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二章 脣亡齒寒,入援莫氏

西定王鄭柞這一說,原本頗爲沮喪的鄭鴻逵心下,不由得又泛起了新的希望。

如果自家兵馬,真的能助鄭柞一臂之力,與鄭柞的軍隊,一道滅了那據佔安南北部高平的莫氏,應該也確實花不了太多時間。

那接下來,鄭柞將再無理由拒絕自已,只能乖乖地派兵協助,與已方兵馬一道進入廣西,去攻打那駐守於桂東的唐軍。

更何況,那莫氏所據的高平,雖然只是一隅之地,卻是十分重要的地方,此處位於雲南與廣西的交界之地,如何真能把這裡給迅速攻下來,那毫無疑問,會給唐軍將來的行動,造成重大的威脅與阻礙。

因爲,兩鄭聯軍拿下高平後,完全可以徑自進入雲南,去與正在滇東作戰的唐軍第九鎮兵馬作戰,也可從此進入桂西,從而徹底地隔絕唐軍兩鎮兵馬的合圍攻擊。

甚至可以說,如果這兩點都未能做到的話,有高平這個突出的楔子在,唐軍將來的東進,都將會畏首畏尾十分忌憚,最終令他們不戰自亂,從而爲自已攻滅唐軍,創造十分有利的條件。

鄭鴻逵想到這裡,臉上便浮起笑意,他輕咳一聲,緩緩道:“西定王,貴國所提條件,倒亦是未必不能考慮,只不過,我軍若要與你部一齊合攻高平,需得先從海路到達安南,方可行事,這樣的話,這一路的費用……”

“天使勿憂!貴軍前來我安南,這開拔銀子與糧草,皆可由我國負擔。另外,只要能順利攻滅那莫氏,敝國還當另有重禮相送,以酬貴軍遠來相助之恩。”見鄭鴻逵似有應允之意,鄭柞雙眼放光。

鄭鴻逵笑道:“如此甚好!不過,這事情一碼歸一碼,將來貴軍與我軍一道攻打廣西的唐軍,我軍依舊會如方纔所講的條件,給予貴軍充份的支持。”

鄭柞一臉喜色,急急點頭道:“天使之言,甚是有理!這樣的話,兩國結盟,共同對敵,將再無任何異議了。”

接下來鄭柞下令,擺開盛宴,款待鄭鴻逵一行人,這場宴會,歌舞相連,觥籌交錯,賓主盡歡。

隨後,鄭鴻逵與鄭柞二人詳細商議,最終定了兩家結盟,共抗唐軍的具體協議。

其協議內容,主要如下;

1、安南與弘光朝廷結盟後,鄭家首先派出5萬精兵,從海路到安南,然後在升龍城與安南主力部隊3萬人匯合,一道合攻據佔高平的莫氏。

2、鄭家出兵到攻滅莫氏,其錢財糧秣,皆由安南負責,確保大軍後勤無虞。

3、莫氏一滅,則鄭柞派出3萬精兵,與鄭芝龍部兵馬一道,一齊前往桂西,準備合力攻打駐於桂東的唐軍第二鎮兵馬。

4、唐軍若被殲滅,鄭芝龍部重奪廣西之後,則鄭芝龍履行約定,將安南兵馬所佔的唐軍地盤,劃歸安南所有。故在進攻廣西的戰鬥中,安南軍隊的錢糧,皆由鄭軍供應。

5、將來兩軍若還有進一步的協作,可在此基礎上,作下一步的詳細商談。

協議既定,鄭鴻逵起程回國,去向鄭芝龍覆命。

聽完鄭鴻逵的敘述,鄭芝龍雖然對於鄭柞要求他們先幫安南攻滅莫氏,略有不滿,但對於鄭鴻逵的整體規劃,還算較爲滿意。

這年頭,捨不得孩子,打不着狼,那個西定王鄭柞也是血火中殺出來的人物,沒有足夠的利益,這傢伙如何會動心同意呢。

於是,鄭芝龍迅速同間敢鄭鴻逵的協定,然後,他派鄭鴻逵爲主將,鄭彩爲副將,率5萬精兵,從福州乘海船出發,一路直往安南而去。

鄭芝龍心下盤算得清楚,現在合攻唐軍第二鎮的兵馬,有東邊鄭芝豹鄭成功的東路5萬精兵,又有西邊鄭鴻逵鄭彩的西路5萬精兵,再加上安南的3萬精兵作爲協助,總共多達13萬兵馬,一道合攻那不過4萬餘衆且分駐三處的唐軍第二鎮兵馬,當是手到擒來。

而對於消滅那據佔高平的莫氏,鄭芝龍更是胸有成竹。

畢竟,在安南鄭氏的重壓下,莫氏政權已然苟延殘喘,有如風中之燭。如果自已這五萬精銳與其一道相攻,相信要攻佔這麼個小小的高平,乃是易如反掌,根本就不在話下。

就在鄭鴻逵與鄭柞簽下結盟協議之後,莫氏安插在升龍的細作,亦是迅速地將這份協議的內容,給飛速給向高平城的莫氏家主莫敬耀稟報。

高平城,莫氏皇宮。

樓閣高下,軒窗掩映,幽房曲室,迴轉四合。紅色的宮牆圍繞着富麗堂皇的宮殿,宮殿外有花園,花木繁茂,翠竹千竿。花園旁又有蓮池,綠水浮波,荷香撲面。

這裡便是莫氏在高平孟泉修建的宮殿,觀此豪奢,又哪裡象臥薪嚐膽、振作勃發的氣象?要知道,莫氏僅據高平彈丸之地,財政十分拮据,卻絲毫沒有節儉,大肆揮耗,修建宮殿、廟宇,實是令人慨嘆。

而除了這座宮殿外,莫氏家主還在孟泉建棟麟寺、園明寺,“作丁字,左右行廊,後堂僧房在焉”可謂是窮奢極欲,不惜財力人力。

正因爲莫氏這般鋪張糜爛,他們纔在黎朝歷史上,第一個走向徹底消亡。甚至其子孫都不被允許留在越南國中,不得不回到中國在各地討生活,到了現代社會,已是連新疆之地,都有莫氏後人組建的村落了。

那莫氏家主莫敬耀,聽了密使的稟報後,亦是大吃一驚,一股莫名的寒意,從後腰直竄入腦頂。

他極其厭煩地一揮手,那密使有如一隻受驚的兔子般退下堂去。

“哼!鄭氏卑鄙苟且,竊權虐民,已是萬夫所指,人神共憤。這般無義之賊,本當天人共誅,方解吾恨。卻沒想到,於今之際,此賊卻勾結外敵,竟是要來搶先圖我!這,這真氣煞我也!”莫敬耀怒捶案桌,氣得鬍子直顫。

其子莫元清,聽了父親的這番抱怨,亦是緊皺着眉頭,然後他猶疑地說道:“父親,鄭氏縱是可恨可惡,又豈會被我等徒然罵死?還望父親消氣養身,趕緊想辦法應對方好。”

莫敬耀又是一聲長嘆:“現在局勢如此危急,爲父安有甚好辦法可想!想我莫氏,僅據這高平一地,兵微將寡,如何是那兩鄭聯軍的對手!以我看來,若是這兩賊真的聯軍來攻,爲父與你,恐怕唯有棄城而逃,躲往明境,方可保身安命啊。”

莫敬耀說完,又連連嘆氣,一副沮喪至極的表情。

只不過這時,兒子莫元清眼中卻一閃亮,彷彿想到了什麼一般,復對莫敬耀急急說道:“父親,既然鄭氏可以求取外援,那我莫氏家族,爲什麼不可效仿其舉呢?要知道,就在我軍地盤北面,可就有一位極好的幫手哇!”

“哦?你的意思是?”

“父親,你想想,鄭氏能與鄭芝龍部聯手,那我們爲何不能與北面的唐軍相聯手呢?”莫元清目光炯炯,聲音振然:“現在明國境中,唐軍獨大,那唐王李嘯,更有連立兩帝,位極人臣,其煊赫權勢,倒是有如一位隱形的君主一般。這樣的人物與其治下軍兵,當是我莫氏最佳之外援哪。更何況,現在唐軍正在滇東一帶與當地土司交戰,與我高平甚是相近,若派出使者,誠詞以求,更奉讓足以令其動心的條件,那唐軍必會因利而動,答應入援我國。只要有唐軍來援,則我國萬事無憂矣。”

莫元清這般話語,讓莫敬耀連連點頭,臉上頓現欣慰之色:“吾兒之策,甚好啊。只不過,以你之見,要以何策,方可打動唐軍,讓他們順利派兵入援我高平呢?”

莫元清略一沉吟,便迅速回道:“父親,這金銀財寶,自是要大力贈送。若還不能打動唐軍,我等可更向其曉以脣亡齒寒的道理。”

“脣亡齒寒?”

“是啊,父親你沒聽那密使說麼,現在兩鄭聯軍,拿下我高平,不過僅是爲了那鄭氏沒有後顧之憂罷了。他們真正的目標,還是位於廣西的唐軍,想要兩鄭聯軍,一道把廣西的唐軍給滅了。他們打的這般好算盤,我等可將其全部告之唐軍,然後唐軍來衡量輕重,最終同意入援我國,抵抗這兩鄭聯軍來襲。”莫元清急急說道。

莫敬耀又是連連點頭,然後又重重地拍了一下桌子,作出一副決心已下的模樣:“孩兒所言甚是有理,那爲父就派你爲代表,迅速進入雲南,去與唐軍談判。如何能讓唐軍順利與我莫氏結盟,入援高平,那孩兒當記首功!”

莫元清急急拱手:“謝父親,孩兒一定儘快出發,不辱使命!”

莫元清隨後便蒐羅了十餘人的使團,又在整個高平之中搜颳了一遍,弄得民怨載道,才得了兩千兩黃金。便急急與父親莫敬耀告別,帶着使力一路西去,徑往雲南。

本來,莫元清一行人,打算徑去昆明求見。不過說來也巧,此時的唐軍,正在其主帥黃得功的帶領下,帶兵打到了元江府附近。此處離高平倒是甚近,故莫元清一行人發現唐軍蹤跡,立即前來求見。

於是,在山谷外的一塊空曠地界,唐軍主帥黃得功,正式接見莫元清一行人。

莫元清先自報家門,又趕緊獻上這兩千兩黃金,一副十分恭順的模樣。莫元清見黃得功與一衆部下臉上皆頗有好感,便立即撲通跪地,開始大聲訴苦。

“稟黃大人,我莫氏昔先祖有遺囑:滋莫家氣運已終,黎氏復興,乃天數也。我等宜避居高平,養成威力,屈節待時,伺其天命有所歸而後可。”莫元清故作一臉悲痛地說到這裡,卻在暗中觀察黃得功的表情與反應:“今黎朝名義雖正,然然權歸鄭府。歡愛之士,多據要津,其風聲氣息,與四宣寬和平易,不能無異。兼之先祖明德、大正之政,固結於民心者未忘。故天運既還,然人心之向我莫氏者未盡還。通儒文士,亦往往鏟彩埋光,豈不是待我莫氏中興而應世乎……”

見莫元清盡說一些毫無意義的廢話,黃得功忍不住皺眉打斷他:“你說話別文縐縐的,本將有要事在身,可挑揀緊要話來說。”

莫元清話語一抑,遂又急急拱手道:“稟黃大人,然而,我莫氏雖踞於高平一隅之地,那鄭氏卻賊心不死,一心要致我莫氏於死地,實是可惡至極。就在前段時間,鄭氏與弘光朝的鄭芝龍部結盟,準備一道攻打我高平。可憐我高平一隅之地,又無甚危峻城池可守,如若兩鄭聯軍大舉來攻,只怕我高平難守,莫氏必滅啊!”

“哦?是嗎?竟有安南鄭氏與鄭芝龍聯手攻你莫氏之事,倒是稀罕哪。”黃得功臉上浮起一絲譏諷的笑容:“所以,你們的莫家主爲免莫氏危亡,就專門派你前來,希望讓我軍入援你部,以解危困是吧?”

莫元清見黃得功說得這般直接,不由得臉上一紅,不過他眼珠一轉,又立即說道:“黃大人,有道是脣亡齒寒,這兩鄭聯軍萬一真攻下我高平,那對貴軍來說,也是一個極大的威脅。黃大人你想,那兩鄭聯軍若是順利拿下高平,則相當於在貴國的雲南與廣西之間,牢牢打了一個楔子,會給貴軍行動,造成相當不便的影響。且在下聽聞,那兩鄭聯軍,在拿下高平後,下一個目標,便是在廣西的唐軍。他們準備從高平進入桂西,然後與廣東的鄭家兵馬一道,兩處合擊廣西的唐軍,若是這般,那貴軍在廣西的兵馬可就……”

說到這裡,莫元清故意頓了一下,他發現,那唐軍主將黃得功的臉色,果是爲之一變。

莫元清心下不免得意,他知道,自已的語話,讓黃得功肯定也聽在心頭,不得不要好好權衡一下入援高平的重要性了。

莫元清趁熱打鐵,又急急說道:“當然,天朝興師討伐,大義在手,兵威赫赫,定是勢如破竹,勝利可期。若能兩軍聯手,一舉破鄭,此誠我莫氏中興之機會,亦是貴軍一舉定鼎西南局勢的大好良機啊!”

第一百三十三章 利益博弈第六百五十九章 豪格下獄,索尼自盡第五百三十章 鐵騎突出刀槍鳴第二百三十九章 紅龍計劃第五百一十五章 緣何效死第二百五十六章 生擒阿巴泰第六百零四章 二王擁帝第二百七十五章 楊嗣昌來訪第三百七十三章 分兵而動第七百六十八章 公主出家,新皇即位第四百九十一章 圖庫拉圍殲戰第六百九十三章 與城俱亡第五百二十七章 癡呆皇帝第五百四十九章 留守與決別第六百四十三章 走投無路吳三桂第九十一章 條件第三百零二章 兩全其美第六百四十一章 追贓助餉第四十六章 操練第六百八十四章 天坑地陷第二百七十章 以毒攻毒第八百五十九章 納緬甸爲國土第四百四十二章 公主的命運第二百六十二章 政治與愛情第七百八十章 四面圍擊 崩潰在即第四百三十一章 賊氛大熾第二百二十一章 奪城突變第二百四十二章 土著歸化第六十六章 獨特優惠第五百五十章 陰溝翻船第四百三十五章 從夔州去南洋第二百六十一章 天家顏面何存第七十五章 細帳第七百一十二章 移民北國第六百九十七章 兵進揚州第三百八十九章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第九百四十二章 強攻那曲城第一百二十七章 三條建議第九百一十四章 橫行西域,兩國震怖第四百六十七章 公主的秘事第七百一十八章 敘州爭奪戰第四百八十一章 毀滅者李嘯第二百零一章 微服私訪第七百七十六章 脅迫歸降第五百零七章 敵我皆殺第七百一十四章 京師廷辨第六百五十章 雄關如楔,不可輕棄第四百一十一章 降兵的妙用第四百四十五章 野味家宴第二百九十八章 人口販賣第四百零八章 有如死神的龍擊炮第六百七十九章 三姓家奴吳三桂第十一章 酒樓第三百二十七章 琉球求援第四百一十九章 征伐蘇祿國第二百九十章 卑劣的偷襲第八十二章 監撫第七百七十三章 偷雞不成蝕把米第三百四十五章 東征蝦夷第三百二十四章 臺灣大開發第四十三章 殺機第二百五十六章 生擒阿巴泰第六百零二章 獻堡歸降第三百三十三章 隨機應變第九百三十八章 前軍盡滅第七百五十九章 離間君臣,借刀殺人第五百二十二章 危局與變數第三百七十章 兵臨復州第二百七十四章 皇帝的疑慮第二十八章 不歸墩第八百七十七章 夜克遼陽 活剮親王第七百九十九章 逼迫和談第一百二十三章 土默特汗第九百二十七章 弒帝殺後,賭命一搏第三百一十七章 秘密潛入第五百五十五章 刀鋒下的順從第三十九章 對衝、騎戰第六百七十九章 三姓家奴吳三桂第七百八十四章 面見緬王第八百七十五章 雨夜血戰第四章 歸途第三百一十二章 收復臺北第一百二十四章 共贏第九十七章 出征第五百五十一章 幸運之救第三十八章 追敵第二百八十七章 道不行,乘桴浮於海第三百九十九章 失控的李嘯第九百二十三章 北攻俄國,南收烏思藏第六百二十六章 賊將東攻,奈何?第一百五十七章 壯闊規劃第八百三十九章 南下和談,層層加碼第八百六十二章 橫掃遼中,兵迫海城第二百七十九章 鳳凰樓設宴第一百一十八章 首級交易(上)第四百四十五章 愛妃之逝第八百七十五章 雨夜血戰第五十七章 報仇第八百八十五章 收復京師 返都北京第三百九十八章 效仿曹魏
第一百三十三章 利益博弈第六百五十九章 豪格下獄,索尼自盡第五百三十章 鐵騎突出刀槍鳴第二百三十九章 紅龍計劃第五百一十五章 緣何效死第二百五十六章 生擒阿巴泰第六百零四章 二王擁帝第二百七十五章 楊嗣昌來訪第三百七十三章 分兵而動第七百六十八章 公主出家,新皇即位第四百九十一章 圖庫拉圍殲戰第六百九十三章 與城俱亡第五百二十七章 癡呆皇帝第五百四十九章 留守與決別第六百四十三章 走投無路吳三桂第九十一章 條件第三百零二章 兩全其美第六百四十一章 追贓助餉第四十六章 操練第六百八十四章 天坑地陷第二百七十章 以毒攻毒第八百五十九章 納緬甸爲國土第四百四十二章 公主的命運第二百六十二章 政治與愛情第七百八十章 四面圍擊 崩潰在即第四百三十一章 賊氛大熾第二百二十一章 奪城突變第二百四十二章 土著歸化第六十六章 獨特優惠第五百五十章 陰溝翻船第四百三十五章 從夔州去南洋第二百六十一章 天家顏面何存第七十五章 細帳第七百一十二章 移民北國第六百九十七章 兵進揚州第三百八十九章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第九百四十二章 強攻那曲城第一百二十七章 三條建議第九百一十四章 橫行西域,兩國震怖第四百六十七章 公主的秘事第七百一十八章 敘州爭奪戰第四百八十一章 毀滅者李嘯第二百零一章 微服私訪第七百七十六章 脅迫歸降第五百零七章 敵我皆殺第七百一十四章 京師廷辨第六百五十章 雄關如楔,不可輕棄第四百一十一章 降兵的妙用第四百四十五章 野味家宴第二百九十八章 人口販賣第四百零八章 有如死神的龍擊炮第六百七十九章 三姓家奴吳三桂第十一章 酒樓第三百二十七章 琉球求援第四百一十九章 征伐蘇祿國第二百九十章 卑劣的偷襲第八十二章 監撫第七百七十三章 偷雞不成蝕把米第三百四十五章 東征蝦夷第三百二十四章 臺灣大開發第四十三章 殺機第二百五十六章 生擒阿巴泰第六百零二章 獻堡歸降第三百三十三章 隨機應變第九百三十八章 前軍盡滅第七百五十九章 離間君臣,借刀殺人第五百二十二章 危局與變數第三百七十章 兵臨復州第二百七十四章 皇帝的疑慮第二十八章 不歸墩第八百七十七章 夜克遼陽 活剮親王第七百九十九章 逼迫和談第一百二十三章 土默特汗第九百二十七章 弒帝殺後,賭命一搏第三百一十七章 秘密潛入第五百五十五章 刀鋒下的順從第三十九章 對衝、騎戰第六百七十九章 三姓家奴吳三桂第七百八十四章 面見緬王第八百七十五章 雨夜血戰第四章 歸途第三百一十二章 收復臺北第一百二十四章 共贏第九十七章 出征第五百五十一章 幸運之救第三十八章 追敵第二百八十七章 道不行,乘桴浮於海第三百九十九章 失控的李嘯第九百二十三章 北攻俄國,南收烏思藏第六百二十六章 賊將東攻,奈何?第一百五十七章 壯闊規劃第八百三十九章 南下和談,層層加碼第八百六十二章 橫掃遼中,兵迫海城第二百七十九章 鳳凰樓設宴第一百一十八章 首級交易(上)第四百四十五章 愛妃之逝第八百七十五章 雨夜血戰第五十七章 報仇第八百八十五章 收復京師 返都北京第三百九十八章 效仿曹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