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韃子

這天天亮剛剛放亮,飛鷂子輕騎們還未來得及放出堡外哨探,堡樓上的哨探衛兵,立刻驚訝地發現,從南邊來了數百名韃子,正押着大羣百姓沿着官道北返。

衛兵以最快速的速度向甲總總長田威稟報.

田威則以更快的速度向李嘯稟報。

很快,金家莊堡內軍號聲連綿響起,大批的軍兵涌上城頭,開始警戒駐防。

甲冑齊全的李嘯,在一衆橫行隊員的簇擁下,快速登上堡樓望廳,隨即搭起千里鏡,向越行越近的韃子仔細瞭望。

不多時,李嘯放下千里鏡,臉上一臉沉峻。

“大人,情況如何?”甲總總長田威,在一旁小聲問道。

“來者是女真正藍旗,約有半個牛錄的兵力,另外有外藩蒙古韃子的兩佐小隊,擄獲的百姓有一千多人,皆是健壯男婦,另外,這批韃子還帶有大批擄得的財貨輜重。以本官看來,他們這批人,定是擄得人畜財貨多了,想先押出關去,再返回重新擄掠。”李嘯的聲音,急速而沉穩。

李嘯的軍情觀測,十分準確。

待韃子走得近了,堡牆上的各人,都看清了韃子隊伍的模樣。

引軍開路的是,便是那半個正藍旗的牛錄兵力。

遠遠望去,這個牛錄韃子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那高舉着兩杆鮮豔藍綢,上有飛龍旋舞的官纛,這正是正藍旗的標誌,兩杆官纛由兩名騎馬的掌旗親軍分別舉着。兩面官纛的中央,又有盔上飛翎,身後有飛虎背旗一杆,身着明盔明甲喀把什兵二人。這喀把什兵,就是後世滿清的前鋒營軍士。兩名喀把什兵簇擁着一人,騎着一匹高大的紅鬃白蹄遼東馬,身上穿着一件塗滿了藍色清漆的精鐵明甲,頭戴精銅高針紅纓明盔的牛錄額真,緩緩押陣前行。

牛錄額真,滿語原意爲大箭之主之意,爲後金最基本的軍事單位。在後金的軍隊中,軍中士兵主要分爲三個等級,守兵、步甲、馬甲。普通的滿州男性,從十歲開始,每三年參加一次考試,達標便爲守兵,接着是步甲,再後爲馬甲。馬甲上爲撥什庫,以馬甲內的優勝者選任,漢人稱其爲領催。撥什庫上爲代子,又稱分得撥什庫,就是後世滿清的驍騎校。分得撥什庫再往上則是牛錄額真,便是後金一牛錄三百兵之首。

在中軍旗幟的兩邊,分別有騎馬的白擺牙喇兵10人,也就是俗稱的白甲兵,後世滿清的護軍營軍士,他們一色的如銀般閃亮的塗白漆亮甲,頭戴黑色暗盔,盔上高高紅纓,背上有火炎邊旗一杆。這些白甲,屬於韃子中精選出來的精銳,每個牛錄纔不過十幾二十人。

這10個白甲兵由兩名分得拔什庫分別統領,這兩人身上盔甲與白擺牙喇兵相似,唯一區別是他們的背上插着外型更大的斜尖的本色旗。

在白擺牙喇兵前,是20多名騎馬的馬甲兵,排成較爲稀疏的一排,人人皆披鐵甲暗盔,帽纓爲黑色,手持虎槍或長柄虎刀,由兩名壯達統領而行。

騎兵隊再往前,則是排成兩排後金軍主力步兵。(後金軍制,一個牛錄三百兵,三人中有一人披甲爲戰兵,其中分爲步甲,馬甲,餘者是輔兵,分有馬的跟役與無甲的徒步跟役。)

李嘯注意到,韃子步兵陣中的後排是30名步行的馬甲兵,60名步甲兵組成,大部分人身穿打着大大的銅泡柳釘的棉甲,少部分人身着普通鐵甲。這些步兵,由那些盔上黑纓,身上都有方二尺的背旗一杆的拔什庫統領。

而韃子軍陣的最前方,則是30多名跟役腰挎翎刀或梯刀,手持堅硬的步弓,人人身挎兩壺滿滿的箭袋,一壺輕箭,一壺破甲重箭,大多數輔兵沒有着甲,身穿的戰服雜亂不堪,只有3個看似統領的壯達身穿了棉甲。

這半個牛錄的正藍旗韃子,之所以讓跟役走在最前方,擺出前步後騎的架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但遇到明軍突襲,可以迅速地就地擺成戰陣。

韃子陣後,則是被綁成一團,人人臉帶悲哀與麻木色彩的被擄百姓,這一千多人挨挨擠擠的踉蹌前行,哭聲震天。

見得這些被擄百姓的悲慘模樣,站在城牆上觀看的軍兵,無不怒火中燒。

被擄的百姓之後,則是三十多輛被銀箱與糧食裝得滿滿當當的馬車與牛車,緩緩跟行,木質車輪因爲貨物大過沉重,發出吱呀吱呀的擠壓聲。

最後面押陣的,則是外藩蒙古韃子的兩佐小隊。

皇太極征服蒙古諸部後,編審喀喇沁、奈曼,傲汗等部共得壯丁七千八百三十名,組編成蒙古八旗,具體編制與滿洲八旗類似,同樣以三百人爲一牛錄,一百五十箭丁爲一佐,五十丁爲一馬甲。

除了這八旗蒙古外,還有外藩蒙古三旗,由前來投靠的外喀爾喀諸部蒙古,土默特部與投降的插汗部組成,由於這三旗人數較小,故都是小旗,所以他們的編制與八旗蒙古略有不同,皆是五十丁爲一佐,十丁爲一馬甲,他們的旗號盔甲也還保持着自己的特色,沒有象八旗蒙古一般被女真人同化,他們一個佐隊中,皆是一名騎兵舉着黑纓大坐旗一杆,各人俱戴紅纓帽,內穿柳葉明甲瓣子盔。步兵則只戴紅纓帽,無盔甲,明人稱其爲紅纓韃子。

正因爲見到這些韃子的兵力與旗幟不同,李嘯才一眼看出,這些人是外藩蒙古韃子,當然,這些外蕃蒙古韃子是哪一旗,以前屬於什麼部落,這就不知道了。

“李大人,怎麼辦?是就此放他們過去,還是。。。。。。”田威低聲急問,後面的話,他沒有說出來。

李嘯明白他的意思。

現在的明軍被後金打怕了,任何後金軍的風聲鶴唳,都能把明軍嚇破膽。

前段時間,宣府東路南山參將毛鑌,帶部分兵士到永寧開會,永寧城的守將擔心他是後金軍假扮的,四門緊閉,在城上與之對話許久,也不敢放他進來,毛鑌最後竟然只得怏怏而回。懼怕後金兵到如此地步,讓人啼笑皆非。

而就在這八月初,後金二十來個騎兵在山西崞縣掠獲婦女小孩千餘人,經過代州城下,明軍軍士望見城下那些自己被擄的親人,互相悲啼甚久,城上的明軍卻不敢發一矢,任後金兵放肆取笑,從容過去。崇禎皇帝后來聽到這個消息,氣得直跺腳。

“哼,別處明軍畏韃如虎,本官卻視他們如同草芥!這麼多糧食輜重,這麼多可以升官晉爵的大好韃子頭顱,如何可以輕易放過!”

李嘯咬牙切齒說完,一雙英目中,閃着嗜血惡狼一般銳利兇狠的光芒。

第八百七十四章 多鐸敗死,雨攻遼陽第八百七十六章 末日遼陽第四百九十章 頭號敵人第五百八十二章 困境中的決斷第七百四十五章 上中下三條應對之策第九十二章 聚殲第四百九十八章 王之潛伏第四百一十八章 新下南洋第八百六十八章 全殲二王,剝皮孔有德第七百七十章 先滅三國,再來圖你第八百八十六章 受九錫,滅大順第五百六十章 誘敵白狼谷第五百四十四章 鐵心叛逃第九百四十四章 那曲城破 生死一線第五百五十四章 豪格返京第七百四十一章 杯弓蛇影,忠奸難辨第一百零二章 堡情第五百二十七章 癡呆皇帝第八百七十九章 清廷求和第七百六十四章 秘信陳情第八百四十五章 僥倖回國第八百零五章 清順合力,共抗李嘯第三百五十二章 聯軍的勝利第五百二十二章 危局與變數第七百零六章 平定江南如卷席第五百六十章 李嘯的三項條件第二百一十六章 挖心狂魔第四章 歸途第六百八十八章 將計就計的口袋陣第五百七十五章 巧舌如簧第一百六十七章 北路明珠第六百零九章 順治登基第六百五十三章 攘外還是安內第五百二十七章 癡呆皇帝第六百六十二章 雷霆救援第六百三十八章 君可自代之第七百八十章 四面圍擊 崩潰在即第八百九十九章 登極稱帝,建立大唐第五百六十七章 兩路進兵第三百五十七章 唐軍之威第三百六十四章 涿州之變第四百一十七章 平定呂宋第七百九十七章 直逼升龍城第二百六十三章 接收濟州島第四百三十四章 一手交貨,一手交人第五百四十五章各懷心思第八百三十章 先東後西,斷不可返第四百八十五章 近乎碾壓的火炮第一百九十一章 老回回潰滅第七百八十一章 殺夫求降第三百章 籠絡曹變蛟第八百八十四章 放棄京城,全力西逃第四百二十二章 攻陷和樂城第八十六章 車馬行第一百三十五章 金礦 擴軍第二百四十章 司令被俘第六百三十七章 臣,救駕來遲第四十七章 崇禎第八百七十四章 多鐸敗死,雨攻遼陽第四百零七章 反抗者,盡屠之第五百一十三章 突如其來的崩潰第七百九十五章 兩倍迎敵第一百二十六章 耕地問題第四百三十二章 唐軍急援第五百一十三章 突如其來的崩潰第二百五十四章 無言以述第七百一十八章 敘州爭奪戰第五百四十九章 留守與決別第五百一十一章 百戰不歸第四百七十四章 斬汝頭,獻投名狀第四百五十二章 血腥奪城第二百九十二章 生死搏殺第七百五十七章 如何收拾第一百九十章 陣斬馬超第三百四十五章 東征蝦夷第一百四十三章 兵進廬州第八百六十七章 全軍圍殲第七十九章 鴻門宴第四百零九章 先破城,再打援第七百四十三章 兵不血刃下武昌第一百五十七章 壯闊規劃第六百八十一章 外攻爲輔,穴攻爲主第四百六十九章 二打金州第五百零七章 敵我皆殺第二百八十四章 徒生變故第七百零二章 聯絡外力,共抗李嘯第八百六十九章 活剝人皮 進逼遼陽第五十章 軍議第四百五十一章 聯楯攻城,燃煤燒之第七百零六章 平定江南如卷席第四百六十二章 開封解圍第六百二十三章 割讓旅順,爲見面禮第四百七十五章 皇太極的決策第一百七十章 皇太極之夢第八十三章 模式第七百九十五章 兩倍迎敵第四百八十三章 冥冥自有定數第八百零七章 突襲與誘敵第六百二十一章 和談背後的博弈第五百五十八章 據京城以自守
第八百七十四章 多鐸敗死,雨攻遼陽第八百七十六章 末日遼陽第四百九十章 頭號敵人第五百八十二章 困境中的決斷第七百四十五章 上中下三條應對之策第九十二章 聚殲第四百九十八章 王之潛伏第四百一十八章 新下南洋第八百六十八章 全殲二王,剝皮孔有德第七百七十章 先滅三國,再來圖你第八百八十六章 受九錫,滅大順第五百六十章 誘敵白狼谷第五百四十四章 鐵心叛逃第九百四十四章 那曲城破 生死一線第五百五十四章 豪格返京第七百四十一章 杯弓蛇影,忠奸難辨第一百零二章 堡情第五百二十七章 癡呆皇帝第八百七十九章 清廷求和第七百六十四章 秘信陳情第八百四十五章 僥倖回國第八百零五章 清順合力,共抗李嘯第三百五十二章 聯軍的勝利第五百二十二章 危局與變數第七百零六章 平定江南如卷席第五百六十章 李嘯的三項條件第二百一十六章 挖心狂魔第四章 歸途第六百八十八章 將計就計的口袋陣第五百七十五章 巧舌如簧第一百六十七章 北路明珠第六百零九章 順治登基第六百五十三章 攘外還是安內第五百二十七章 癡呆皇帝第六百六十二章 雷霆救援第六百三十八章 君可自代之第七百八十章 四面圍擊 崩潰在即第八百九十九章 登極稱帝,建立大唐第五百六十七章 兩路進兵第三百五十七章 唐軍之威第三百六十四章 涿州之變第四百一十七章 平定呂宋第七百九十七章 直逼升龍城第二百六十三章 接收濟州島第四百三十四章 一手交貨,一手交人第五百四十五章各懷心思第八百三十章 先東後西,斷不可返第四百八十五章 近乎碾壓的火炮第一百九十一章 老回回潰滅第七百八十一章 殺夫求降第三百章 籠絡曹變蛟第八百八十四章 放棄京城,全力西逃第四百二十二章 攻陷和樂城第八十六章 車馬行第一百三十五章 金礦 擴軍第二百四十章 司令被俘第六百三十七章 臣,救駕來遲第四十七章 崇禎第八百七十四章 多鐸敗死,雨攻遼陽第四百零七章 反抗者,盡屠之第五百一十三章 突如其來的崩潰第七百九十五章 兩倍迎敵第一百二十六章 耕地問題第四百三十二章 唐軍急援第五百一十三章 突如其來的崩潰第二百五十四章 無言以述第七百一十八章 敘州爭奪戰第五百四十九章 留守與決別第五百一十一章 百戰不歸第四百七十四章 斬汝頭,獻投名狀第四百五十二章 血腥奪城第二百九十二章 生死搏殺第七百五十七章 如何收拾第一百九十章 陣斬馬超第三百四十五章 東征蝦夷第一百四十三章 兵進廬州第八百六十七章 全軍圍殲第七十九章 鴻門宴第四百零九章 先破城,再打援第七百四十三章 兵不血刃下武昌第一百五十七章 壯闊規劃第六百八十一章 外攻爲輔,穴攻爲主第四百六十九章 二打金州第五百零七章 敵我皆殺第二百八十四章 徒生變故第七百零二章 聯絡外力,共抗李嘯第八百六十九章 活剝人皮 進逼遼陽第五十章 軍議第四百五十一章 聯楯攻城,燃煤燒之第七百零六章 平定江南如卷席第四百六十二章 開封解圍第六百二十三章 割讓旅順,爲見面禮第四百七十五章 皇太極的決策第一百七十章 皇太極之夢第八十三章 模式第七百九十五章 兩倍迎敵第四百八十三章 冥冥自有定數第八百零七章 突襲與誘敵第六百二十一章 和談背後的博弈第五百五十八章 據京城以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