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九章 人心忠奸

“過貪易亡,袁家的野心這麼大,不要說其他世家,就是袁紹袁術兄弟二人怕是都無法相容吧。”劉備冷笑道。

“這是自然,如此選擇,幾近是與天下爲敵,就是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佈天下的袁家,也只有取死一路。袁紹和袁術兄弟二人的性格你我都清楚,以他們的高傲和掌控欲,怎麼可能在執掌天下後不對袁家下手?舊時最大的後盾,亦是將來最痛恨的敵人。”曹操道。

“但袁家不在乎這一點,無論袁術和袁紹如何心狠,就是將整個袁家連根拔起,他們也無法滅亡袁家,因爲他們自身就是袁家的一員。他們的成功就是袁家的成功,他們的壯大就是袁家的壯大。世家從來都是如此,以血脈爲聯繫,強者爲主家、弱者爲旁支。”曹操目光略顯凝重:“甚至我懷疑,袁家依然有暗藏的支脈存在,只是不知潛藏於何處,預防萬一、以圖後事。”

雙拳握緊,劉備臉上滿是恨意道:“四世三公、世受皇恩,被漢室如此後代竟然還貪不知足,行此齷齪之事,當真無恥之尤,可恨,可恨!”

曹操目光復雜的看向遠方,滿是深意道:“人心就是如此,貪婪,永遠不知道滿足。對於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佈天下的袁家來說,就是再多幾世三公又能如何?不過錦上添花。他們想要再進一步,除了獨霸朝綱就只有改天換日兩條路好走了,而前者比之後者的難度甚至都要更大。更遑論當時天下已經殘破至極,硬撐下去情況或許會更糟。對於這些世家而言,自然是將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最好。”

“當初天下大亂,世家在背後做了多少?”劉備忽的道。

“遠比你想的要多。”曹操微微冷笑。

“董卓進京可是袁紹出的主意,諸侯討董也是袁紹當的盟主,你覺得這一切會是巧合嗎?劉焉提出的州牧,何進與十常侍的同歸於盡,甚至就連黃巾之亂背後都有世家的手筆。”

“什麼宦官亂政,不過是可笑的藉口罷了。這天下何嘗會因爲區區幾個太監就能亂起來?若不是世家儒生勢大,危及天子,靈帝當時又何嘗會扶植宦官?天下霍亂之根源,不在於張角,不在於十常侍,而在於置身頂層的世家豪紳。因爲這大漢的利益已經不夠他們分的了,這棵根系腐爛的大樹已經撐不住這羣吸血蟲。”

如今的曹操已經不再是當初那個心懷一腔熱血、矢志報國,立志要做徵西將軍的曹孟德了。見過了無數的人情冷暖,特別是“奉迎”天子的這段時間,讓他看待許多問題能夠看得更加透徹。在金陵這段時日,與袁術進行了不少的溝通後,曹操對於很多事情有了更加透徹新穎的看法。

劉備聞言,陷入了沉思。明面上以扶持漢室爲己任的他,也只不過是個打着仁義旗號爲實現自己雄心的梟雄罷了。否則的話也不會爲自己的兩個兒子分別取名封、禪,更不會稱帝。

現如今,漢室的遮羞布已經徹底被扯下來了,他已經不必在僞裝,更不必在曹操面前僞裝。

大忠似奸、大奸似忠,這就是曹操和劉備二人真實的寫照。

一個所謂“挾持”天子的人,至死都沒有稱帝。對此,雖然有很多人給出時機不對、民心不穩、招致大敵等理由,但是於年已老邁之時羣臣進諫尚不稱帝。況且當時魏國的國力還弱嗎?曹丕都能稱帝,曹操稱不得?恐怕曹操心中依然有着自己的一份堅守。

而且與司馬懿不同,當時的地盤可全是由曹操打下,軍權和官員任命也是全部掌握在曹操手中。司馬懿篡權之時魏國內部還有諸多反對勢力以及軍隊,曹操那時是一點毛病都沒有。自己一手打的天下,漢帝不過是個傀儡,又有何畏懼?

爲天子恨之入骨,認爲不給天子掌權機會,排除異己。掛着大逆不道罪名的曹操,若是站在其立場上又能有何種選擇?劉協這般懦弱的天子有成事之可能嗎?就是曹操甘於拱手讓權,怕是最終便宜的還是袁紹等人。而以劉協之心性,怕是曹操交權之後,就會招致殺身之禍。

自從曹操奉迎天子,而且面對天下大亂、諸侯紛起的那個局面開始,曹操就已經無路可走。無論是誰,在曹操那個位置,也不敢說會做的比曹操好。一個天天想你死的天子,一羣在後方扯後腿。大敵當前,明知袁紹是什麼人還妄想袁紹是忠臣能夠勤王復興漢室,給曹操製造麻煩,這種人換作誰站在曹操那個位置也會恨之入骨。

無論奉迎天子的是哪路諸侯,哪路諸侯就會成爲天子的眼中釘、羣臣的肉中刺,衆矢之的、功高蓋主。曹操的所作所爲,其實已經很不錯了。他沒有別的選擇,在大漢和自己舉族性命以及自己麾下所有文武的全部性命面前,他還能選擇什麼?身不由己,不稱帝已是對大漢最大的忠誠。

相反,劉備這個所謂的漢室後裔、仁厚之君,卻是稱帝了。二子,一名爲封,一名爲禪,這本就說明了一切。或許有人說劉封本命就叫寇封,不過是巧合罷了。但是劉備在爲劉禪取名之時,難道就考慮不到這一點?古代對於天子的避諱如此之重要,劉備這個漢室後裔豈能不知。且在其“被勸”稱帝之後,曾經反對的三臣,一死兩冷落,足見其心。

忠奸之辨,難以言說。但,單從結果來看,劉備又比曹操忠在何處?陶謙“讓”徐州,劉琦“讓”荊州,劉璋“讓”益州,四處投奔,投奔誰誰倒黴,爲了“大義”,“被迫”幹出諸多不齒之事,當真“仁義”。可如其一般假仁假義近乎一生,也是着實令人欽佩。

“看來漢室之亡是不得不亡啊!”劉備微嘆了口氣,語氣蕭索道。

“王朝命運有數,長者也不過五六百年,大漢撐至今日,已經不短了。當初光武帝種下的因,有現如今之結果也是理所應當的。”曹操淡然道。

此時的他,對漢室已經盡了全力,絕對可稱之爲漢之庭柱,忠正之臣。於天下諸侯稱帝之時,唯有他和劉備始終堅守着本分,無人可指責,問心無愧。

第二百六十章 第三次夜襲第三百六十八章 屠戮第四百三十九章 定西涼第一百四十三章 隱忍第八百四十五章 死戰第七百七十二章 周公瑾第二百九十二章 鎮服第七百六十七章 妥協第八百九十五章 生育政策第一百四十二章 目標第四百一十一章 潼關失守第五百八十章 船隻技術第八百零八章 袁家第九百零二章 腐敗第四百五十七章 局勢第四百七十八章 破關第一百六十九章 李儒的決定第二十一章 世家和寒門第七十六章 諸侯會盟第一百五十一章 荀家的選擇第五百一十八章 呂布之勇第五百一十五章 追逃第四百九十二章 驅狼吞虎第八百零五章 河北之動第九百四十八章 大戟士第三百九十章 結盟第九百零六章 世家聚集第四百五十章 兵發青州第五百七十五章 逃離第八百一十二章 未雨綢繆第二百五十七章 曹操之怒第四百一十二章 長安異動第八百七十七章 犧牲第九十六章 遷都第七百四十八章 對將第三百零六章 分封制與擴張第九百二十九章 滿載而歸第三百八十五章 長安水深第八百四十章 毒計第九百一十四章 試探第三百一十二章 打趣聊天第九百二十章 定後路第四百三十四章 意外第三百四十五章 幷州王家第五百二十二章 勸諫第七百九十章 備戰第三百八十七章 益州商人第七百八十一章 真正面目第二百三十二章 搶土豪的時候到了第三百九十一章 謀劃第三百零六章 分封制與擴張第七百一十二章 劉備的抉擇第四百七十四章 騷擾第二百五十六章 賄賂第四百九十四章 田豐之憂第七百三十章 前車師第六百五十七章 謀劃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史慈第四百六十八章 討價還價第九百六十五章 諸葛瑾的選擇第二百二十七章 破釜沉舟之計第二百八十九章 應戰第五百七十五章 逃離第八百零三章 妥協第十九章 許諾換兵第八十九章 栽贓第三十三章 明心第二百四十一章 大小二喬第六百一十九章 貿易城市第二百二十三章 弱得不行的益州軍第三百八十七章 益州商人第四百一十三章 認命第四百九十三章 取消交易第五百八十二章 河北之戰第一百九十八章 爭端起第六百九十一章 江東猛虎第六百六十九章 反應第七百五十一章 死志第七十一章 分兵第六百四十九章 愚蠢第五百三十九章 削弱第七百七十八章 賭馬第二百五十六章 賄賂第三百三十四章 殘酷的西涼第一百三十七章 進擊的公孫瓚第一百六十八章 長安之變第六百二十章 約法三章第八百四十章 毒計第三百零七章 影響第七百九十二章 速戰第一百七十八章 賈詡的定位第二百六十七章 有死無生第三百一十二章 打趣聊天第七百五十二章 情義第八百一十七章 危機和機遇第一百四十五章 橫掃倭國第五百六十二章 稱帝?第一百七十章 各方心思第七百七十二章 周公瑾第八百九十四章 王家西遷
第二百六十章 第三次夜襲第三百六十八章 屠戮第四百三十九章 定西涼第一百四十三章 隱忍第八百四十五章 死戰第七百七十二章 周公瑾第二百九十二章 鎮服第七百六十七章 妥協第八百九十五章 生育政策第一百四十二章 目標第四百一十一章 潼關失守第五百八十章 船隻技術第八百零八章 袁家第九百零二章 腐敗第四百五十七章 局勢第四百七十八章 破關第一百六十九章 李儒的決定第二十一章 世家和寒門第七十六章 諸侯會盟第一百五十一章 荀家的選擇第五百一十八章 呂布之勇第五百一十五章 追逃第四百九十二章 驅狼吞虎第八百零五章 河北之動第九百四十八章 大戟士第三百九十章 結盟第九百零六章 世家聚集第四百五十章 兵發青州第五百七十五章 逃離第八百一十二章 未雨綢繆第二百五十七章 曹操之怒第四百一十二章 長安異動第八百七十七章 犧牲第九十六章 遷都第七百四十八章 對將第三百零六章 分封制與擴張第九百二十九章 滿載而歸第三百八十五章 長安水深第八百四十章 毒計第九百一十四章 試探第三百一十二章 打趣聊天第九百二十章 定後路第四百三十四章 意外第三百四十五章 幷州王家第五百二十二章 勸諫第七百九十章 備戰第三百八十七章 益州商人第七百八十一章 真正面目第二百三十二章 搶土豪的時候到了第三百九十一章 謀劃第三百零六章 分封制與擴張第七百一十二章 劉備的抉擇第四百七十四章 騷擾第二百五十六章 賄賂第四百九十四章 田豐之憂第七百三十章 前車師第六百五十七章 謀劃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史慈第四百六十八章 討價還價第九百六十五章 諸葛瑾的選擇第二百二十七章 破釜沉舟之計第二百八十九章 應戰第五百七十五章 逃離第八百零三章 妥協第十九章 許諾換兵第八十九章 栽贓第三十三章 明心第二百四十一章 大小二喬第六百一十九章 貿易城市第二百二十三章 弱得不行的益州軍第三百八十七章 益州商人第四百一十三章 認命第四百九十三章 取消交易第五百八十二章 河北之戰第一百九十八章 爭端起第六百九十一章 江東猛虎第六百六十九章 反應第七百五十一章 死志第七十一章 分兵第六百四十九章 愚蠢第五百三十九章 削弱第七百七十八章 賭馬第二百五十六章 賄賂第三百三十四章 殘酷的西涼第一百三十七章 進擊的公孫瓚第一百六十八章 長安之變第六百二十章 約法三章第八百四十章 毒計第三百零七章 影響第七百九十二章 速戰第一百七十八章 賈詡的定位第二百六十七章 有死無生第三百一十二章 打趣聊天第七百五十二章 情義第八百一十七章 危機和機遇第一百四十五章 橫掃倭國第五百六十二章 稱帝?第一百七十章 各方心思第七百七十二章 周公瑾第八百九十四章 王家西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