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章 戰和之爭

“盧大人,李嘯想問,假如有一個人,本是體弱力衰,又身多疾病,卻還要被強令外出幹活,飽受風吹雨淋之苦,那麼這個人,可得長久乎?”

“自然不能,這體弱多病,卻又要勞苦不休之人,自是活日無多。”

盧象升答完,隨即他警惕地喝問道:“李嘯,你問本督此話,卻是何意?”

李嘯微笑道:“盧大人,末將實說了吧,現在的大明,就是一個這樣的人。外面的風吹日曬雨淋,可喻爲韃子入侵襲掠,自已體弱力衰,可喻爲大明的國力現狀,體內的各類疾病,可喻爲時下國中正猖獗不已的各類流寇,這多方合力之下,這個人,自是難得長久了。”

盧象升臉上抽搐了一下:“李嘯,你這比喻,怕不太妥當吧。”

李嘯嘆道:“盧大人,末將這話,乃是肺腑之言,以在下之見,若大明官軍還是來回奔波地抗韃剿匪的話,這建國二百餘年的大明,怕是終究會耗死其中。”

“我皇明煌煌二百餘年國運,不至於此吧?”盧象升的臉色,驟然變得憂鬱陰沉。

“難道,盧大人認爲,在韃子與流寇的合力夾擊下,原本就餉缺兵弱的大明官軍,可經得起這般消耗?”李嘯的話語平靜而冰冷。

盧象升怔了一下,臉色愈發難看,終於長長地嘆息了一聲。

“盧大人,依末將看來,自崇禎初年以來,中州各地,災荒不斷,百姓難以活命,處處民變沸起,給流寇提供了近乎無有窮盡之兵源。我軍縱然現在將入侵的高迎詳、蠍子塊等流賊消滅擊潰,估計用不了多長時間,這些流賊又能拉起新的兵馬,我等又要憂心如何剿滅新冒出來的大小流賊了。可見,想在短時間內剿滅國內流寇,實非易事。”李嘯侃侃而談。

“那依李總兵之見,卻該如何方可徹底剿除流寇?”

“辦法只有一個,北和韃子,南滅流賊!除此之話,眼下再無他法。”李嘯一字一句,斬釘截鐵地說道。

“什麼?李嘯,本督沒聽錯吧,你竟然要和韃子講和?!你要我煌煌大明,去與那背叛恩主,侵我疆土,殺我軍民的卑鄙僞金講和?”

盧象升騰地從椅子上站起,瞬間漲紅的臉上,滿是憤怒到不可置信之情,額上青筋亦條條綻出。

望着盧象升如此憤怒的神情,李嘯心下,卻突然想到了明史中記載的一段關於盧象升的典故。

史載,崇禎九年九月時,清軍第三次入關後,崇禎皇帝被有如兩面巨大石磨一般,雙面夾擊的韃子與流寇折磨得受不了了,遂準備依楊嗣昌與高起潛等人意見,與皇太極講和。

誰知,此事卻被死硬主戰派盧象升知道了,又驚又怒的他,隨即求見皇帝,在階前涕泣長跪,怒斥楊嗣昌等人賣國求榮,並大聲言道:“陛下,臣受國恩,恨不得死所耳!若派臣上戰場,臣惟捐軀斷頭以報陛下!”

崇禎皇帝被慷慨激昂的他,弄得羞愧不已,便問他對清軍有何方略,盧象升恨恨地擡頭,只大聲地說了一句話:“臣主戰!”

崇禎聞言色變,本來就是反覆多疑的他,爲了自家面子,最終只得把楊嗣昌與高起潛拿出來背黑鍋:“此乃楊高等人外廷之議耳,非朕之本心也。”

李嘯心下苦笑,他知道,自已一時直言,想要說通這位明末最著名的,連皇帝的面子都不給的死硬主戰派盧象升,去與韃子講和,實無異於癡人說夢。

不過,現在話已說到這個份上,李嘯卻也只能死馬當作活馬醫了。

“盧大人,我且問你,萬曆,天啓年間,流寇還未起勢之時,我大明官軍,與韃子交手多次,可曾有甚拿得出手的勝績?”

李嘯冷冷地直視着盧象升憤怒的目光,沒有絲毫的避讓與畏懼。

“如果末將沒有記錯的話,自萬曆末年來,那老奴背叛大明,在關外建立僞金,先是一統女真諸部,接着便開始侵掠明土。這近二十年來,我大明接連丟寬甸六堡,撫順,瀋陽,遼陽、廣寧,以及遼中遼南的全部土地。韃子一路連戰連捷凱歌高奏,而我大明官軍前後累加起來,竟有二十多萬精銳折損其中。到現在,遼東土地大部喪失,竟僅存遼西一隅之地。而韃子卻除了據有我遼中遼南之大片土地外,更於今年全部掃滅了蒙古諸部,國力如日中天,已是縱橫萬里的大國。這些情況,難道盧大人一點都不知道嗎?”

未等盧象升說話,李嘯又繼續說道:“自崇禎初年起,韃子已數次入關,每次入關,無不攻城奪地飽掠人畜而歸,無不將我各處的大明官軍打得狼狽慘敗。韃子戰力這般強悍,我大明各地軍兵,早已畏韃如虎。況且我明軍又糧餉不繼,鬥志消沉,這短時間內,又如何去與那兼併了漢軍與蒙古之力,已然實力大漲的韃子,進行抗爭啊!”

李嘯說到這裡,一臉沉重無奈的神情,他長長地嘆了口氣。

“李嘯!你說的這些,根本不能成爲與韃子講和的理由!”

盧象升一聲暴喝,打斷了李嘯的話語。

“本督當然知道,現在韃子與萬曆末年相比,其國力早已是天壤之別。本督更是知道,以現在大明官軍之孱弱戰力,要與那如日中天的韃子進行抗爭有多麼艱難。只是本督想告訴你,我大明乃是漢家正統,自當日太祖興兵北擊蒙元時,便再無向異族屈膝之理!莫非這二百餘年下來,竟要如那苟且南宋般,向金人屈膝求和不成?真真豈有此理!”

盧象升咆哮着說完,雙眼直視着灰濛濛的窗外,低聲嘆道:“我等身爲大明官軍,理當捐軀報國,戰死沙場,豈有畏敵避戰,竟存苟且講和之心!李嘯,你真讓本督失望啊。”

盧象升說到這裡,雙拳緊握,望向李嘯的目光中,竟夾雜着莫名痛惜的神色。

房間中,一片讓人窒息的沉默。

“盧大人,莫非,你認爲,李嘯是個怕死的懦夫不成?”李嘯冷笑着開口說道。

盧象升沉默而複雜地看着他。

“刷!”

李嘯從腰間迅速抽出龍吟寶劍,半跪着雙手舉劍,遞給盧象升。

“李嘯,你這是何意?”

李嘯擡起頭,目光直直地對他說道:“若盧大人以爲,僅憑一腔血勇,就能報國救民,就能扭轉時局的話,那李嘯情願讓大人斬了在下這顆懦夫的頭顱,去激勵軍兵士卒,去戰勝韃子與流寇吧。”

盧象升臉上哆嗦了一下,李嘯這個激將法讓他很不舒服,他擺了擺手,嘆道:“李嘯,不要來這一套,你有話好說,且把劍收起來。”

李嘯收起寶劍,待盧象升重新坐下後,他淡淡說道:“盧大人,再回到末將最初的話題來說吧。現在的大明,已然是這般體弱乏力又疾病纏身之人,如果能令其得到好生休息調養的機會,不必再帶病在外辛苦操勞,末將在想,假以時日,這大明未必沒有治癒疾病重新振作的一天,到時,身強體壯養精蓄銳的大明,再外出與那韃子爭雄天下,豈不是更有勝算?”

盧象升沉默不語。

“盧大人,末將想再問一句,卻不知大人會認爲,這名聲重要,還是救國救民重要?”

“自然是救國救民重要。”

“既如此,大人爲何定要在這國勢艱危之時,徒逞一腔血勇呢?末將雖不才,卻也知道勾踐臥薪嚐膽十年生聚之故事,也知道大丈夫能屈能伸之道理。”李嘯誠懇地說道。

“這麼說,李總兵是下決心想要與韃子議和了?”盧象升話語冷淡。

“正是,除此之外,別無他法。”李嘯捻着手指,平靜說道:“在下不求那韃子會永守契約兩不相犯,只求哪怕能得到十年、甚至五年,哪怕三年的休養生息時間,我大明官軍定可一掃國內流寇,整訓軍兵,再出關外與韃子相抗。末將不敢說能立即奪回遼東失地,但與韃子長相抗衡,卻是應該可以做到的。”

盧象升擡起頭,眼神複雜地說了一句:“李嘯,我不用多說了。本督已明白你的心意。本督不是無謀之人,自是明白你之話語深意。只是,我想對你說的是,等你將來若能到我之位置時,便會明白,事情沒這麼簡單。”

李嘯直視着盧象升顯露悽愴神色的面孔,還想多說什麼,卻被盧象升止住了。

“不必多說了。”盧象升站起身來,他的聲音微不可聞地說道:“李嘯,本督可以告訴你的是,本督絕非只顧名聲不重實際之人,我只是,不想重步當日袁督師的下場罷了。”

李嘯心下一緊:“大人。。。。。。”

盧象升擺了擺手,示意他不必說出來,然後他起身向外走去:“在你這坐了這麼久,本督也該回去了。”

“大人,末將已在城中擺下宴席,請大人賞光飲宴後,再走不遲。”李嘯跟在他後面說道。

“不必了,本督事情繁多,今天便要趕回虞城去。”盧象升說到這裡,就地站定,復向李嘯問道:“卻不知本督若抽調你之兵馬,你可帶多少兵馬前來?”

李嘯沉吟了一下,向盧象升拱手答道:“本將可帶一萬軍兵,跟隨大人前往河南剿匪。”

“好。”盧象升臉露笑容,他拍拍李嘯的肩膀道:“雖你我二人,多有不合之理念,但我希望,在這河南戰場上,李總兵能與本督同心同德,爲國家忠誠效力。”

李嘯抱拳俯首:“請大人放心,末將悉聽總督大人安排。”

最終,盧象升還是拒絕了李嘯那留下來的飲宴請求,率着一衆護衛,出城渡河而去。

李嘯等人送出極遠,直到望着盧象升等人,消失在黃河對岸,方率衆返回。

其實,這次不長的談話裡,李嘯僅僅只是就軍事方面的內容,與盧象升談了真實想法。還有很多關於政治與經濟方面的建議與意見,沒有對盧象升說出來。

不過李嘯知道,這其他方面的內容,自已將永遠不會再和盧象升交心言談了。

畢竟,道不同,不相與謀。

難道,現在的大明,真的無可救藥了嗎?

李嘯想到這一點,心裡便充滿了悲哀。

望着盧象升越來越遠的飄渺背影,想起了他後來那悲慘命運的李嘯,心下感覺無奈又淒涼。

儘管李嘯刻意保持平靜的表情,只是,在返回鐵龍城的路上,很多人都看到,這位向來英勇豪爽的青年名將,臉色卻有隱隱可見的憂鬱之色。

.。。。。。。

河南閿鄉。

城外的一處高崗上。

流寇名義上的盟主高迎祥,在幾十名鐵甲重騎的護衛下,俯望崗下那幾乎漫無邊際的浩蕩人馬,這位外號爲闖王的流寇首領,臉上滿是感慨之色。

不知不覺,自已成爲義軍已有八年了。

他想起了八年前的自已。

那個從陝西安安塞揭竿而起的青年,在困餓而死的邊緣,大呼着:“與其坐而飢死,不若起而爲盜!“

在他的號召下,迅速從家鄉拉了一支義軍隊伍,並自任首領。曾以販馬爲業,臂力過長,射術精湛的他,每次上陣時,皆是白袍白巾,身先士卒,因爲他的英勇善戰,他很快從衆多的流寇首領中嶄露頭角。

崇禎四年六月,義軍首領王嘉胤被南山總兵曹文詔殺害,陝晉各路流賊,結成三十六營,高迎祥爲領袖之一,推稱“闖王“,他第一次有了自已的外號。

崇禎七年十一月,高迎祥遂召集各路義軍十三家七十二營首領大會滎陽,因原共主紫金樑王自用已死,英勇善戰,頗負人望的高迎詳,被十三家七十二營選爲名義上的領袖。

想到這裡,高迎祥臉上,露出了隱忍不住的淡淡微笑。

當日那個純粹爲了解決飢寒溫飽的青年,估計怎麼也不會想到,會有這麼一天,自已能成了所有義軍的共主吧。

接下來的記憶,便清晰很多了。

去年末至今年初,自已率領手下義軍軍兵,破霍丘、攻壽州、入潁州,陷鳳陽,把那朱皇帝起家的風水寶地燒成一片白地,又把皇帝老兒的祖墳都給挖了燒了搶了,還當了幾天自封的古元真龍皇帝,真是他孃的爽啊。

想到這裡,高迎祥頓覺心下熱血澎湃,豪情萬丈。

現在,重隔了近一年時間,率着這多達二十多萬的部衆,重返河南的自已,卻是定要掀起更大的滔天巨浪,讓整個大明朝,在自已的馬蹄下爲之顫慄!

第三百六十三章 分裂的決策第二百二十八章 午門獻俘第五百八十九章 北攻海城第一百五十一章 鐵龍城之戰(五)第七百八十四章 面見緬王第二百九十八章 人口販賣第四百零三章 酒醉人亦醉第二百零三章 財源滾滾第六百一十三章 西征鎮遠堡第四百六十五章 澳洲見聞第九百三十四章 多爾袞被俘,大清朝覆滅第五百三十九章 代善的抉擇第十二章 搶馬第八百五十九章 納緬甸爲國土第六十四章 築城規劃第七十四章 阿巴泰第三百七十五章 老子是漢人第七百八十九章 寄人籬下,定居親漂辛第六百七十二章 堅壁清野第五百七十六章 壓服追殺第六百二十八章 流賊席捲明境第九百四十四章 那曲城破 生死一線第六百七十六章 南阻北攻第三百四十九章 用韃虜換獎賞第四百六十九章 二打金州第一百三十八章 上品青鋒第九百二十六章 合謀共反第八百五十五章 御駕親征,徹底潰敗第七百一十章 雖千萬人,吾往矣第三百八十二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第九百一十七章 弒父歸降第三百八十六章 是戰是降第三百六十五章 北攻金州第七百四十八章 夜襲出城,集束燒營第四百九十六章 清廷遣使第一百零二章 堡情第七百三十二章 殘軍立潰第四百三十八章 李自成尋仇第五百四十九章 留守與決別第四百一十七章 平定呂宋第二百六十四章 火炮成型第七百四十章 迫降黃陂,進逼武昌第一百九十二章 迫降蠍子塊第七百五十七章 如何收拾第三百六十一章 中華銀行第八十六章 車馬行第一百五十八章 鐵器換人才第四百三十四章 一手交貨,一手交人第二百八十四章 徒生變故第七百八十五章 桂王,萬不可棄城啊!第一百九十三章 凱旋北歸第六百五十八章 清廷驚變第九十五章 徵調第三百七十八章 爭漁簍的螃蟹第六百零八章 擁立順治第七百二十章 隔江遠射第三百八十三章 濟南危急第三百六十八章 得隴望蜀第四百二十一章 化玉帛爲干戈第八百三十章 先東後西,斷不可返第七百二十二章 下一個目標,左良玉第三百八十八章 德王府慘滅第五百七十九章 兵進營囗第四百六十五章 澳洲見聞第三百八十三章 濟南危急第二百零四章 鄭彩來訪第九百零八章 兵進喀什 準噶爾入援第二百三十九章 紅龍計劃第六百四十二章 強擄陳圓圓第九十九章 去處第一百八十七章 南北交困第九百一十九章 俄軍入援準噶爾第三百七十六章 兵退靜海第八百零二章 左部投降 何來遲也第二十八章 不歸墩第五百一十九章 殊死之搏第二百六十章 謀取濟州島第三百八十三章 濟南危急第八百七十四章 多鐸敗死,雨攻遼陽第八百零四章 四面張網 八方捕魚第二百八十三章 和議談妥第一百零二章 堡情第七百五十七章 如何收拾第七百四十八章 夜襲出城,集束燒營第三百八十一章 山東局勢第六百九十二章 援兵皆俘,親子勸降第七百六十五章 天子也要搏一把第八百一十五章 兵臨岫巖,騎兵初戰第七百三十六章 前後皆潰第八百八十五章 收復京師 返都北京第八百七十七章 夜克遼陽 活剮親王第八百四十九章 炸碎象陣,進逼木邦第三百章 籠絡曹變蛟第六百零八章 擁立順治第八百二十二章 三面夾擊,一鼓而滅第六百一十三章 西征鎮遠堡第五百五十二章 人心散了第一百九十一章 老回回潰滅第四百九十四章 皇帝的迷茫第五百六十章 李嘯的三項條件
第三百六十三章 分裂的決策第二百二十八章 午門獻俘第五百八十九章 北攻海城第一百五十一章 鐵龍城之戰(五)第七百八十四章 面見緬王第二百九十八章 人口販賣第四百零三章 酒醉人亦醉第二百零三章 財源滾滾第六百一十三章 西征鎮遠堡第四百六十五章 澳洲見聞第九百三十四章 多爾袞被俘,大清朝覆滅第五百三十九章 代善的抉擇第十二章 搶馬第八百五十九章 納緬甸爲國土第六十四章 築城規劃第七十四章 阿巴泰第三百七十五章 老子是漢人第七百八十九章 寄人籬下,定居親漂辛第六百七十二章 堅壁清野第五百七十六章 壓服追殺第六百二十八章 流賊席捲明境第九百四十四章 那曲城破 生死一線第六百七十六章 南阻北攻第三百四十九章 用韃虜換獎賞第四百六十九章 二打金州第一百三十八章 上品青鋒第九百二十六章 合謀共反第八百五十五章 御駕親征,徹底潰敗第七百一十章 雖千萬人,吾往矣第三百八十二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第九百一十七章 弒父歸降第三百八十六章 是戰是降第三百六十五章 北攻金州第七百四十八章 夜襲出城,集束燒營第四百九十六章 清廷遣使第一百零二章 堡情第七百三十二章 殘軍立潰第四百三十八章 李自成尋仇第五百四十九章 留守與決別第四百一十七章 平定呂宋第二百六十四章 火炮成型第七百四十章 迫降黃陂,進逼武昌第一百九十二章 迫降蠍子塊第七百五十七章 如何收拾第三百六十一章 中華銀行第八十六章 車馬行第一百五十八章 鐵器換人才第四百三十四章 一手交貨,一手交人第二百八十四章 徒生變故第七百八十五章 桂王,萬不可棄城啊!第一百九十三章 凱旋北歸第六百五十八章 清廷驚變第九十五章 徵調第三百七十八章 爭漁簍的螃蟹第六百零八章 擁立順治第七百二十章 隔江遠射第三百八十三章 濟南危急第三百六十八章 得隴望蜀第四百二十一章 化玉帛爲干戈第八百三十章 先東後西,斷不可返第七百二十二章 下一個目標,左良玉第三百八十八章 德王府慘滅第五百七十九章 兵進營囗第四百六十五章 澳洲見聞第三百八十三章 濟南危急第二百零四章 鄭彩來訪第九百零八章 兵進喀什 準噶爾入援第二百三十九章 紅龍計劃第六百四十二章 強擄陳圓圓第九十九章 去處第一百八十七章 南北交困第九百一十九章 俄軍入援準噶爾第三百七十六章 兵退靜海第八百零二章 左部投降 何來遲也第二十八章 不歸墩第五百一十九章 殊死之搏第二百六十章 謀取濟州島第三百八十三章 濟南危急第八百七十四章 多鐸敗死,雨攻遼陽第八百零四章 四面張網 八方捕魚第二百八十三章 和議談妥第一百零二章 堡情第七百五十七章 如何收拾第七百四十八章 夜襲出城,集束燒營第三百八十一章 山東局勢第六百九十二章 援兵皆俘,親子勸降第七百六十五章 天子也要搏一把第八百一十五章 兵臨岫巖,騎兵初戰第七百三十六章 前後皆潰第八百八十五章 收復京師 返都北京第八百七十七章 夜克遼陽 活剮親王第八百四十九章 炸碎象陣,進逼木邦第三百章 籠絡曹變蛟第六百零八章 擁立順治第八百二十二章 三面夾擊,一鼓而滅第六百一十三章 西征鎮遠堡第五百五十二章 人心散了第一百九十一章 老回回潰滅第四百九十四章 皇帝的迷茫第五百六十章 李嘯的三項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