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三章 當歸2

廣州,營田大使的後宅之中。

“荔枝、荔枝,好多的荔枝啊”

小掛件菖蒲埋頭在一堆比她坐着還要高的荔枝堆當中,活似只快活的花栗鼠而將嘴巴塞得滿滿的。

然而沒過多久她突然停頓下來,而眼睛直愣愣的看着遠方的天空而發呆起來,而成堆的荔枝也一下子徹底失去了吸引力。

“婉兒是想家了麼。。。”

然後在旁用力(拖曳)遛着已經漲大了一圈熊狼狗的骷髏精,見狀不由走了過來將她攬在懷裡溫聲道。

“阿姐,我有些想那個惡賊了。。”

小掛件卻是出乎意料在她懷中,仰起精緻的小臉道。

“想他給我說的那些故事,想他教我的那些東西,想他笑起來和生氣時的模樣。。”

“。。。”

然後,骷髏精卻是泣不成聲起來而用力的攬住小掛件嗚咽道。

“都是奴不好,都是奴沒有用,累你變成如今這副處境。。奴真是萬死莫贖其一。”

“阿姐不要這麼說啊。。”

小掛件也變得淚汪汪起來。

“就算沒有當初的那些事情,我們後來的境遇又能好到哪裡去呢。。”

“至少那個喜歡欺負人的惡賊,有些道理說的沒錯,”

“這世上哪有什麼天生的富貴與權勢,又哪有天生要受苦受累和餓殍路倒的命。。”

“回頭看來,不過是拼命揮霍先人的遺澤,而自欺欺人視作理所當然的東西而已。。”

“因此,就算沒有那個惡賊。。我們的遭遇還是逃不過的。。”

“婉兒千萬莫要這麼說。。您怎麼可以屈從於賊勢呢。。”

骷髏精看起來有些方寸大亂又有些大驚失色的道。

“只要奴一息尚全,就竭盡全力尋機讓你脫出這番險境的。。”

“回去,”

小掛件稚氣的面容來,卻是露出讓人心疼之極的悵然,而輕聲嘆然道

“這天下之大,我們又能夠回到哪裡去呢。。”

。。。。。。。

交州城外的鸞口渡,已經停滿了整裝待發的船隊。

周淮安面前擺着簡易的四菜一飯,酸角煨豬蹄、芸豆田螺釀、煎禾花魚,姜炒水鴨。主食是血糯、碧梗、香稻三色米裝在竹筒烤出來筒節飯,這就是他在離開交州境內前的最後一餐了。

也許再堅持一段時間,就可以完成對交州以外的安南北部,大部分平原地區的滲透和改造,而不用對那些地方豪強妥協和留下更多的手尾來日後收拾。

但是現實當中就是沒有那麼多的如果和也許。畢竟周淮安真正的重點和基礎還是在北方,除非他想做後世中南半島的猴子國們,一致追認的開創先祖云云。

這短短有限的時間裡,周淮安就以權留守使的名義快刀斬亂麻式主持初步重建了靜海軍。只是九千名的軍額全部由那些在平蠻之戰中前來投奔的地方青壯,或又是出力過的地方附從武裝中挑選健壯組成;與交州城中各家豪強色彩濃厚的團結兵一起,作爲交州城內的日常鎮守和威懾地方的機動力量。

只是日常的衣糧淄用和臨時用兵追加所費,需要都護府名下各家大小豪強按照比例來例行分攤;而甲械兵仗和日常操練則是由義軍方面提供和掌握,由此構成了一個相對制衡的二元結構。其他事務和突發狀況,則各家常駐代表和義軍代理人組成。掛在都護府名下的合議來決定對策。

當然了,光靠這些日子的作戰,安南周邊的土蠻是不可能被收拾乾淨的。但是至少周淮安能夠保證經他之手後,保留下來的都是比較孱弱和開化度高的存在;他們同樣要對交州方面提供各種物產、賦稅和勞役來保證自己身存續下去的價值。同時,他們也是用來提醒那些豪強們,想要過河拆橋其實沒有那麼容易的存在。

然後,安南或者說交州方面的日常庶務,就交給了曲氏家族的代表曲榮爲首的親附勢力了;至於曲承裕本身,周淮安只是一句“你應該有更廣闊的天地,來謀取前程和施展抱負。。”就輕易讓他決定繼續追隨自己,而離開安南這片格局有限的一隅之地了。

因此,

當週淮安率部離開交州大港的時候,不但整體略有損失的部伍大爲擴充,還多了一萬七千多名來自當地的新卒和伕役;都是那些投軍的當地青壯中挑選出來,沒有什麼牽掛而負累,也願意走出世代生活的安南之地,到北方內陸去謀一些前程和出路的人。

因此,就連回程的船團也一下子翻了十幾倍之多;其中固然有按照約定作爲補償的船隻,或又是內定常駐廣州方面的地方代表,也有打定主意跟隨回程的軍隊前往廣州撈一把的地方船商;還有就是一些通過新部下李絲雅的舊日淵源,所招募到的一些“牛鬼蛇神”之輩。

當然了能夠得到這個機會的,主要是對社會秩序相對危害較小或是罪行不彰的走私販子、鹽梟什麼的;作爲他們就此洗白上岸和公開活動的代價,就是必須在軍隊暫時不容易顧及到的灰色領域裡,替周淮安所代表的義軍政權出力:

比如在一定秩序和底線的約束之下,用來填補廣州這座國際化大都會的地下勢力空白;發掘、打擊和排除那些其他勢力派來的眼線和探子,通過控制一些古老的灰色產業和地下場所,對坑蒙拐騙偷搶盜之類從根源上的進行抑制,排他性的驅除一些殺人越貨等惡性犯罪的土壤和苗頭;乃至在海上對付昔日的同行和舊識,保護航路獨佔的利益和安全所在。

而在這些海船上除了滿載了來自當地的戰利品和特產,還有許多滿臉驚惶與淒涼的土人男女;他們已經預定好作爲義軍治下的新勞力補充了。

這也是在用自身存亡的家國大義逼那些地方勢力,進行贖放奴婢、清田點戶一定程度改良的同時,周淮安幫助南方那些相對地僻民窮的豪強們,新開發出來的一項可以細水長流的產業;

就是讓這些通過戰亂被武裝起來地方豪族,儘可能的捕捉和販賣以西原蠻、林山蠻爲代表,當地山中不服王化的土族男女人口,然後通過海運貿易的渠道從廣州換取相應商品物資的輸入。

至少在義軍控制的珠江流域內,各地開拓的種植園和公辦農場裡,對這種廉價勞力也是有着多多益善的飢渴需求的;既然義軍要保證治下人民的基本生活水準和相對的待遇保障了,那就需要大量替代性“非我族類而毫不心疼”的存在,來接受高度組織化下的精密剝削和壓榨模式了。

而對於這些地方豪族大姓而言,這也是減少周邊威脅和轉移戰後社會矛盾,還能從中獲利一舉數的好事。這是最基本的眼前和微觀上來說。

從宏觀上說,這也是人類文明進化史中的一種常態;文明競爭中的勝利者通常會用失敗者的屍體,作爲繼續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墊腳石和養料、柴薪,而繼續向前高歌猛進着。

無論是粗暴的奴役壓榨還是融合吸收、啓蒙教化,或又是更加隱蔽的經濟殖民和壟斷吸血;只是在不同的時代和社會發展階段,表現出來的形式上有所不同而已。

此外,其中還有數百名有所專長的各色匠人,以及上百名在家族當中讀過書,或是在書塾裡受過基本教育的年輕子弟。當然了,之所以選擇年輕人的緣故,主要還是因爲他們有所幹勁和衝動;被傳統積習慣性沾染和影響較少,而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洗腦)輸灌。

另一方面他們主要都是那些豪強庶出或是旁支的子弟,對於本家的利益牽扯不深,對於本階級認同感也是尚未成型,親身直面勞苦大衆艱辛困苦或是參與底層勞動生產的比例較多,比較容易通過現實的現身說法來扭轉過來;

根據後世的經驗教訓通常來說只有吃過苦的人,纔有迫切改變切身現狀的動力和慾望;而生活條件稍微優裕的人因爲起點較高,也沒有那麼多耐心和毅力,放下身段沉入基層去做些事情。

畢竟周淮安需要的是一羣能夠從最底層開始身體力行的實務人手,而不是一些只會誇誇其談說些大道理,或是精通體制內潛規則和官場手段,善於討好營鑽的傳統式幕僚、官屬什麼的。

而從明面上看,作爲這一次出兵的代價,除了交州大港及其附近配套產業的幾座市鎮之外,就只得到了一個對方公推承認的安南都護府下留守頭銜而已;明面上除了一些商會和護衛之外,就連交州城的直接駐軍都沒有留下。

但卻不要小看這個頭銜,在安南各家豪族所組成的聯合共議上,卻是擁有最終的仲裁權益的。這也比較符合周淮安麾下的義軍目前的控制能力極限,以及日後繼續幹涉與介入安南地方權力架構的口實、名分。

而通過在沿海地區安置的屯田區,不但可以獲得穩定的糧食產出來源,同時也是潛在兵源和勞力的補充途徑。雖然安南兵本身的素質和水準,在天下諸多軍鎮當中屬於墊底存在,而需要朝廷從江西、湖南、西川、河南等地徵發戍卒來守衛;

但是作爲維持地方秩序三四線守備武裝,或是軍隊開拓屯墾和攻城建設的勞力,還算是量多且便宜的來源。這樣,周淮安就可比較從容的從潮、循各州的閩地移民及其後裔當中,招募那些民風彪悍而吃苦耐勞,又經過一定集體生活和軍事管制下的貧民和礦工、漁戶作爲主要補充兵源。

第824章 禾黍不獲君何食(續二)5000字了啊第859章 戰城南,死郭北(續二)第六百零二章 浙東飛雨過江來(中第三百一十八章 糾糾兇難當(下第二百五十七章 崢嶸2第二百七十六章 南頃2第894章 胡星曜精芒(續二第771章 長安道傍多白骨(中第670章 馬嘶深竹閒宜貴(下)第五章 還是活着二第八章 依舊活着第641章 齊唱離歌愁晚月(續二第七十二章 破入第938章 殺氣凌穹蒼第二百五十七章 崢嶸2第957章 孟冬沙風緊(續二第五百二十九章 古來治理初無別(續四第三十八章 優待第762章 單于濺血染朱輪(下第一百四十七章 漸變二第二百六十九章 再造4第二百二十五章 驚雷2第1058章 旌甲被胡霜(中)第664章 獨看徵棹怨秋風(下第五百七十七章 千巖烽火連滄海(續六)第777章 無罪見誅功不賞(下第922章 按劍心飛揚(續二)第一百九十七章 雨覆2第二百三十三章 亂動5第三百六十九章 人心苦未平第九十三章 清鄉(中第781章 富國強兵二十年(中第824章 禾黍不獲君何食(續二)5000字了啊第853章 爲我謂烏:且爲客豪!(續)第978章 彎弓射賢王(中第943章 列卒赤山下第二百一十四章 宋平3(就讓我再黑一把好了第731章 傳道單于夜猶戰(中第1011章 行歌歸咸陽(續二第七十二章 破入第707章 渭水咸陽不復都(下)第895章 羽書速驚電第八十七章 兩般第五百零四章 將軍仗節鎮巴邱第三百一十一章 逞勇赴江漢(上)第1060章 旌甲被胡霜(續)第四百八十四章 而功施社稷(中第六百一十一章 南國春光豈再遊第746章 一生惟羨執金吾(中)第956章 孟冬沙風緊(續第三百八十一章 政亂人思變(中第867章 駑馬徘徊鳴(下)第1026章 嚴秋筋竿勁(續二 祝大家中秋國慶快樂第726章 遙聞鼙鼓動地來(中第三十二章 突現(下)第1017章 分兵救朔方第1011章 行歌歸咸陽(續二第三百六十九章 人心苦未平第二百零四章 南天4第二百五十九章 崢嶸4第三百八十章 政亂人思變第767章 問之耆老何代人(下第746章 一生惟羨執金吾(中)第五百二十二章 盡是將軍鎮撫功(續第一百二十二章 各般心思二第一百四十六章 漸變第三百零八章 內外兩相望(上第827章 願爲忠臣安可得(下)第644章 自愛此身居樂土(下)第928章 連旗登戰場第五章 還是活着二第922章 按劍心飛揚(續二)第一百六十六章 宴夜 下第643章 自愛此身居樂土(中)第五百四十八章 三川北虜亂如麻(續三第679章 遙想萬家開戶外(中)第981章 彎弓射賢王(續二第三百七十七章 既喜朝聞日復日(中第956章 孟冬沙風緊(續第1010章 行歌歸咸陽(續第1000章 烽火入洛陽(續)第五百三十章 古來治理初無別(續五第六百二十一章 近聞羣盜竄諸鄰第三百九十章 伏幟草中低(下第767章 問之耆老何代人(下第三百二十六章 遙寄雁南書(下第989章 種落自奔亡(下)第一百九十五章 雲翻5第779章 無罪見誅功不賞(續二第三百二十七章 長恨人心不如水(上第684章 天下同爲堯舜人(下第953章 孟冬沙風緊第一百三十八章 禪林下第679章 遙想萬家開戶外(中)第五百一十七章 荊蜀相接氣原通(下第一百四十九章 漸變四第1034章 天子按劍怒(下第750章 秦王築城何太愚第900章 烽火晝連光第928章 連旗登戰場
第824章 禾黍不獲君何食(續二)5000字了啊第859章 戰城南,死郭北(續二)第六百零二章 浙東飛雨過江來(中第三百一十八章 糾糾兇難當(下第二百五十七章 崢嶸2第二百七十六章 南頃2第894章 胡星曜精芒(續二第771章 長安道傍多白骨(中第670章 馬嘶深竹閒宜貴(下)第五章 還是活着二第八章 依舊活着第641章 齊唱離歌愁晚月(續二第七十二章 破入第938章 殺氣凌穹蒼第二百五十七章 崢嶸2第957章 孟冬沙風緊(續二第五百二十九章 古來治理初無別(續四第三十八章 優待第762章 單于濺血染朱輪(下第一百四十七章 漸變二第二百六十九章 再造4第二百二十五章 驚雷2第1058章 旌甲被胡霜(中)第664章 獨看徵棹怨秋風(下第五百七十七章 千巖烽火連滄海(續六)第777章 無罪見誅功不賞(下第922章 按劍心飛揚(續二)第一百九十七章 雨覆2第二百三十三章 亂動5第三百六十九章 人心苦未平第九十三章 清鄉(中第781章 富國強兵二十年(中第824章 禾黍不獲君何食(續二)5000字了啊第853章 爲我謂烏:且爲客豪!(續)第978章 彎弓射賢王(中第943章 列卒赤山下第二百一十四章 宋平3(就讓我再黑一把好了第731章 傳道單于夜猶戰(中第1011章 行歌歸咸陽(續二第七十二章 破入第707章 渭水咸陽不復都(下)第895章 羽書速驚電第八十七章 兩般第五百零四章 將軍仗節鎮巴邱第三百一十一章 逞勇赴江漢(上)第1060章 旌甲被胡霜(續)第四百八十四章 而功施社稷(中第六百一十一章 南國春光豈再遊第746章 一生惟羨執金吾(中)第956章 孟冬沙風緊(續第三百八十一章 政亂人思變(中第867章 駑馬徘徊鳴(下)第1026章 嚴秋筋竿勁(續二 祝大家中秋國慶快樂第726章 遙聞鼙鼓動地來(中第三十二章 突現(下)第1017章 分兵救朔方第1011章 行歌歸咸陽(續二第三百六十九章 人心苦未平第二百零四章 南天4第二百五十九章 崢嶸4第三百八十章 政亂人思變第767章 問之耆老何代人(下第746章 一生惟羨執金吾(中)第五百二十二章 盡是將軍鎮撫功(續第一百二十二章 各般心思二第一百四十六章 漸變第三百零八章 內外兩相望(上第827章 願爲忠臣安可得(下)第644章 自愛此身居樂土(下)第928章 連旗登戰場第五章 還是活着二第922章 按劍心飛揚(續二)第一百六十六章 宴夜 下第643章 自愛此身居樂土(中)第五百四十八章 三川北虜亂如麻(續三第679章 遙想萬家開戶外(中)第981章 彎弓射賢王(續二第三百七十七章 既喜朝聞日復日(中第956章 孟冬沙風緊(續第1010章 行歌歸咸陽(續第1000章 烽火入洛陽(續)第五百三十章 古來治理初無別(續五第六百二十一章 近聞羣盜竄諸鄰第三百九十章 伏幟草中低(下第767章 問之耆老何代人(下第三百二十六章 遙寄雁南書(下第989章 種落自奔亡(下)第一百九十五章 雲翻5第779章 無罪見誅功不賞(續二第三百二十七章 長恨人心不如水(上第684章 天下同爲堯舜人(下第953章 孟冬沙風緊第一百三十八章 禪林下第679章 遙想萬家開戶外(中)第五百一十七章 荊蜀相接氣原通(下第一百四十九章 漸變四第1034章 天子按劍怒(下第750章 秦王築城何太愚第900章 烽火晝連光第928章 連旗登戰場