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城,大漢的都城,平日裡繁華熱鬧,車水馬龍。
然而,這一日,整個城市彷彿被一層陰霾所籠罩,氣氛壓抑得讓人喘不過氣來。
皇宮內,劉禪正在御書房內審閱奏章,他身着一襲明黃色的龍袍,頭戴冕旒,面容嚴肅,眼神專注。
突然,一陣急促的腳步聲打破了御書房內的寧靜。
“陛下,大事不好!邊境告急!”一位傳令官,身着灰色的官服,神色慌張地衝進御書房,單膝跪地,聲音顫抖地說道。
劉禪聞言,手中的毛筆猛地一頓,墨汁滴落在奏章上,暈染出一片黑色的污漬。
他緩緩擡起頭,目光如炬,緊緊盯着傳令官,沉聲道:“何事如此驚慌?細細說來。”
劉禪的聲音低沉而有力,帶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嚴。
傳令官深吸一口氣,穩定了一下情緒,說道:“陛下,匈奴、鮮卑、蠻人等異族聯合起來,向我大漢邊境發動了猛烈進攻。漢軍雖奮力抵抗,但面對異族的聯合攻勢,有些力不從心,邊境形勢危急!”
劉禪的臉色瞬間變得鐵青,他的眼神中充滿了忿怒與震驚。
他萬萬沒想到,那些豪族們竟然如此大膽,爲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不惜勾結異族,妄圖顛覆朝廷。
他猛地站起身來,雙手緊握拳頭,怒聲喝道:“這些亂臣賊子,簡直是喪心病狂!”
劉禪的聲音在御書房內迴盪,充滿了憤怒。
“陛下息怒。”一位站在一旁的老臣,身着緋紅色的朝服,鬍鬚花白,上前一步,拱手說道:“如今當務之急,是儘快想出應對之策,解邊境之危。”
劉禪深吸一口氣,努力讓自己平靜下來。
“北面幽州,匈奴與鮮卑犯邊;南面荊州,蠻夷作亂。這內憂外患,來勢洶洶啊。”劉禪心中暗自思忖,他那年輕的面龐上,滿是憂慮之色。
“必定是這度田之策,損害了某些人的利益,他們竟不惜勾結外族,妄圖攪亂我大漢乾坤。”劉禪咬了咬牙,眼神中閃過一絲決然。
他深知,這絕非簡單的外族侵擾,背後定有國內勢力在推波助瀾。
劉禪當即下令:“傳趙子龍、諸葛亮即刻進宮議事!”聲音在空曠的大殿中迴盪,帶着不容置疑的威嚴。
不多時,趙雲與諸葛亮疾步走入殿內。
趙雲身姿挺拔,一襲銀甲在燭光下閃爍着寒光,他神色堅毅,透着一股百戰沙場的英氣;諸葛亮羽扇綸巾,面容沉靜,眼神睿智而深邃,舉手投足間盡顯儒雅之風。
兩人跪地行禮:“陛下,臣等參見陛下。”
劉禪起身,快步走下龍椅,扶起二人,說道:“二位愛卿,如今局勢危急,匈奴鮮卑於北,蠻夷於南,皆起兵作亂,大漢江山面臨危機,不知二位有何良策?”
趙雲向前一步,抱拳說道:“陛下,臣以爲,對待這些異族,無需多言,只需臣領兵前往,定能將他們一一降服。我大漢將士,英勇無畏,定能讓這些外族知道我大漢的厲害!”
說罷,他緊握拳頭,眼中燃起熊熊戰意,彷彿已經看到了戰場上金戈鐵馬,敵軍潰敗的場景。
諸葛亮輕搖羽扇,微微皺眉,說道:“陛下,趙將軍之勇,天下皆知。然外族此次作亂,實乃被國內不臣之人挑撥利用。若我軍大動兵戈,雖能取勝,卻也難免勞民傷財。臣以爲,當務之急,是找出國內那些勾結外族的勢力,將其連根拔除,如此,外族便如無根之萍,亂局自可平定。”
諸葛亮目光平和,言語間條理清晰,透着一股沉穩與自信。
劉禪聽後,陷入沉思。他在殿中來回踱步,時而擡頭望向殿頂,時而低頭凝視地面,心中權衡着兩人的計策。
“趙將軍之策,雖能揚我大漢軍威,速戰速決。但諸葛先生所言,亦有道理,若不能找出背後黑手,恐日後還會再生事端。”劉禪心中暗自思索。
良久,劉禪停下腳步,擡起頭,目光堅定地說道:“朕決定,雙管齊下!趙將軍,朕命你即刻陳兵邊境,威懾外族,若他們敢進一步侵犯,便給他們迎頭痛擊!”
趙雲單膝跪地,高聲說道:“陛下放心,臣定不辱使命!”
劉禪又看向諸葛亮,說道:“丞相,煩請你派遣間軍司之人,暗中調查國內世家豪強,找出那些意圖謀亂之人,朕要將他們一網打盡!同時,朕會派遣使者前往蠻夷之地,恩威並施,曉以利害,爭取分化他們與國內叛黨的勾結。”
諸葛亮微微躬身,說道:“陛下聖明,臣遵旨。”
趙雲領命後,一刻也不敢耽擱,迅速奔赴軍中。
此時的軍營,整齊排列的營帳在陽光的照耀下,反射出冰冷的光澤。士兵們精神抖擻,正等待着將領的指令。
趙雲大步流星地登上點將臺,他的目光如同一把銳利的鷹眼,迅速掃過臺下的每一位士兵。
隨後,他猛地抽出腰間佩劍,高高舉起,劍身寒光閃爍,宛如一道閃電。
趙雲大聲喝道:“兒郎們!匈奴鮮卑,這羣無恥之徒竟敢侵犯我大漢邊境,肆意殘害我們的百姓,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我們身爲大漢的兒郎,保家衛國,責無旁貸!今日,我們便要讓他們知道,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
臺下的士兵們聽聞此言,羣情激憤,紛紛舉起手中的武器,齊聲高呼:“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
那聲音震天動地,彷彿要將天空撕裂。趙雲看着士氣高昂的士兵們,滿意地點點頭。
緊接着,他迅速下達一道道軍令:“步兵營聽令,攜帶長槍利刃,列於中軍兩側,準備近戰廝殺!騎兵營聽令,整頓馬具,檢查弓箭,隨我衝鋒陷陣!弓弩營聽令,調試弓弩,準備遠距離壓制敵軍!”
士兵們迅速行動起來,整個軍營一時間忙而不亂,井然有序。
一切準備就緒後,趙雲翻身上馬。
他胯下的白馬高大健壯,四蹄刨地,發出陣陣嘶鳴,彷彿也感受到了即將到來的戰鬥的熱血。
趙雲騎在馬上,目光如炬,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透着無盡的威嚴與自信。
他望着北方的天空,那裡似乎隱隱有硝煙升起,心中滿是對敵軍的蔑視與必勝的信念。
“哼,匈奴鮮卑,竟敢犯我大漢邊境,定叫你們有來無回!”趙雲暗自咬着牙說道,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絲不屑的冷笑。
大軍浩浩蕩蕩地向着北方邊境進發。一路上,軍旗獵獵作響,在狂風中肆意舞動,彷彿是在向敵軍宣告大漢軍隊的到來。
馬蹄揚起漫天塵土,如同滾滾黃雲,將整個隊伍籠罩其中。
趙雲騎在隊伍的最前方,身姿挺拔,猶如戰神下凡。
他的眼神堅定而專注,時刻觀察着周圍的環境,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
偶爾,一陣狂風吹過,吹起他的披風,獵獵作響,更增添了他的幾分豪邁之氣。
隨着大軍的前行,邊境的景象愈發荒涼。
枯黃的野草在風中瑟瑟發抖,遠處的山巒連綿起伏,卻不見一絲生機。
趙雲深知,這裡曾經也是一片繁華的土地,如今卻因匈奴鮮卑的侵擾,變得如此破敗。
這更加堅定了他擊退敵軍,收復失地的決心。他在心中暗暗發誓:“定要讓這片土地重新恢復生機,讓百姓過上安寧的日子!”
就這樣,趙雲率領着大軍,懷着滿腔的熱血與堅定的信念,向着北方邊境疾馳而去,一場激烈的戰鬥即將拉開帷幕……
與此同時,諸葛亮回到丞相府,立即招來軍司負責人。
“此次任務,關乎大漢安危,你們務必小心謹慎,暗中調查那些世家豪強,一有線索,即刻上報。”諸葛亮神情嚴肅,目光中透着不容置疑的威嚴。
軍司負責人拱手說道:“丞相放心,我等定當竭盡全力,揪出那些亂臣賊子。”
而劉禪這邊,精心挑選了一位能言善辯的使者,命他即刻前往荊州蠻夷之地。
使者領命後,帶着豐厚的賞賜,踏上了征程。
使者一路曉行夜宿,終於來到了蠻夷的營地。
營地內,帳篷林立,蠻夷們見有大漢使者到來,頓時警惕起來,手持武器,將使者團團圍住。
使者鎮定自若,面帶微笑,說道:“各位切莫驚慌,我乃大漢天子派來的使者,特來與你們商議要事。”
蠻夷首領從帳篷中走出,他身材魁梧,滿臉絡腮鬍,眼神中透着一股野性與狐疑。
“哼,大漢使者?你們大漢平日裡欺壓我們,如今又來作甚?”
使者笑着說道:“首領此言差矣。此次我大漢天子知曉你們是被奸人挑撥,才起兵作亂。天子仁慈,不願與你們大動干戈。只要你們停止與國內叛黨的勾結,大漢不僅既往不咎,還會給你們諸多賞賜。”
說罷,使者示意隨從將帶來的賞賜一一展示出來,金銀珠寶、綾羅綢緞,在陽光下閃爍着誘人的光芒。
蠻夷們看到這些賞賜,眼中不禁露出一絲貪婪之色。
首領心中也有些動搖,但仍故作強硬地說道:“哼,你們大漢的話,叫我如何能信?”
使者見狀,心中暗喜,知道有了轉機,繼續說道:“首領若不信,我可留下一人作爲人質。況且,與大漢爲敵,對你們又有何好處?一旦大漢大軍壓境,你們恐怕難以抵擋。而與大漢交好,你們不僅能得到這些賞賜,日後還能與大漢通商,獲取更多的利益。”
首領沉思良久,權衡利弊後,終於說道:“好,我暫且信你一回。但你們大漢若敢食言,我定不會放過你們!”
使者心中大喜,說道:“首領放心,天子一言九鼎,絕不會失信於你們。”
在使者與蠻夷周旋之時,趙雲已經率領大軍抵達了北方邊境。
邊境之地,寒風凜冽,黃沙漫天。趙雲望着遠處匈奴與鮮卑的營地,心中盤算着如何應對。
“報——將軍,敵軍在前方紮營,人數衆多,似乎有進攻的跡象。”探子來報。
趙雲嘴角微微上揚,說道:“來得好!傳我將令,全軍進入戒備狀態,不得慌亂。待敵軍靠近,聽我指揮,給他們一個迎頭痛擊!”
將士們齊聲高呼:“謹遵將軍令!”聲音響徹雲霄,士氣高昂。
另一邊,諸葛亮派出的軍司之人,也在暗中緊鑼密鼓地調查着國內的世家豪強。
他們四處蒐集線索,與各地的眼線接頭,不放過任何一個可疑之處。
經過一番艱苦的調查,軍司之人終於發現了一些端倪。
在荊州的一個世家大族中,發現了他們與外族勾結的證據。
原來,這個世家不滿度田之策,認爲損害了他們的利益,便暗中與蠻夷勾結,企圖藉助蠻夷的力量,推翻劉禪的統治,恢復他們往日的特權。
軍司之人迅速將這個消息上報給諸葛亮。
諸葛亮得知後,立刻進宮向劉禪稟報。
劉禪聽後,龍顏大怒:“這些亂臣賊子,竟敢如此膽大妄爲!丞相,即刻派兵將這個世家包圍,一個都不許放過!”
諸葛亮領命後,迅速調遣兵馬,將那個世家團團圍住。
世家之人見勢不妙,企圖反抗,但在漢軍的強大攻勢下,很快便被鎮壓。
與此同時,趙雲這邊,匈奴與鮮卑見漢軍嚴陣以待,不敢貿然進攻。
雙方在邊境對峙數日,匈奴與鮮卑的首領商議後,覺得此次進犯難以討到便宜,便下令撤軍。
趙雲見敵軍撤退,並未追擊。他深知,此次危機雖暫時解除,但大漢面臨的隱患仍未完全消除。
而使者那邊,成功說服蠻夷停止作亂後,帶着蠻夷首領的求和書信返回京城。
劉禪看到書信後,心中大喜。此次危機,在劉禪的果斷決策與衆人的努力下,終於得以暫時平定。
然而,所有人都知道,這個平定是暫時的。
只要大漢還想着度田,那麼,作亂者必會屢禁不止。
光武皇帝曾經想要度田,最後也放棄了。
而天下人,便是要逼着劉禪,也似光武帝一般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