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三大發明

典滿雖然年僅十九歲,卻也是長得身材高大,虎頭虎腦。

這個時代,由於典韋教授典滿的時間不少。因此,典滿哪怕現在尚未及冠,卻也是個當之無愧的猛將。

在典滿心中,對於典韋一直又敬又怕。然而對於文昭,他卻是非常崇敬。

典滿從小,都可以說是聽着文昭事蹟長大的。今日能夠成爲文昭的親兵,他自然是大喜過望,滿口同意。

處理完了典滿的事情,文昭再次將目光放到了司馬懿身上。

如今的司馬懿,已經十八歲,長成了一個翩翩美男子。

雖然與歷史上,司馬懿的際遇已經有所相同。然而,有好幾個頂尖謀士輪流教導,現在的司馬懿,不見得弱於歷史上的那個人。

看着一表人才的司馬懿,文昭自然是越看越喜歡。畢竟,這個是一個,能與諸葛亮比肩絕頂人才。

而司馬懿的眼光,甚至連諸葛亮都比不上。若是能夠將司馬懿培養起來,對於文昭日後征戰四方,絕對會是一大助力。

轉頭看着司馬朗,文昭說道:“伯達,阿懿已經十八歲矣。以往我徵辟他爲書童,你覺得阿懿太過年幼,這才讓他先去學習。”

“如今阿懿學業有成,深得幾位軍師稱讚。我想要將其帶在身旁,先歷練幾年,伯達以爲若何?”

方纔一進屋子,司馬朗就已經猜到了文昭的意圖。特別是徵辟典滿以後,他更是確認了此事。

以前他還不想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希望自己的弟弟司馬懿,能夠尋早另外一個有前途的諸侯效忠。

然而,這些年他跟隨文昭以來,見證這個勢力的發展壯大,也見證了這個勢力朝氣蓬勃,亦是十分看好陳旭的前途。

特別是陳旭認祖歸宗,聯合潁川陳氏、東武陽陳氏,建立宗族祠堂以後,更是擺脫了黔首的身份。

更爲重要的是,司馬家族這些年來,受到了陳旭許多恩惠。文昭對於司馬懿的培養,亦是不遺餘力。

滴水之人,當涌泉以報。更何況,士人都講究士爲知己者死。假如司馬朗拒絕陳旭,倒是有些過分了。

微微嘆了一口氣,司馬朗上前說道:“阿懿已經成年,此事還需先徵求他的意見爲好。”

此時的司馬懿,早已沒有了往年的衝動。

經過幾年的成長,他的養氣功夫亦是越發出衆。歷史上那個隱忍不發,喜怒不形於色的司馬仲達,現在已經有些初現端倪。

“阿懿,我欲徵召你爲大將軍府別部司馬,不知你可願意擔任?”

陳旭的一番話,使得屋內衆人全都驚駭莫名。哪怕司馬懿自己,臉上也都有些動容。

別部司馬乃大將軍府下的官職,秩比千石。

其所率兵士數目各隨時宜,並不固定。但凡能夠擔任別部司馬之人,幾乎都是大將軍的親信。

司馬懿再如何聰慧,年僅十八歲就擔任大將軍府的別部司馬。這種恩寵,卻是顯得有些太駭人聽聞了。

須知,哪怕典滿是典韋的兒子,也只是從一介親兵做起,並未授予實質性的官職。

司馬懿平復了一下心緒,躬身作揖行禮道:“懿何德何能,居然得到大將軍如此厚愛?別部司馬一職,懿恐怕難以擔當啊。”

文昭卻是上前,撫其背曰:“當日初次見到阿懿,吾就知道你絕非池中之物。這些年你的成長,吾亦看在眼中。”

“我相信,大將軍府別部司馬的職位,你一定有能力擔任。”

話畢,文昭不再徵求司馬懿的意見,直接讓人將印綬拿了出來,親手交給司馬懿。

司馬懿推辭不過,只得領了印綬。只是他的心中,對於陳旭的感激之情越發濃烈。

如今諸侯仍舊都在修生養息,陳旭卻準備普及教育。

作爲一個穿越過來的華夏子孫,對於華夏引以爲傲的四大發明,他自然知道一些。

馬鈞發明的指南車,已經可以取代指南針的地位。然而,由於指南車體積龐大,製造繁瑣。假如指南車損壞,修復也並不容易。

因此,文昭就將後世指南針的理論搬了過來,而後讓人利用磁鐵、鐵針,研究出了最簡易的指南針。

四大發明之中的火藥,對於現在的陳旭來講,還是太過遙遠。因此,陳旭根本沒有考慮過火藥的事情。

然而,華夏的兩外兩大發明,造紙術與活字印刷術,卻是能夠加速知識的傳播,並且打破士族對於知識的壟斷,讓寒門之人也有出頭的日子。

百年大計,教育爲先。來自後世的陳旭,十分堅信這件事情。

因此,很早以前他就在考慮大量印刷書籍,好讓天下人都能夠讀書認字。

這樣一來,也可以完成當初在陳家村,對於陳虎的承諾:日後,每一個陳氏子弟,都能讀書寫字。

活字印刷術的工藝並不複雜,只需將陶土或者銅、鐵製造成漢字的模樣,就沒有什麼問題了。

然而,陳旭雖然知道造紙術,卻並不曉得詳細的工藝。哪怕東漢蔡侯紙,已經開始普及,但是它的成本比起後世,仍舊顯得有些高昂。

若是不能造出廉價的紙,縱然有了活字印刷術,昂貴的書籍,普通百姓家庭想要購買,卻也有些不太現實。

造紙術最先出現,是因爲上古先民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制取絲綿。

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

這就是最古老的造紙術,也是造紙術的起源。

直到東漢和帝時期,經過了蔡倫的改進,才形成了一套較爲定型的造紙工藝流程。這種方法制造的紙張,後人稱爲‘蔡侯紙’。

這種紙用樹皮、破魚網、破布、麻頭等作原料,製造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才使紙成爲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

蔡侯紙相比起以往的紙張,顯得非常便宜,並且紙張的質量也提高了許多。由於原料又很容易找到,所以蔡侯紙逐漸被普遍使用。

然而,在文昭看來,漢代的蔡侯紙仍舊顯得有些粗糙,成本還是太過高昂。

爲了改進造紙術,陳旭就召集了很多以前造紙的匠人,讓他們以麥杆、稻杆爲原料,改進蔡侯紙。

經歷幾年的研究,那些匠人終於在造紙術方面,有了極其顯著的突破。不僅紙張的質量提高了許多,成本也變得更加低廉。

文昭拿着手中那張潔白如雪的紙張,臉上露出了欣喜若狂的神色。

這種紙張的出現,再加上這些年,陳旭秘密讓人制造出來許多大小、規格不一樣的活字,他完全可以在短時間之內,大量印刷書籍。

文昭迫不及待的召集幾個重要謀士,商議普及教育的事宜。

在此之前,無論是改進造紙術,還是活字印刷術,文昭都是秘密進行,衆人根本不得而知。

當文昭拿出了那些潔白如雪的紙張,以及數萬大小不一的活字以後,衆人盡皆呆立當場。

自從建造了陳氏祠堂以後,陳紀的身體居然開始慢慢變好。這段時間,他也是留在蒲阪,文昭還經常抽時間前去看他。

這一次,陳紀也被文昭叫了過來。他雙手撫摸着那光滑細膩的紙張,臉上露出了迷醉的神色。

足足過了半晌,他才驚歎道:“文昭此舉,乃是教化萬民,恩澤萬世之善舉,功德無量啊。”

田豐、陳宮、程昱、司馬朗、陳羣、鍾繇、張裕等人,亦是紛紛開口稱讚。

他們們有想到,一介武夫出身的陳旭,居然能夠考慮的如此長遠。不聲不響之間,就做下了如此驚天動地的大事。

只有賈詡面不改色,李儒、司馬懿眉頭微皺。

陳旭身爲一方諸侯,對於自己麾下之人,自然一直都注意着。

看到三人的舉動,他忍不住問道:“你三人愁眉不展,可是覺得此舉有所不妥?”

賈詡仍舊沉默不語,李儒卻是說道:“主公此舉,雖然可以流芳百世,得到天下寒士的敬重,卻也會得罪不少世家大族。”

“爲何?”

李儒說道:“主公可知,有漢以來,世家大族爲何能夠掌控朝政,把持地方?”

陳旭道:“世家子弟接受的教育,要遠遠超過普通百姓。再加上他們家族在朝中有關係,自然能夠有機會出仕。”

“長年累月下來,世家越發強大,各種關係越發錯綜複雜,這才逐漸掌控的朝中以及地方。”

說白了,在漢代正是因爲那些世家大族,他們對知識進行壟斷,相互舉薦家族子弟,這才導致普通百姓出仕艱難,世家勢力越發強大。

說到這裡,陳旭心中猛然一驚。

假如他果真推廣造紙術與活字印刷術,就會打破世家對於知識的壟斷。這件事情,並不是那些大族願意看到的。

直到此時,他才知道賈詡爲何沉默,李儒爲何皺眉了。

至於司馬懿的心思,他卻是有些猜不透。

因爲司馬懿本就出身名門望族,若是文昭普及教育,對於他們家族的衝擊力,也絕對不會太小。

沒有辦法進行知識壟斷,世家就不可能經久不衰。

第111章 民心第691章 火燒張任第719章 風起隴西第385章 鴻門宴第814章 婚事(下)第922章 兵棋推演第155章 丁原呂布第502章 孰對孰錯第315章 郭嘉之謀第508章 出巡第34章 劫營第450章 楊秋投降第144章 鬥將第840章 背盟取江東第150章 趙雲闖山第351章 衣帶詔?第313章 兗州之變第135章 趙家村第5章 臥虎嶺第337章 絕路第735章 雁門郡內第249章 匯合第315章 郭嘉之謀第871章 基情四溢第902章 錦囊第952章 全軍覆沒第517章 蛛絲馬跡第822章 齊聚江東第951章 困獸猶鬥第212章 張揚第346章 金蟬脫殼第278章 相見第360章 鬥將第589章 仲達辭行第955章 鬥陣(上)致所有書友第81章 董卓第629章 烈火焚谷第432章 郭嘉破局第8章 典韋第279章 水師第466章 六郡叛亂第742章 四面環敵第424章 橋蕤第182章 力戰而死第383章 呂布掛帥第25章 災年糧價跌第16章 挾持第62章 孤膽英雄第255章 逼宮第272章 少年第1008章 去世第687章 進退維谷第393章 起兵伐袁第157章 三箭之威第430章 仲德獻策第432章 郭嘉破局第889章 暗度陳倉第34章 劫營第754章 天下無雙第515章 剛直縣令第207章 於夫羅第262章 中計第466章 六郡叛亂第665章 稷下晨報第303章 志才遺計第712章 徐庶登場第954章 退兵函谷關第542章 子午谷第902章 錦囊第424章 橋蕤第115章 抓走再說第62章 孤膽英雄第585章 戰略轉移第660章 以死相諫第13章 火起第184章 和連之死第400章 殺妻爲食第830章 夜襲白帝城第333章 投效第369章 糧草被劫第270章 交鋒第772章 挾持吳懿第212章 張揚第607章 新豐見聞第711章 蒲阪風波第979章 追殺孔明第779章 釋放第818章 冊立新君第179章 毛遂自薦第839章 張繡襲襄陽第415章 草人借箭第309章 劉備第808章 馬超之死第840章 背盟取江東第702章 一意孤行第647章 裸衣罵公卿第218章 陳宮獻策第516章 再審第968章 不好預感
第111章 民心第691章 火燒張任第719章 風起隴西第385章 鴻門宴第814章 婚事(下)第922章 兵棋推演第155章 丁原呂布第502章 孰對孰錯第315章 郭嘉之謀第508章 出巡第34章 劫營第450章 楊秋投降第144章 鬥將第840章 背盟取江東第150章 趙雲闖山第351章 衣帶詔?第313章 兗州之變第135章 趙家村第5章 臥虎嶺第337章 絕路第735章 雁門郡內第249章 匯合第315章 郭嘉之謀第871章 基情四溢第902章 錦囊第952章 全軍覆沒第517章 蛛絲馬跡第822章 齊聚江東第951章 困獸猶鬥第212章 張揚第346章 金蟬脫殼第278章 相見第360章 鬥將第589章 仲達辭行第955章 鬥陣(上)致所有書友第81章 董卓第629章 烈火焚谷第432章 郭嘉破局第8章 典韋第279章 水師第466章 六郡叛亂第742章 四面環敵第424章 橋蕤第182章 力戰而死第383章 呂布掛帥第25章 災年糧價跌第16章 挾持第62章 孤膽英雄第255章 逼宮第272章 少年第1008章 去世第687章 進退維谷第393章 起兵伐袁第157章 三箭之威第430章 仲德獻策第432章 郭嘉破局第889章 暗度陳倉第34章 劫營第754章 天下無雙第515章 剛直縣令第207章 於夫羅第262章 中計第466章 六郡叛亂第665章 稷下晨報第303章 志才遺計第712章 徐庶登場第954章 退兵函谷關第542章 子午谷第902章 錦囊第424章 橋蕤第115章 抓走再說第62章 孤膽英雄第585章 戰略轉移第660章 以死相諫第13章 火起第184章 和連之死第400章 殺妻爲食第830章 夜襲白帝城第333章 投效第369章 糧草被劫第270章 交鋒第772章 挾持吳懿第212章 張揚第607章 新豐見聞第711章 蒲阪風波第979章 追殺孔明第779章 釋放第818章 冊立新君第179章 毛遂自薦第839章 張繡襲襄陽第415章 草人借箭第309章 劉備第808章 馬超之死第840章 背盟取江東第702章 一意孤行第647章 裸衣罵公卿第218章 陳宮獻策第516章 再審第968章 不好預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