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章 毒計

袁術微微撓了撓頭,賈詡話裡的意思他又何嘗不明白,自古以來以爲帝位繼承的問題而導致的悲劇還少嗎?這可不是他一個人的問題,而是事關整個民族和國家。

這幾年來,他的幾名妻妾又產下了兩子兩女,長子袁耀在孫策的麾下表現也頗好,次子袁英雖然年幼,但卻表現得極爲聰慧,很受袁術喜愛。在繼承人的問題上,袁術雖然比羅馬那個軍人出身的暴躁皇帝要理智的多,但卻也難以抉擇。

身份不同,位置不同,看待事情自然不同。曾經袁術因爲袁耀的能力和品性問題,決心放棄其作爲繼承者,將其作爲武將培養。以袁耀的性格和能力,袁術這麼做確實無可厚非,可袁耀畢竟是自己的嫡長子。

雖說真正歷史上的皇帝沒有幾個是嫡長子,但是立嫡立長基本是古代的一種潛在規則,嫡長子不存了另說,但是嫡長子在的情況下另立他人雖然合理,但於將來而言會有不小的風險。唐朝的前車之鑑在前,袁術可不希望自己將來的子嗣每次將來每次在王朝更迭之時都要掀起一陣腥風血雨,這樣對國家的傷害實在太大。

可是真遵循嫡長子繼承製,這也不太現實。立君理應立賢,長子有一定才能和德行也就罷了,若是明擺着長子不適合爲君,有更好的選擇,又怎麼能捨優取劣呢。而且這麼搞,長子沒有危機感,很可能會被養廢。

在有着後世見識的袁術眼中,這個時代有很多難題都能夠輕易解決,但是也有很多問題,即使是後世,也無法給出一個正確、完美的答案。譬如眼前的子嗣繼承問題,以及國家的體系制度問題。

這兩者似乎永遠找不到完美的答案,顧此就會失彼,就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般。再好的制度也會隨着王朝的發展、隨着時代的推移而出現問題,因爲這世上沒有完美的制度,凡事都有漏洞。隨着時間的推移,這種漏洞會越來越大,到最後無法挽回。

袁術也一直在本能的迴避這個問題,好在他因爲穿越的原因,雖然年齡已經四十多,但身體狀況卻依然保持在二十餘歲的青年狀態,還有充足的時間去思考這個永遠也解決不了的問題。

後人自有後人福,袁術的目標首先是維護華夏的利益,讓華夏的旗幟插遍整個世界。其次,是保證自己的後代能夠有一個儘量好的結局。最後,纔是自己所創建的這個國家能夠儘量長時間的維持下去。

之所以將大楚放在第三,是因爲袁術知道,這個目標很難達成,除非出現核武類似的決定性力量,否則,自己所建的國家終有腐朽滅亡的一天,想要永遠的維持下去基本是不可能的。而前兩個目標,卻是有一定實現的可能。

前者自然不必多說,袁術對於世家的信任和忌憚是一體兩面的,曾經有多忌憚,現在就有多信任他們的力量。只要將這些世家的力量利用好,袁術覺得讓漢人登上世界之巔難度也並不是太大。而後者,有着孔子後人珠玉在前,還有着昔日周朝的經驗,袁術覺得自己曾經的想法也有一定實現的可能。

在三人的矚目之下,袁術晃神了片刻,隨後訕訕道:“文和,你具體說說,此事該如何操作?”

看到袁術裝糊塗的樣子,賈詡三人心中微嘆了口氣,估計袁耀是真的沒有希望了。

相處這麼久了,他們怎能不清楚自己這個陛下的性格。雖然無論是識人之能、自身意志、用人之道、執政之能等都極爲優秀,堪稱不世英主,但卻有些優柔寡斷、心太軟。或許是因爲見識太多,在處理一些後世能夠解決的問題時,袁術極爲的乾脆利落。但在處理一些後世都難以解決的問題時,袁術就有些瞻前顧後了。

不過身爲臣子,對於此事他們也不好太過插手。反正無論袁術選擇誰,只要不出現宮廷政變之類的大亂子就可以了,就是推出來一個白癡,有着諸葛亮、周瑜、陸遜等人將來輔國,外加上孫策等人的扶持,大楚也不會出什麼問題。

其實在賈詡等人看來,將袁耀直接推上太子之座再好不過,直接定下嫡長子繼承,免了許多的麻煩。雖然袁耀能力差些,性情有些莽撞執拗,和如今這個羅馬的皇帝有些類似,但是如今的大楚已經步上正軌,下一代的接班人都已敲定,架子已經搭好,並不需要一個多麼優秀的皇帝,只需要一個明事理知進取的象徵,在諸葛亮、周瑜等人身後喊666就可以了。

而袁耀的性格就很不錯。知軍事,心性不壞,雖然笨了些但是明事理,按部就班的來,即使是當個吉祥物,只要不出意外,將來弄個漢武帝類似的地位都不是不可能,畢竟袁術給他留下的本錢太足了。只要不搗亂,啥都不幹估計都能算上一代明君,袁術現在不也是有些無爲而治的意思嘛。

其實,這也是袁術的一種嘗試。以相治國,與明朝的內閣有些類似,君主只需做好底層士子和將士的思想工作,並牢牢掌握軍權、檢察權、審理權以及輿論等方面。具體的治國和治軍打仗,分別由丞相、大將軍及都督負責,君主只是在大方向上進行裁斷,最大程度減少皇帝昏聵對於國家造成的影響同時盡力保證國家意志的統一。

畢竟袁術的智慧有限,這已經是他參考後世所能想到最合適的方法了。要想保證國家只有一個聲音的同時,還要保證權力的相互制衡,談何容易。這個千古難題,袁術也只能想到這裡。

既然袁術對於自己的暗示沒有回覆的意思,賈詡也就不在這個話題上多說。能說出這種話,依賈詡的性格已經是極限了,若不是知道袁術心寬,賈詡連這種話都不會提一句。

“塞維魯的兩個兒子,哥哥名爲卡拉卡拉,弟弟名爲蓋塔。”賈詡道。

“卡拉卡拉繼承了其父鐵血暴躁的性格,能力尚可,但心狠手辣,而且極有野心。而蓋塔繼承了其父對親人和士卒的仁慈,但懦弱無能。若是就這麼發展下去,最後蓋塔十之八九會被其哥哥除掉,卡拉卡拉會成爲一個如塞維魯一般的暴君。而這,恰是羅馬的一些貴族和元老院的元老所不願看見的。但由於塞維魯提高了軍人的地位,使得他們缺乏話語權,無法對蓋塔形成有力的支持。”

“文和你是說,我們暗中扶助蓋塔?從而割裂羅馬,使得他們內鬥?”袁術道。

“不,既然要做,就要做得更加徹底。羅馬與我們不同,他們沒有正統和朝代一說,管理體系落後簡陋,皇帝更迭極爲輕易,簡直可稱得上是可笑。動不動就有皇帝因極爲隨意的刺殺而死,然後就有一些人莫名上位,即使是個普通的親衛也能當皇帝。”說道此處,賈詡心中忍不住的鄙夷。羅馬這個帝國看起來很強,但統治者的管理手段實在是太弱了,統治體系一點都不嚴謹,和玩似的。

從原本一個普通的城市發展至今,管理構架是那麼的鬆散,漏洞百出,簡直令賈詡感到可笑。和陰謀詭計玩透了的漢人相比,這些人就和一羣傻子似的。若是換做是漢人世家在羅馬,刺殺個皇帝就跟玩似的。要知道,袁術身邊的親衛哪個不是經過嚴格審查,起碼祖宗三代都查遍,確定底細和忠心才能被選上。而且管理極爲嚴格,外人基本都沒法接觸。無論何時出門在外,周圍必然是緊隨着無數親衛以及典韋和許褚這兩大保鏢。

中國的皇帝,哪有幾個被刺死的?就是死於非命,也多是因爲政變,而且之後自然會有正統繼位。而羅馬這些國家的皇帝呢?就像卡拉卡拉,因爲區區一個普通的士兵的不滿,就被其伺機刺殺死了,多麼扯淡的一件事。更搞笑的是,皇帝死了之後,繼承人竟然是他的禁衛軍長官,還是選出來的。而且這廝還是一個奴隸出身的黑人,堪稱傳奇,簡直難以想象。

賈詡眼中隱隱有寒芒閃過:“我們第一步,應扶持蓋塔、打壓卡拉卡拉。然後,鼓動卡拉卡拉弒父殺弟,再借羅馬的貴族和元老之手除掉卡拉卡拉。最後鼓動羅馬各軍閥和奴隸起義,再次形成羅馬的亂局。屆時,羅馬就是世家們的舞臺了。”

第二百零三章 界橋之戰第六百二十九章 二代出場第六百三十二章 降服第六百一十六章 安置周瑜第一百二十四章 拼音和標點第四百一十一章 潼關失守第八百七十二章 割草第四百五十五章 抉擇第二百一十一章 書院間的鬥爭第九百二十一章 四人行第六百五十八章 黃雀在後第三百五十章 玉璽第二百八十九章 應戰第一百零二章 補償第七百六十二章 黑科技第八百七十九章 認真第三百六十六章 準備第二百三十三章 曹操的妥協第七百九十九章 撤退第四百二十四章 韓遂第四百八十九章 水淹夏侯第四十四章 財富循環第七百四十九章 爆發第三百三十八章 河內司馬第三百八十六章 暗流第三十章 揚州現狀第九百一十八章 生存和毀滅第二百八十七章 張鬆第三百九十八章 馬騰的選擇第七百四十九章 爆發第三百九十章 結盟第九百零八章 抵達第一百一十二章 剽悍的徐庶不需要解釋第五百三十二章 死戰第六百九十九章 危境第一百四十五章 橫掃倭國第四百三十六章 投降第七百五十三章 三而竭第七百四十三章 身陷第五百一十章 出兵第五百六十一章 去向第三百三十七章 武器裝備第七百三十八章 攻守第六百零二章 緩退第一百三十九章 磨刀石第二百零九章(真)失算的袁紹第五百七十八章 請辭第八百五十七章 三板斧第二百六十六章 連夜撤退第一百六十五章 荊州世家的憤怒第二百四十二章 江東密信第一百八十五章 陳宮之謀第七百二十五章 鬧劇第四百一十章 詐關第八十五章 虛實第六百八十一章 三方結盟第五百九十八章 顏良文丑第一百二十二章 換吏第二百九十三章 藤甲兵第五百三十四章 包圍第五十章 後手第四百八十二章 出兵第三百四十七章 重裝騎兵第八百八十一章 生擒第四百零八章 連環計第八百五十九章 悍勇第三百八十五章 長安水深第三百一十九章 逃與留第八百九十三章 負荊請罪第七百一十二章 劉備的抉擇第五百九十八章 顏良文丑第二百九十章 各人算計第七百三十七章 拒絕第十八章 借將第九百六十一章 暗盟第二百八十四章 錢糧收支第九百二十五章 試探第六百八十四章 司馬之謀第二百一十三章 徐庶的見解第七百八十章 評書戲劇第七百三十七章 拒絕第一百五十五章 平局第一百七十六章 李儒之死第四百八十一章 商量出兵第一百九十九章 界橋之戰第八百九十五章 生育政策第九十三章 虎牢關第六十五章 鹽價第二百二十二章 四分五裂的世家大軍第六十九章 回收土地第一百零三章 分封地第二百二十七章 破釜沉舟之計第二百二十九章 荀氏兄弟第七十六章 諸侯會盟第六百三十六章 勸導第三百五十八章 果斷的孫策第五百零四章 民心民意第三百五十三章 抉擇第五百八十九章 對峙第三百五十九章 逃跑
第二百零三章 界橋之戰第六百二十九章 二代出場第六百三十二章 降服第六百一十六章 安置周瑜第一百二十四章 拼音和標點第四百一十一章 潼關失守第八百七十二章 割草第四百五十五章 抉擇第二百一十一章 書院間的鬥爭第九百二十一章 四人行第六百五十八章 黃雀在後第三百五十章 玉璽第二百八十九章 應戰第一百零二章 補償第七百六十二章 黑科技第八百七十九章 認真第三百六十六章 準備第二百三十三章 曹操的妥協第七百九十九章 撤退第四百二十四章 韓遂第四百八十九章 水淹夏侯第四十四章 財富循環第七百四十九章 爆發第三百三十八章 河內司馬第三百八十六章 暗流第三十章 揚州現狀第九百一十八章 生存和毀滅第二百八十七章 張鬆第三百九十八章 馬騰的選擇第七百四十九章 爆發第三百九十章 結盟第九百零八章 抵達第一百一十二章 剽悍的徐庶不需要解釋第五百三十二章 死戰第六百九十九章 危境第一百四十五章 橫掃倭國第四百三十六章 投降第七百五十三章 三而竭第七百四十三章 身陷第五百一十章 出兵第五百六十一章 去向第三百三十七章 武器裝備第七百三十八章 攻守第六百零二章 緩退第一百三十九章 磨刀石第二百零九章(真)失算的袁紹第五百七十八章 請辭第八百五十七章 三板斧第二百六十六章 連夜撤退第一百六十五章 荊州世家的憤怒第二百四十二章 江東密信第一百八十五章 陳宮之謀第七百二十五章 鬧劇第四百一十章 詐關第八十五章 虛實第六百八十一章 三方結盟第五百九十八章 顏良文丑第一百二十二章 換吏第二百九十三章 藤甲兵第五百三十四章 包圍第五十章 後手第四百八十二章 出兵第三百四十七章 重裝騎兵第八百八十一章 生擒第四百零八章 連環計第八百五十九章 悍勇第三百八十五章 長安水深第三百一十九章 逃與留第八百九十三章 負荊請罪第七百一十二章 劉備的抉擇第五百九十八章 顏良文丑第二百九十章 各人算計第七百三十七章 拒絕第十八章 借將第九百六十一章 暗盟第二百八十四章 錢糧收支第九百二十五章 試探第六百八十四章 司馬之謀第二百一十三章 徐庶的見解第七百八十章 評書戲劇第七百三十七章 拒絕第一百五十五章 平局第一百七十六章 李儒之死第四百八十一章 商量出兵第一百九十九章 界橋之戰第八百九十五章 生育政策第九十三章 虎牢關第六十五章 鹽價第二百二十二章 四分五裂的世家大軍第六十九章 回收土地第一百零三章 分封地第二百二十七章 破釜沉舟之計第二百二十九章 荀氏兄弟第七十六章 諸侯會盟第六百三十六章 勸導第三百五十八章 果斷的孫策第五百零四章 民心民意第三百五十三章 抉擇第五百八十九章 對峙第三百五十九章 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