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圈最近流行“集郵”一詞,搞得我慘成朋友調侃對象:“您就是內地最大的集郵女星啊!”“哪裡哪裡,我早歸隱了。”“您歸隱是因爲您覺得自己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啊!”“去去去,我頂多是民間集郵愛好者,哪有什麼星啊。”
集郵這個古老又雅緻的愛好,藉着世風老樹發新芽,一時聲色犬馬起來。兒時看我哥如癡如醉地收集古今中外的套票散票珍藏版新發行版,一本本翻開大開眼界,卻沒想潛移默化成我的另類啓發。一度愛好收藏不同行業不同名校不同國家地區不同膚色不同經歷的男士,至今日才醒悟過來,原來他們就是“郵票”呢。
不過,你知道,集郵愛好者並非孤僻者,他們集郵過程中,經常做的一件事,就是和同愛好者交換郵票,互通有無。而在生活中,新型“集郵”者其實也有這個特徵。北京有羣熱愛接觸搖滾圈地下樂隊的女孩,經常私下交流時,愛說:“我把×樂隊的×××收了!”另一個便說:“啊,這個尖孫兒我也收過!”然後進入更爲火爆和嬉戲的話題,關於這張“郵票”的欣賞性可用性收藏價值等等,和睦一堂。
相對而言,我是個比較獨來獨往的集郵者。但偶爾碰到同好者,她們的豁達豪爽,不禁讓我臉紅。記得有次,我邀請一個特有個性、文字也很有特色的時尚女孩開專欄,剛加上MSN,她在那頭遞來一句接頭暗語:“我們是妯娌!”我正爲這個親戚關係莫名其妙,她落落大方地解釋道:“我也收過××啊!他說你口活很好,讓我多跟你學習!”我原本準備好的一本正經的開場白,被她弄得不知如何啓齒了。
說起來,那個××其實也是個集郵愛好者,而且更爲強勢,我完全是無奈被收,而非收。因爲那時,我做系列前衛80後的採訪,發現他的經歷特別豐富,故事也很精彩,於是兢兢業業地揣着根錄音筆去拜訪他。地點雖然在他家,但我是公私分明者,錄滿一兩小時,收穫頗豐,宣告收工回府。對方卻說:“你今晚留下來吧。”
我窘迫地推辭,我真不是有這個想法的。對方大有良辰美景我卻不解風情的遺憾,但還是風度翩翩送我回了家。本以爲就此逃過一劫,但也許我這枚“郵票”也極具收藏價值,讓集郵愛好者非納入囊中不可,若干日後,××上門來強收了我。由此衍生了若干親戚關係,女孩兒還大讚他在小圈子裡也算個腕兒,是個尖孫兒,彷彿我這人不識貨或者裝模作樣。可惜,我和貴圈真的不熟,再讓我發些孫兒給她,我是一個都沒有了。
女人並非天生的情敵,也有這樣惺惺相惜的同好者,因爲我們經歷過了同一個人最私密的身體啊,從《圍城》裡的同情兄進步到今天的妯娌關係,也算愛好大過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