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千年大計

江南運河南段,按照歷代的劃分範圍,應該是起自杭州,經湖州入太湖,其中湖州境內入太湖的這最後一段,還會與自然河流西苕溪相重合,全長兩百四十里。

不過,六朝以來,江南水利發達,到了南北朝末年時,往往把蘇州境內從蘇州連接長江-太湖水系的常滸河、吳淞江、瀏河也算作是江南運河南段的一部分,只是這一段運河理論上與朝廷徵集江南漕糧的漕運沒什麼關係,修了也只是利於民間的商業運輸往來而已。在開皇十八年朝廷下詔徵收統管江南三丈以上民船後,也就沒有再理會過總計一百多里路的常滸河等三條支流了。

江南二月的春播農忙的時節已然過去,從三月下旬到五月中上旬,按例就是農閒時分了,每年朝廷要大量徵發徭役幹活、又不願意耽誤農時的話,便多會在這個時候分流一大批徭役,剩下的則要等到秋收之後才徵發。

或許有不通農時的看官會質疑:白居易的《觀刈麥》中不是還說“五月人倍忙”?怎得五月會是農閒時節呢?其實,這兩條都沒錯,只是白居易詩中所寫是特指北方小麥作區的農時。冬小麥是前一年冬天種下的,收穫的時候自然是夏季的五月。而南方的水稻是開春二月初才種的,到五月時生長期還遠遠不夠灌漿收穫,故而江南五月並算不上農忙季節。

揹負着修河重任的蕭銑,少不得在忙完了本縣的勸農業務之後,便直接開始督辦修河的事情了。湖州那邊,江南河監李敏與另一名少監麻叔謀也開始同步籌備,與蕭銑切磋政令、取長補短,互通有無,把整個工程全線推行下去。

杭州段這邊的施工,蕭銑當然也不可能只讓徵發自己所轄的錢塘縣本縣徭役,通過刺史謝遠行文,餘杭縣與武康縣兩個大縣也比較配合,把今年的法定徭役大多數擠出來配合。富陽縣、鹽官縣與於潛縣因爲運河不過境,也沒有直接好處,支持的同時,少不得留下一小半徭役民夫的額度做些本縣的每年雜務修繕,諸如修治梯田、浙江堤防等項。如此一算,總共兩萬四千戶的杭州一地,也挖出了2萬多民夫的潛力——當然按照朝廷原本讓民夫自帶乾糧的做法,這些民夫只能用六十日就要換人,蕭銑和謝遠有沒有辦法找到輪換的資源或者留下這些人秋收後再來,便要看各人手段了。

……

在將作監時候便是蕭銑狗腿的劉三刀,如今做了蕭銑的主簿,卻依然免不了要撿起老本行幫蕭銑做一些鞍前馬後的事情。本小說手機移動端首發地址:此刻,杭州城北的運河工地上,劉三刀少不得拿着一本厚厚的河工賬冊,給蕭銑再彙報一遍施工之前的勘測情況:

“大人,去年冬天時,下官也按照您的吩咐,已經讓一部分工匠民夫用鉛垂撐篙勘測過了河道尺寸。這江南河古道本是先秦便開始陸續開鑿的,其南段有天然河西苕溪,及先秦開鑿的吳興塘、平湖塘,兩漢開鑿的華亭塘等。

如今因爲年久失修,測得西苕溪段河深僅六尺、寬十二丈。湖州一側的吳興塘、華亭塘平均深七尺五寸,寬九丈。我杭州境內的平湖塘水深六尺、寬八丈。這些河段距離朝廷對江南運河的統一尺寸要求:寬三十丈,深一丈五尺還頗有差距。”

蕭銑對於這些數據也是有點兒瞭解的,只不過溫故知新而已,故而並不焦躁。他知道歷史上隋煬帝在位後,修運河普遍要求揚州以北的修到四十丈,吃水也將近兩丈,這主要是爲了過龍舟的船隊——史載隋煬帝龍舟“長二百尺、高闊各四十五尺,水上四重”,要給如此龐大的巨舟通航,還要船隊可以掉頭、交匯提供可能的話,河修到四十丈寬是有可能的——畢竟兩百尺長的船,就是二十丈了,總不能在河裡沒法掉頭吧?而且船舶掉頭不光是河寬和船長一樣就行了,還要留出迴旋半徑。

如今,運河修築被提前到了楊廣登基以前,龍舟這種奢靡的需求自然還沒人敢提出來。加上歷史上楊廣的龍舟只要到揚州,不需要再到江南的蘇州、杭州,所以江南運河的寬度比邗溝乃至更北面的河段可以省一些,但是即使如此,如今綜合考慮知道,蕭銑拿到的指標依然是三十丈寬,或許其中也有宇文閥或者別的下絆子的**官僚的手腳吧。

不管怎麼說,任務再艱鉅纔有挑戰性,何況蕭銑很有把握通過新技術與新管理的應用啃下這塊硬骨頭,也就沒什麼好怕了。

“即日起,讓咱常備的五千操舟疏浚民夫,沿着平湖塘、吳興塘河段往復以爬犁船、鏈鬥船逡巡疏浚挖泥,凡是水深不足一丈的地方,先用挖鬥往復清掃,先做到水深一丈。河岸暫時不急着拓寬。至於農閒臨時徵調來的那些人,便讓他們在於河道平行的地方平地、尋水沙疏鬆的地方,先挖出深六尺、寬八丈以上的平行旱渠來。”

劉三刀一句廢話也沒多問,聽了之後只是滿口應承着便去招呼人施工了:“好嘞,卑職這便去安排。這法子果是又穩妥老成,又頗見新意,看來提速個幾成是沒問題了。”

劉三刀自去不提,現場留下蕭銑繼續在查看勘測數據,另一旁跟着蕭銑來旁觀的縣丞陸鴻鳴卻是聽得有些摸不着頭腦,少不得湊上去問:“蕭縣令,劉主簿恰纔說的……下官卻是聽不懂呢。見他也不多問,卻一說就懂該怎麼做,倒是……着實業務精熟。”

蕭銑淡然一笑,合上勘測賬目,對陸鴻鳴解釋說:“劉主簿也是京裡原本在將作監呆了多年的了,說到疏浚木作,自然比外官精熟。某恰纔交代的方法裡頭,因爲只有使用爬犁船、鏈鬥船直接溼法作業是新創的舉措;而另一邊,讓民夫們沿着舊河挖平行深渠,卻是古已有之的做法。

開皇三年宇文大匠開廣通渠時,便是在渭水邊挖的平行的廣通渠,到最後廣通渠成,也沒有用到渭水的河道。宇文大匠那也是嫌棄渭水雖寬但險灘太多,蓄保水深不易。當年宇文大匠修廣通渠時,劉主簿已經在將作監親身經歷了,因此如今自然不用本官多說,略略把區別的地方提點一下,他就明白怎麼安排了。”

陸鴻鳴恍然大悟,少不得再吹噓:“那也着實算是能吏了!大人麾下,也是強將無弱兵。”

從三月十八這日開始,劉三刀便指揮着兩萬多徭役民夫埋頭苦幹,蕭銑也少不得讓縣丞陸鴻鳴搭把手管管後勤調度之類,他自己也要經常親自巡查工地,督辦各種細務,本縣其餘政令,倒是一時之間幾乎無人來得及打理。

這兩萬多民夫裡頭,有五千人是從杭州各縣的城市人口裡面擠出來的壯勞力,也就是屬於原本服役前便是非農業人口。裡頭有力棒、水手、行腳商、工匠各種職業,相對來說多少有點兒一技之長,或者純是賣力氣的,比農夫要容易訓練。這些人蕭銑從開春就開始集中使用,如今已經調教得相對熟手了。在蕭銑的計劃裡,這些人也就不存在所謂的“六十日徭役期限”的問題了,反正全程都是朝廷出口糧,六十日到了之後哪怕額外給這些人糧食養家、再略微給些錢僱傭,也定要留下。剩下的兩萬人隨到隨走,全看農閒農忙、朝廷法度。

挖了堪堪將近五十天,杭州這一側的平湖塘一百二十里長、六尺深旱渠總算完工;湖州那邊,麻叔謀的徵調的民夫也把五十里華亭塘旱渠堪堪挖了出來。從長度上來說,這兩段河道平行的旱渠已經佔到了江南運河南段全程的六成左右。但是因爲吃水深淺只佔到朝廷要求的一丈五尺的四成;而寬度方面即使加上原來現成的平行河流,合起來也只有朝廷要求的一半多,所以幾個數據相乘之後,純從施工的土方量上來看,只完成了運河總施工的十分之一多而已。

當然,這還沒算用挖泥船在現成的自然河道上挖深拓寬的那部分作業量,因爲八十多艘挖泥船的幫助,自然河道內雖然只有五千人施工,但是挖土量比另一邊旱地上手工挖掘的兩萬人也慢不了多少,五十天作業下來,已經把華亭塘和平湖塘的自然河道深度挖到了一丈深,再往下,因爲水位變深之後,挖掘阻力增大、鏈鬥式轉輪直徑不加大的話,就很難再夠到河底,所以效率開始直線下降。

可是即便如此,把兩部分的工程量數據相加,看起來貌似也還是不夠進度的,如果不加速的話,或許要十五個月,或許要一年半才能完工。

蕭銑當然不可能沒有別的動作。所以五月初九這天,在距離夏季農忙還有不到半個月的時候,他提出了新的施工方案調整。

“在華亭塘上游堆築圍堰,截斷華亭塘本身大部分水流,僅留四尺深引流渠缺口。另讓民夫挖通華亭塘上游與平行旱渠之間的堤防,把大部分河水引入旱渠。一旦旱渠內吃水超過四尺,便調撥一半挖泥船進入旱渠爬犁鬆土、挖土作業。”

聽到這條標新立異的施工方案指令的時候,包括原本在將作監幹過的劉三刀都聽得呆了——包括宇文愷在內,自古都沒有人這麼挖運河的。挖運河,哪有不直接一次性挖夠所需深淺寬窄,然後再放水的?哪有挖了一半深度之後,先放水淹了河道,再深挖的道理?那不是平白增加施工難度麼?縱然捨不得現有的自然河道的寬度、深度,想要合併兩河,也該到最後才推倒兩條平行河渠之間的堵坡,然後挖平推到兩岸纔是。

可是人家纔是頭兒,是立了軍令狀的正主。蕭銑如此堅持,劉三刀和陸鴻鳴自然也只好依葫蘆畫瓢照做了。

第49章 儒冠多誤身第48章 苦肉計第20章 內外侯官之巔第39章 雕蟲小技第26章 淘金遺珠第86章 貫通江河第20章 議徵高句麗第8章 心病第4章 薩水慘敗第27章 收割開始第59章 齊民要術第12章 熱點:天下第二第26章 裴家使命第28章 上官、刺頭與狗腿第33章 咱還處在初級階段第24章 攘外必先安內第24章 傳說中的老三屆第11章 始畢可汗的決斷第49章 人人都是影帝第5章 到此爲止第5章 論持久戰第66章 一種二熟第7章 雁門之圍第7章 得見第44章 招降秘計第46章 尸居餘氣第9章 樑唐爭鋒第26章 困龍入海第81章 桑基魚塘第6章 不造反就逼你反第30章 途遇海寇第15章 禍兮福所倚第22章 吳中豪俠第12章 得勝回朝第34章 擋道的都搬開第63章 平淮何須十萬兵第20章 摧枯拉朽第26章 裴家使命第17章 三方推演第36章 先天下之憂而憂第10章 久旱逢甘霖第30章 秋風掃落葉第61章 開弓沒有回頭箭第36章 先天下之憂而憂第23章 貌似烏龍第30章 圖窮匕見第60章 缺軍功就刷杜伏威副本第44章 反心萌發第7章 救回來一個腦殘第33章 宇文述遺計第100章 變天第36章 因禍得福第12章 熱點:天下第二第8章 塵歸塵 土歸土第8章 僥倖的羣賊第89章 爲逼生爲逼忙第84章 行商見聞第33章 恢復元氣第36章 南北斷絕第65章 試船第6章 楊廣第96章 歷史的相似第33章 咱還處在初級階段第45章 敗中取勝第21章 兩個死要面子的活寶第23章 勤王的代價第35章 苛政猛於虎第43章 賊情逆轉第35章 王世充求援第3章 危機夜宴第55章 諸事皆先關白銑第46章 棋高一着第32章 預料中的挫折第15章 棋高一着第16章 駑馬戀棧豆升級版第51章 亡國滅種第5章 到此爲止第17章 三方推演第67章 千年大計第63章 瞎了狗眼第46章 尸居餘氣第13章 賊起賊落第23章 貌似烏龍第8章 塵歸塵 土歸土第77章 坦白從寬第3章 勝利下的陰影第17章 釣龍之技第37章 最昂貴的皮條第41章 開皇十九年第14章 千里江陵一日還第6章 不造反就逼你反第11章 將門子弟第42章 分贓慶功時第34章 高士廉赴任第30章 途遇海寇第2章 治不好的寅吃卯糧第16章 決戰之年第53章 分崩離析第54章 順手牽羊第27章 年關瑣事
第49章 儒冠多誤身第48章 苦肉計第20章 內外侯官之巔第39章 雕蟲小技第26章 淘金遺珠第86章 貫通江河第20章 議徵高句麗第8章 心病第4章 薩水慘敗第27章 收割開始第59章 齊民要術第12章 熱點:天下第二第26章 裴家使命第28章 上官、刺頭與狗腿第33章 咱還處在初級階段第24章 攘外必先安內第24章 傳說中的老三屆第11章 始畢可汗的決斷第49章 人人都是影帝第5章 到此爲止第5章 論持久戰第66章 一種二熟第7章 雁門之圍第7章 得見第44章 招降秘計第46章 尸居餘氣第9章 樑唐爭鋒第26章 困龍入海第81章 桑基魚塘第6章 不造反就逼你反第30章 途遇海寇第15章 禍兮福所倚第22章 吳中豪俠第12章 得勝回朝第34章 擋道的都搬開第63章 平淮何須十萬兵第20章 摧枯拉朽第26章 裴家使命第17章 三方推演第36章 先天下之憂而憂第10章 久旱逢甘霖第30章 秋風掃落葉第61章 開弓沒有回頭箭第36章 先天下之憂而憂第23章 貌似烏龍第30章 圖窮匕見第60章 缺軍功就刷杜伏威副本第44章 反心萌發第7章 救回來一個腦殘第33章 宇文述遺計第100章 變天第36章 因禍得福第12章 熱點:天下第二第8章 塵歸塵 土歸土第8章 僥倖的羣賊第89章 爲逼生爲逼忙第84章 行商見聞第33章 恢復元氣第36章 南北斷絕第65章 試船第6章 楊廣第96章 歷史的相似第33章 咱還處在初級階段第45章 敗中取勝第21章 兩個死要面子的活寶第23章 勤王的代價第35章 苛政猛於虎第43章 賊情逆轉第35章 王世充求援第3章 危機夜宴第55章 諸事皆先關白銑第46章 棋高一着第32章 預料中的挫折第15章 棋高一着第16章 駑馬戀棧豆升級版第51章 亡國滅種第5章 到此爲止第17章 三方推演第67章 千年大計第63章 瞎了狗眼第46章 尸居餘氣第13章 賊起賊落第23章 貌似烏龍第8章 塵歸塵 土歸土第77章 坦白從寬第3章 勝利下的陰影第17章 釣龍之技第37章 最昂貴的皮條第41章 開皇十九年第14章 千里江陵一日還第6章 不造反就逼你反第11章 將門子弟第42章 分贓慶功時第34章 高士廉赴任第30章 途遇海寇第2章 治不好的寅吃卯糧第16章 決戰之年第53章 分崩離析第54章 順手牽羊第27章 年關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