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章 狠人班超!

“只要二位以及二位手下的十萬秦軍,歸降我們冒頓單于,單于可封二位爲二十四長!”

冒頓單于的使節來到玉門關,嘗試招降鎮守玉門關的兩員秦將。

有這兩員秦軍將領率領十萬秦軍守關,冒頓單于的匈奴大軍就難以攻破玉門關。

匈奴二十四長,相當於匈奴的郡守,萬夫長級別, 至少管轄幾萬人口,已經是不小的官職。

“只有二十四長?”

玉門關的兩個秦將,試探匈奴人的底線。

兩個萬夫長的職位,就想要招降十萬秦軍,匈奴人未免想的太美了。

匈奴使節咬牙,像是下定了決心:“好吧,我們單于給的最高官職,是左右大將,掌軍政兵事!這樣一來,二位應該滿意了吧?”

“左右大將……你們先下去吧,我們再考慮考慮。”

秦將讓匈奴的使節下去,然後又接見亞歷山大、阿史那土門、蘇祿等人的使節,以謀求最大的利益。。

亞歷山大甚至許諾,可以封二人爲國主。

高仙芝、張議潮吞併北涼之地,也派出使節,招攬玉門關的十萬守軍。

玉門關地形險要,十萬秦軍可以影響涼州的格局。

玉門關成爲飛地,那麼玉門關守將的選擇,將會決定十萬秦軍,甚至是天下的命運。

明末, 山海關守將吳三桂在明朝被李自成滅亡之後,選擇投靠多爾袞的清軍,與清軍勾結, 在一片石擊敗李自成,天下從大順的天下變成了大清的天下。

秦國守將面臨着相似的命運, 必須考慮周全。

班超帶着三十六個部下,進入玉門關。

夏軍與秦軍,目前是敵對關係,所以班超此舉,相當冒險。

但爲了爭取十萬秦軍,班超義不容辭,深入虎穴。

秦軍對到來的班超一行人,很不滿意,畢竟是班超背後的勢力,攻下了武威、張掖等城池,讓玉門關的十萬秦軍,成爲了一支孤軍。

“你們暫且在驛站休息,等我們將軍什麼時候有空了,再召見你們。”

秦軍都尉沒好氣,將班超一行人安置之後,就此離開,也沒有說明何時秦軍將領召見他們。

“秦將這是要給我們一個下馬威啊。”

班超清楚秦國將士對自己不滿,於是與衆人在驛站居住下來,思考對策。

如果玉門關守將放西域的亞歷山大等人入關,那麼將會是一場災難。

“玉門關守將任囂、趙佗,這二人乃是秦始皇派去征服嶺南百越部落的名將。當時,蒙恬帶兵三十萬,北逐匈奴,任囂、趙佗帶兵五十萬,南平百越。”

“秦始皇死後,秦末大亂,任囂病死,趙佗割據南越,自稱‘南越武王’,他的南越國,除了秦人,還任用了大量越人。”

“這兩人對蠻夷部落,並不反感,所以存在任囂、趙佗投靠西域胡人的可能。”

班超對秦朝的武將任囂、趙佗,並不陌生,秦朝建立之後,不只是有北擊匈奴的蒙恬,還有討平嶺南百越的任囂、趙佗。

只是,因爲匈奴太過有名,所以後人只知道蒙恬,而忽略了平定百越的一批秦國名將。

沒有秦軍平定嶺南百越,那麼嶺南百越之地,也不會併入華夏的版圖。

班超的部下說道:“大人,秦軍敵視我們,讓我們在這裡等候,顯然是在暗中接見匈奴、馬其頓的使節。”

“你說的很有道理,先設法打聽匈奴、馬其頓這些使節住在何處……”

班超眼神閃過一絲狠色。

玉門關的秦軍都聽到了北涼失守的風聲,人心惶惶,而主將任囂、趙佗,還在搖擺,沒有下定決心,坐地起價。

夜間,班超在驛站召集三十六個將士飲酒,在衆人微有醉意時,班超放下酒樽,對衆人說道:“諸位隨我前來玉門關,勸降秦軍,乃是爲了立下功勞,以獲得榮華富貴,這並不是什麼難以啓齒的事情。但現在秦軍對我們冷漠,如果任囂、趙佗與關外的使節商量好條件,將我們抓起來,送給匈奴人或者馬其頓人,我們死無葬身之地。諸位怎麼看?”

班超的部下面面相覷:“我們身處險境,是生是死,只能由大人決定了!”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爲今之計,只有連夜火攻匈奴、馬其頓等使節的行舍。他們不清楚我們有多少人,定會恐懼,驚慌失措之下,定能將其全部斬殺。到時,秦軍別無選擇,我們可以大功告成!”

“我已經打聽到了,匈奴、馬其頓使節,與我們僅有一街之隔,在驚動秦軍之前,便能得手!”

班超的部下無不震驚!

班超這一招未免過於兇險,而且班超的外交手段,過於強硬!

衆人印象中的外交使臣,是脣槍舌劍,據理力爭,以揚國威,實際上,是刀劍相向,放火殺人!

班超的三十六個部下知道要是任囂、趙佗與亞歷山大、冒頓的使節談妥條件,那麼他們就危險了,於是紛紛說道:“悉聽尊便!”

“帶上刀槍弓弩和薪柴,一隊兵馬順風縱火,一隊兵馬埋伏在門口,前後夾擊!是兇是吉,就在此事了!諸位不要辜負壯士之名!”

“是!”

班超一羣人趁着酒興,抄起隨身兵器,前去攻打匈奴和馬其頓使節的行舍。

匈奴使節、馬其頓使節正酣睡,行舍突然着火,屋舍外面喊殺聲四起,這些使節被驚醒,驚慌失措,趕緊逃出行舍。

然而,班超提着環首刀,錦衣夜行,帶着兩員武將和二十個士兵,早已經在門口久候多時。

“殺!”

班超對匈奴人、馬其頓人沒有什麼好感,提着環首刀,截住匈奴、馬其頓使節,一通亂殺!

漆黑的夜,鋒利的刀,刀光劍影,火光跳動!

一抹抹鮮血濺到土牆上,班超親自手刃七個匈奴人!

匈奴人、馬其頓人正在與任囂、趙佗談條件,沒有想到突遭橫禍,慌亂之間,無法抵擋班超一行人,亂作一團,逃遁無門,被班超一行人悉數斬殺!

還有匈奴人、馬其頓人看到門外有伏兵,只能龜縮在行舍之內。

然而,班超將事情做絕了,火攻匈奴人、馬其頓人的行舍,斷絕了匈奴人、馬其頓人的所有生機!

行舍內不時傳來匈奴人、馬其頓人被大火燙傷的慘叫聲。

匈奴人、馬其頓人走投無路,慘叫連連。

在行舍門口,倒下了四十多人的屍體,而其餘的匈奴人、馬其頓人,全部葬身火海。

“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

班超擦拭臉上的鮮血,在團滅匈奴使節、馬其頓使節之後,表情平靜,自身卻像是一個沒事的人。

“何人鬧事!”

“全部拿下!”

玉門關的秦軍被使節火併產生的動靜驚動,秦軍都尉帶着一千秦軍,將縱火殺人的班超一行人抓了起來。

“都尉大人,匈奴使節、馬其頓使節,全部死了!”

“嘶……”

一衆秦軍將士看到滿地的匈奴使節和馬其頓使節的屍體,饒是好戰的秦軍,也沒有想到班超一行人居然這麼狠,把和他們一樣級別的使節全部殺了,讓秦軍別無選擇。

漢唐時期的使節,就是這麼霸道,當衆廢黜小國國王,一人滅一國,不是開玩笑的。

班超發現談不妥,直接動手宰了匈奴使節、馬其頓使節,迫使玉門關的十萬秦軍站隊。

“帶他們去見將軍,由兩位將軍處置!”

秦國都尉頭皮發麻,木已成舟,他不是死靈法師,無法復活已經被殺死的匈奴使節和馬其頓使節,只好帶班超一行人去見玉門關的守將了。

“什麼!匈奴人和馬其頓人都被殺了!?”

“果然是來者不善,善者不來。夏軍可以攻取北涼,正是因爲有這羣武將在效力,他們的手段,比你我更加狠辣。”

“班超殺了匈奴人、馬其頓人的使節,必定會惹怒他們,萬一冒頓、亞歷山大等人,趁着涼州局勢未平,出兵攻打玉門關,僅僅憑藉我們十萬秦軍,難以防守。玉門關依賴於涼州,因此,誰能取得涼州,我們就依附於誰。”

“你的意思是我們依附夏軍?可大王給我們10萬大軍、20萬鄉勇,讓我們鎮守玉門關。我們如果投靠他人,將來萬一大王取勝,我們恐怕難逃其咎。”

“此言差矣,我們即使投降,也不會離開玉門關,使命依然是鎮守玉門。將來如果大王取勝,我們再回到大王麾下即可。”

“言之有理。”

任囂、趙佗得知班超宰了匈奴人、馬其頓人派來的使節,一番商議,此時已經別無選擇。

於是玉門關守將任囂不但沒有處置班超,反而設宴好酒好菜招待班超一行人。

“前倨而後恭,思之令人發笑。”

“沒想到即使是好戰的秦軍,也會欺軟怕硬。”

“人性本就是如此。”

班超手底下一羣將士竊竊私語。

看來班超雷厲風行的手段,反而取得了最好的效果,從任囂、趙佗的態度轉變來看,班超狠辣的手段,這才能夠得到任囂、趙佗的尊重。

“我們主公有話,如果兩位將軍臣服,那麼兩位將軍依然可以官復原職,鎮守玉門關,執掌十萬秦軍,抵禦西邊之敵。不僅如此,爲了防止亞歷山大趁機攻打涼州,我們歸義軍,與你們一起把守玉門關。”

班超不急不緩地說出己方的安排。

歸義軍入駐玉門關,相當於間接控制十萬秦軍。

任囂、趙佗二人餘光彼此對視一眼,本來他們還能在各方勢力周旋,提出條件,但班超殺光了匈奴使節、馬其頓使節,現在只剩下班超一家,任囂和趙佗,已經別無選擇。

第八十五章 升級,夏鎮第一百八十一章 活捉白蓮聖女第五百六十九章 韓擒虎與賀若弼第十一章 六級鐵礦第二百一十章 大金國戰神第六百零二章 赫連勃勃的狡詐!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無敵第一百二十章 立足秦川第三百一十四章 未嘗一敗的名將第一百四十章 會盟孫策第五百八十章 趙大與趙二第一百四十五章 八千曳落河第二十章 陳宮的天賦第八十五章 升級,夏鎮第七十五章 詩人杜牧第一章 英雄集結第六百二十五章 荊軻刺秦(4000字)第四百九十五章 英雄救美第三十八章 敗鐵浮屠第二百六十七章 王陽明,逆轉陰陽!第五百二十四章 山東猛將對決第六百一十五章 街亭大戰!(4000字)第二百四十二章 雪夜襲滎陽(6000字)第四百九十章 歸義軍衆將(九更)第五百九十八章 戰神霍去病!第三百零八章 薛仁貴VS呂布第三百三十三章 魏延VS高長恭第三十四章 金兀朮第七百一十二章 漢唐聯軍VS蒙古帝國(4000字)第三百四十二章 借東風!第四十六章 雲臺二十八將第三百二十三章 貪狼營與陷陣營第六十二章 孫尚香的兵種第四百零七章 周世宗柴榮:我攤牌了(下)第六百八十三章 援軍抵達第五百九十章 漢高祖、秦始皇!第三百九十一章 諸葛亮出山第一百七十二章 八階白袍軍第六百五十章 宋武帝劉裕!第三百九十六章 吳起拜將第三百七十七章 陷陣營的瘋狂,四倍重力場!第六百七十五章 天牢重犯盡出!第四百三十五章 花木蘭的提升第二十九章 綠林軍第六百零四章 霍去病出手!第三百零一章 蜀漢內鬥在想劇情,今晚暫時無更第二百三十二章 馬踏連營!第三百八十章 此地名爲臥龍崗第二百六十三章 孫策與太史慈第三十六章 綠林軍vs鐵浮屠第六百二十八章 秦王關押之人第二百二十六章 鐵浮屠,極致陷陣!第五十七章 皇太極的手段第六百二十二章 周公瑾火燒連營!第七百二十二章 戚家軍VS鐵浮屠第六百五十章 宋武帝劉裕!第二百五十六章 李巖與紅娘子第三百一十八章 反擊開始!第一百三十二章 八萬唐軍第六百五十六章 突破口,朱由檢!第一百六十章 歐陽修第一百一十六章 蜀漢王平第四百五十四章 司馬師的三千死士第五百五十一章 崇禎勢力的巾幗女將第四百四十五章 馬超投奔第四百九十四章 蠻王孟獲第四百七十九章 諸葛亮VS司馬懿第五百八十一章 宋國與魯國名將第五百七十三章 了結,五代十國的恩怨!(4000字)第四百六十六章 西夏皇后第五百三十一章 後梁諸將(6000字)第三百八十三章 臥龍示警第五百三十一章 後梁諸將(6000字)第七百零五章 統一之戰開始第一百六十七章 收編唐軍第六百一十二章 霍去病的武將面板(4000字)第二十八章 蔣欽第三百八十七章 生擒司馬師第一百七十章 大唐諸將第四百一十章 西楚大將龍且!第八十七章 結盟扶蘇第五十三章 皇太極來使第六十九章 討伐匈奴第三百九十五章 趙匡胤懼怕的人物第二百八十四章 收服黃巾軍第一百四十二章 唐玄宗的聯姻請求第二十四章 鐵浮屠第一百七十七章 茶馬貿易第二百八十三章 張樑的妖術第四百零三章 第三代北府軍!第七百二十一章 戚繼光第二百五十八章 又見雲臺二十八將第一百三十八章 陳勝的困境第六百四十六章 被碾壓的孫堅第一百五十九章 呂布之女第六百二十七章 傳國玉璽第四百五十六章 梨花槍法的奧秘第四百五十四章 司馬師的三千死士第六百二十六章 在下荊軻
第八十五章 升級,夏鎮第一百八十一章 活捉白蓮聖女第五百六十九章 韓擒虎與賀若弼第十一章 六級鐵礦第二百一十章 大金國戰神第六百零二章 赫連勃勃的狡詐!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無敵第一百二十章 立足秦川第三百一十四章 未嘗一敗的名將第一百四十章 會盟孫策第五百八十章 趙大與趙二第一百四十五章 八千曳落河第二十章 陳宮的天賦第八十五章 升級,夏鎮第七十五章 詩人杜牧第一章 英雄集結第六百二十五章 荊軻刺秦(4000字)第四百九十五章 英雄救美第三十八章 敗鐵浮屠第二百六十七章 王陽明,逆轉陰陽!第五百二十四章 山東猛將對決第六百一十五章 街亭大戰!(4000字)第二百四十二章 雪夜襲滎陽(6000字)第四百九十章 歸義軍衆將(九更)第五百九十八章 戰神霍去病!第三百零八章 薛仁貴VS呂布第三百三十三章 魏延VS高長恭第三十四章 金兀朮第七百一十二章 漢唐聯軍VS蒙古帝國(4000字)第三百四十二章 借東風!第四十六章 雲臺二十八將第三百二十三章 貪狼營與陷陣營第六十二章 孫尚香的兵種第四百零七章 周世宗柴榮:我攤牌了(下)第六百八十三章 援軍抵達第五百九十章 漢高祖、秦始皇!第三百九十一章 諸葛亮出山第一百七十二章 八階白袍軍第六百五十章 宋武帝劉裕!第三百九十六章 吳起拜將第三百七十七章 陷陣營的瘋狂,四倍重力場!第六百七十五章 天牢重犯盡出!第四百三十五章 花木蘭的提升第二十九章 綠林軍第六百零四章 霍去病出手!第三百零一章 蜀漢內鬥在想劇情,今晚暫時無更第二百三十二章 馬踏連營!第三百八十章 此地名爲臥龍崗第二百六十三章 孫策與太史慈第三十六章 綠林軍vs鐵浮屠第六百二十八章 秦王關押之人第二百二十六章 鐵浮屠,極致陷陣!第五十七章 皇太極的手段第六百二十二章 周公瑾火燒連營!第七百二十二章 戚家軍VS鐵浮屠第六百五十章 宋武帝劉裕!第二百五十六章 李巖與紅娘子第三百一十八章 反擊開始!第一百三十二章 八萬唐軍第六百五十六章 突破口,朱由檢!第一百六十章 歐陽修第一百一十六章 蜀漢王平第四百五十四章 司馬師的三千死士第五百五十一章 崇禎勢力的巾幗女將第四百四十五章 馬超投奔第四百九十四章 蠻王孟獲第四百七十九章 諸葛亮VS司馬懿第五百八十一章 宋國與魯國名將第五百七十三章 了結,五代十國的恩怨!(4000字)第四百六十六章 西夏皇后第五百三十一章 後梁諸將(6000字)第三百八十三章 臥龍示警第五百三十一章 後梁諸將(6000字)第七百零五章 統一之戰開始第一百六十七章 收編唐軍第六百一十二章 霍去病的武將面板(4000字)第二十八章 蔣欽第三百八十七章 生擒司馬師第一百七十章 大唐諸將第四百一十章 西楚大將龍且!第八十七章 結盟扶蘇第五十三章 皇太極來使第六十九章 討伐匈奴第三百九十五章 趙匡胤懼怕的人物第二百八十四章 收服黃巾軍第一百四十二章 唐玄宗的聯姻請求第二十四章 鐵浮屠第一百七十七章 茶馬貿易第二百八十三章 張樑的妖術第四百零三章 第三代北府軍!第七百二十一章 戚繼光第二百五十八章 又見雲臺二十八將第一百三十八章 陳勝的困境第六百四十六章 被碾壓的孫堅第一百五十九章 呂布之女第六百二十七章 傳國玉璽第四百五十六章 梨花槍法的奧秘第四百五十四章 司馬師的三千死士第六百二十六章 在下荊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