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回河內

程咬金話音剛落,卻見秦叔寶徑直走到了二百斤重的石鎖前,深吸了一口氣,然後一下子將身前的石鎖舉了起來,然後向四周轉了一圈,這纔將石鎖放下,放下之後,秦叔寶仍是臉色不改,好像什麼事都沒發生一樣。

程咬金向秦叔寶豎起大拇指,稱讚道:“好傢伙,老秦果然不愧是我們山東好漢中力氣最大的人。”

秦叔寶道:“我這算什麼,士信在力氣上一點都不輸於我,你要是沒吃撐着,只怕也能將這舉起來。”

程咬金聽後,摸了摸肚皮,尷尬的笑了幾聲。

宇文寶聽後,卻滿臉的不岔,大步走到了二百五十斤重的石鎖面前,暴喝了一聲,頸露青筋,緩緩將石鎖舉了起來。

“好!”李元吉見此,不由激動的大聲稱讚道。

宇文寶聽後到李元吉的稱讚後,心中也是暗喜,然後舉着石鎖,雙手發顫的向前走了一步……

“嘭!!”只聽得一聲巨響傳來石鎖轟然壓下,將宇文寶死死的壓在了下面,鮮血頓時流了一地,而宇文寶顯然已是死得不能再死了。

李淵臉色不悅的瞪了李元吉一眼,“看你出的餿主意!”話說完後,他便帶着人拂袖而去了。

大好的除夕佳節,卻在皇宮中鬧出了人命,真是讓人感到掃興之極,也難怪一向對李元吉寵溺有加的李淵,也是對他大爲惱火。

李淵既去,這除夕晚宴自是舉行不下去了,李隱看了一眼死狀甚慘的宇文寶,輕嘆一聲,向身邊的尉遲敬德等人道:“回府吧!”

其他的官員與王公貴族,也是紛紛向宮外走去,之前還熱鬧非凡的練武場,瞬間已沒了什麼人影。

李元吉愣了好一會後,纔打算離開,李思行問道:“齊王,不將宇文兄弟安葬好嗎?”

李元吉哼聲道:“這種沒用的廢物,還想我給他安葬?”說完後,他便大步的向宮外走去了……

翌日的元旦大朝會上,按以爲的定例,李淵一般都是要與百官商討要事的,但這時的李淵似乎心情不佳,直接下令,欽定李世民在開春之後,統轄關中以及山東、山南的各路軍馬,攻打王世充,再令李隱統領河東兵馬,從河內對王世充施壓,與李世民一起共同攻略王世充!

武德三年的正月十五過後,李隱與家人道別,離開了長安,與羅士信等人出潼關往河內而去……

在李隱回長安的這段時間,降唐的原劉武周將領尋相等人,大多又叛唐投靠突厥人而去了。

大唐的諸將這時都懷疑尉遲敬德也遲早會叛離,紛紛向李隱建言,要將尉遲敬德囚禁在軍中。

兵部尚書、行臺左僕射屈突通,更是從長安親自寫信向李隱進言道:“尉遲敬德驍勇絕倫,現在被諸將排擠,內心必然怨恨,留着恐怕會成爲後患,不如索性殺了他。”

李隱回信拒絕了,信中最後一句話寫到:“敬德如果真要叛離,又怎麼會在尋相之後呢?”

李隱還把尉遲敬德帶入臥室之中,賜給他金條,然後道:“男子漢大丈夫相互之間講的是意氣相投,不要因爲一點小仇怨而介意,我最終沒有相信讒言而害了忠良,敬德應該明白。如果敬德一定要走,這點金條就算作路費以表這一段共事之情。”

尉遲敬德大爲觸動的道:“大業十二年徵劉苗王之時,敬德僅僅是個名不經傳的武官,大將軍就以千金難買的踏雲烏騅馬相贈,此等恩情,敬德一直銘記在心,去年歸降後,大將軍更是待我無比親厚,大將軍既以國士待我,我定爲大將軍效犬馬之勞,怎會有離棄之心?”

尉遲敬德一向是沉默寡言的人,這時卻終於說出了一番肺腑之言,讓人聽後都大爲感動。

這天,李隱正在巡視各營寨,忽有士兵來報,說抓到了一個疑似王世充探子的人,李隱叫士兵將來者帶過來。

那疑似王世充探子的人已有五十多歲,李隱看到那人的相貌後,卻不知爲何感到有些面熟。

那人大聲喊道:“晉王,我是以前的滎陽太守楊慶啊,我是從王世充處來投靠大唐的,不是什麼探子!”

李隱聽後,這才恍然記起了這人。大業九年,楊玄感作亂攻東都,李隱曾帶兵至滎陽與這楊慶是見過的,所以之前纔會覺得有些眼熟。

說起這楊慶,在歷史上給人留下最深印象的,應該是他的數次改換姓氏了。

李密稱雄中原之時,河南各郡都歸附了李密,唯獨滎陽太守、郇王楊慶還效忠隋朝。

李密寫信去招撫郇王楊慶,陳說利害,並說:“您家世系,本住在山東,本姓郭而不屬於楊家一族。雖物傷其類,但您與他們並非一類。”

當初,楊慶的祖父楊元孫早年喪父,跟隨母親郭氏在舅舅家族裡生活,到楊堅之父楊忠跟從周文帝在關中起兵的時候,楊元孫在鄴城,他怕被北齊高氏殺害,就頂冒姓郭,所以李密說他不姓楊。

楊慶收到李密的信後很惶恐,立即舉郡投降李密,又恢復郭姓。

李密失敗時,楊慶返回洛陽,恢復舊姓楊氏,繼續向皇泰主效忠。待王世充稱帝,楊慶又恢復姓郭,以示自己與隋室沒有關係,王世充任命他爲管州總管,把兄長的女兒嫁給他。

最近,有許多王世充的手下都投靠了大唐,楊慶也打算和妻子一同歸唐,他的妻子卻道:“主上讓我來服侍您,是想拴住你的心。如今夫君既然辜負了主上的託付,追逐名利,保全自己,我將怎麼對待夫君?假如到長安,我則不過是夫君家裡的一個奴婢罷了,對您又有什麼用!希望送我回洛陽,就是您對我的恩惠了。”

楊慶不答應妻子的請求,離去之後,他妻子對侍者道:“如果唐最終勝了鄭,我們家必然滅族;鄭如果勝了唐,我丈夫定然是死罪。人生至此,活着有什麼用!”於是在當晚便自殺了,而第二天,楊慶則從渡口乘坐小船北渡黃河,投奔大唐而來,卻被李隱的士兵當成是奸細給捉拿了。

第四十九章 酸棗被圍第三十章 你賣,還是不賣?第五十八章 濟水之戰第273章 暴風雨前夕第227章 兵出潼關第九十七章 部落衝突第241章 決戰介休第231章 丟城失地第163章 河東郡攻防戰(下)第101章 樓煩郡第254章 洛陽八要地第123章 自立爲主第256章 攻伐第197章 軍中貪墨第118章 江淮二雄第237章 劍指劉文靜第190章 蚌鶴相鬥第138章 招降王君廓第118章 江淮二雄第120章 大業十二年第220章黃蛇嶺第五十五章 再升官第163章 河東郡攻防戰(下)第233章 山丘遇險第二十章 奇襲第八十三章別用心思第180章 殺戮繼續第258章凌敬建言第161章 屈突通歸降第200章 李世績第250章 回河內第204章 東宮第九十二章 馬匪來襲第271章 名聲大噪第169章 魅雪第127章 大海寺之戰第213章 內憂第208章 教妻射箭第251章 攻略王世充第172章元旦大朝會第169章 魅雪第六章 初見觀音婢第九十八章 退敵第174章 整治私鹽第十八章 來護兒第三章 魂殤第八十四章 傅鷹之所見第226章 徵北大將軍第五十四章 騎兵突擊第十五章 孟津渡第184章 李氏代隋第211章 武德二年第132章 突厥再南下第122章 竇建德第204章 東宮第六十九章 戰爭轉折第十四章 好夢易碎第八十七章 挾太守以令雁門第129章錢糧第八十章 河東第十五章 孟津渡第151章 巾幗不讓鬚眉第121章 蘇定方第187章 誰能爲帥?第十二章 雪中之舞第190章 蚌鶴相鬥第八十章 河東第167章 圖謀巴蜀【求訂閱!】第131章 天下崩壞第二十五章 賭徒文成德第224章 四線作戰第九十三章廝殺第二十八章 趨之若鶩第八十一章 盂縣第112章 定河東第三十二章 大業八年第228章 裴氏父子來歸唐第四十五章 進宮面聖第261章 進洛陽第四十四章 戰後第八十章 河東第四十三章 班師回朝第128章 國柱坍塌第三十七章 平壤之戰第五章 落草爲寇第114章 突厥南下第109章 尉遲恭第六十六章 各自手段第138章 招降王君廓第246章 討伐李密第252章 草原上的陰謀第104章 太原論事第123章 自立爲主第206章 檢舉第223章 四方攻唐第152章 娘子軍第227章 兵出潼關第125章 楊廣幸江都第255章 竇建德飲恨薊城第三十七章 平壤之戰
第四十九章 酸棗被圍第三十章 你賣,還是不賣?第五十八章 濟水之戰第273章 暴風雨前夕第227章 兵出潼關第九十七章 部落衝突第241章 決戰介休第231章 丟城失地第163章 河東郡攻防戰(下)第101章 樓煩郡第254章 洛陽八要地第123章 自立爲主第256章 攻伐第197章 軍中貪墨第118章 江淮二雄第237章 劍指劉文靜第190章 蚌鶴相鬥第138章 招降王君廓第118章 江淮二雄第120章 大業十二年第220章黃蛇嶺第五十五章 再升官第163章 河東郡攻防戰(下)第233章 山丘遇險第二十章 奇襲第八十三章別用心思第180章 殺戮繼續第258章凌敬建言第161章 屈突通歸降第200章 李世績第250章 回河內第204章 東宮第九十二章 馬匪來襲第271章 名聲大噪第169章 魅雪第127章 大海寺之戰第213章 內憂第208章 教妻射箭第251章 攻略王世充第172章元旦大朝會第169章 魅雪第六章 初見觀音婢第九十八章 退敵第174章 整治私鹽第十八章 來護兒第三章 魂殤第八十四章 傅鷹之所見第226章 徵北大將軍第五十四章 騎兵突擊第十五章 孟津渡第184章 李氏代隋第211章 武德二年第132章 突厥再南下第122章 竇建德第204章 東宮第六十九章 戰爭轉折第十四章 好夢易碎第八十七章 挾太守以令雁門第129章錢糧第八十章 河東第十五章 孟津渡第151章 巾幗不讓鬚眉第121章 蘇定方第187章 誰能爲帥?第十二章 雪中之舞第190章 蚌鶴相鬥第八十章 河東第167章 圖謀巴蜀【求訂閱!】第131章 天下崩壞第二十五章 賭徒文成德第224章 四線作戰第九十三章廝殺第二十八章 趨之若鶩第八十一章 盂縣第112章 定河東第三十二章 大業八年第228章 裴氏父子來歸唐第四十五章 進宮面聖第261章 進洛陽第四十四章 戰後第八十章 河東第四十三章 班師回朝第128章 國柱坍塌第三十七章 平壤之戰第五章 落草爲寇第114章 突厥南下第109章 尉遲恭第六十六章 各自手段第138章 招降王君廓第246章 討伐李密第252章 草原上的陰謀第104章 太原論事第123章 自立爲主第206章 檢舉第223章 四方攻唐第152章 娘子軍第227章 兵出潼關第125章 楊廣幸江都第255章 竇建德飲恨薊城第三十七章 平壤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