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1章 司馬滅曹

不過,那護送降表的三百曹軍都還沒有離開鄴城二十里,就被漢軍團團包圍了起來。

得知了鮮卑南下的消息,縱使還沒有得到李基的命令,關羽、趙雲、賈詡等一衆文武幾乎是一致決定即刻回軍。

可鄴城就在眼前,且也還需提防曹魏與胡人聯手的可能。

因此司馬懿便成了主動請纓留下的主將,且提前就在鄴城南下的道路設下了埋伏,那一份降表自然也被送到了司馬懿的手上。

“降了?”

司馬懿略有詫異,看罷那降表後,轉而反倒有幾分佩服曹丕的魄力。

世事,惟一死最難。

因劉備曾經公開的檄文,明面上斷然不會留下曹氏、夏侯氏以及荀氏的。

這降表送上,曹丕的半條命可就已經沒了。

不過,司馬懿倒是相信這降表是真的。

因此司馬懿略加思索後,便讓擔任着副將的司馬朗率領一萬兵馬嘗試前去接管鄴城,進一步確認降表之事是真是假。

直至司馬朗派人回來傳信,已然接管了鄴城防務,確認了城中也是無詐。

司馬懿這才率領着剩餘設下埋伏的兩萬兵馬入駐鄴城,也見到了帶着印綬以及錢糧簿冊,自縛雙手等待着自己的曹丕。

在命人接過魏王印綬以及錢糧簿冊之時,縱使平日裡再如何心思深沉的司馬懿,此刻臉上也不禁流露出三分喜意。

自此,史書必將會記上重重的一筆:司馬滅曹。

‘七十萬大軍北伐的果實,將是由我司馬懿所親手摘下……’

司馬懿凝視着面前自縛的曹丕,看着眼前的鄴城以及魏王印綬,心中近乎是不受控制地萌生出野心。

不過也在這一瞬,司馬懿猛然聽到了耳邊有一句話隱隱在迴響着:爲師會一直關注着你,勿要懈怠了。

下一刻,司馬懿看着魏王印綬的眼神恢復了清澈。

旋即,司馬懿在代表着大漢接受了曹魏的歸降後,對鄴城進行了簡單的梳理且整理成冊,連帶着降表先行往着南面送。

……

而被困於洛陽的李基,自然還不清楚司隸之外的各方動向。

不過隨着胡人開始攻城,這一座千年古都就陷入到了戰火之中。

可縱使胡人兵力佔有絕對的優勢,在李基提前做好的各種佈置下,兼之城內軍民一心,一時卻也是守得固若金湯。

胡人一連猛攻了五日,除了每日在城下留下大量屍體外,就連能夠真正攻上城牆的次數都是寥寥無幾,更別說成功佔據一段城牆以供後續胡人登城。

令李基覺得有趣的,倒是一時遇挫的胡人或是在韓遂的提議下,效仿漢人兵法,放棄了一開始的四面合圍,轉而圍三闕一,以圖瓦解洛陽城內軍民的死戰之心。

只可惜,這等小伎倆自然影響不了洛陽軍民的士氣。

不過,這倒是讓李基看到了讓信使突圍的機會。

倘若胡人始終四面合圍,四十萬大軍團團包圍之下,想要派遣信使突圍而出,難度之高簡直不可想象。

而圍三闕一,那一個破綻即便是胡人故意露出來的,也不乏可以利用之處。李基稍加推演之下,就想到了一個如何掩護信使突圍的妙計。

不過如何利用好這一次突圍的機會,繼而讓在外的漢軍進行配合,設法大敗胡人,這卻是個一時難解的問題。

以眼下的狀況來看,洛陽只要如此堅守一段時間,援軍必至,洛陽所遭遇的兇險自解。

可問題是想要大敗胡人,難就難在胡人的機動性遠勝漢軍,即便見事不可爲,也大可及時撤離。

步卒再如何追,也是難以追上胡人。

這一難題,李基苦思多時,依然還沒能想到一個萬全之策。

因此,李基幹脆將當下可用的智囊周瑜與張鬆都請了過來,以圖能否從他們的身上得到些許靈感。

不過在知悉了李基的想法後,張鬆一時不禁被李基的氣魄所驚住,萬萬沒想到自己都還在苦惱該怎麼幫助丞相在守城上查漏補缺之時,丞相已在想着全殲胡人之策。

可張鬆沿着李基的要求思索一番後,忍不住連道了三聲“難難難”,然後說道。

“稟丞相,胡人藉助戰馬之利,最擅野戰,且知我大漢軍陣之威,一旦讓胡人知悉有大軍來援,必然不會自投羅網。”

“屆時胡人無論是往北走孟津渡河逃竄,還是往西退通過涼州返回草原,實難阻止。”

張鬆這無疑是將當下最大的難點說了出來,那便是如何堵死胡人退路?

“可若是讓胡人們一鬨而散退回草原,來年仍會是我大漢的心腹大患……”

李基凝着眉,沉聲地說道。

“靈帝耗費軍餉三百六十餘億錢,都未能徹底平定羌人,真讓這些胡人回到草原,想要徹底解決怕是不知道要費多少功夫。”

“可倘若能將這些胡人盡數殲滅在司隸之內,實乃大漢之幸,萬民之幸也。”

這一言,說得周瑜與張鬆那是心潮澎湃,實在是再認同不過了。

而李基略微頓了頓後,往面前的地圖指着說道。

“當下,若是北伐大軍能從虎牢關而入馳援洛陽,胡人撤離的方向無非就是孟津,又或是沿着函谷關、潼關返回,走長安返回涼州。”

“其中,如何封鎖孟津一處,本侯心中已有幾分計較,但難就難在該怎麼堵死函谷關或潼關,將這四十萬胡人困死在其中。”

眼下函谷關、潼關這兩處要隘已被胡人所控制,就連長安都已經淪陷。

洛陽往西,大漢實無一處可調動的兵馬,更別說怎麼神不知鬼不覺地堵死胡人的退路了。

張鬆聽罷,猛然想到了什麼,興奮地開口道。

“丞相,有兵,有兵,益州就有兵馬可用,如今漢中已歸附大漢,蜀中兵馬完全能從漢中北上。”

李基聞言,暗中推演一番後,道。

“長安已落入胡人之手,且羌人多次進犯三輔之地,對於長安周邊地形也是相當熟悉,就怕羌人有所防備。”

張鬆那醜臉露出了三分得意地說道。

“丞相勿憂,鬆對於益州地形瞭然於心,知悉漢中有一條名曰子午谷的小道可直抵長安……”

“屆時以偷襲奪回長安,便能以此爲依託堵死胡人西撤的退路。”

第854章 知子莫若父第789章 大丈夫,當如吾父第170章 上當矣!141.第141章 無牆之城第972章 子午谷奇謀第854章 知子莫若父第749章 赤腳迎許第638章 曹操之謀第219章 攻守易形第971章 司馬滅曹第43章 這不是欺負老實人嘛 (上架求訂閱)第111章 月黑風高交流時第121章 沒有不和,但是不熟第817章 稱“魏王”第421章 大聰明的樣子第58章 真九死一生第200章 妖道!吾誓殺之!第448章 在國士侯眼中,我算什麼?第171章 還想後撤步跑路?第950章 身在趙營心在漢第314章 關原之戰第885章 親臨戰線指揮第429章 世家與漢室共天下?第530章 草案第398章 真的只有一點第771章 子坤,你第697章 城中可有舞女否?第34章 火攻奇襲?第274章 五勝五敗154.第154章 真誠,纔是必殺技第491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837章 還是年輕啊第746章 李基獻言第537章 大丈夫何患無妻無兒第167章 一撮清澈又愚蠢的嫩蔥第673章 拒之吞之第344章 無雙上將潘鳳第600章 白馬?定叫爾等有來無回第47章 虛實之計第699章 好謀無決袁本初第556章 雄壯否?第536章 甕與甕(第三更)第820章 國不可一日無君第157章 他日必報此恩第394章 亞父可評過此將?第707章 袁公路的祈禱第945章 八門金鎖陣第659章 白毦兵初陣第721章 一物降一物第778章 我與大兄同行第467章 皆是王土的盛世第271章 幽州牧劉虞第20章 美人計第560章 吃好喝好最重要(第三更)第984章 大漢,當興第527章 荊州困境第342章 糧官!又見糧官!!第224章 以勢壓之第697章 城中可有舞女否?第665章 典韋在此第338章 西涼馬兒第231章 共飲之第587章 二百里相迎第611章 天下楷模第925章 汝父何人?第222章 隴西李子坤,候諸位久矣第818章 名存實亡的大漢第478章 勿謂言之不預第816章 三五年之論141.第141章 無牆之城第187章 他們當得起更好的第590章 誰人鎮荊州第680章 置之死地而後生第264章 此去,踏四海第291章 雨中襲營第715章 黃天降下了糧食第297章 破陣第320章 瀛洲種姓制度實行之策第697章 城中可有舞女否?第112章 無稽之談第186章 比之叔父如何?第13章 口袋陣第20章 美人計第694章 竟無一人言?第783章 重聚第906章 起霧了!第246章 亞父之約第634章 仁德君子交心第754章 八百九十三人?第388章 論春秋筆法第72章 三千金第925章 汝父何人?第946章 兵圍滎陽第714章 漳水焚,濄水生第679章 即日發兵,討袁!!!第650章 願立軍令狀第909章 我有一計可敗漢軍第69章 證“有罪”易,證“無罪”難第239章 威與德第46章 夜襲
第854章 知子莫若父第789章 大丈夫,當如吾父第170章 上當矣!141.第141章 無牆之城第972章 子午谷奇謀第854章 知子莫若父第749章 赤腳迎許第638章 曹操之謀第219章 攻守易形第971章 司馬滅曹第43章 這不是欺負老實人嘛 (上架求訂閱)第111章 月黑風高交流時第121章 沒有不和,但是不熟第817章 稱“魏王”第421章 大聰明的樣子第58章 真九死一生第200章 妖道!吾誓殺之!第448章 在國士侯眼中,我算什麼?第171章 還想後撤步跑路?第950章 身在趙營心在漢第314章 關原之戰第885章 親臨戰線指揮第429章 世家與漢室共天下?第530章 草案第398章 真的只有一點第771章 子坤,你第697章 城中可有舞女否?第34章 火攻奇襲?第274章 五勝五敗154.第154章 真誠,纔是必殺技第491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837章 還是年輕啊第746章 李基獻言第537章 大丈夫何患無妻無兒第167章 一撮清澈又愚蠢的嫩蔥第673章 拒之吞之第344章 無雙上將潘鳳第600章 白馬?定叫爾等有來無回第47章 虛實之計第699章 好謀無決袁本初第556章 雄壯否?第536章 甕與甕(第三更)第820章 國不可一日無君第157章 他日必報此恩第394章 亞父可評過此將?第707章 袁公路的祈禱第945章 八門金鎖陣第659章 白毦兵初陣第721章 一物降一物第778章 我與大兄同行第467章 皆是王土的盛世第271章 幽州牧劉虞第20章 美人計第560章 吃好喝好最重要(第三更)第984章 大漢,當興第527章 荊州困境第342章 糧官!又見糧官!!第224章 以勢壓之第697章 城中可有舞女否?第665章 典韋在此第338章 西涼馬兒第231章 共飲之第587章 二百里相迎第611章 天下楷模第925章 汝父何人?第222章 隴西李子坤,候諸位久矣第818章 名存實亡的大漢第478章 勿謂言之不預第816章 三五年之論141.第141章 無牆之城第187章 他們當得起更好的第590章 誰人鎮荊州第680章 置之死地而後生第264章 此去,踏四海第291章 雨中襲營第715章 黃天降下了糧食第297章 破陣第320章 瀛洲種姓制度實行之策第697章 城中可有舞女否?第112章 無稽之談第186章 比之叔父如何?第13章 口袋陣第20章 美人計第694章 竟無一人言?第783章 重聚第906章 起霧了!第246章 亞父之約第634章 仁德君子交心第754章 八百九十三人?第388章 論春秋筆法第72章 三千金第925章 汝父何人?第946章 兵圍滎陽第714章 漳水焚,濄水生第679章 即日發兵,討袁!!!第650章 願立軍令狀第909章 我有一計可敗漢軍第69章 證“有罪”易,證“無罪”難第239章 威與德第46章 夜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