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京前的最後幾日,楚維琳只覺得日日都忙碌得緊。
除了常府、楚府,平日裡相熟的人家也少不得去拜訪辭行,尤其是崇王府與杜家。
楚維琬知道他們會經過舊都,親筆寫了書信給灝七太太,又準備了些東西,請楚維琳捎回舊都。
杜家那兒,當着常鬱昀的面,常鬱昕沒有露出多少不捨來,只叫他在任上要盡心盡責,莫要辜負了皇恩,可背地裡拉着楚維琳,常鬱昕忍不住紅了眼睛,細細叮囑着。
“我曉得他不是從前的小孩兒了,也是做了父親的人,行事比起從前定是更加妥當的,可再怎樣,也是我弟弟,我捨不得,也不放心”常鬱昕在碧紗櫥裡,壓着聲兒與楚維琳說話,不叫外頭的人聽見,“金州太遠了,我知道男兒志在四方,也曉得多些歷練與他有益無害,母親過世得早,我從小替他們操心,就怕照顧不周全。弟媳你是個可靠的,往後的幾年要靠你了,萬一有些行事不妥的地方,你要勸着他些,有什麼事體,只管寫信來與我說,雖然遠水救不得近火,但聽你幾句牢騷話,我還是挺樂意的。”
楚維琳聽的心裡暖暖的,回握住常鬱昕的手,她知道,只有真正關心你的人,疼惜你的人,纔會這般糾結心思,盼着常鬱昀在任上能做出一番成績來,又擔心他吃穿用度等等等等。
“大姑姐,”楚維琳含笑道,“你放心,能幫着爺的地方,我會努力做好的。也會多給你寫信,讓你知道我們在金州過得如何。五爺是你親弟弟,你要信他是個有能耐的,一定能做出政績來。”
常鬱昕含淚點了頭,不住道:“是了,我該高高興興送他出門,莫要叫他遠行了還牽掛着京城裡的事體。你跟鬱昀講。我得了空會多去看看老祖宗。叫他莫要掛心。”
楚維琳應了。
兩人從碧紗櫥裡出來,常鬱昀正和常鬱昕的丈夫杜二爺說話,見常鬱昕眼眶微紅。彼此都曉得是怎麼一回事,常鬱昀淺淺笑了,笑容裡全是感激。
臨行的前日,行李都準備妥當了。
塗氏來了一回。與楚維琳細細確認了一番,確定沒有遺漏的土儀。這才放下心來。
楚維琳是讓流玉細細記下來的,這一路上要拜訪的人並不少,除了在舊都的親戚,還有楚證賦與常恆淼在江南任職時的相知。也有塗氏相熟的官太太們,多是江南本地的世家勳貴,多些來往。也是好的。
傍晚時,二房一行人回鬆齡院裡用飯。給老祖宗磕頭辭行。
翌日一早,車馬裝箱,送行的人一路送到了城外柳亭,這才轉身回城,而常鬱曉與常鬱明,要一路護送他們到渡口。
霖哥兒頭一回出遠門,正是看什麼都好奇的時候,方媽媽掀開車簾子一角,讓霖哥兒往外看。
這是柳樹,那是茶鋪,各種事物一樣一樣說給霖哥兒聽,霖哥兒聽得懵懵懂懂,卻不影響他看熱鬧的心情,嘻嘻哈哈樂個不停。
楚維琳笑盈盈望着活潑的兒子,又透過車簾子看邊上策馬而行的常鬱昀,神采奕奕的模樣奪人眼球,她甚至聽到了路邊有些膽大的姑娘們的說話聲。
常家五郎,譽滿京華,從前楚維琳就清楚這不是隨便說說的,前世在未出閣前,她不喜與人來往,也聽過許多關於常鬱昀的讚譽之詞,今生重活一次,在她和常鬱昀的婚約未公佈前,好幾次宴席上,她都聽一些姑娘們提起常鬱昀,甚至因着她是常鬱昀的表妹,來打聽幾句的都有。
幾年時光,常鬱昀成熟許多,又因爲和前世境遇相反,心境的影響讓他越發穩重和出色,有時候楚維琳會想,那年地牢之中胡渣滿面,風華不在的常鬱昀似乎如隔世一般遙遠。
也確實是隔了一世了。
就好像現在的她,在對鏡自照的時候,眉宇之間再尋不到一絲憔悴的模樣了。
而這些年一直存在心中的外放,離開常府大宅,離開大趙氏和老祖宗,可以讓她真正當家做主的時候,真的到來了。
車軲轆碾過官道,微微有些搖晃。
依着計劃,要行日纔會到了渡口,可擔心時間不夠,這一路要儘量快些,七日能到是最好不過了,渡口那兒已經安排好了船舶,一路順流而下,經過舊都時要暫時停靠,再往江南去。
霖哥兒看了一會兒,有些睏乏了,靠在方媽媽懷裡睡着了。
帶着兒子出行,便是要快馬加鞭,也不敢太顛簸,又有女眷在,入夜時都是入了城鎮休息。
這一夜入住了安華鎮。
安華鎮的驛館,楚維琳也算熟悉,夜裡溫了一盞酒給常鬱昀兄弟們暖身,常鬱曉捧着酒盞嘆氣。
常鬱明撞了撞他的手肘,道:“三哥是爲了二妹妹的事體”
常鬱曉苦笑:“母親過世了,又分了家,大哥的精神一直不好,若是能找到二妹妹,興許能叫他稍稍高興些。”
常鬱明不想潑他冷水,可心裡卻是想着,當初就沒尋到,隔了這麼久了,常鬱映說不定早就不在安華鎮上了,她下了決心要走,又有銀票在身,天南地北的,哪個也不知道她會去哪裡落腳。
第二日一早,一行人又離開了安華鎮,往東南而行。
前頭的路,楚維琳是全然陌生了的,她從沒有離開這麼遠過,偶爾也與霖哥兒一道,興致勃勃往外頭張望。
常鬱昀笑話她道:“不如帶起帷帽來,也就不用避諱了。”
楚維琳嗔了他一眼,扭轉過頭,忍住了自己的好奇心。
到碼頭時,已經是傍晚了。
楚維琳帶上帷帽,從馬車上下來。
日落西山。天空染紅了半邊,日暮下的渡口人聲鼎沸,遠行的、送行的、挑貨的、督貨的,一眼看去,四處都是人。
遠處的水中,大小船隻數不清數量,幾個停泊位子滿滿當當的。只等走了一艘再補上一艘。
這番情景。楚維琳從未見過,卻只能記得女眷出門的本分,不好太過明目張膽地張望。倒是霖哥兒不用講什麼規矩,目不暇接一般轉着腦袋。
官宦人家的渡口與尋常百姓的不同,只是那兒今日裡也是人來人往的。
不曉得是哪家官宦回京,渡口處圍着圍幔。是叫女眷們休息的。
常府的船舶靠了岸,挑夫們把行李一箱籠一箱籠地往船上運。
李德安家的指着那幾艘船舶與楚維琳道:“奶奶。您看,咱們這次去,帶的人手也不多,只租了一艘頭等客船。一艘貨船。貨船上下三層,最底下一層堆了土石壓倉,其餘兩層存了行李、土儀。又有房間供船伕們住。那艘客船是五層的,甲板上兩層。下頭三層,底層同樣是土石壓倉,往上一層放了常用的箱籠物什,餘下三層皆是住人的。”
楚維琳一面聽,一面點頭,寶槿笑嘻嘻道:“媽媽打聽得可真仔細。”
李德安家的也不謙虛,賠着笑道:“難得有機會在奶奶跟前賣弄一番,也總要使些勁兒纔好。”
楚維琳忍俊不禁,又與李德安家的商量:“那依媽媽看,住哪一層最好”
“甲板上的兩層,能看見水面景色,其實是極好的,只是如今纔剛剛開春,天氣也沒有暖和,還是甲板下頭暖一些。奶奶先住着,等到了南方,天暖一些了,再挪到上頭來。”李德安家的道。
楚維琳聽着有理,正想說些什麼,娉依快步過來,說是差不多能登船了。
楚維琳瞧了一眼不遠處常鬱昀的身影,他正在和常鬱曉、常鬱明說着些什麼,楚維琳抱着霖哥兒要過去,就見一位眼生的丫鬟走了過來。
那丫鬟衣着光鮮,模樣可人,規矩行了禮,道:“奴婢是渝州知府宋懷安府中的丫鬟柳荷,我們老爺回京述職,剛剛抵京,請問這位奶奶,可是京城常太保府中的奶奶”
京城常府,一般而言指的便是這個常家了,可若對方在謹慎些,說是常太保府中,那定然是不會再錯了的。
柳荷是從圍幔那兒來的,可見在其中休息的應當是宋大人家中的女眷了。
楚維琳點頭,應道:“夫君是常家五郎。”
柳荷又福了一福,道:“常五奶奶出遠門,渡口繁忙,我們夫人想請奶奶一道歇一歇腿,還請奶奶莫要推辭。”
楚維琳往圍幔方向看了一眼,心中有些摸不透對方的來意。
宋大人在渝州任職,可官場上消息亨通,也應當知道常府今日不比以往了,難道還會這般盡力巴結嗎
楚維琳略一沉思,道:“姑娘稍待,我與我們爺說一聲。”
常鬱昀瞧見了等在那兒的柳荷,見楚維琳走過來,他不由挑了眉頭,待她到了身邊,低聲問道:“怎麼了”
“說是渝州知府宋大人家的丫鬟,他們夫人請我去圍幔裡歇歇腳,”楚維琳頓了一頓,又道,“我摸不透他們來意,來問問你的意思。若是合適,我就過去,若是不合適,前頭也差不多能登船了。”
常鬱昀聽完,看向常鬱明和常鬱曉。
常鬱明對那位宋大人全然沒有印象,常鬱曉也搖了搖頭,他從未聽常恆翰提起來過。
常鬱昀是聽過宋大人的名諱的,聽說是個做事周全的人,萬事講究一個本分,政績一直不錯。
“既然宋夫人有請,琳琳你便去吧,我去和宋大人見個禮,再過兩刻鐘,我們就登船。”常鬱昀笑着道。
得了準信,楚維琳便也不多問了,抱着霖哥兒隨着柳荷入了圍幔。
裡頭笑語陣陣,有靦腆的,有豪爽的,叫人聽着就不知不覺跟着彎了脣角。
柳荷快步入內,福身道:“夫人,常五奶奶來了。”
楚維琳駐足,朝坐在主位上的女子行了禮:“我剛到渡口,不曉得圍幔裡頭的是哪家女眷,想過來問安,又怕唐突了。”
宋夫人四十歲左右模樣,一張圓臉顯得很是和氣,她笑着請楚維琳落座:“我聽底下人說,瞧着似是常府的家徽,我便讓柳荷去問一問,就怕弄錯了,叫人笑話哩。”
“若曉得圍幔裡的是這麼親切的夫人,我早該厚着臉皮來問安了。”
彼此說了客套話,宋夫人又介紹了她身邊的一位姑娘,見霖哥兒可愛,宋夫人笑着添了見面禮。
宋姑娘說要更衣,暫時避了出去,楚維琳見此,猜測是宋夫人有事情與自己說,這才讓宋姑娘迴避了。
對方如此慎重,楚維琳也不由端坐,讓方媽媽先抱着霖哥兒出去。
圍幔裡頭,只剩下彼此的貼身丫鬟。
宋夫人讓柳荷從隨身攜帶的首飾盒中取出了簪子,交給楚維琳,道:“這個簪子,五奶奶見過嗎”
累絲蝴蝶的金簪,蝴蝶腳下還有一顆圓潤的南珠。
楚維琳捏着金簪,神色複雜。
她認得這簪子。
這簪子是大趙氏給常鬱映準備嫁妝時新打的,呈到鬆齡院裡時,人人都說好看,就常鬱映唸叨着不如換作銀子。常鬱映逃婚之後,楚維琳對着嫁妝冊子點過箱籠,基本都留下來了,只缺了一對耳墜,一隻玉鐲,和這支簪子。
這些東西應當是常鬱映隨身帶走了的,卻不知道爲何,會出現在宋夫人手中。
而宋夫人特地請了自己入圍幔,又把簪子拿出來給她,顯然也是清楚這東西和常府有些聯繫的。
可常鬱映逃婚這種事,並不能隨意說與外人聽,楚維琳放下簪子,穩着語氣問道:“這簪子,不知夫人是從哪裡得來的”
宋夫人淺淺笑了,楚維琳這樣的反應是在她的意料之中的,誰家都有輕易說不得的事情,而宋夫人也不是那等追着刨根問底的性子,她道:“我夫君任渝州知府,年前時有一樁案子,是渝州城裡的一個陳員外家裡的姨娘跑了,還捲走了陳家不少銀子細軟,那姨娘在典賣的時候,被陳家家僕抓到,本來是要抓回去的,結果圍觀的人多,鬧到了府衙裡。
照陳家說的,這是一樁很簡單的案子,可那姨娘卻說,她拿的本就不全是陳家的東西,尤其是這簪子,京城一等一的金石鋪子纔有的手藝,豈是陳家可以拿得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