總兵吳安邦的兩萬多人馬,在大局已定的情況下,劉宇接受徐元永的命令,僅僅帶着三百號兵馬回到棲霞的牙山地區,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差點整合整個登州府的響馬。

幸好有耿仲明和李九成在萊州府擋着,讓孔有德有時間集中一萬多兵馬,絞盡腦汁的對付他們,剛好這支兵馬內部凝聚力還不夠,互相之間充滿了不信任,最後被孔有德利用外部的軍事壓力,以及對他們內部的離間,成功讓他們自相殘殺,最後消滅大半。

儘管如此,孔有德爲此花費了大半個月的時間,倘若不是李自成和耿仲明當前前面,範景文率領大軍一舉殺向登州,那個時候就是外有強敵,內有襲擾的局面,還真不一定抗的過去。

也正因爲如此,孔有德很看重他在山地作戰的本事,而伏牛山脈,對於劉宇來說,無異於龍入大海。

相比之下,孔有德更擔心流寇。

現在流寇的情況,確實很艱難,大明朝廷這一次算是找對了方法,而且也下了一次狠心,決定一鍋做起,一次性解決流寇問題。

按照目前的情況來看,已經初見成效,因爲流寇們沒有解決辦法,用來破除現在的被動局面。

整個崇禎年間,流寇之所以趕不盡殺不絕,就是因爲其流動作戰的屬性。

流寇,流寇,其核心就在一個‘流’字。

第791章 青年才俊祖澤潤第247章 直搗福山城第438章 超大號地雷第458章 一千三百萬兩第305章 固守待援第803章 轟炸第四十一章 招攬計劃失敗第443章 只能勝利,不能失敗第775章 結盟與談判第387章 簡筆畫第十章 就怕是鼠疫第175章 鐵炮和銅炮第427章 排隊槍斃第四十一章 招攬計劃失敗第三十六章 有必要擴軍第655章 六百頭豬第253章 王霸之氣?第366章 探查民情第810章 給皇太極備一份大禮第427章 排隊槍斃第323章 炮擊到天亮第315章 弄不明白的事情第648章 搏一把第398章 又見徐詩銘第894章 排隊槍斃第820章 國運之戰第864章 血戰第561章 火器專家畢懋康第528章 就這麼答應了?第217章 對抗訓練第375章 槍騎兵的戰場第679章 騎牆衝鋒第三十二章 大獲全勝第793章第三十六章 有必要擴軍第十二章 恐怖的營嘯第717章 退位讓賢第185章 府撫之爭第638章 不計傷亡的強攻第651章 視察地盤第五十章 慌亂的明軍第469章 這就撤退了?第142章 偷襲失敗第242章 夜襲第五十一章 攻打陵縣城第652章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第479章 知恥而後勇第179章 權利真是個好東西啊第889章 決戰序曲第320章 槍戰第437章 絕對不能走漏消息第820章 國運之戰第五十四章 再次進攻第730章 兩戰皆勝第126章 陳良謨之死第168章 徐文儀的來歷第463章 沒按劇本來啊第212章 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第184章 白蓮督院第241章 開拔第三十九章 如何收服李天經第184章 白蓮督院第817章 出山第288章 大軍壓城第107章 白蓮聖母第三十一章 超大號散彈槍第623章 擴充兵馬守濟南第442章 明軍終於來了第293章 守城戰第六十七章 這就是你給大明朝的?第670章 虎背熊腰第824章 小淩河邊第264章 旅順局勢第528章 就這麼答應了?第463章 歷史的慣性第399章 武器第533章 譚倫到來第697章 中原戰局第三章 適應新身份第614章 山東總督劉宇烈第九十四章 費心費力的王道純第六十七章 這就是你給大明朝的?第695章 我是最靚的仔第312章 明軍投降第623章 擴充兵馬守濟南第255章 想要一個橋頭堡第574章 滿載而歸!鄭芝龍!第505章 真當我是軟柿子?第729章 斷後路第398章 又見徐詩銘第367章 打劫第486章 跟倭寇過過招第282章 前鋒抵達第十九章 定下計劃第565章 打賭第567章 招攬畢懋康弟370章 馬政的危害第104章 激動的難民第411章 游擊戰十六字訣第九十二章 大戰結束
第791章 青年才俊祖澤潤第247章 直搗福山城第438章 超大號地雷第458章 一千三百萬兩第305章 固守待援第803章 轟炸第四十一章 招攬計劃失敗第443章 只能勝利,不能失敗第775章 結盟與談判第387章 簡筆畫第十章 就怕是鼠疫第175章 鐵炮和銅炮第427章 排隊槍斃第四十一章 招攬計劃失敗第三十六章 有必要擴軍第655章 六百頭豬第253章 王霸之氣?第366章 探查民情第810章 給皇太極備一份大禮第427章 排隊槍斃第323章 炮擊到天亮第315章 弄不明白的事情第648章 搏一把第398章 又見徐詩銘第894章 排隊槍斃第820章 國運之戰第864章 血戰第561章 火器專家畢懋康第528章 就這麼答應了?第217章 對抗訓練第375章 槍騎兵的戰場第679章 騎牆衝鋒第三十二章 大獲全勝第793章第三十六章 有必要擴軍第十二章 恐怖的營嘯第717章 退位讓賢第185章 府撫之爭第638章 不計傷亡的強攻第651章 視察地盤第五十章 慌亂的明軍第469章 這就撤退了?第142章 偷襲失敗第242章 夜襲第五十一章 攻打陵縣城第652章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第479章 知恥而後勇第179章 權利真是個好東西啊第889章 決戰序曲第320章 槍戰第437章 絕對不能走漏消息第820章 國運之戰第五十四章 再次進攻第730章 兩戰皆勝第126章 陳良謨之死第168章 徐文儀的來歷第463章 沒按劇本來啊第212章 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第184章 白蓮督院第241章 開拔第三十九章 如何收服李天經第184章 白蓮督院第817章 出山第288章 大軍壓城第107章 白蓮聖母第三十一章 超大號散彈槍第623章 擴充兵馬守濟南第442章 明軍終於來了第293章 守城戰第六十七章 這就是你給大明朝的?第670章 虎背熊腰第824章 小淩河邊第264章 旅順局勢第528章 就這麼答應了?第463章 歷史的慣性第399章 武器第533章 譚倫到來第697章 中原戰局第三章 適應新身份第614章 山東總督劉宇烈第九十四章 費心費力的王道純第六十七章 這就是你給大明朝的?第695章 我是最靚的仔第312章 明軍投降第623章 擴充兵馬守濟南第255章 想要一個橋頭堡第574章 滿載而歸!鄭芝龍!第505章 真當我是軟柿子?第729章 斷後路第398章 又見徐詩銘第367章 打劫第486章 跟倭寇過過招第282章 前鋒抵達第十九章 定下計劃第565章 打賭第567章 招攬畢懋康弟370章 馬政的危害第104章 激動的難民第411章 游擊戰十六字訣第九十二章 大戰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