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鄭王

王世充來犯大唐的新安縣,雖對外說是要攻取城池,實際召集文武官員中附合自己的人,商議接受禪讓帝位的事。

大儒徐文遠乃洛陽朝廷的國子監祭酒,他堅決認爲王世充不該篡位稱帝,他向王世充道:“四方八面的羣雄之所以迅速歸附東都,是認爲您能夠中興隋室的緣故,如今全國九州之地,平定的還不及其一就倉促稱帝,恐怕與您不夠親近的人,都想叛離而去了!”

徐文遠門生遍天下,李密、王世充等許多權極一時的人物,都算是他的弟子。去年徐文遠出城打柴的時候,還被李密給捉獲了,但李密卻對徐文遠極盡弟子的禮節,朝北拜徐文遠。

那時李密與洛陽關係正緩和,徐文遠還勸李密要學伊尹、霍光那樣扶助朝廷於危難之中,而不能像王莽、董卓那樣,乘國家危難謀圖私利,李密那時也在口頭上答應了徐文遠的勸告,可惜後來王世充發動政變,血洗了東都。

其時李密還向徐文遠請教對策,徐文遠道:“王世充也是我的弟子,但爲人殘忍狹隘,既造成這種形勢,必然有別的企圖,現在魏公原來的計劃不合適了。不打敗王世充,不能入朝!”

李密聽從了徐文遠的對策,遂決定與王世充決一雌雄,但最後卻兵敗北邙山……

徐文遠在李密兵敗後,又回到東都,每次見到王世充,必定恭敬的先行禮。有人問他:“您見李密時很傲慢,卻很敬重王公,這是什麼原因?”

徐文遠道:“魏公李密是君子,能夠容納賢士;王公卻是小人,老熟人也能殺,我怎麼敢不行禮?”

王世充這時聽了徐文遠之言後,覺得很有幾分道理,但長史韋節、楊續等卻希望王世充篡位,這樣他們的地位也能隨之水漲船高,他們都道:“隋朝的氣數已經完了,這即便是眼瞎之人也能看出來,此等特殊情況,鄭公不該與常人商量。”

太史令樂德融也胡編亂造道:“往年長星出現,這是除舊佈新的徵兆,現今歲星在角宿、亢宿,亢宿是鄭的分野。如果不馬上順應天道,恐怕王氣就會衰落。”

王世充的內心是極度想要當皇帝的,被韋節、楊續、樂德融等人這麼一勸,立即便將徐文遠的勸諫丟到一邊去了,打算聽從他們的意見,繼續實行篡位計劃。

外兵曹參軍戴胄對王世充道:“君臣就像父子,休慼與共,明公您不如竭忠爲國,則個人國家都會安定。”王世充假意稱他說得很好把他打發走了。

王世充與衆人商議接受九錫的事情,戴胄又盡力規諫,王世充很生氣,把他貶出東都作鄭州長史,讓他和王世充的侄子王行本鎮守虎牢關。

之後,王世充派段達等人對皇泰主說明,請求授予王世充九錫。

皇泰主道:“鄭公新近平定了李密,已經官拜太尉,從那以來,並沒有特別的功勞,待天下逐漸平定,再論此事也不晚。”

段達聽後,索性直言道:“陛下,是太尉大人想加九錫,您不給只怕是不行的。”言詞間,已是充滿了威脅之意。

皇泰主聽後,緊緊盯着段達,許久後才渭然嘆道:“那隨你們的便吧!”

四月二十二日,段達等人以皇泰主的名義下詔命王世充爲相國,讓他持飾有黃金的斧頭,讓他總理百官政務,繼而又將他的爵位晉封爲鄭王,加九錫,鄭國可設置丞相以下官員。

至此,王世充的篡位之意,可謂是司馬昭之心,人盡皆知了。

正如徐文遠之前所言,此時東都中的許多人之所以追隨王世充,是認爲他能夠中興隋室的緣故,他既加九錫,表明了篡位之意,許多人都打算不再繼續跟着他混了。

東都的馬軍總管獨孤武都受王世充信任,獨孤武都的堂弟司隸大夫獨孤機與虞部郎楊恭慎、前勃海郡主簿孫師孝、步兵總管劉孝元、李儉、崔孝仁謀劃招引唐兵前來。

便讓崔孝仁對獨孤武都說:“王世充爲人卑鄙、狹隘,貪婪、殘忍,不顧親舊,怎麼能成大業呢!按圖讖之文所說,天下應歸李氏,而大唐從晉陽舉事,佔據關內,軍隊未遇阻滯,英雄景仰攀附。而且李氏待人處事襟懷坦蕩,任用善人,勉勵有功的人,不念舊惡,據有優勝之勢來爭奪天下,誰能與其相匹敵呢?

現在,任瑰任管公的軍隊近在新安,又是我們的舊交,假如能暗中派使者把他們招來,讓他們夜裡來到城下,我們共同作爲內應,開門納入,事情沒有不成功的。”

獨孤武都聽從了崔孝仁是計策,立即派人前往新安,與任瑰勾結。

任瑰,字瑋,廬州合肥人,乃陳朝鎮東大將軍任忠的侄子,李家起兵至龍門,任瑰也是極力主張西渡黃河入關中的人物之一,李淵評其爲“卿將家子,深有謀略”。

去年正月,李淵派李建成、李世民率兵十餘萬圖謀東都,最後無功而返,返回長安前,命任瑰與呂紹宗統兵鎮守新安,任瑰爲主,呂紹宗爲副。

任瑰鎮守在此期間,屢立戰功,現已被封爲管國公。

當得知獨孤武都等人有意作爲內應,開門納入的消息後,任瑰大爲高興,且感到十分的興奮。東都洛陽的重要性自是不用說,要是他爲大唐奪得此城,那他的功勞可就大了,甚至能與晉王李隱和秦王李世民兩人相媲美了!

然而,任瑰的副將呂紹宗在得知這個消息後,卻動了別的心思。

呂紹宗作爲任瑰的副將,曾與李密、王世充的屬下作戰多場,也是頗有戰功,但封賞自是大不如作爲主將的任瑰,到現在也沒有封爵,心中常對任瑰感到嫉恨。

所以當呂紹宗得知獨孤武都等人有意作爲內應的消息後,首先產生的念頭便是想將這天大的功勞搶過來!

於是,呂紹宗迫不及待的帶着獨孤武都使者,星夜啓程,向東都趕去,欲成就不世之功業。

第五十一章 結拜第五十八章 濟水之戰第191章 離間之計第198章 還師長安第107章 徵遼結束第220章黃蛇嶺第199章 再次受賞第144章 進軍關中第147章 霍邑之戰(下)第一百章 楊廣三徵高麗第十九章 蠍子島第214章 定河西第六十四章 酸棗城攻防戰第二十一章 周法尚第173章 報復第168章 羣芳館【求訂閱!】第五章 落草爲寇第五十八章 濟水之戰第152章 娘子軍第243章 風雪第206章 檢舉第九十五章 草原之夜第176章 李、王再戰中原第167章 圖謀巴蜀【求訂閱!】第106章 劉文靜之言第八十八章 善後第221章 劉武周兵圍晉陽,王世充篡隋稱帝第一章 李家郎第250章 回河內第104章 太原論事第二十一章 周法尚第八十六章驚變第六十五章 洛陽城外第七十三章 有女初長成第109章 尉遲恭第203章 雞鳴狗盜第四十章 烏骨城第四十三章 班師回朝第247章 尉遲恭VS李元吉第160章 進軍河東郡第二十五章 賭徒文成德第三十六章 瘋狂的楊廣第154章 屈突通援長安第211章 武德二年第253章 突遇敵襲第218章 傳國玉璽第113章 蘇威第119章 齊聚第126章 李密之野望第240章 追擊第270章 李靖平蕭銑第六十章 尋芳院第231章 丟城失地第148章 屯軍龍門第五十章 瓦崗寨第151章 巾幗不讓鬚眉第190章 蚌鶴相鬥第七十一章 兵敗第二十八章 趨之若鶩第八十二章 到雁門第九十章 李隱的坐騎第103章 意在河北第255章 竇建德飲恨薊城第224章 四線作戰第125章 楊廣幸江都第三章 魂殤第136章 李密亂中原第159章 帝王心術第七十八章 反殺第四十三章 班師回朝第188章 大婚第135章 蒲山公營第160章 進軍河東郡第159章 帝王心術第180章 殺戮繼續第三十五章 夏娜與小桃第200章 李世績第五十二章 離與聚第四十六章 封賞第135章 蒲山公營第九十三章廝殺第187章 誰能爲帥?第七章 轉變之始第八十七章 挾太守以令雁門第二十六章 採蓮第142章 攻略西河第三十九章 宇文述第227章 兵出潼關高麗與高句麗第三十二章 大業八年第140章 劉武周起馬邑第六十三章 交鋒第八十八章 善後第168章 羣芳館【求訂閱!】第四章 唐國公府第162章 河東郡攻防戰(上)第十七章 出征第151章 巾幗不讓鬚眉第226章 徵北大將軍
第五十一章 結拜第五十八章 濟水之戰第191章 離間之計第198章 還師長安第107章 徵遼結束第220章黃蛇嶺第199章 再次受賞第144章 進軍關中第147章 霍邑之戰(下)第一百章 楊廣三徵高麗第十九章 蠍子島第214章 定河西第六十四章 酸棗城攻防戰第二十一章 周法尚第173章 報復第168章 羣芳館【求訂閱!】第五章 落草爲寇第五十八章 濟水之戰第152章 娘子軍第243章 風雪第206章 檢舉第九十五章 草原之夜第176章 李、王再戰中原第167章 圖謀巴蜀【求訂閱!】第106章 劉文靜之言第八十八章 善後第221章 劉武周兵圍晉陽,王世充篡隋稱帝第一章 李家郎第250章 回河內第104章 太原論事第二十一章 周法尚第八十六章驚變第六十五章 洛陽城外第七十三章 有女初長成第109章 尉遲恭第203章 雞鳴狗盜第四十章 烏骨城第四十三章 班師回朝第247章 尉遲恭VS李元吉第160章 進軍河東郡第二十五章 賭徒文成德第三十六章 瘋狂的楊廣第154章 屈突通援長安第211章 武德二年第253章 突遇敵襲第218章 傳國玉璽第113章 蘇威第119章 齊聚第126章 李密之野望第240章 追擊第270章 李靖平蕭銑第六十章 尋芳院第231章 丟城失地第148章 屯軍龍門第五十章 瓦崗寨第151章 巾幗不讓鬚眉第190章 蚌鶴相鬥第七十一章 兵敗第二十八章 趨之若鶩第八十二章 到雁門第九十章 李隱的坐騎第103章 意在河北第255章 竇建德飲恨薊城第224章 四線作戰第125章 楊廣幸江都第三章 魂殤第136章 李密亂中原第159章 帝王心術第七十八章 反殺第四十三章 班師回朝第188章 大婚第135章 蒲山公營第160章 進軍河東郡第159章 帝王心術第180章 殺戮繼續第三十五章 夏娜與小桃第200章 李世績第五十二章 離與聚第四十六章 封賞第135章 蒲山公營第九十三章廝殺第187章 誰能爲帥?第七章 轉變之始第八十七章 挾太守以令雁門第二十六章 採蓮第142章 攻略西河第三十九章 宇文述第227章 兵出潼關高麗與高句麗第三十二章 大業八年第140章 劉武周起馬邑第六十三章 交鋒第八十八章 善後第168章 羣芳館【求訂閱!】第四章 唐國公府第162章 河東郡攻防戰(上)第十七章 出征第151章 巾幗不讓鬚眉第226章 徵北大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