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以攻代守

“楊兄。”

回到府中,庸王遣走其它人,這才試探地問道,“剛纔你隊伍中的一個小角色就將盧遠給一刀殺了,這……這也太不可思議了。”

楊戕心知庸王是想探聽出談訓練人的方法,便若不經意的說道:“盧遠這類人,不過是談生怕死又貪圖富貴之人,功夫能高到哪裡去呢?他若是不那麼怕死,就不會死在別人手中了,再不濟也能拼個兩敗俱傷的局面。而如今我帶回來的那些人,都是悍不畏死的人,盧遠死在他們手中,那也是理所當然的事。”

庸王嘆道:“楊兄你一別三年,想不到行事已經變得如此高深了。我領軍多年,也不知道如何能讓軍隊變成不怕死、不知道後退的鐵軍,想不到楊兄竟然知曉這訓練之法。實在……實在讓本王羨慕那。”

楊戕並不怕庸王爲難,乾脆道:“這訓練之法乃是異常的兇險複雜,恕在下不便透露。不過我可以告訴你,無論我的這些人馬如何厲害,也都是你將來爭奪天下的籌碼。你應該知道,我的目的是報仇,跟你並無衝突。”

庸王尷尬地陪笑道:“那是那是。翌日殺進京城的時候,你要殺誰便殺誰。你報仇,我奪取天下,我們目的不同,但是卻恰好在一條路上。只是,若是你能將你的訓練方法用於玄甲軍的話,那我們豈非就能很快地擁有一支無敵鐵軍麼?”

楊戕冷冷道:“事情豈能如你想象道那般簡單。即使我告訴你,只怕你也無法用在訓練上的。這訓練的方法要擇人而行,將被選擇之人的頭顱砍開,做一些改造,不僅要徹底激發他們的潛能,喪失掉人性,而且還要讓他們視死如歸,永遠不會違抗命令。”

“砍開頭顱?”

庸王乾笑了兩聲,道:“楊兄莫非是說小來着。這人的頭顱一開,那豈還能活命呢?”

楊戕道:“事實便是如此,若是庸王你不信的話,那我也是無法。”

庸王見楊戕如此堅決,便岔開話題道:“哪裡的話,我怎麼會不相信楊兄你呢?這次你回來,讓我安心了不少,現在我們玄甲軍的數量不過在再六萬之衆,即使加緊擴建,也很難達到十萬之數,所用真要抵擋朝廷的百萬大軍,那是想也別想。”

楊戕並未直接回答,而是反問道:“既然如此,爲何庸王你不加緊任人唯賢。若是任憑盧遠這樣道庸人留在軍中,玄甲軍實在是難以有所作爲。現下已經是非常時期,那就得任用非常之人,若是庸王你不能恢復昔日霸氣,這大好江山,只怕就只能落入別人之手了。”

“楊兄的話,我何嘗不知。”

庸王嘆道,“只是目前我們的形勢並不被人看好,很多人都向趙言德投誠了,還有一些有見識的人,卻都還是處於觀望之中。要想任人唯賢,那也得也良材可用啊。”

“既然如此,那我們就來一次以攻代守了。”

楊戕道,“如今趙言德大局未定,還無法將朝廷的軍權完全掌控在他手中,而我又一路奪取了不少道兵符,延緩了他們出兵攻打我們的時間。所以,不妨等他們陣腳未穩的時候,儘量擴大我們的勢力範圍,那時候地光人多,自然也就容易籌建軍隊了。”

庸王點頭道:“這話不錯。不過一來我們只有六萬人數,若是攻打不下臨近的城池,只怕反而會被別人所乘,陷入腹背受敵的境地。並且,現在形勢不太明朗,若是我們率先拿周圍的城池開刀,只怕會落下一個‘謀反’的罪名,那時候趙言德正好可用名正言順的出兵討伐我們。”

楊戕道:“難道你不攻打附近的城池,就不會落下謀反的罪名麼?只怕未必吧。既然橫豎都要揹負謀反之名,倒不如率先幹上一場,既然要成就大業,哪裡還管得了別人去說些什麼。更何況日後你得了天下,史書上如何記載,還不是你說了算。再者,只要我們出兵,就必定是全勝之局,本人將親爲先鋒,大開殺戮。”

庸王沉思了片刻,忽然起身對屋外道:“好!讓軍中將領一個時辰後都到議事廳中等我,凡是晚到、不到之人,一律軍**處。”

很快衆人就已經齊聚再議事廳中。

衆將彼此對望,心中甚是疑惑。他們都在忙於修築防禦工事,訓練士兵,不知道庸王爲何如此火速召集他們到此。

庸王見衆將都已經到齊,便朗聲說道:“今日召集衆將到此,乃是商討一下攻城大事。目前我們被困再這大同府一帶,雖然背後有長城依託,也有不少的良田可供補給。但是,區區一個城池,終究無法抵擋朝廷都數十萬大軍,更無糧草和兵員可以補充。所以,不如趁朝廷軍隊到來之前,搶先攻下幾城,以作日後我們對抗趙言德都根基。”

“庸王,此事萬萬不可!”

段瑞急道,“眼下都是收買人心的時候。就連趙言德也不的考慮天下百姓的看法,而不敢明目張膽的拿各個王爺開刀。雖然趙言德已經掌控了朝廷,但是很多有志之士仍然在觀望之中,若是庸王你執意要攻打周圍城池的話,只怕會寒了有志之士的心。……”

“住口!”

庸王震怒道,“本王心意已決。今日召集各位前來,並非是商討攻打還是不攻打的問題,而是商議攻打哪個城,如何進攻。”

衆人還是首次看見庸王如此震怒,本來都要上前諫言的,現在都識趣都閉上嘴了。

其實,不用庸王提醒,所有人都知道攻打的目標是什麼。

大同府沿秦幹河而下,路經奉聖州,然後一直過折津府,再長驅入東海。所以若是能將這一大片連起來的話,那就成了進可攻退可守的局面。

庸王明白衆將的想法,便也不再廢話,指這桌子上的地圖說道:“奉聖州。目前由其知州是文匡,他是一屆腐儒,不提也罷。守城將軍是李皓,統管三萬守軍,此人熟悉兵法,曾經與我並肩作戰過,算得上一個智勇雙全的人物。不知道各位可有何破城良方?”

段瑞不愧是書生出生,先前雖然遭遇訓斥,仍然堅持道:“庸王。攻城在於兵源,既然對手是熟悉兵法之人,要想輕易賺得此城,只怕是不太可能的,唯有聚集重兵攻城。只是目前奉聖州的守軍共有三萬,雖然無法跟玄甲軍抗衡,但是也是訓練精良之輩,按照攻城守城兵力三倍比數來看,除非我們傾巢而動,否則根本無法攻下此城!”

“傾巢而動?”

庸王道,“如此說來,我們豈非要將大同府拱手讓人了?本王是讓你出主意,並非讓你來打消士氣。”

段瑞高聲道:“但是此乃實情。若是庸王你一意孤行的話,只怕會遭致慘敗,後果不堪設想。”

“兩萬人。”

楊戕忽然出聲道,“攻下此城,我要兩萬人就已足夠。”

“兩萬?”

庸王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驚道:“楊兄你果真只要兩萬人馬就行?是否楊兄你已經想到什麼破城妙計了?”

楊戕道:“妙計就欠奉了。不過攻打區區的奉聖州,兩萬人馬實在已經足夠。兵貴精而不貴多,若是陣地較量,兩萬玄甲軍足夠應付他們三萬的守軍了。不過,我要的這兩萬人馬,必須配置厚盾重盔,希望各位將軍能給予配合。”

庸王沉聲道:“好。那我將軍中的重盔、厚盾全調集給你,裝備你那兩萬人馬。”

楊戕起身道:“如此就有勞各位了。若是攻不下那奉聖州,我楊戕也就不用苟活在世上了。”

庸王聽楊戕如此有信心,心中大定,道:“那楊兄何日出兵?”

楊戕道:“半月之內。”

※ ※ ※

半月之後。

時節已經轉入秋季,雖然太陽仍然毒辣,但是已經不像前日裡那樣難以忍受。

楊戕今日統帥兩萬大軍,乘船沿江而下,此刻正在船頭吹着河風,身後百數只戰船臨陣以待,順風順水而下。

船上除了楊戕,還有一位將軍,卻是段瑞。

此人因爲是書生出身,故而心思較一般人縝密,但是行事之間卻又太過小心。楊戕將他帶在身邊,一是讓他不住提醒自己,以免出現什麼疏漏;另外,就是想讓段瑞多見識一下實戰,讓他長長膽識,日後才能膽大心細,統帥玄甲軍建功立業。

楊戕雖然知道玄甲軍是從戰場上磨鍊出來的,具有很強的戰鬥力,但是這隻軍隊終歸是庸王所有,楊戕並不想一直用下去。他想要的,是一支可用隨心操控的軍隊,完全爲自己所用,無往而不利。

四絕行動果然迅速,前幾日就已經帶領了一對人馬來。這些人完全是武林中的兇悍之輩,乾的都是殺人越貨、打家劫舍的勾當。見“老祖宗”四絕來招募,很多兇悍之徒都跟了過來,而那些違抗之人,卻都死在了四絕手中。

這次四絕帶領的人約莫百多人,但是都是江湖中的好手,比先前收服的那些官兵強悍了不少。楊戕沒有時間對他們對身體全部進行改造,只是控制住了他們的心志,並且以藥物、鍼灸激發出他們體內的潛力,引發出他們的兇性,讓他們本身的攻擊力提高了數倍。

不過楊戕之所以如此有信心,除了因爲手上有這兩百個兇悍無敵,獸性大發的死士以外,更重要的時他還有八個超一流的高手。

佛宗弟子,修煉之士,而且還是八個,試問小小的奉聖州,如何能找到抗衡他們的人呢?

即使有人知曉此事,那也會將帳算在普陀山佛宗的頭上。那時候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也就無從想象了。不過楊戕對於賢智的表現卻是異常的滿意,被他騙下來的這七個師兄弟,俱是已經入流的人物,早已經過了先天境界,達到了佛門“禪定”的境界,踏入了修仙之列。只是可惜,這些人修仙無緣,反而成了楊戕攻城掠地的利刃,只怕佛祖在天顯靈,定然會將楊戕碎屍萬段的。

戰船順風而下,幾個時辰之後,就離開了庸王地境。

段瑞不住的觀望着沿岸的形勢,忍不住道:“楊將軍,我們不探查敵情,就貿然深進,萬一敵軍出城迎戰,在這秦幹河上與我們對戰,我們該當如何?我軍帶的都是厚盾、重盔,但是箭矢以及水上交戰之物都準備不夠,一旦交戰,我軍必定受挫,我看還不如改走陸路爲好。”

段瑞見楊戕不語,以爲他正在考慮自己都提議,便繼續道:“從陸路雖然慢了點,但是可用派出斥候不斷巡邏,觀察敵情,總不至於被敵人殺個措手不及的。”

楊戕忽然笑道:“如此烈日當空之下,要讓將士們都走陸路,只怕沒人會願意吧,在船上有什麼不好,可用一邊行軍,一邊吹涼風,而且沒有意外的話,晚上就可用達到奉聖州城牆下,何樂而不爲?”

段瑞急道:“但是若李皓派兵出來堵截的話,我們卻又如何抵擋?”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楊戕道,“我們不過兩萬人馬,李皓城中卻有三萬的守軍。在他看來,即使我們要攻城,攻下的機會也幾乎爲零。只要他堅守不出,他認爲是決計不會戰敗的,既然如此,他爲何非要出城跟我們交戰呢?所謂兵不厭詐,他李皓又如何能不顧及會落入我們的圈套呢?”

段瑞心思轉得飛快,很快就明白了楊戕的想法,但是仍然不放心道:“將軍此言有理,不過是否風險大了點呢?”

楊戕道:“兵行險着。有時候總得冒點險的,更何況這個險是值得去冒的。”

第三十七章 點蒼第十章 九幽黃泉(二)第十章 九幽黃泉(二)第二十章 初戰(二)第一章 殺敵百里第三十章 歲月不饒人第二十三章 最後的改造第四十一章 劍仙(下)第十一章 死忠第二十六章 探軍(下)第十一章 會功夫的老虎第十五章 玉蹄朱龍第八章 獸性隱憂第二十六章 重操舊業第十一章 放手一戰第三十章 歲月不饒人第三章 獸性初發第二十八章 背後一箭(下)第二十章 殺怪奪翅第三章 恨之力(上)第十二章 正氣長存第十章 道顛第七章 暗渡陳倉第三章 不戰第一章 立馬橫槍第四章 狂風疾浪第七章 烏鴉鳳凰第八章 養官之道第三十六章 開山斧第十六章 初戰告捷第十九章 迷失第三十五章 佛光普照(二)第八章 暗擊(下)第二十章 錦繡第二十七章 攻心(下)第二十七章 魘眼第二十七章 魘眼第三十三章 佛光初現第六章 刺殺第三十章 歲月不饒人第四十章 逃殺(中)第三十八章 異變(下)第四章 得遇仇人(中)第十章 驚變第九章 朝聖(一)第四十一章 劍仙(上)第十一章 鬧劇第三十章 歲月不饒人第二十七章 突破(二)第一章 東走西顧第十二章 計賺屍妖第九章 混戰第五章 再回雪山第四章 得遇仇人(下)第二十九章 捕捉翼人第七章 屠城(二)第十六章 幽泉第二十五章 雨戰(上)第三十三章 佛光初現第十四章 遊說陰姬第三十一章 回京(下)第十七章 蛻變第三十八章 意外來客第三章 轉戰千里第三十八章 異變(上)第三十章 假義(上)第十六章 初戰告捷第四章 血洗天山第二十二章 神獸甦醒第十六章 借屍還魂第九章 九幽黃泉(一)第七章 烏鴉鳳凰第八章 鳥語第十二章 計賺屍妖第三十一章 殺蟒(一)第八章 鳥語第三章 獸性初發第三十八章 意外來客第十四章 舊人第三章 人獸鬥(下)第二十九章 失算(下)第二十六章 突破(一)第一章 虎女第三十八章 異變(中)第十章 四絕(下)第四章 山雨欲來第一章 徵兵第四章 偷襲第三章 五臺山之行第六章 絕地逢生第十章 驚變第二章 怒海之威第五章 巫術(下)第十六章 乘勢而下第二十九章 失算(下)第四章 狂風疾浪第十一章 會功夫的老虎第十九章 血洗天台第二章 漏網之魚第四章 狂風疾浪
第三十七章 點蒼第十章 九幽黃泉(二)第十章 九幽黃泉(二)第二十章 初戰(二)第一章 殺敵百里第三十章 歲月不饒人第二十三章 最後的改造第四十一章 劍仙(下)第十一章 死忠第二十六章 探軍(下)第十一章 會功夫的老虎第十五章 玉蹄朱龍第八章 獸性隱憂第二十六章 重操舊業第十一章 放手一戰第三十章 歲月不饒人第三章 獸性初發第二十八章 背後一箭(下)第二十章 殺怪奪翅第三章 恨之力(上)第十二章 正氣長存第十章 道顛第七章 暗渡陳倉第三章 不戰第一章 立馬橫槍第四章 狂風疾浪第七章 烏鴉鳳凰第八章 養官之道第三十六章 開山斧第十六章 初戰告捷第十九章 迷失第三十五章 佛光普照(二)第八章 暗擊(下)第二十章 錦繡第二十七章 攻心(下)第二十七章 魘眼第二十七章 魘眼第三十三章 佛光初現第六章 刺殺第三十章 歲月不饒人第四十章 逃殺(中)第三十八章 異變(下)第四章 得遇仇人(中)第十章 驚變第九章 朝聖(一)第四十一章 劍仙(上)第十一章 鬧劇第三十章 歲月不饒人第二十七章 突破(二)第一章 東走西顧第十二章 計賺屍妖第九章 混戰第五章 再回雪山第四章 得遇仇人(下)第二十九章 捕捉翼人第七章 屠城(二)第十六章 幽泉第二十五章 雨戰(上)第三十三章 佛光初現第十四章 遊說陰姬第三十一章 回京(下)第十七章 蛻變第三十八章 意外來客第三章 轉戰千里第三十八章 異變(上)第三十章 假義(上)第十六章 初戰告捷第四章 血洗天山第二十二章 神獸甦醒第十六章 借屍還魂第九章 九幽黃泉(一)第七章 烏鴉鳳凰第八章 鳥語第十二章 計賺屍妖第三十一章 殺蟒(一)第八章 鳥語第三章 獸性初發第三十八章 意外來客第十四章 舊人第三章 人獸鬥(下)第二十九章 失算(下)第二十六章 突破(一)第一章 虎女第三十八章 異變(中)第十章 四絕(下)第四章 山雨欲來第一章 徵兵第四章 偷襲第三章 五臺山之行第六章 絕地逢生第十章 驚變第二章 怒海之威第五章 巫術(下)第十六章 乘勢而下第二十九章 失算(下)第四章 狂風疾浪第十一章 會功夫的老虎第十九章 血洗天台第二章 漏網之魚第四章 狂風疾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