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香閣屋頂。
李慕生瞥了下方一眼,見銀髮老者派出的人策馬離去,輕輕點了點頭,自語道:
“兩個兒子接連被殺,那位百鍊峰的峰座如果不親自出手報仇,多多少少都有些說不過去了。”
原本李慕生懶得理會下方城主府的武道高手,然而此話一出,下方的銀髮老者卻是突然耳廓微動,隨即猛地擡頭朝閣頂望來。
銀髮老者乍一望見坐在屋脊上的李慕生,神色頓時一怔,隨即整個人的氣息驟然攀升,沉聲喝問道:
“你是何人?”
聞言,李慕生嘆了口氣。
……
不多久,銀髮老者以及十數位城主府的武道高手齊齊斃命……
……
百鍊峰。
漆黑山體奇峰突兀、怪石嶙峋,在夜色中雄絕猙獰。
其中一面乃是千丈絕壁,被巨索纏繞,光滑的青壁上“百鍊成峰“四個鎏金古篆在黑暗下散發出熠熠熒光。
而絕壁另一面的山腰之上則是殿樓儼然,無數精美屋舍院落鱗次櫛比,全然一派繁盛欣榮之貌。
此時的百鍊峰上下張燈結綵,滿峰各處皆是燈籠懸掛,燈火通明宛若白晝。
這時,一名香汗淋漓的女子騎乘快馬疾馳而至,來到高達數丈的山門牌坊前驟然停下。
接着,她顧不得拜山禮儀,極爲狼狽地翻身下馬急聲喊道:
“鄭少城主出事了!”
留守山門的百鍊峰弟子原本見女子毫無規矩,本想揮鞭抽擊懲戒。
但聽到事關“鄭少城主”之後,立刻停手皺眉喝問道:
“出了何事?”
“鄭……少城主……被人給殺了!”
百香閣的花魁喘息着說道,此話一出,守衛山門的弟子頓時臉色大變。
急忙向花魁厲聲問清事情經過之後,隨後快速離去。
接下來,此事經過層層上報,最終通稟至百鍊峰峰座的大夫人。
聽聞自己的親兒子被殺,大夫人整個人悲怒交加,一邊令人將此事告知鄭雲峰,一邊則是當即召來峰中長老,陪同自己即刻啓程前往百鍊城。
“值此峰座大壽之際,峰座不宜出山,敢殺我兒,我必將親手將其挫骨揚灰!”
大夫人雍容華貴、滿頭白髮,此刻卻是眼眶通紅,褶皺的臉龐殘留淚痕。
鄭緇乃是她中年得子,自幼便對其極爲寵愛,如今白髮人送黑髮人,如何不令其悲憤發狂。
很快,百鍊峰的大夫人便乘坐馬車,帶着兩名百鍊峰執法堂的長老以及一衆門人高手下山,趁着冰涼的夜色直奔百鍊城。
與此同時,百鍊峰千丈崖壁峰頂,一座由鐵石砌成的小院屹立於雲遮霧繞的山巔之上。
小院鐵門緊閉,沒有燈火、毫無人跡,周圍也無半點花植草木。
不多久,一道幽影悄然飄至,顯露出一位身形佝僂的黑袍老人。
但老人只是停在小院門前的灰石臺階上,躬身而立,木然站立着未發出任何聲響,也並未上前。
過了一會,小院之中傳出一道中氣十足的聲音:“吳老深夜找本座有何事?”
黑袍老人當即衝着眼前的小院拱手揖禮,言簡意賅地回道:
“鄭緇在百香閣被人殺害,出手之人點名讓峰座您親自前往報仇,不過,大夫人方纔已經帶人前往百鍊城。”
聞言,小院之中頓時沉默下去。
隱約可見,繚繞在千丈絕壁間的雲霧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旋動起來,整座百鍊峰似乎都有起風之勢。
這時,峰座鄭雲峰的聲音纔再次傳出,不過卻聽不出什麼情緒,道:
“如今落神峰正值多事之秋,大黎朝廷也不知哪來的膽子?不到一月之間便倉促決定攻伐我宗。”
“緇兒在此時出事,只怕與大黎朝廷脫不了關係。”
聞言,黑袍老人擡頭望了眼前的院子一眼,道:
“峰座所言極是,少城主無辜喪命,此事當是應記在大黎朝廷的身上。”
小院中的聲音忽然嘆息一聲,一時之間,整個絕壁峰頂上方壓低的雲層隱有雷聲轟隆作響。
“本座壽誕之日將至本是喜事,如今本座身受喪子之痛,卻是興致全無。”
鄭雲峰的聲音顯得極爲冷淡,院前石階之上的黑袍老人卻是連忙俯身低首,道:
“不如讓老朽親自走一趟,將那兇徒活捉回來,交予峰座親自處置?”
此話一出,鄭雲峰繼而淡淡開口道:
“不必了,此事便交由夫人處理即可。”
“本座的意思是令吳老親自走一趟,百鍊城中凡是與大黎朝廷有關之人,給本座一個不落,全部格殺勿論。”
黑袍老人身軀微微一動,輕輕擡眸,當即連忙回道:
“老朽領命,自當以朝廷鷹犬的性命,告慰少城主在天之靈。”
說罷,他便不在石階上停留,躬身退後三步,隨即便是身形消失在絕壁峰巔。
而在黑袍老人離去之後,原本沉寂下去的小院之中,卻是響起一個女子的聲音: wωω✿ тTk Λn✿ c○
“鄭師兄節哀。”
不過,僅是隻聞其聲,卻不見其人。
聞言,院中盤坐於一方石蒲之上的鄭雲峰卻是閉眸不語,其周身被縷縷金色真氣環繞,看不清楚真容,只是出聲問道:
“師妹不坐鎮玉瀾峰,來此尋本座所謂何事?”
兩人的聲音侷限於鐵門緊閉的小院之中,而在小院之外卻是寂靜無聲。
“大黎天錦衛分四路進攻落神峰四峰,本座所掌管的玉瀾峰便在其中。”
女子的聲音輕飄飄響起,道:
“據本座所知,那天錦衛指揮使伏啓文請動了大黎上一代的指揮使,而且也是由此人主持攻伐玉瀾峰。”
聞言,金色真氣繚繞的鄭雲峰似是睜開雙眼,直視院中某處的虛無空氣,道:
“師妹莫非是擔心自身並非那人的對手,想要請我相助?”
虛無空氣處無形無影,卻是有絲絲天地真氣不斷匯聚,繼而幽幽傳出女子的聲音,道:
“本座倒不是懼怕此人,而是此人早已時日無多,此次答應那伏啓文出手,多半是心存死志。”
“此人要與本座同歸於盡,本座卻是不想平白與此人以死相搏,損耗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