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五章 諸葛瑾的選擇

“文和先生,瑾一直有個疑問。”諸葛瑾略帶猶豫道。

“看得出來,你對於此次陛下不重視大典還有不同看法對嗎?”賈詡道。

諸葛瑾點點頭。

“大國之氣魄,當威加海內,行王道之事而非謀小利。貴霜和安息的情況瑾也大概知曉,雖說難以對付,但以我大楚如今之國力,並非不可吞之。本可豪奪天下而陛下卻如此行事,雖說是爲大局考慮,但卻也難免有些折損顏面。”

這不僅是諸葛瑾的想法,更是諸多文武的心聲。

一統天下、重定山河,多麼大的榮譽,以大楚如今的盛世、疆土,袁術的功績足以與始皇比肩,功蓋漢武光武,不泰山封禪已是令諸多文武有所不滿。如今定國大典竟然如此簡單的倉促辦理,直令衆人難以接受。

“你應該清楚,陛下一向不慕虛名而重實利,有如此做法也是意料之中。”賈詡道。

“可那是以前,如今大楚定國。堂堂大國,若不展煌煌天威,如何能懾服四夷、彰顯陛下之聖德?如此,於陛下不公。以如此手段謀國,恐有後患。”諸葛瑾情緒略顯激動道。

“那你待如何?去勸服陛下,重新安排大典?”賈詡道。

“瑾人微言輕,如何能夠說服陛下。”諸葛瑾苦笑道。

“那不就得了?此事元皓和子布早已和陛下爭論多次,都沒能勸服陛下。如今事到臨頭,已成定局,還有何可討論的?”賈詡道。

諸葛瑾年紀尚輕,沉不住氣也是正常的,賈詡直接把話挑明。

見諸葛瑾仍然有些不甘的樣子,賈詡輕輕搖了搖頭:“子瑜,你覺得何爲英主明君?”

“陛下即是。”諸葛瑾道。

生於亂世,親身經歷過黃巾之亂。他是一點點看着袁術壯大興盛起來的,對於袁術的能力是佩服之至。

“陛下知人善任且政略過人、重視兵戈,能夠統籌全局、目光長遠,堪稱明君典範。但是,金無足赤。陛下太過仁善、行事過於謹慎不夠果決,而且不重虛名。”賈詡一針見血道。

他並不諱言,不僅是因爲面對的是諸葛瑾。這話就是他當着袁術的面說,以袁術的性格也不會在意,因爲心太柔善。這也是賈詡等人最心安卻也頭疼的一點。

袁術就好像另一個加強版的漢光武帝。能力強卻心腸軟,能善待功臣卻坐視世家坐大,給東漢滅亡埋下隱患。

不過與光武帝不同的是袁術的眼界更加長遠,而且手腕和能力也更加高明。如今的大楚依然是鐵板一塊,雖然世家坐大但卻被轉移到了國外。從國家的角度而言,袁術是在資敵養賊,但從民族的角度而言,袁術可謂聖君。這也是世家們俯首的原因。

“我等臣子,恪盡職守爲陛下諫言是應該的,但卻也不可強逼陛下作出‘正確’的決定。只要大方向上不錯,些許小事上有所偏差也是無傷大雅的。”賈詡道。

這是他現在的想法,若是換做以前,他的想法恐怕是隻要國家沒有傾覆之險能不發話就不發話。就如原本歷史上的赤壁之戰一樣,儘管心中明瞭但他也只是稍提了句,持身中立並不多言。儘管曹操犯錯也不制止,因爲魏國成敗他不在乎,只要自己沒事就可以。

“可此事明顯是弊大於利,如此恐有損我大楚威名,於日後不利,還是應當勸諫。”

“所以田元皓和張子布一直都在勸諫不是嗎?三公之中有兩人都在勸諫,十八部之中多半也呈遞上反對意見。但陛下依舊不改初衷,你還不明白嗎?”賈詡雙目微闔道:“若是連我這個一直中立的太尉也摻和進去,那就不是勸諫,而是逼宮了。陛下心善,但一旦觸犯他的底線,你真以爲帝王一怒是開玩笑的嗎?”

“陛下一向英明,爲何在此事上如此堅決。”諸葛瑾微嘆了口氣。

“因爲陛下太過仁善,吝惜將士性命,想以最小的代價拿下貴霜和安息。”

賈詡淡然的看着諸葛瑾道:“你也無需太過擔心,此事想要彌補其實也不難,只是日後怕免不了要和羅馬正面做過一場了。”

諸葛瑾沉默不語,他的能力相比較眼前這位大佬而言根本不在一個層面上,自然看的不夠長遠。

賈詡心中微微搖了搖頭。諸葛瑾爲人處世的本領確實是一絕,但是能力上相較之下差的略多。以大楚如今的人才濟濟,諸葛瑾的位置其實十分的尷尬。

“子瑜,你對於你以後的發展有何想法?”

“還請文和先生指教。”諸葛瑾面色一正,理了理衣袍拱手恭敬道。

他知道,乾貨來了。這也是他此行前來的真正目的。

別看他年紀輕輕已然位居一部副職,而且手握實權。但是以他的能力,恐怕極限就是如此了,這還是或多或少看在諸葛亮的面子上。

“想必你也意識到自己現在處境的尷尬了。禮部於國而言,極其的重要,雖說現在暫時由你掌管,但那是因爲陛下對於西南諸國有所謀劃,所以暫時沒有將子敬召回罷了。大楚一十八部尚書之職雖然有幾部尚有空缺,陛下猶疑未定。但那幾部多需要一些專業能力,於你而言怕是難有建樹。”賈詡搖頭道。

諸葛瑾的天賦,生來就是個當諂諛之臣的料,其本性純良但偏偏能力一般。若是在一性情剛烈或多疑之主麾下或許還能有所建樹,緩和君臣關係成爲一代賢臣良佐。但是在性情溫和的袁術麾下,確實沒什麼太大的用。就連擅長的外交親和力方面也被魯肅壓的死死地,而且魯肅資歷比他老,年齡還比他大不了幾歲,就連想接班都不行。

“那文和先生以爲瑾該何去何從?”諸葛瑾苦笑道。他和袁術關係不錯,也很得重視,否則這個戶部左侍郎的職位也落不到他身上。但架不住大楚人才太多而且有個魯肅和他重疊了。

原本歷史上的吳國雖然也有魯肅,但是因爲江東人才沒那麼多,魯肅身兼數職,在戰略軍事等方面都要擔着,而且孫權性情多疑,才讓諸葛瑾混的風生水起。但現在的大楚卻根本沒有諸葛瑾的好位置。

“你覺得,吳國如何?”賈詡忽的道。

“有伯苗在,用得了瑾嗎?”諸葛瑾微嘆了口氣。

說實在的,如果鄧芝在,他這個禮部左侍郎能不能坐得穩還兩說呢。

“不一樣。吳國缺人,而且伯符的性格你應該清楚,不是公臺和士元能夠制住的,你去,剛好合適。”賈詡道:“而且,將來的大勢想必你也能看的清楚。諸葛家要想有所發展,務必要遷出大楚,畢竟孔明的能力,太強了。”

諸葛亮的核心地位隨着其能力的不斷展露已然是牢不可破。而且如此年輕,將來起碼有三十年時間會牢牢釘在丞相的位置上。

袁術雖說仁善,但權力制衡的意識卻不差。諸葛亮如此地位,爲了避免一家獨大尾大不掉,對於諸葛家暗中定然會有所限制。

並非是不相信諸葛亮,而是治國之道、帝王之術如此。國之重器,不可寄於私人情感之上。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恭謙未篡時,人心永遠是最不可靠的東西,良好的制度和權力約束才能維持住國家的長治久安。

“你若留在大楚,諸葛家可興盛百年,你於十八部尚書之中掛個名也並非難事,但恐怕也只能止步於此。你若前往吳國,諸葛家可另謀他路,將來成就如何恐未可知。具體如何選擇,在你。”賈詡淡淡道。

該說的他都說了,諸葛瑾最後如何選擇他並不在乎。佛渡有緣人,他不過是在諸葛亮那裡留個善緣,順手爲後人留個保險罷了。

第七百一十七章 匠造之術第四百零三章 攻關第三百五十九章 逃跑第六百八十三章 毛遂自薦第六百五十七章 謀劃第三百二十七章 隱藏着的人第五百七十八章 請辭第四百二十九章 詐敗第六百八十八章 世家心向第五百三十九章 削弱第九百三十九章 應對第六百八十二章 離間失敗第七百三十四章 暗子第六百五十四章 僞裝第八百五十七章 三板斧第七百一十四章 甩鍋第五百零五章 決定第二百九十一章 南蠻之王第七十九章 黃祖第二百四十九章 分蛋糕第二十一章 世家和寒門第七百六十九章 身毒之動第三百四十章 狼狽爲奸第六百四十一章 黃月英第二百五十七章 曹操之怒第三百一十四章 商人與世家第三百七十九章 僵持第二十章 冀州第十二章 參軍第三百一十章 君主不仁第一百五十六章 威懾第一百二十四章 拼音和標點第九百零一章 祭拜第五百三十七章 三慮第九百六十一章 暗盟第八百九十八章 商人第九百四十六章 轉守爲攻第一百三十八章 安排第三百五十一章 博弈第三百五十一章 博弈第二百五十六章 賄賂第五百四十五章 西南諸國第六百一十九章 貿易城市第三百四十六章 北方狼煙第四百六十八章 討價還價第四百九十三章 取消交易第一百七十九章 頹廢的日常第四十六章 政事第三百零八章 袁紹在頭痛第三百一十五章 軟禁學子第二十二章 根源第二百七十七章 賞罰分明第二十五章 甄家第七十三章 危機第四百二十八章 夜襲第一百一十三章 藏書閣第二百七十四章 撤軍江東第五百七十三章 中伏第六百八十二章 離間失敗第六百九十一章 江東猛虎第七百二十六章 抗命攬責第一百四十三章 隱忍第三百四十八章 遼東戰略第六百四十六章 英勇第八百七十六章 別無選擇第七百零一章 勝局第六十章 法正第七百八十章 評書戲劇第四百三十六章 投降第四百零四章 慘烈第八百七十六章 別無選擇第三百七十六章 失算第一百二十章 遠航第三百七十六章 失算第九十五章 恐怖第八百七十一章 絕境突破第五百七十章 爭論八百零一章 天命之子第四百二十九章 詐敗第一百二十六章 百家第一百九十四章 楊彪訓子第六百九十七章 危機第二百五十三章 呂布躺贏第五百九十一章 底牌第一百九十八章 爭端起第一百三十一章 交州建設第六百二十章 約法三章第七百六十四章 調兵第五百三十六章 歸附第一百二十三章 修路第七百一十三章 缺人缺人第三百七十九章 僵持第九百四十九章 偏激第二百八十六章 太史慈的軍團天賦第八百三十一章 覆滅第八百二十九章 魏武卒第三十一章 兵餉第五百八十八章 戰書第三百六十章 龜縮第七百七十八章 賭馬
第七百一十七章 匠造之術第四百零三章 攻關第三百五十九章 逃跑第六百八十三章 毛遂自薦第六百五十七章 謀劃第三百二十七章 隱藏着的人第五百七十八章 請辭第四百二十九章 詐敗第六百八十八章 世家心向第五百三十九章 削弱第九百三十九章 應對第六百八十二章 離間失敗第七百三十四章 暗子第六百五十四章 僞裝第八百五十七章 三板斧第七百一十四章 甩鍋第五百零五章 決定第二百九十一章 南蠻之王第七十九章 黃祖第二百四十九章 分蛋糕第二十一章 世家和寒門第七百六十九章 身毒之動第三百四十章 狼狽爲奸第六百四十一章 黃月英第二百五十七章 曹操之怒第三百一十四章 商人與世家第三百七十九章 僵持第二十章 冀州第十二章 參軍第三百一十章 君主不仁第一百五十六章 威懾第一百二十四章 拼音和標點第九百零一章 祭拜第五百三十七章 三慮第九百六十一章 暗盟第八百九十八章 商人第九百四十六章 轉守爲攻第一百三十八章 安排第三百五十一章 博弈第三百五十一章 博弈第二百五十六章 賄賂第五百四十五章 西南諸國第六百一十九章 貿易城市第三百四十六章 北方狼煙第四百六十八章 討價還價第四百九十三章 取消交易第一百七十九章 頹廢的日常第四十六章 政事第三百零八章 袁紹在頭痛第三百一十五章 軟禁學子第二十二章 根源第二百七十七章 賞罰分明第二十五章 甄家第七十三章 危機第四百二十八章 夜襲第一百一十三章 藏書閣第二百七十四章 撤軍江東第五百七十三章 中伏第六百八十二章 離間失敗第六百九十一章 江東猛虎第七百二十六章 抗命攬責第一百四十三章 隱忍第三百四十八章 遼東戰略第六百四十六章 英勇第八百七十六章 別無選擇第七百零一章 勝局第六十章 法正第七百八十章 評書戲劇第四百三十六章 投降第四百零四章 慘烈第八百七十六章 別無選擇第三百七十六章 失算第一百二十章 遠航第三百七十六章 失算第九十五章 恐怖第八百七十一章 絕境突破第五百七十章 爭論八百零一章 天命之子第四百二十九章 詐敗第一百二十六章 百家第一百九十四章 楊彪訓子第六百九十七章 危機第二百五十三章 呂布躺贏第五百九十一章 底牌第一百九十八章 爭端起第一百三十一章 交州建設第六百二十章 約法三章第七百六十四章 調兵第五百三十六章 歸附第一百二十三章 修路第七百一十三章 缺人缺人第三百七十九章 僵持第九百四十九章 偏激第二百八十六章 太史慈的軍團天賦第八百三十一章 覆滅第八百二十九章 魏武卒第三十一章 兵餉第五百八十八章 戰書第三百六十章 龜縮第七百七十八章 賭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