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第137章 仙人“跳”

第137章 仙人“跳”

相對比江東之地,中原學風之盛高十倍不止。

而中原之學風,又以潁川爲最!

再加上漢代的察舉徵辟制,名聲與人脈纔是做官的最重要指標。

只要名聲足夠高,人脈足夠廣,那麼自然就可以輕易爲官。

在這種情況下,學風鼎盛,私學盛行的潁川也就越發地吸引天下士子匯聚,然後逐漸形成了一種閉環,使之潁川成了無數士子游學或求學的聖地所在。

而一旦蔡邕所宣佈的“仁德書院”成立,那麼首當其衝受到一定影響的便是潁川。

原本是一家獨大,使天下士子所神往之處,卻是從一個變成了兩個,無疑會影響潁川所代表的含金量。

這對於極其重視“潁川名士”這個身份的郭圖而言,這無疑是傷及到了郭圖的切身利益。

只是以大義而言,“仁德書院”的成立乃是爲天下士子謀福,亦旨在爲大漢培養更多的人才,一時就收穫了在場無數士子的支持。

甚至就連那些原本僅是湊熱鬧的販夫走卒,在聽聞蔡邕所言的不論出身,內心也隨之產生了幾分活絡與希望。

這讓郭圖心中憤怒之餘,卻是完全不敢表露出來。

而蔡邕在接連介紹了司馬徽、代表着大儒鄭玄的孫幹,以及將會作爲教諭的路粹、阮瑀、管寧等名士。

一時間,“仁德書院”所展現的師資力量可謂是羣英匯聚,讓在場的士子們有種心神搖曳之感,甚至都忘卻了匯聚於此本是爲了流言之中所言的沙盤推演而來。

“蔡公!”

終於,有一位距離蔡邕最近的士子高呼一聲,然後擠到了最前方衝着蔡邕行了一禮,請問道。

“學生乃是遼東郭亮,遊學之路何止萬里?所爲者,便是學識!”

“然,學生行走多地,欲學學識之門檻,高!極高!!”

“今聞蔡公成立‘仁德書院’,不論貴賤,不分出身,有教無類,心中可謂欣喜不已又焦急於求學門下,故以斗膽問之蔡公,欲進‘仁德書院’不知有何條件?莫非是需要有‘仁德’之名方可進學?”

不得不說,這位名叫郭亮的士子問得漂亮。

倘若不是李基對於此人毫無印象,都不禁懷疑此人是不是劉備另行安排的託,以至於李基原本安排在人羣之中的託都還沒有來得及開腔,反而是被他給搶了先。

而蔡邕面對郭亮的詢問,開口答道。

“仁德書院之主旨,乃是以仁德爲先,但非是以仁德爲求學標準,仁德在乎心在乎行卻並非是浮於名。”

“故以,除非其人大奸大惡,否則皆可入書院之內求學。”

“而書院又以內門、外門分之。”

“外門者,只要有求學之心皆可學之,屆時仁德書院將每日派人於仁德書院門外講授一應學問基礎,有心者只管學之。”

“內門者,則會進入書院之內由各教諭所親自教導,且書院之內亦會對各門學科分門別類,除了思想教育這一門必選之外,其餘學科皆由各個學子自行決定學習哪一門,又或者同時學習多門亦可。”

隨着蔡邕開口講解“仁德書院”的具體規矩,無疑是越發在場的學子們越發心馳神往。

尤其是那些求學多年的士子們,更是清楚“仁德書院”所設立的規矩到底是有多麼的先進。

此前,士子們縱使是有幸得以旁邊名士講學,又或是拜於某個私學之下,那也只能是名士或私學講解什麼,便需要心懷感激地學什麼。

士子沒有任何選擇的餘地可言,亦不能有絲毫的質疑。

而“仁德書院”之內居然是可以任由學子們選擇所想要學習的學科,這不僅僅是給予學子們的自由與尊重,更是可以讓學子們將有限的時間與精力用在所喜好的學科之上。

至於那所謂的外門,更是足以說明“仁德書院”在確確實實地踐行着有教無類,不分貴賤之教條。

若有天賦者,可入內門;

縱無天賦者,亦在外門教導之。

這一刻,在場的士子們自覺地同時衝着蔡邕、司馬徽的方向行了一個師禮,然後又紛紛地朝着劉備的方向躬身行禮。

可以說,僅“仁德書院”一舉,便讓劉備獲取了士子們的無數好感。

劉備看着這一幕,連忙也衝着諸多士子們還了一禮,起身之後,看向身旁李基的眼神卻多了幾分佩服。

整個“仁德書院”的規矩,可都是由李基所制定的,每一條都是與如今的私學制度大爲不同。

當然,除了內門學子們可以自由選學之外,最爲劉備與蔡邕頗爲擔憂的則是教導外門之事。

縱使蔡邕的人脈再廣,也不可能請來足夠的大賢名士連帶着外門一併教導,更重要的是恐怕除了一部分秉承先賢孔聖有教無類之道的大賢名士之外,其餘人根本也不願意去教導代表着平庸的外門學子。 只是,李基卻堅持“外門”制度,言及這是爲了讓諸多或有天賦的平民百姓一個機會。

或許,在那無數只能一生埋首于田畝之中的百姓平民之中,是否埋沒着天賦堪比諸葛亮的奇才。

至於教諭遠遠不足以同時教導外門的問題,李基則是提出由內門弟子代替教諭且通過輪換的方式定期教導外門即可,繼而說服了劉備與蔡邕。

而看着如今衆多士子們的反響,劉備方纔真正明白着李基所制定的規矩會給士子們帶來什麼,又將會給“仁德書院”帶來什麼,以及給自己帶來什麼。

自此,劉備作爲“仁德書院”的創始人,將會在整個大漢享有各種意義上的免噴權。

縱使其餘的私學又或者潁川也跟着成立書院,作爲推動書院成立的劉備,依然會獲得無數人的尊崇與維護。

莫說是十常侍與何進,就算是天子想動劉備,恐怕都要考量一下天下士子的反應。

隨即,略微頓了頓的蔡邕,直至在場衆人大多都消化了關於“仁德書院”所制定的內外門規矩之後,蔡邕方纔接着說道。

“至於加入內門的方式有二,分爲軍、政兩條道路。”

此言一出,無疑讓士子們都略微一懵。

縱使如今的士子們講究的是“君子六藝”,但主流追崇的無疑還是儒家經學。

類似於盧植,先是大儒精於經學,方纔是軍事家、治政名臣……

可以說,這個時代的士子們幾乎都以經學爲基,再往外發展各種分支學識,與後世的科舉完全一味推崇四書五經還是截然不同的。

如今的“仁德書院”卻是考究與軍、政有關的內容,方能准許進入內門求學,這反而算是一種……怪象。

蔡邕也不賣關子,直言道。

“原本若是老夫的想法,入內門所需要考究的自當以經學爲主,但李子坤曾言:書院所教導的不止經學,那便不該以經學作爲唯一標準。”

“因此,入內門後,諸學子若是欲學經學,乃至於真正拜於大儒門下還需額外通過經學考覈方可。”

“其餘學科亦是相似,縱使是進入了內門,也會設立一定的篩選學子是否符合學習此學科要求。言於前,以便諸位知之。”

此言一出,諸多士子反而覺得合理了不少。

法不輕傳,道不賤賣。

縱使進了內門,亦是進了一個新的起點,給予了學子們一個奮進上學的機會,所代表的並非是學識就能輕易獲取。

“因此,加入內門所考覈的軍、政兩條道路。”

“所謂‘政’,便是士子們需要加入吳郡如今所實施的水網規劃修建之中爲一小吏,真真切切地在百姓謀福祉,踐行了與仁德相符的實幹之舉,得到了由劉郡守的認可推薦便可進入內門。”

隨着蔡邕說完,劉備再度朝着在場的諸多士子拱了拱手,可謂是斬獲了無數熱絡的目光。

唯有藏於人羣之中的郭圖忍不住連暗道了三聲:“虛僞之徒!邀名之輩!喪心病狂!”

以着純粹的利益角度去看,郭圖看到的不是一個公正的考覈方式,而是無數朝着劉備涌去的利益!

以着吳地之偏僻,壓根就沒有多少真正具有才學的學子。

此前,郭圖聽聞那個所謂的“以一郡而治天下”以及劉備與李基試圖對吳地進行大開發之時,就覺得那不過是癡心妄想罷了。

且不說長江以南的地理環境惡劣,人口亦是稀少,更重要的是就連人才也可堪匱乏。

在這種情況下,縱是李基胸有百萬兵,也是巧婦難爲無米之炊。

難道僅憑一人,在沒有大量有能力的基層官吏支持的情況下,李基能做什麼?

什麼都做不了!

皇權尚且不下鄉。

更莫說是李子坤那有如空中樓閣的政令?

然而,倘若當真有着無數的士子前仆後繼一般不顧身份地在劉備麾下擔任小吏,協助開發河道,治理水利,那麼李基開發吳地的障礙將會瞬間掃平大半。

‘這是白嫖啊!’

郭圖在心中發出着近乎尖銳的爆鳴聲,完全明白了這是何等惡劣的奸計。

建造一個書院才需要耗費多少錢糧?

那蔡邕還是李基的丈人……

可大量士子甘爲小吏,所能產生的效益又有多大?

莫名的,郭圖想起流言之中的那個仙人“跳”……

(本章完)

第487章 益 荊異常(第三更)第485章 漢庭是大恐怖!第586章 有妖人指點第967章 死戰奏疏第187章 他們當得起更好的第811章 臣愧對先帝第832章 五虎上將第688章 丟盔棄甲第682章 賣主求榮第122章 大珠小珠落玉盤第792章 三贏第310章 閉關鎖國第784章 明主之風劉阿斗第915章 漢使持節,行巡四方第964章 九曲黃河韓遂第103章 好!很有精神第467章 皆是王土的盛世第39章 上架感言第943章 破開困境之勇第526章 摸魚式打法(第三更)第986章 跨越子午谷第341章 西涼鐵騎VS白馬義從第619章 徐州應對第517章 上中下三策第59章 以一郡而治天下第642章 中計矣!第351章 足以影響戰局的武勇第86章 糜家入吳郡第516章 逆風袁本初第313章 勿謂言之不預也第850章 舊病復發?第618章 發兵!發兵!(第三更)第684章 寧願什麼都不做第663章 最後的殺招第228章 讓李子坤享受不了溫柔鄉第351章 足以影響戰局的武勇第680章 置之死地而後生第681章 不識時務,只能是一輩子賊寇第680章 置之死地而後生第174章 巴郡甘興霸第416章 猛虎之殤第292章 一漢當五胡第780章 左慈第497章 兩個極端第23章 撥弄天下大勢於反掌之間第531章 黃忠?不足爲患(第三更)第566章 第565 異於常理的佈置(第三更)第831章 封侯拜相第666章 吾軀不倒第215章 山越襲營第43章 這不是欺負老實人嘛 (上架求訂閱)第63章 袁氏!袁氏!第541章 鷸蚌相爭第975章 大風起兮第551章 燙手的玉璽第693章 曹賊!曹賊!第951章 一時激憤第117章 “人形自走圖書館”蔡昭姬第633章 陶謙父子(第三更)138.第138章 “軍”與“政”第792章 三贏第966章 中東門立纛第599章 界橋攻防第959章 鮮卑南下第212章 遙指富春山!第815章 一統天下的倒計時第709章 雙全之法第291章 雨中襲營第6章 料敵千里之外第876章 一萬,夠嗎?第563章 進!(第三更)第238章 將起之亂第856章 借首級祭旗第812章 道不同,不相爲謀第423章 苟富貴,勿相忘第228章 讓李子坤享受不了溫柔鄉第793章 筆鋒一斜第819章 何人稱王,又何人稱帝第983章 玉璽歸漢第818章 名存實亡的大漢第541章 鷸蚌相爭第939章 遼,乞降第673章 拒之吞之第195章 地利!!!140.第140章 英才盡入彀中第107章 十二書信召君歸第681章 不識時務,只能是一輩子賊寇第844章 唯願大漢不老第217章 陽謀第303章 昭亭侯第654章 喝退雄兵六萬第752章 成敗界橋第57章 四州之地的選擇第835章 誰是魯肅?第549章 擇主之說第753章 袁氏末路第542章 俱爲他人做嫁衣第376章 你還真懂啊?第727章 東萊太史慈第665章 典韋在此
第487章 益 荊異常(第三更)第485章 漢庭是大恐怖!第586章 有妖人指點第967章 死戰奏疏第187章 他們當得起更好的第811章 臣愧對先帝第832章 五虎上將第688章 丟盔棄甲第682章 賣主求榮第122章 大珠小珠落玉盤第792章 三贏第310章 閉關鎖國第784章 明主之風劉阿斗第915章 漢使持節,行巡四方第964章 九曲黃河韓遂第103章 好!很有精神第467章 皆是王土的盛世第39章 上架感言第943章 破開困境之勇第526章 摸魚式打法(第三更)第986章 跨越子午谷第341章 西涼鐵騎VS白馬義從第619章 徐州應對第517章 上中下三策第59章 以一郡而治天下第642章 中計矣!第351章 足以影響戰局的武勇第86章 糜家入吳郡第516章 逆風袁本初第313章 勿謂言之不預也第850章 舊病復發?第618章 發兵!發兵!(第三更)第684章 寧願什麼都不做第663章 最後的殺招第228章 讓李子坤享受不了溫柔鄉第351章 足以影響戰局的武勇第680章 置之死地而後生第681章 不識時務,只能是一輩子賊寇第680章 置之死地而後生第174章 巴郡甘興霸第416章 猛虎之殤第292章 一漢當五胡第780章 左慈第497章 兩個極端第23章 撥弄天下大勢於反掌之間第531章 黃忠?不足爲患(第三更)第566章 第565 異於常理的佈置(第三更)第831章 封侯拜相第666章 吾軀不倒第215章 山越襲營第43章 這不是欺負老實人嘛 (上架求訂閱)第63章 袁氏!袁氏!第541章 鷸蚌相爭第975章 大風起兮第551章 燙手的玉璽第693章 曹賊!曹賊!第951章 一時激憤第117章 “人形自走圖書館”蔡昭姬第633章 陶謙父子(第三更)138.第138章 “軍”與“政”第792章 三贏第966章 中東門立纛第599章 界橋攻防第959章 鮮卑南下第212章 遙指富春山!第815章 一統天下的倒計時第709章 雙全之法第291章 雨中襲營第6章 料敵千里之外第876章 一萬,夠嗎?第563章 進!(第三更)第238章 將起之亂第856章 借首級祭旗第812章 道不同,不相爲謀第423章 苟富貴,勿相忘第228章 讓李子坤享受不了溫柔鄉第793章 筆鋒一斜第819章 何人稱王,又何人稱帝第983章 玉璽歸漢第818章 名存實亡的大漢第541章 鷸蚌相爭第939章 遼,乞降第673章 拒之吞之第195章 地利!!!140.第140章 英才盡入彀中第107章 十二書信召君歸第681章 不識時務,只能是一輩子賊寇第844章 唯願大漢不老第217章 陽謀第303章 昭亭侯第654章 喝退雄兵六萬第752章 成敗界橋第57章 四州之地的選擇第835章 誰是魯肅?第549章 擇主之說第753章 袁氏末路第542章 俱爲他人做嫁衣第376章 你還真懂啊?第727章 東萊太史慈第665章 典韋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