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八章 樂進李典

第三百一十八章 樂進李典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南宋.文天祥《正氣歌》

話說陳留到定陶之間的戰略縱深,也就一百多公里。如果呂布和陳龍的的聯軍發動奇襲,理論上可朝發而夕至。兩地中間略有水澤湖泊,即使大軍繞路,也不過需要兩日的行軍。

曹操成爲兗州刺史之後,先把治所確定在鄄城,後來因爲離濮陽和陳留太近,又將治所遷到位於兗州中部的任城,離孔子的老家曲阜不遠。定陶離任城有二百里,如果速戰速決,應該不會給曹操鎮守任城的部隊救援定陶的機會。

定陶守將樂進、李典,都是中原名將,很早就投靠到曹操手下,忠心耿耿。曹操領主力攻打青州,勢在必得,擔心大後方安危,有了李典和樂進,才放心而去。又留大將曹仁和荀彧鎮守任城治所,自認爲萬無一失。可惜曹操和荀彧都沒有想到,後方不止有不思進取的呂奉先和自顧不暇的袁公路,竟然多了一個攪動風雲的荊州牧陳文龍,帶的還是幷州張燕的二十萬黑山軍。

樂進,字文謙,陽平衛國清豐人。以膽識英烈而從曹操,隨軍多年,南征北討,戰功無數。正史中,樂進陣斬淳于瓊、嚴敬,大破雍奴、管承。從平荊州,留屯襄陽,進擊關羽、蘇飛等人,擊退其衆,南郡諸郡的山谷蠻夷都前往樂進處投降。

樂進容貌短小卻武藝出衆,有膽烈而跟隨曹操,爲帳下吏。他被遣回所屬郡募兵,募得千多人,歸還後升軍假司馬、都尉。[1]

興平元年,樂進從擊呂布於濮陽,從擊張超於雍丘,從擊橋蕤於苦縣,都是先登陷陣而有功,受封廣昌亭侯。建安三年,樂進從徵張繡於安衆,圍呂布於下邳,率軍多次破敵,人送雅號矮腳虎。建安四年,又擊眭固於射犬,攻劉備於小沛,都獲得了勝利,因功拜爲討寇校尉。

建安五年,樂進與于禁渡河攻獲嘉,歸還後,從擊袁紹於官渡,爲官渡大戰主力。樂進奮勇力戰,斬袁紹部將淳于瓊淳于仲簡於烏巢。官渡以少勝多,袁紹由盛轉衰,曹操扶搖直上,樂進功不可沒。

建安九年,從擊袁紹之子袁譚、袁尚兄弟於黎陽,斬其大將嚴敬,拜遊擊將軍。不久樂進別擊黃巾,破其衆,平撫樂安郡。從圍鄴城,平定後追擊袁譚於南皮,再次先登,闖入南皮城東門。袁譚敗後,樂進別攻雍奴,再破其軍。

建安十一年,曹操上表漢獻帝,稱讚樂進及於禁、張遼說:“武力強大,計謀周全,品性忠正,操守高潔,每次征戰,身先士卒,勇猛頑強,無堅不摧;親自擂動戰鼓,忘了疲倦。他們單獨領兵征討,統率全軍,撫慰將士,紀律嚴明,秋毫無犯;臨敵決策,沒有失誤。論功記職,應該給予顯要榮寵。”於是以樂進爲折衝蕩寇將軍。樂進奉命別徵高幹,從北道入上黨,回出其後。高幹等人還守壺關,連戰多場。高幹堅守未下,直至曹操親自來徵,壺關方拔。秋八月曹操徵管承時,遣樂進與李典往擊。結果管承破走,逃入海島,海濱盡平,惟荊州未服,被遣屯軍於陽翟。建安十三年,樂進從平荊州,留屯襄陽。建安十四年,進擊關羽、蘇飛,皆擊退其衆,南郡諸郡的山谷蠻夷都前往樂進處投降。

後樂進又從討劉備手下臨沮長杜普、旌陽長樑大,皆大破之。建安十八年,從徵孫權未果,曹操回師後,留樂進與張遼、李典屯於合肥。

建安十九年至建安二十年,增邑五百戶,總數達到一千兩百戶。以樂進數有軍功,分五百戶,封一子列侯;不久,樂進升遷爲右將軍。

建安二十年(公元二百一十五年),孫權趁曹操用兵漢中之際,親率十萬兵馬攻向合肥。曹操在出徵張魯前,派護軍薛悌送函到合肥,寫到“賊至乃發(賊軍到時就打開)”,在大軍壓境之際,張遼等便打開曹操之函,寫到:“若孫權軍來到,張、李兩位將軍出城迎戰,樂將軍守城;護軍薛悌不要出戰。”因雙方兵力懸殊,諸將都對此指示感到疑惑。本來張遼、李典二人不睦,曹操爲了防止戰中二人間隙至於不利之境,於是命令樂進守城接應。三人在逍遙津之戰緊密配合,大破吳軍,幾乎抓住了孫權。戰後,張遼問投降的東吳士兵,剛有個紫色鬍鬚、上身長腿短、善於騎射的人是誰,東吳降卒說那就是孫權。張遼與樂進在戰場上遇到,談到這事,說早知道就急追他,搞不好就抓到,曹軍聽了皆大爲嘆恨。

建安二十三年,樂進逝世,諡曰威侯。其子樂綝嗣任。樂綝性格果毅,有乃父之風,官至揚州刺史。後諸葛誕造反,掩襲殺樂綝,朝廷下詔悼惜,追贈衛尉,諡曰愍侯。其子樂肇嗣任。正始四年,樂進得從祀於曹操廟庭。

守定陶的副將李典,字曼成,也是東漢末年名將,山陽郡鉅野縣人。李典深明大義,不與人爭功,崇尚學習,尊敬儒雅,尊重博學之士,在軍中被稱爲長者。李典有長者之風,官至破虜將軍,惜三十六歲時去世。

李典年少時好學,不愛好征戰,於是拜師讀《春秋左氏傳》,熟讀各種書籍。李典的伯父李乾,有英雄氣概,在乘氏集合了好幾千食客。初平中,帶領衆人跟隨曹操,在壽張打敗黃巾軍,又跟隨曹操攻打袁術,征討徐州。

興平元年,乘曹操攻打徐州之際,留守兗州的張邈、陳宮等反叛,迎接呂布入主兗州,曹操派李乾回到乘氏,安撫各縣百姓。呂布的別駕薛蘭、治中李封招降李乾,勸其反叛,李乾不聽從,於是他們把李乾殺害。曹操派李乾的兒子李整帶領李乾的部隊,和其他將領攻打薛蘭、李封。薛蘭、李封被打敗,李整因爲跟隨平定兗州的各縣有功,升遷爲青州刺史。李整死後,李典任潁陰縣縣令,擔任中郎將,統領李整的部隊,曹操覺得李典是個可造之材,讓他試着管理百姓,升遷他爲離狐太守。

建安五年,曹操和袁紹在官渡兩軍對抗,李典帶領家族的人以及所轄部隊運輸糧食布匹供應軍需。袁紹被打敗以後,曹操任命李典爲裨將軍,在安民一帶屯兵駐紮。

後來曹操在黎陽攻打袁譚、袁尚,派遣李典與程昱等將領用船運輸軍糧。趕上袁尚派魏郡太守高蕃帶領部隊駐紮在河上,斷絕了水道,曹操下令李典、程昱說:“如果船過不去,就走陸路。”李典與各將領商議說:“高蕃的部隊缺少兵甲只是依仗水勢,士兵有輕敵的心思,攻打他們一定能夠取勝。在軍隊可以不聽聖旨;只要是有利於國家的事,自己做主也可以,應該立即攻打。”程昱也這樣認爲。於是向北渡過黃河,攻打高蕃,取得大勝,水路終於暢通。建安七年,劉表派劉備向北進攻葉縣,曹操調動大將夏侯惇、于禁、李典抵抗劉備,劉備將陣線後撤至博望與曹軍對峙。一天早晨燒掉營地撤退了,夏侯惇率領部隊追擊劉備,李典說:“敵人無故撤退,懷疑肯定有埋伏。南邊的道路狹窄,草木又濃密,不能追擊。”夏侯惇不採納他的意見,和于禁一同帶兵去追擊,李典留守。結果夏侯惇等人果然中了劉備軍的埋伏,戰況對他們不利,李典帶兵去救援,劉備望見夏侯惇的救兵到了,於是撤退了。

建安九年,跟隨曹操圍攻鄴城,鄴城平定以後,會同樂進在壺關圍攻高幹,在長廣攻打管承,都取得勝利。升遷爲捕虜將軍,封爲都亭侯。李典的族人部下三千多戶,居住在乘氏,李典自願請求遷徙封地到魏郡。曹操笑着說:“你想效仿耿純嗎?”李典謝罪說:“我性格懦弱功勞微薄,但是封賞的爵位太大,確實應該全家族的人都一起效力;另外天下還沒有平定,應該遷徙到魏郡之郊,來防禦四方變亂,並不是效仿耿純。”於是遷徙部下族人一萬三千多口到鄴縣。曹操讚揚他,加封爲破虜將軍。

建安二十年,李典與張遼、樂進在合肥駐紮,孫權指揮大軍圍攻合肥,張遼打算按照命令出城交戰。樂進、李典、張遼平常都互不和睦,張遼擔心他們不同意,李典慷慨的說:“這是國家大事,要看你的計策是否好,我怎麼能夠因爲私怨而不顧大局呢!”於是指揮部隊與張遼打敗趕走了孫權。加封賞地住戶一百戶,加上以前的封賞共三百戶。

李典愛好學問,注重儒雅,從來不和別的將領爭搶功勞。尊敬賢士大夫,恐怕有禮節不周的地方,軍營的官兵都認爲他是長者。三十六歲時去世,他的兒子李禎繼承他的爵位。

魏文帝曹丕代漢稱帝后,追念李典在合肥之戰的功績,諡爲愍侯,追加李禎食邑百戶,另外又以百戶封了李典的另外一個兒子爲關內侯。

正始四年,李典得享從祀於曹操廟庭。

曹軍李典、樂進都是名將,定陶雖小,攻擊它也並不輕鬆。欲知陳龍、陳宮在廢棄行宮會面情況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第一百八十九章 益州賈龍第一百二十七章 何去何從第四十七章 夜探南宮第二百一十一章 驅虎吞狼第四百一十一章 劍主之爭第二百二十四章 槍法春秋第七百七十七章 解救人質第一百三十二章 司徒王允第四百八十八章 東郊亂戰第七百九十八章 臨陣倒戈第六百二十一章 安息帝國第八百零七章 道觀秘聞第八百一十三章 志願參軍第七百四十一章 靈前賭約第五百九十一章 孤身犯險第五百七十六章 中流砥柱第二百七十三章 並肩作戰第一百二十五章 同仇敵愾第五百三十三章 小張將軍第九十六章 漢升求援第七百三十六章 無言以對第二百七十三章 並肩作戰第三十三章 戰備升級第七百九十九章 兵不血刃第七百九十六章 忍者無敵第五百七十九章 王平遇辱第六百四十五章 清理門戶第七百一十七章 陳逸重傷第四十四章 洛城之戀第六百零八章 飛蛾撲火第二百六十一章 道教鼻祖第六百六十二章 輕雲蔽月第四百八十六章 力敵四將第六百六十五章 太極仙翁第二百三十六章 劍仙王越第八百三十三章 冰魄飛龍第五百四十章 閻行躲婚第二十一章 少年元直第四百八十七章 呼延元海第四百七十五章 神秘部隊第一百四十章 劫中生劫第三百六十九章 一船黑火第一百六十二章 黑山渠帥第四章 桃花源記第六百九十章 大打出手第四百五十九章 各顯神通第四十二章 龍臨洛水第五百六十三章 百密一疏第七百一十五章 比武招親第一百八十九章 益州賈龍第六百零一章 行蹤初現第三百四十八章 冀州審配第五百二十六章 霸王神槍第五百一十二章 登黃鶴樓第五百二十二章 飛鴿傳書第七百零一章 海青龍王第十七章 再生毒計第八十七章 鍾繇歸心第二百八十一章 雲淡風輕第五百一十八章 子敬雄辯第五百二十七章 夏侯元讓第三百六十六章 四面埋伏第三百六十三章 十天之賭第二百零三章 江北重鎮第二十二章 劉賢歸心第二百八十章 冀州別駕第七百一十一章 名將許褚第四百九十五章 臨別定計第一百六十二章 黑山渠帥第三百七十一章 潛入鄴城第三百四十三章 一場好戲第一百九十三章 瞞天過海第一百九十二章 恩威並施第二百零五章 江東猛虎第七百九十九章 兵不血刃第二十四章 危險遊戲第三十四章 蔣琬歸心第七百零九章 正面衝突第八十八章 俱懷逸興第二百七十七章 滄州麴義第五百一十五章 呂蒙詭計第二百八十五章 斬首計劃第三百二十章 虛者實之第一百六十二章 黑山渠帥第七百九十六章 忍者無敵第二百八十七章 流言四起第五百八十二章 子龍定計第二十七章 零陵血戰第五百六十二章 子龍戰吼第二百三十七章 孫禮來投第一百五十一章 決戰三英第三百九十九章 天山俠女第二百零七章 當年公瑾第三百四十六章 冀州袁尚第八百三十章 趙雲逞威第四百五十四章 第一刺客第九章 神功初成第二百二十七章 大將之風第八百零七章 道觀秘聞第二十七章 零陵血戰
第一百八十九章 益州賈龍第一百二十七章 何去何從第四十七章 夜探南宮第二百一十一章 驅虎吞狼第四百一十一章 劍主之爭第二百二十四章 槍法春秋第七百七十七章 解救人質第一百三十二章 司徒王允第四百八十八章 東郊亂戰第七百九十八章 臨陣倒戈第六百二十一章 安息帝國第八百零七章 道觀秘聞第八百一十三章 志願參軍第七百四十一章 靈前賭約第五百九十一章 孤身犯險第五百七十六章 中流砥柱第二百七十三章 並肩作戰第一百二十五章 同仇敵愾第五百三十三章 小張將軍第九十六章 漢升求援第七百三十六章 無言以對第二百七十三章 並肩作戰第三十三章 戰備升級第七百九十九章 兵不血刃第七百九十六章 忍者無敵第五百七十九章 王平遇辱第六百四十五章 清理門戶第七百一十七章 陳逸重傷第四十四章 洛城之戀第六百零八章 飛蛾撲火第二百六十一章 道教鼻祖第六百六十二章 輕雲蔽月第四百八十六章 力敵四將第六百六十五章 太極仙翁第二百三十六章 劍仙王越第八百三十三章 冰魄飛龍第五百四十章 閻行躲婚第二十一章 少年元直第四百八十七章 呼延元海第四百七十五章 神秘部隊第一百四十章 劫中生劫第三百六十九章 一船黑火第一百六十二章 黑山渠帥第四章 桃花源記第六百九十章 大打出手第四百五十九章 各顯神通第四十二章 龍臨洛水第五百六十三章 百密一疏第七百一十五章 比武招親第一百八十九章 益州賈龍第六百零一章 行蹤初現第三百四十八章 冀州審配第五百二十六章 霸王神槍第五百一十二章 登黃鶴樓第五百二十二章 飛鴿傳書第七百零一章 海青龍王第十七章 再生毒計第八十七章 鍾繇歸心第二百八十一章 雲淡風輕第五百一十八章 子敬雄辯第五百二十七章 夏侯元讓第三百六十六章 四面埋伏第三百六十三章 十天之賭第二百零三章 江北重鎮第二十二章 劉賢歸心第二百八十章 冀州別駕第七百一十一章 名將許褚第四百九十五章 臨別定計第一百六十二章 黑山渠帥第三百七十一章 潛入鄴城第三百四十三章 一場好戲第一百九十三章 瞞天過海第一百九十二章 恩威並施第二百零五章 江東猛虎第七百九十九章 兵不血刃第二十四章 危險遊戲第三十四章 蔣琬歸心第七百零九章 正面衝突第八十八章 俱懷逸興第二百七十七章 滄州麴義第五百一十五章 呂蒙詭計第二百八十五章 斬首計劃第三百二十章 虛者實之第一百六十二章 黑山渠帥第七百九十六章 忍者無敵第二百八十七章 流言四起第五百八十二章 子龍定計第二十七章 零陵血戰第五百六十二章 子龍戰吼第二百三十七章 孫禮來投第一百五十一章 決戰三英第三百九十九章 天山俠女第二百零七章 當年公瑾第三百四十六章 冀州袁尚第八百三十章 趙雲逞威第四百五十四章 第一刺客第九章 神功初成第二百二十七章 大將之風第八百零七章 道觀秘聞第二十七章 零陵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